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的由来与习俗

秋分节气的由来与习俗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柄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因为,太阳直射点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当你来到赤道线时,就会发现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在北纬45度线上,用不着爬高,便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他们好像早就和自己的影子商量好了似的:因为这一天高度和影子一样长,所以知道了影子的长度,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节气的气候特点有哪些呢?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秋分节气,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气象专家介绍说,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秋分节气的习俗有哪些呢?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民间除祭月习俗外还有如下习俗:

一是竖蛋。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二是候南极仙翁祈寿保平安。因为我国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极星(也称“南极仙翁或老人星)南极仙翁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一闪而逝,极难见到,春分过后,更是完全看不到。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为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所以古时把南极星的出现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早晨,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在《史记·天官》中有记载:“南极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三是秋分吃秋菜习俗。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四是去寺庙拜神。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观世音菩萨诞辰、成道日,每逢诞辰、成道日,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五是送秋牛图。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六是粘雀子嘴远离口舌是非。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秋季来临,要预防悲秋、抑郁、自闭等心理疾患。悲秋是一种心理,古人的医学难以对其进行客观正确的解释,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悲秋并不是文人墨客们吃饱了撑着而为赋新词强说愁,它其实是一种源自身体的精神卫生问题,倘若放任不管,将导致心情长期压抑,进而引发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那悲秋是如何引发的呢?根据现代医学分析,人类社会虽然与自然界呈一种对立状态,但人始终保持着自然性,身体对温度的变化极度敏感。立秋之后,人体感知到气温降低,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对寒冷的恐惧浮上意识表层,如果再加上些体燥的不适感,人的心情肯定会变得糟糕。又因为秋凉之后,目睹自然界满目萧索,本就有些糟糕的心情会转换成迟暮、悲伤的情绪。这种悲秋的情绪并非文人墨客的专利,它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读过一些书的人懂得更深刻地去表达它。那么,这种情绪又该如何排遣呢?它可以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悲秋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对气温变化的不适应,即遭遇了体燥的困扰。只要解决体燥,悲秋就好了一大半。如果觉得麻烦,还可以通过大量喝水来解决,如果一天对清水的摄入量为体重的7%—8%,加速体内新陈代谢,体燥症状定会大大减轻。其次,从心理角度加以分析,虽然悲秋是一种普遍的情绪,但对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性格冲动、心胸磊落者不大可能长时间感伤;心思细密,理性者会在伤怀时及时调整心态;而感性者却容易陷入悲秋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因此,如果你在瑟瑟秋风中遭遇了一种莫名的情愫,心情郁闷,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采取以下措施。

如果你是一个直率、开朗的人,建议你通过运动来排解情绪。年轻人可以进行慢跑、打球、游泳等运动,而上了年纪的人可以散步或者做体操,适当的运动不但可以缓解体燥,还能让心情相对平和,凝神静气。

如果你是一个理性、支配欲望很强的人,建议你通过加强学习和技能锻炼来排解情绪,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进步。譬如你今天又背下了20个英文单词,掌握了一种昨天不曾掌握的工作方法,这都会让你心情愉悦。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外向,但比较情绪化的人,建议你通过与朋友联络感情的方式排解情绪。在秋天,你可能害怕的是孤独,当你发现身边有很多朋友,你能分享他们的很多快乐,一切忧郁都会随风而逝。

如果你是内向的人,建议你在伤感的时候找要好的朋友聊聊天,找自己最信任的人寻求安慰,和他们在一起,你就会觉得安心。

最后,要重点提醒单身的朋友,秋分之后是爱情多发的季节,很多人会因为害怕寒冷而更渴望爱情,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柔情似水的女孩子。如果你还没有心仪的对象,就小心注意身边的爱情机会吧,如果你有了心仪的对象,秋天正是加强攻势的好时机哦。

我们来读读文人墨客的关于秋分节气的诗句,感受一下秋分节气的妩媚多姿,迎接秋的硕果吧。

1.秋光几一增,在候已无雷。显气凝为露,嘉禾秀出胎。——释文珦《秋分前三日偶成》

2.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贾岛《夜喜贺兰三见访》

3.大史占南极,秋分见寿星。——赵蕃《老人星》

4.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马戴《送僧归金山寺》

5.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李频《中秋对月》

6.绿屏无睡秋分簟,红叶伤心月午楼。——韩偓《拥鼻》

7.热时吟一句,凉冷胜秋分。——姚合《赠供奉僧次融》

8.础湿岚昏近海多,剑霜清刮手亲磨。——苏籀《秋分一首》

9.近学衡阳鴈,秋分俱渡河。——庾信《和侃法师·其二》

10.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杜甫《晚晴·二》

11.夏天多忆此,早晚得秋分。——周贺《再过王辂原居纳凉》

12.春分秋分昼夜中,天上地下度数同。——方回《己亥十一月二十一日长至前一旬书》

13.天教桂蕊擅秋分,只道非秋无复存。——赵蕃《以湖州酥秀州木犀面油太和石本观音像送莫万·天教桂蕊擅秋分》

14.苹末风休夜正央,水天虚碧共秋分。——释正觉《借功明位》

15.小立三人静楚云,水田漠漠向秋分。——陈录《偕一之世卿诣楚云台偶作呈世卿》

16.秋分雷自合收声,白露明朝忽震霆。——楼钥《八月四日晚霹雳碎大柳木》

17.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吴芾《和孟世功秋日吴江见寄》

18.白露一旬后,秋分三日前。——曾丰《韩尚书南涧公之从弟德文为东广常平上幕丙寅·白露一旬后》

19.山色秋分后,月华霜降前。——曾丰《辛酉中秋前后舟行自英入韶晚与全真侄传杯》

20.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杨公远《三用韵十首·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千里人》

21.景逢三五秋分夜,光异寻常月满时。——杨公远《癸未中秋》

22.洛阳才解佩,过眼忽秋分。——陈允平《怀潘鄮屋》

23.黄钟宫动夏秋分,夜来一雨如倾盆。——阳枋《寿程彦彪签判乃翁》

24.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谢逸《点绛唇·金气秋分》

25.吾道仍须酒,秋分酿更宜。——康海《酿酒》

26.每岁秋分老人见,表皇家、袭庆迎祺。——史浩《摇捱遍·南邻幄丹宫》

27.秋分维何,天高气清。——程珌《寿皇子·磊魁晶荧》

28.聚米山川都掌内,折胶天气及秋分。——刘攽《次韵和郭固太保留别长句》

29.秋分当月半,望魄复宵中。——刘攽《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

30.筠州郡斋近,安坐过秋分。——赵师秀《无言师还道院求诗》

31.江门一别又秋分,何处风烟不忆君。——宗臣《寄陆子和》

32.山客秋分蜜,溪氓夜捕鱼。——唐顺之《题清溪庄三首赠顾副使·其二》

33.天涯离袂惜秋分,客枕无端别梦勤。——边贡《送曹水部·其一》

34.病腰徙倚秋分瘦,老眼朦胧晚借明。——沈周《病起咏菊》

35.飞花怅春过,明月感秋分。——谢榛《寄王叔采》

36.风清气朗秋分后,虎啸猿啼月上初。——陈洪谟《游君山》

37.秋分摘番椒,夏至区紫笳。——郑珍《黄焦石》

38.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孙作《客中秋夜》

39.秋分气初爽,灯火新照夜。——陶安《秋夜》

40.明夜月圆谁共看,露荷风竹对秋分。——梁有誉《中秋前一夕雨过黎惟敬山房》

41.为沙田,阙白露、秋分秥谷。——屈大均《白苧》

42.早黏将及秋分熟,飓风吹去三分谷。——屈大均《少谷·其一》

43.庭前几个芭蕉叶,未到秋分一半黄。——成廷圭《和饶介之秋怀诗韵·其三》

44.草梢露重寂无声,孤萤照见秋分影。——庄盘珠《踏莎行·青霄里舟中夜归即事》


(注相关专业资料来源于网络问答与收集整理!特以致敬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秋分   节气   朝日   习俗   老人星   秋菜   南极   祭日   春分   赤道   由来   秋季   气温   风筝   情绪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