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郓城的“节妇烈女”

翻阅光绪版《郓城县志》,最使我震惊的是:明清时期郓城出现了很多节妇、烈妇、烈女。她们用一生的幸福、甚至生命赢得了县志中的两行记录,使郓城大地矗立起座座贞节牌坊,每座牌坊都是一个血泪斑斑的悲剧故事。我对她们充满敬佩,同时也表示理解和同情。明清非常重视寡妇守节,表彰节妇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何谓“节妇”?指夫死不嫁、终生守节的妇女。她们的事迹大同小异:青年丧夫,誓死不嫁,一生守寡,抚养幼孤,赡养公婆,养生送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可以想象,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数十年如一日,忍受着内心的煎熬,裹着小脚,照顾老幼,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何其艰难啊。

明代节妇并不多,只有20人,清代则猛增到700人。如果说明代妇女守节还是个别现象,那么清代妇女守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习俗,这是理学提倡和官方表彰的结果。很明显,这样做牺牲了妇女们个人的幸福,却换来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何谓“烈妇”?指为了节义、尊严而选择死亡的已婚妇女。明代烈妇15人,清代94人。有些妇女在丈夫死后,痛不欲生,自杀于柩前。有些妇女为拒绝坏人的诱惑、奸淫,羞愤而死。有些妇女为拒绝太平军、捻军的掳掠、凌辱,或被杀、或自杀。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她们选择了死亡,读史至此,令人动容。

何谓“烈女”?指尚未出嫁、为了节义和尊严选择死亡的女子。明代2人,清代13人。有些女子已经订婚,还没有出嫁,但未婚夫死了,俗称“望门寡”,于是殉情而死。这真是奇女子,令人叹惋,也可见封建礼教害人之深。还有些为拒绝被太平军、捻军凌辱,选择自杀。

儒家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宣扬“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理学家程颐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大儒朱熹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其实人欲就是天理,灭人欲就是违背天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是官方的政治指导思想,是主流意识形态,它改变了无数妇女的命运。一县如此,全国可想而知。

程朱理学是个复杂的儒学体系,在妇女的婚姻问题上,它过分压制人性,束缚身心自由,无疑是保守的、落后的。所以,遭到了明末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强烈批判。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名著大都抵制程朱理学、批判封建礼教、宣扬叛逆精神、提倡人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如《西厢记》、《牡丹亭》、《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和强烈的批判意识。

民国初年,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高声呐喊“吃人的礼教”,他把小说、杂文当做匕首和标枪,猛烈攻击封建礼教。“打倒孔家店”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儒学的没落成为必然,程朱理学终于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妇女解放从此成为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郓城   节妇   烈女   太平军   明清   封建礼教   理学   明代   清代   妇女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