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真是一座又好吃又好玩的城市,才下舌尖,又上心头(上)


因为工作的原因,泉州对我来说是一个去了又去的城市。像大多数北方人第一次来这座富庶而低调的闽南小城一样,都被其独特的气质所吸引:红砖白石燕尾脊,香火鼎盛的众多信仰,悠久亘古的雅乐南音,榕树下古早味的闽南小吃,以及小巷里的烟火气……都让我觉得新奇。所以,我一直计划带家人来这里看看。

春天将泉州和厦门、漳州放在一起,促成了全家的厦漳泉之旅。其他城市之前都写过了,最后一站就是泉州。

泉州的旅游整体来说比较成熟。小资、文艺的民宿很多,但携带老人出游,还是得考虑交通便利、安全、舒适。每次来泉州出差,不是住在泉州酒店就是泉州华侨大厦,都是老牌四星、五星级酒店,价格亲民,最重要的是无论哪一个地理位置都很好,位于名胜古迹和美食集中的古城区,去哪儿都方便。

我这次订的是泉州酒店。酒店也有早餐,但我建议大家选择不包早餐,不妨早起,走进泉州的小巷,和当地人一样尝尝这里的早餐。泉州人巧用丰饶的山海食材资源,用心经营着生活里的每一餐饭食,酿制出了数不尽的美妙滋味,每每遇之,沉睡的味蕾都被唤醒,才下舌尖,又上心头。所以,来了就走入,都尝尝。

当地有名的水门国仔面线糊

泉州人常常用一碗面线糊,来唤醒今日。面线糊以细如丝的面线熬制,汤色清澈,面线稀疏微稠,晶莹剔透,极其撩人食欲。当地人吃面线糊讲究颇多,清糊作底,根据食客的喜好加上各种佐料,再搁上几滴当归泡制的白酒,撒一点胡椒粉,十来秒之间,一碗香气袭人的面线糊即可上桌。面线糊的配料事先做好备用,包括卤大肠、卤蛋、卤豆干、醋肉、海蛎、鱿鱼、蛏肉、猪肝、猪腰、猪血等数十种,食客各点所需,但油条却是面线糊恒久不变的标配。油条在滚烫的面线糊稍微浸泡,吸收了碗里面线糊及佐料的味道,油条的香味更为丰富,口感细腻润滑,让人回味无穷。

面线糊、油条、猪血汤、芋头饼

面线糊配油条才好吃

单要了一碗猪血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这里的口味并不适合你,但旅游不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多看多体验吗?听当地朋友说,泉州“光小吃就有300多种”。来泉州的第一顿早餐不妨尝尝面线糊、猪血汤。推荐水门国仔、客常来、婷婷……这几家店都好。

吃过早餐后,穿行过熙来攘往的闹市,寻觅到离我们最近的,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佛教三大丛林的承天寺。承天寺是泉州三大丛林之一,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榕径郁荫,瑶台清风,更有“鹦山暮云”,名列泉州老八景之一。下面照片里的“泉南佛国”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字。

初来泉州,如果你从街头走过,会看到一座座庄严古朴的寺庙,开元寺、承天寺、天后宫、清真寺和关帝庙等等。虽历经干百年的风雨,这些古建筑依然矗立在泉州街头,见证了这座海边古城的历史变迁。

泉州是民间信仰最集中的地方,有道教、儒教,民间信仰接近儒教。儒教的神很多,也就是多神信仰。民间信仰文化丰富,被称为“泉南佛国”。

寺内还保存不少宋元以来的经幢、石塔、石壶、龙藏井、佛像等珍贵文物,倍添承天禅寺佛国氛围的古意盎然。

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没有关系,看看闽南古建筑也是丰富见识。泉州庙宇的美是让人惊叹其华丽。区别于藏巧于简的克制感,这些建筑不吝于将最鲜艳的颜色和最精巧的雕工展现给世人。

听当地朋友说,古代的时候除了皇帝,民间的建筑是不允许有颜色的,但是泉州偏东南一隅,山高皇帝远管不着,所以当地的古建凝结了很多颜色、美感和民间智慧的结晶。看看下图我们拍的房脊,造型精致,各种颜色的闽南剪瓷装饰其上,非常亮丽啊!

承天寺

承天寺

承天寺

承天寺

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的人气是让我这个北方人开眼界了。这座庙坐落于闹市,香火鼎盛。一系列殿宇气势恢宏,屋脊有着闽南建筑典型的弧度,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黄龙与青龙,如同群鸟集聚在树上一般集聚在庙宇顶上,是福建典型的剪瓷雕。此外,殿中还配有精美的瓷雕、木雕、泥塑,极尽雕工之能事。

来泉州,会发现这里到处都在“拜拜”,神明也多,有些我这种北方来的人听都没有听说过。这里的一些传统节日各家各户都会备办果品、香烛、灯料……供奉给自家供奉的神明,焚香叩拜,虔诚祷告,寻求包庇。不管信与不信,是出于孝道还是现实利益,“拜拜”渗进了闽南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行动中,大如都城的建置,小至居民的立宅、丧葬等,可见其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神灵信仰。鬼神固然不可怕,甚至不存在,但我们仍然必须心存敬畏,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倘无敬畏,则可能无所不为,无所不为难免无恶不作。

第一次看当地人准备的贡品还是挺震撼我的,主要是规模

通淮关岳庙

通淮关岳庙

在泉州的街头闲逛,你会发现自己走在一座天然的宗教博物馆里,不但宗教建筑随处可见,派别更是海纳百川。涂门街关岳庙毗邻的地方,就是伊斯兰教清净寺的所在……这些迥然不同的宗教能在这里兼容,实在罕见,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曾经的长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异邦文化也有着同样的胸怀—各种思想交汇、传播,胡人安居乐业,且能入朝当官。或许越是繁荣活跃的地方,越是能求同存异,可以想象当时的泉州,是多么先进和开放。


清净寺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时期的泉州,有着商贾云集的大港,一条条途径这里的航线,连接起了各大洋。泉州人海上经商由来已久,至今这里也是有名的侨胞之乡,出过很多活跃的商人。

走着走着,就逛到了西街。这是一条宽敞热闹的老街,两旁是泉州老建筑和一家家小店铺。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西街从唐朝的时候就“列屋成街”,至今已经超过1300年。如今这里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熙熙攘攘的人流,小吃店里不时飘出香味来。

西街的地标,钟楼

西街的建筑都不太高,颜色以 “闽南红”为主,很多古厝、近现代的骑楼和洋楼都还保存在这里。我们登上一处餐馆的阳台,能看到这里一整片的红墙红瓦,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斑驳而又明朗。整片街区充满了怀旧韵味,也充满了活力。不远处的开元寺双塔高高地屹立着。

来西街主要做什么呢?品尝古早味的美食。

来泉州一定要尝一下闽南经典名吃土笋冻。有人不敢吃,觉得是虫子熬的害怕,美容养颜的美食啊朋友们,我们一家人分享了这一小份。(后面好吃的太多了,每样浅尝,才能品尝更多)

安海土笋冻的精髓之处在于熬制过程,海星虫放入清水中熬煮时,既要熬出胶质,又不能过于软烂,待冷却后便成形为水晶似的胶冻,鲜而不腥,清凉润滑,又具滋补美颜、清凉降火功效,老少皆宜,蘸上酱油、蒜泥等调料,更加回味无穷。


亚佛的润饼,料很足,里面有茴香和白糖啊哈哈哈

润饼有点像北方的春饼。泉州人喜吃润饼,若溯源之,此食俗可回溯至“春盘”,遗留至今,成为古时寒食节的遗风。润饼的用料自由,可依个人喜好,在劲道的饼皮里加入五花肉、海蛎、胡萝卜、高丽菜、嫩豆干等主料和芫荽、花生仁、海苔、豌豆等辅料,卷起即可食用,口感多层次,营养更丰富。

石花膏

一碗香甜生津的石花膏,是闽南最地道的冷饮。石花膏以富含藻胶和矿物质的石花草为原料,将石花草以文火熬煮,反复搅拌,直至石花浆变得黏稠,过滤出浆液,逐渐冷却凝固成透明清澈、富有弹性的石花膏状,食用时只需蜜水、糖水的调味,止渴解暑,清凉降火气。

四果汤

蒜蓉枝

有时候我觉得南方人在吃这件事上真的是有创造性,譬如说蒜蓉枝,金黄醒目,形似麻花,但区别之处在于,蒜蓉枝出锅前会裹上一层糖和着蒜茸的糖霜,一入嘴,嘎嘣酥脆,蒜茸混合着油炸的面粉香,口感清新,食多也不油腻。这个我们全家都喜欢。

在西街吃小吃,每个尝一下就好,因为小吃实在是太多了,现在吃饱了,后面更多的好吃的就吃不下了。

西街逛一逛,来到了知名景点——开元寺。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


考考大家,请准确念出上面四个字。

我第一次来泉州开元寺拍摄节目,当地朋友也是这么问我的,记得当时我把“桑莲法界”四个字念错俩儿。还得多读书啊!

节目做的印象深刻,现在一开口都很自然地背出当初写的解说词:“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26年,唐玄宗下昭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元至元22年合120院为一禅刹,始称大开元万寿禅寺。”

看到下图这棵桑树又开始给家人介绍:寺址本是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紫云屏、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至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本生院,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西翼有安养院和水陆寺。


巍峨的镇国、仁寿两座宋代石塔(俗称东西塔),堪称全国无双,也是泉州的象征。寺中桑莲历经1300多年沧桑,至今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记得来大雄宝殿一定要抬头看,有惊喜!抬头看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专门带着父母来看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它们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来开元寺一定要看这些细节才算没白来。

狮身人面青石浮雕(上图),与南印度朱罗国晚期的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狮身石刻风格极其相似。

又专门带父母来看开元寺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柱身圆浮雕刻有湿婆立像、象鳄争斗、毗湿奴骑坐金翅鸟等印度教神话故事,内容与印度古代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有关。

不懂没有关系,看了讲了多少懂一点。风从海上来,为古代泉州带了五大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的文化……并通过建筑、习俗、服饰等元素流传了下来,这海纳百川的包容才弥足珍贵。

从开元寺出来已是傍晚,要吃晚饭啦!因海而兴,向海而生,泉州541公里的海岸线里贮藏了数量庞大的食材,品味这座城市自然要从“海”开始。这里我推荐当地餐馆“阿静美食”。


海蛎煎

这是闽南风味——海蛎煎。我个人口味觉得没吃过尝一尝就好。当地前辈教过我怎么做海蛎煎,我曾经在北京自己买海蛎和红薯粉也尝试过,以失败告终。

拳头母(以猪瘦肉和猪肉筋制成,因其形态似拳头,闽南语发音也近似“拳头母”)

在泉州人看来,海味的最佳状态在于“鲜”的保留,为了这一口新鲜食材,常不惜费时耗力来折腾一番,于是成就了海蛎煎的柔韧敦厚、回甘绵长,马鲛羹的香糯粘连、口感丰富……如此清而不淡,又鲜而不俗,让人久食不厌。

新鲜石斑

椒盐虾

椒盐虾和老虎斑都很新鲜,泉州的卤味一定要试试,我点了卤味拼盘,还有二老喜欢海鲜炒米粉,还给老父亲点了醋肉,但女老板说我点太多了,点了也没上,也不知道是忘了还是帮我节俭。

菜包,只给我妈点了一个,因为感觉她爱吃,果然。

杂菜汤,里面的物料可真是太丰富了

这个芋头饼真是太好吃了

在吃的法则里,泉州人看重风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钟意在天然之中品一味清逸。上篇就写到这里吧,下篇我们将去看山看水,来泉州这烟火市井处,争取“吃”和“玩”个明白!

下篇:泉州真是一座又好吃又好玩的城市,才下舌尖,又上心头(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泉州   儒教   印度教   猪血   人面   西街   海蛎   岳庙   闽南   舌尖   油条   心头   好吃   好玩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