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的亚洲政策是在重犯1949年的错误

“浓眉大眼”的美国怎么变得这么“猥琐投机”呢?

如果看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会发现:现在的美国在犯与1949年一样的错。

二战的胜利,让美国变得骄横、狂妄;他们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野心,尤其在亚洲,美国更是狂得没边。但“冷战”让美国越来越冷静;


“冷战”的胜利让美国又变得骄横、狂妄,他们把“冷战”看做是自己的胜利,把俄罗斯当作“战败国”看待;

同时,美国对亚洲狂妄问野心又萌发了出来。今天的美国就像二战结束后的样子:独步世界、不可一世。

美国政府不但回到当年的狂妄,还多出了虚伪和耍赖的毛病:说了不算、算了不说;总想花小钱办大事。

在岛的问题上,美国屡屡突破底线,想以此遏制大国的发展;

在军售问题上,美国打破自己的承诺,不断加码;

在接触问题上,美国更是荒唐,连第三号人物都堂而皇之地“窜访”。

美国是怎么从以前“浓眉大眼”的样子变成今天这个“猥琐投机”的样子的呢?这要从美国争取、得到世界霸权说起。


美国对亚洲的政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他们要“完美称霸”的野心

“巴黎和会”的初步交涉

应该说,美国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家。一战之前,美国的经济、科技就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为了抢夺更多的利益空间和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地相互厮杀;

而美国则在“韬光养晦”,埋头发展自己的工业和科技,他们和交战双方各国都做生意,国力不断强盛。

到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到协约国一方,正式参战,成为最后的“战胜国”;这时候,老牌强国的英国都已经千疮百孔,新兴的德国也因为战争而羸弱不堪。

一战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提出了战后世界秩序建设的“十四点原则”。

公道地讲,美国的“十四点原则”对大部分国家没有什么坏处,而受限制的恰恰是“殖民大国”——英国、法国。

这“十四点原则”是:

1、以公开方式缔结和平条约,不搞秘密外交;

2、公海绝对航行自由;

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

4、增加互信,各国军备缩减到最低水平;

5、公平调整一切殖民地所有权要求;

6、德国从俄国领土撤军,允许俄国自愿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

7、从比利时撤军,对其所应享有的主权不能给予任何限制;

8、解放全部法国领土,把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

9、按民族的分布重新调整意大利的边界;

10、充分给予奥匈帝国各民族发展自治的机会;

11、撤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及黑山,并给予塞尔维亚出海口;

12、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部分仍享有主权,但属于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应享有发展自治的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向一切国家的船只开放;

13、建立独立的波兰使其拥有安全自由的出海口;

14、成立国际组织,以保证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十四点原则”在老牌帝国英国看来,是“美国这是要夺权”,要抢“规则制定权”;所以,当时的英国首相乔治·劳合把美国的要求一项项顶了回去。

后来签订的“凡尔赛条约”都是按照英国人的意思写的,仅仅考虑了美国“十四点原则”最后一条,建立“国际联盟”,也就是后来的“国联”。

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是霸道、不讲理的,他们否决了颇受欢迎的“美国十四点原则”、否决了日本提出的“种族平等”议案、不理北洋政府提出的收复领土的正当要求。

“凡尔赛条约”一经签署,就招来广泛的批评,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因为这明显会加剧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下一次的战争导火索就此埋下。

在英国奔波大半年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失望地回到美国,他为了平息美国老百姓的不满,不得不到处演讲,解释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后来积劳成疾去世了。

威尔逊

“凡尔赛条约”也没有得到国会的批准,美国甚至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第一次冲击世界霸权的行动就这么偃旗息鼓。

一战后在太平洋的重新定位

虽然在巴黎和会没有捞到实质的世界地位,但美国并没有灰心,他们看到世界局势将进一步变化,所以这时候的美国很有前瞻性地在两个方向发力。

1、欧洲方面,美国大力投资德国,使德国很快在一战后的泥淖里崛起。

日耳曼人是一个结束了罗马帝国统治的民族,在欧洲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抓住了德国,也就抓住了欧洲。

2、亚洲方向,美国加强了对“北洋政府”的联系,加大了对日本的遏制。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和列强侵吞了大量清朝利益,但美国也认识到,与其杀鸡取卵般搜刮钱财,不如长久经营,培养人才,让亚洲大国为我所用。

所以,在1908年5月,美国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决定,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一战后,美国这种政策更加明显,在1921年11月12日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美国郑重其事地邀请了连一艘军舰都没有的北洋政府参加,商讨太平洋问题。

当时的北洋政府特别重视这个邀请,专门成立了“太平洋会议筹备处”,组建了多达130人的庞大代表团,比东道主美国代表团还多约20人;是参会国中实力最弱的、参会人数最多的。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主要的目的达到了:1、拆散“英日同盟”;2、限制日本海军发展,制定“华盛顿海军条约”;3、加强对北洋政府的联系,进一步拓展美国对亚洲大陆的影响。

总之,从一战后美国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美国的战略是明晰的:在欧洲扶持德国,压制英国,进而对欧洲大陆产生影响;

在亚洲,进一步拉近与“统治亚洲5000年”的大国的关系,遏制在太平洋发展势头迅猛的日本,达到控制太平洋、影响亚洲大陆的作用。

然后,美国以自己深厚的科技、工业底蕴,潜心发展,静待时局变化。

二战结束,美国对欧亚大陆的“再发现”

果然,二战开打。英国已经没落得不成样子,躲在岛上祈祷:德国快去打苏联、美国快来救救我;而法国在开战之初就投降了,他们不想打掉最后的法兰西人口。

美国全面参战是二战的分水岭,在欧洲,艾森豪威尔的军团绝对控制了欧洲;德国和苏联拼光了力量之后,向盟国投降了。

对美国来说,欧洲已是囊中物,因为参战前英国就和美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实质地交出大西洋控制权;唯一的变数是苏联会不会趁着胜利把欧洲抢走。

丘吉尔的“铁幕演讲”、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东西德的分治和“柏林危机”,让欧洲在意识形态上、安全寄托上、战后重建上全面倒向美国。欧洲妥了!

在亚洲,美国也收获颇丰。他们打掉太平洋最大的敌人日本,还控制了当时代表大国的“国民政府”;在这个政府里,一水的“亲美派”,连首脑的夫人都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

由于二战时深孚众望的罗斯福总统在胜利来到之前去世,密苏里州农场主的儿子杜鲁门接任总统。

杜鲁门是一个“志大才疏、眼光不远”的人,但他接班时的战略态势实在是太好了,欧亚大陆完全在美国掌控之中。

1949年,美国人的错误

杜鲁门上台后,他不了解当时大国的实际情况,凭着自己的“意识流”,从控制亚洲的大战略出发,支持常凯申打内战。

让杜鲁门没想到的是,常凯申被打得鼻青脸肿,丢掉大陆所有的势力范围,逃到岛上当起了“割据政权”。

这时候,美国以前的“大使”、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凡了解的司徒雷登发现了某种可能,他想和朝气蓬勃的新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在国民政府仓皇逃跑的时候,司徒雷登没有跑。

司徒雷登1876年6月生于杭州,他的父母都是美国在华传教士;从1919年起,他担任了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很多急需的各类人才。

南京解放之时,司徒雷登就在南京;它感觉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但他又要受美国政府约束,所以,在得不到美国国务院允许的情况下,他只能“呆坐南京100天”。

最后,司徒雷登不得不撤回美国,这时杜鲁门政府的目光短浅与狭隘偏执所致:他们既想延续对亚洲的影响,又莫名仇恨新成立的政权。

随后杜鲁门的一系列政策更加离谱,他大幅度修正对日本的政策,以日本为基地在亚洲扎下美国的军事力量;还在1951年搞了一个“旧金山和约”,片面改变二战后的局势。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政府对亚洲武力干涉的尝试,但都失败了,还打出一个“战天斗地”的亚洲大国;到现在为止,美国在世界上的战争,这两次都是他们的痛苦回忆。

所有的一切,都是二战后、尤其1949年后美国的政策导致的结果。而美国之所以有这样的政策,与美国在二战后的自大、狂妄密不可分,他们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的了。

大国的“独立自主”是任何国家都改变不了的,对美国如此,对当时实力强劲的苏联也是如此。

为了冷战的需要,也为了尽快结束让美国不断流血的“越南战争”,1972年,尼克松、基辛格修正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1979年,中美建交。在“建交公报”,美国对大国在关于“岛”的问题上,做出了“国家承诺”:1、与岛上的政权断交;2、从岛上撤回一切军队;3、废除和岛上签订的所有条约。

历史兜兜转转又回到本来应有的样子。“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美国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修正了当年杜鲁门政府犯下的错误。

尼克松访华

冷战是痛苦的,谁打谁知道

建交之后,美国政府在亚洲没有了压力,他们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冷战之中;冷战是痛苦的,谁打谁知道。

1981年至1989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美苏的冷战也到达“胶着”状态,美国为了保持其在世界范围的军事优势,军事开支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

为了刺激国内日益疲软的经济,提高就业率,里根在国内进行以大幅度减税为主的税制改革;同时推出的还有一“削减社会保障支出”为主的金融政策改革。

里根的改革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为他“减税”的目的是希望富人把减下来的税投入到再生产,但结果却造成富人们都把钱投入到股市,因为这个来钱快。

而消减政府支出,不可避免造成社会福利的减少,又招来美国老百姓的反对。随着美国财政赤字的剧烈升高、对外贸易逆差不断地增长,美国政府不得不“棋用险招”:美元贬值。

美元贬值,可以扩大美国出口,减少对外贸易赤字;但是,贬值的美元如果没有机会翻身,将使美国被永远锁定在“出口大国”的位置上,而升值的日元、英镑、法郎、德国马克将逐步取代美元的地位。

也就是说:在胶着的冷战后期,美国把“国运”压上了,掷出了“美元霸权”这个筹码——赢得冷战,美国就有翻身机会;输掉了内战,美国将退回到一战前的世界地位。

同时期的苏联日子更不好过,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了自以为是的改革,他否定了斯大林的路线,为苏联埋下了一颗“巨雷”;接着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平庸无为,把苏联搞得特权腐败盛行。

但在勃列日涅夫初期,国际油价高涨,苏联巨量的石油出口让苏联的经济进入一段少有的黄金期;而美国为了打击苏联,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把原油价格打到地板,苏联的经济也跌落尘埃。

再后来的安德罗波夫、契尔连科都短暂地领导了苏联一、两年,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已经到了农业经济凋敝、工业制造困顿、政治路线模糊、特权腐败横行的地步。

里根压上“国运”打冷战,戈尔巴乔夫也压上了国运,他要对苏联进行“换心脏”式的改革: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搞市场经济;在西方不断和平演变的情况下搞“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要了苏联的命,1991年12月25日,一个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的“苏维埃国家联盟”突然解体,美国人在一脸懵逼的情况下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冷战结束后,美国人又犯错了,还错得离谱

冷战胜利后的美国简直狂妄得没有边际,他们开始了大杀四方的“全球秩序整顿”:打伊拉克、炸南联盟、灭利比亚、攻阿富汗······

欧洲在冷战时期就是美国的“后宫”,苏联在边上也没有让大部分欧洲国家“变节”献身;冷战结束,它们更是向美国不断表达自己的“忠诚”。

所以,对美国的全球控制战略来说,欧洲一点难度都没有,他们都是乖乖的部下,听从美国的安排。即使冬天没暖气,只要美国发话了,它们也会和“天然气卖家”俄罗斯对着干。

美国控制欧亚的难点在亚洲,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各方面很强的国家,所以,美国在打完“反恐战争”之后,从奥巴马时代开始,展开了所谓的“重返亚洲”的战略。

这个战略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1949年杜鲁门时期的样子:在亚洲屯驻大量兵力,形成对大国的战略威慑;同时拉拢扶持大国周边国家,不断地在地缘上给大国施加压力。

杜鲁门时代,美国实力强悍无比;大国那时候简直就是一穷二白,旧中国的所有财富都被老蒋弄到岛上去了。

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大国还借南、北两个战场,狠狠教训了美国军队。

而现在的美国,经过了奥巴马、特朗普以及现在的拜登,他们换着法的试错:鼓捣菲律宾在海上闹事,让大国抓住机会种了好几个岛;

在西、北几个边远地区用“棉花”搞事,大国人民随便抛弃了美西方几个巨无霸服装品牌,促进了国产品牌的崛起‘’;

在科技行业对大国进行打压,结果没有打服,换来了大国要“举国体制”向高科技行业攻坚。就在昨天,新闻联播罕见用了八分钟播报:

······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在岛的问题上, 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及底线,现在的局势非常危险。如果美国不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预见:当美国九月份通过了所谓的“法”之后,一轮暴风骤雨会彻底洗牌世界格局。

总之,现在的局势就像1949年,美国人赢得二战后的傲慢、狂妄让他们失掉了本心,犯下了巨大的战略错误,导致几十年的徘徊与纠结;

那时候,美国如司徒雷登那样的“知华派”人士是没有市场的,鹰派们如同打了鸡血,一致要求展示“世界第一”的威风。

现在,冷战的胜利又让这些人的野心复活,他们犯着当年同样的错误;现在的美国“知华派”人士也没有市场,就像大国驻美大使说的一样:对华友好人士变得像大熊猫一样,稀少得需要保护。

错误永远是客观的、不会骗人的。尼克松破冰,改正了杜鲁门的错误,奠定了一个让美国冷战胜出的基础。

现在美国的错误谁来改正?普京正等着美国的错误开花结果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亚洲   杜鲁门   美国   北洋   司徒   美国政府   苏联   重犯   太平洋   欧洲   德国   英国   战后   冷战   大国   错误   政策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