1976年,张玉凤问出了最后悔的一句话,毛主席伤心:我也走不动了

1975年,为国事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毛主席健康状况恶化,引起人们的担忧。在医生和工作人员每天精心照顾下,病情才没有恶化,在毛主席晚年生活中,陪伴在他身边的最亲近的人便是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张玉凤了,她一直尽心尽力照料着主席的日常生活。

不过,据张玉凤后来回忆,毛主席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过得其实并不开心,他不愿意见人,还常常躲起来偷偷哭。

这位备受全国人民爱戴的伟大领袖,在晚年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情呢?张玉凤又是如何逐渐得到毛主席的信任,从一个普通的列车服务员到主席的机要秘书,她是怎样做到的呢?

1944年,张玉凤出生在黑龙江,这块广袤辽阔的黑土地孕育了东北人豪爽、火爆的个性,张玉凤便一个典型的东北人。1960年,张玉凤在牡丹江铁路局担任餐车服务员,此后,又调任铁道部专运处,担任毛主席专列服务员。

1970年7月,张玉凤正在清理车厢卫生时,突然接到了前往中南海的命令,于是,还来不及梳洗整理自己的张玉凤坐上接她的车便一路拐进了戒备森严的中南海,这时的她根本没想到,这将改变她的一生:她将照顾毛主席的饮食起居,陪伴他度过晚年生活。

张玉凤看到的毛主席已经不是早年雄姿英发、满怀豪情壮志的领袖,相反,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的老人,终日操劳已经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加上换季,总免不了患上要命的疾病。

1971年,毛主席病情再度恶化,连日的感冒引发支气管发炎,而他又十分固执,不愿听从医生嘱咐按时吃药作息,还照样抽烟,结果导致情况一度十分危急,这个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便是张玉凤,尽管张玉凤没有学过护理,但她一边干一边学,就这样,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毛主席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起来,朝夕相处中,张玉凤和毛主席之间有了亲人般的感情,她给晚年孤独的毛主席带去了家人般的温暖。

起初,张玉凤主要担任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她做起事来十分认真谨慎,后来,毛主席逐渐放心将更多机要事务交给她打理。患上眼病,对嗜书如命的毛主席来说十分煎熬,也就是在这时,张玉凤扮演起了给毛主席读书、读文件的角色。

1975年夏天,已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4个月的护士孟锦云,突然发现一直对她很热情的主席突然变得冷漠了许多,不愿同她讲话。后来,在张玉凤的询问下,毛主席才道出了实情。

原来是孟锦云在进房间时总是不出一点儿声响,然后突然出现在主席面前,经常让这个80多岁的老人吓一跳。得知真相的孟锦云这才知道了原因,此后,她每次进房间前,总要制造出一点声音,如咳嗽一声,让毛主席有个心理准备。

做事认真仔细的张玉凤,在与毛主席的相处中,也逐渐从生活秘书转变成了机要秘书,身体状况不佳的毛主席,在晚年时已经在政坛上显得有心无力,他只愿意相信张玉凤。张玉凤用自己的真诚和一片真心,换取了毛主席的信任,甚至成为了“家人”的存在,不过,张玉凤也并没有因此而滥用毛主席对她的信任,她始终低调做事,积极学习各项新事物。

步入晚年的张玉凤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当人们提出合影的要求时,她总是欣然应允,还配合兴致很好的人们喊出一声“茄子”,不过,年轻时候的她可不是这个样子的,脾气火爆还敢公然和毛主席顶撞,让主席气得跳脚,她也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张飞后代”。

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一天,刚刚进了院子的孟锦云,就听到房间里面大声吵架的声音“你给我滚”,毛主席话音刚落,她就听到张玉凤不甘示弱地回应道“滚就滚,谁不让我走谁是狗”,不过,气头上的张玉凤最终并没有离开,而在主席的回忆中,他也似调侃地说起这件事:“我的脾气不好,张玉凤的脾气更不好,她还骂我”。

据孟锦云回忆说,毛主席甚至还在一张纸上记录下了张玉凤骂他的话,一个见惯大风大浪、从没低过头的主席,却对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秘书无可奈何,只能像个小孩子一样撒气,这足以看出毛主席对张玉凤已经有了深厚的家人般的感情和依赖。

在毛主席的晚年生活中,除了和张玉凤斗嘴外,其他时间里,张玉凤总是十分重视主席的身体状况。

1975年12月26日,毛主席和家人还有少数友人一起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房间比平时显得热闹些,吃过饭后,工作人员们像往年一样,让师傅田树滨给主席煮一碗长寿面,出乎意料的是,这碗面在进锅后,全部散开了,煮进锅里的面也没有一根完整的,这在往年是从未发生过的。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立即决定给主席煮一碗挂面,代替手擀面,实际上,毛主席已经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只是没有表露出来徒添身边人的悲伤。

1975年除夕,张玉凤忙着张罗准备过年,和工作人员一起贴对联,让有点寂寥的院子里有了一丝过年的喜庆。

张玉凤还特意做了几个湖南菜,盼着主席能多吃一点,但已经饱受疾病折磨的毛主席却没有半点食欲,他只浅尝了一口,便放下了筷子,尽管身边人怎么劝,他也只是一个劲儿说吃不下。

眼睁睁看着毛主席卧病在床,却什么也做不了的张玉凤,鼻子忽然一酸,端着碗筷出了门,立刻躲到了院子的角落里,偷偷地哭了起来

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毛主席坐到了客厅的沙发上,听着外边热闹的鞭炮声,他转身对张玉凤说道“放点炮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了。”不一会儿,院子里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听到声音的毛主席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进入1976年后,毛主席的病情突然开始迅速恶化,张玉凤在回忆录中说,那时,主席已经不能下床走路了,进食吃药都要有人喂才行。而1月6日,满身是病的毛主席又收到了关于周总理病情的报告,内容显示周总理情况已经不容乐观。

在1974年6月到1976年1月期间,周总理一共做了13次手术。除此之外,他强撑病体开了100多次会,谈了200多次话,会见外宾近70余次,批阅文件数量无法估算。

次日,一张张急救报告被送到了毛主席手中,那天,精神状况不佳的他强撑着病体坐在床上,一行一行地看完了急救报告,一个字都不敢落下。晚上,工作人员提醒他睡觉时间到了,而毛主席也始终沉默,那一晚,他几乎不曾入睡。

1月8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那天,举国上下悲痛,大街上、校园里,人们痛哭流涕。听到消息的毛主席,一言不发,只是缓缓地闭上了眼睛,两行热泪从紧闭的双眼中流出,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一幕,也不禁跟着哭了出来。

几天后,关于周总理追悼会的报告送到了毛主席手中,不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这次追悼会并没有安排他出席,看着一言不发、神情有些落寞的毛主席,张玉凤脑袋一热,问出了让自己后悔一生的话:“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毛主席叹了口气,嘴里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话,但张玉凤还是听清楚了。“我也走不动了”。

听到这话的张玉凤,眼泪瞬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得知周总理住院的毛主席,曾好多次想到医院探望,但大家始终不敢冒这个风险,最终,毛主席和周恩来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一直以来,毛主席和周总理互相陪伴,一起走过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更是风雨同舟的兄弟。

1974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当晚,周总理专门前往庆祝,两人一起谈论了许多事情,直到次日凌晨才结束。长达4个多小时的谈话中,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谈了哪些事情,但毛主席专门强调要周总理重视病情,安心养病。

“你身体不好,一定要多休息。四届人大之后,你安心养病,身体最重要。”

自周总理生病以来,这次长谈是两人最开心的一次,但他们都没想到,这次的见面竟成了永别。

1976年1月14日,由邓小平同志为周总理撰写的短短三千字的悼词,写尽了周总理一生的革命经历和功绩,读完悼词的毛主席,第一次在人前嚎啕大哭起来,让人看得十分难受。

此后,张玉凤经常看到毛主席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哭,但工作人员只能干看着,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这位脆弱的老人。同时,毛主席也开始变得不喜欢见人,也不怎么说话,多数时间都保持着沉默,只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用来阅读。

1976年5月12日,毛主席还会见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不过,这次会见已经耗费了毛主席大部分精力,他强撑体力,忍着病痛,与李光耀交谈了短短几分钟便结束了这次会谈,因为身体情况已经不允许他继续高谈阔论了。

半个月后,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访问中国,毛主席又强撑着病体见了他,期间,毛主席说话声音很小,腿也不听使唤了,也就是在这次之后,中央正式决定,出于健康考虑,毛主席将不再出现在外交场合。

7月6日,朱德总司令在北京逝世,得知这一消息的毛主席直接泪洒当场。

不幸的是,噩耗接二连三又再次传来,7月28日3时42分,还在沉睡中的唐山,突然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造成24万人以上的死亡,唐山瞬间变成一片废墟,北京震感强烈,华夏大地陷入了一片惊惧中。这座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遭受灭顶之灾,数以万计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了废墟之中。

地震发生时,感到房子晃动的张玉凤披上衣服就直奔主席住处,不过,当她进去后发现主席很平静地躺在床上,于是,她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将主席紧急转移到大厅里面,又找来一个大的床单,悬空挂在毛主席上方,以免屋内的东西因为震感掉下来砸到他。

地震后,毛主席十分关心震区人民的情况,时常让张玉凤汇报情况,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关于地震和人民。

“唐山老百姓有没有安顿好,北京市民怎么样,有没有安置好。”

这个时候的毛主席昏迷的时间占了大多数,因此,在他清醒时,他总让张玉凤给自己报告唐山大地震的情况,得知情况后的毛主席,再也绷不住情绪,当着所有人的面,哭了出来。

哭声久久不停,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尖,哭声中的悲恸听得让人难受,其中夹杂着对挚友逝去的怀念,更有对唐山地震中逝去同胞的悲痛。

8月18日,毛主席圈阅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份文件——《关于唐山丰南一代抗震救灾通报》,此后,他便更长时间处于昏迷的状态,清醒时,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回湖南。

女儿李敏在这段时间经常陪在主席身边,看着为国操劳一生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依然坚持要工作,仿佛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干一样,李敏瞬间红了眼。

9月8日下午7点开始,毛主席的血压已经开始下降,很多领导在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大家最终只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八日这一天,毛主席看文件、看书十一次,共二小时五十分钟。他是在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的。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

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这个带领全中国人民共同站起来的领袖就这样离开了人民,跟自己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作了永远的告别。

同时,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发来吊唁,100多位国家领导人还前往中国大使馆参加悼念,各国主流媒体的报纸上不断刊登毛主席的著作,宣扬他的功绩,对他的赞扬也毫不吝啬,甚至还有国家的民众自发组织游行。这一刻,人们摒除了国家、教派、信仰之间的嫌隙,只为了纪念这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风流人物。这一盛况即使是在之后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照顾了毛主席整个晚年生活的张玉凤在退休后开始专门学习书法,因为她还记得自己刚到主席身边工作,看到主席的字时的敬佩和羡慕。张玉凤回忆说,毛主席还曾指点过自己的书法。

“写字要先齐整,再奇怪,再齐整——练字之法则。老老实实先从写楷体开始,写好了才可以变化。而最高境界,又得归到齐整上去。”

毛主席一生清苦,生前将自己的钱全部捐给了国家,在他身边工作的人,耳濡目染下总能感受到他的清廉和朴素。

张玉凤在离开中南海后,进入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不过,之后她又自己申请调回了原工作单位,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干部。

张玉凤从不想用“毛主席秘书”这个光环接受任何恩惠,她只想安稳度过下半生,但只要有关于毛主席的活动邀请她,她也二话不说尽量都去。

由于张玉凤照顾毛主席的晚年生活,中央也曾让她整理毛主席的藏书,继续留在中南海故居工作,为此,她还曾专门去到毛主席故居韶山,在发现那里的纪念馆有发霉的现象后,又四处筹款,帮毛主席纪念馆添置一些必要的设备。

她始终不曾忘记过毛主席乐观豁达的性格和清廉朴素的工作作风,因此,面对金钱,张玉凤也能做到严于律己。

张玉凤还将自己的女儿送去美国念书,为什么要送去美国念书,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1972年,尼克松、基辛格访华,毛主席在接见时突然说道:“中国想送一批人去美国学习,不限制年龄,每年都派去一批,交由美国培养,过几年再收回来,你们敢不敢要?”在场所有人包括中方在内的人们都感到十分震惊。

然而,多年以后,张玉凤发现,毛主席的观点高瞻远瞩,极具眼光,他早已意识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留学生前往西方等国学习先进技术将会成为一个大的流行趋势。

而张玉凤将女儿送出国,实际上也是在践行毛主席的预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中南海   唐山   晚年   病情   工作人员   秘书   伤心   后悔   主席   身体   身边   情况   张玉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