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周志刚用三次“点拨”,成就了三个儿女辉煌的人生

文|筱羊

周志刚,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他性情刚毅执拗,做事情有板有眼,唯一的软肋便是三个儿女:长子周秉义,长女周蓉,和次子周秉昆。

三个儿女,生长在城市里最贫穷、落后的共乐区,而且是共乐区最落败的“光字片区”,可即便这样,他们却各自拥有了各自辉煌的人生。

长子周秉义是第一个由光字片考入市一中的学生,他品学兼优,自信笃定,被副省长的女儿郝冬梅一眼相中,后来两人成了相濡以沫一生的夫妻。

他踌躇满志准备升入高等学府的时候,赶上了上山下乡,他没有抱怨,更没有自我放逐,而是选择前往建设兵团,并很快成为一名知青干部。

恢复高考后,周秉义顺利考入北大,成了天之骄子。

毕业后,借助岳母金月姬的力量,他稳扎实打步步高升,官至副厅级。并在生命的最后,主导了光字片的开发,让街坊邻居们都住进了宽敞的楼房。他凭借一人之力造福了一方百姓。

周秉义的功劳是可以载入光字片的史册的。可以说,周秉义的成长历程是极其罕见和幸运的,更加难以复制。他是周志刚的骄傲,也是光字片区所有人的骄傲。

女儿周蓉——电视剧中,为了凸显戏剧的冲突,极度丑化了周蓉。其实在梁晓声先生的笔下,周蓉代表的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新中国的新女性。

梁晓声先生做客《东方甄选》的时候也说过,周蓉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具有先锋意识,她勇敢、独立、坚定、敏锐,所以她的结局也是三个孩子里最好的。

周蓉和大哥秉义一样,从没有认为自己身在光字片就低人一等,他们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和出身的。

实际上,她也确实改变了命运。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光字片里,吴倩和于红的命运,就能看出周蓉和她们过出了天差地别的人生。

最后说小儿子秉昆。

可能读者会说,秉昆的一生可谓坎坷波折,哪里有什么辉煌可言。

可大家别忘了,秉昆曾经和国庆、赶超一样,都在木材厂当出料工,是最苦最累的工种。

即便后来,秉昆托蔡晓光的关系,进了酱油厂,也是出渣工,同样是最苦最累的。

可后来,他因为多才多艺,仗义果敢,被调到了编辑部,因表现优异,还破格入了编。

一个酱油厂的出渣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文化部门的在编人员,这本身就是奇迹,怎么能说不是辉煌呢?

更何况他还曾经买下一套俄式小院,要不是因为手续的问题,他甚至比哥哥姐姐还要提早拥有自己的家。

周秉昆最大的辉煌,在于他不畏险阻,坚持真爱,不顾父母的反对和旁人的嘲笑,娶回了带着年幼儿子和瞎眼弟弟的小寡妇郑娟。

这段感情,当初有多不被人看好,后来就有多羡煞旁人。

两人彼此依赖,相互信任,患难与共,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都始终不离不弃。真是神仙眷侣。

他们的儿子,周家的第三代——周聪,大学毕业后进入报社,实现了家族的越阶,这何尝不是一个人辉煌人生的延续。

周家的三个孩子,相较于光字片的同龄人,是碾压式的。而这辉煌背后,和周志刚三次适时的“点拨”分不开。

周志刚临终前对周秉义的鞭策

无论是《人世间》原著里,还是电视剧中,周志刚都是突然去世的。

电视剧中,国庆的父亲因为负担不起医药费,为了不拖累孩子,夜里没回家,被活活冻死在户外。

自打出了这个事,一向身体硬朗的周志刚,好像被人抽去了精髓,瞬间没了精气神。

他是在懊恼大儿子秉义,他认为秉义这个一市之长当得不称职,他为老伙计的死感到深深的自责。

在周志刚看来,他已经把秉义交了出去,即便大儿子没给这个家庭带来任何实惠,即便冬梅连个孩子都生不了。

但他觉得儿子干得是大事,是大仁大爱,是造福百姓名垂青史的事。所以他愿意把儿子奉献出来,他宁愿把自己小家的责任都交给小儿子秉昆背负,也从无怨言。

周志刚是理解秉义的,他知道秉义的志向远大,他也尽可能地在支持和成全秉义。

可如今,在秉义管辖的地方,竟然出现了冻死百姓的事。周志刚知道光字片的街坊们没有谴责他,可正因为这样,他更加觉得对不起光字片的街坊,他替秉义感到羞耻。

身体的消磨加上精神的垮塌,让周志刚难以承受,他的生命迅速走到了尽头。

在生命的最后,他见到了整日忙忙碌碌,很少露面的秉义。秉义埋怨秉昆为何不给嫂子冬梅打电话,让冬梅的妈给派个车。

秉义或许没有责怪秉昆的意思,他只是为父亲的安危着急。

可很少对秉义发脾气的周志刚,却在生命的最后,狠狠地骂了大儿子一顿,他先是说:“你这一进门就发脾气,得亏我没死,我要是死了,你还不把秉昆冤枉死?”

然后又说:“冬梅的妈能派车来,是人家的本事。秉昆能让街坊邻居背着我去医院,也是我的造化。”

这两句话一说出口,秉义的头像刀砍似的低了下去。父子两人心意相通,秉义知道父亲对他不仅有埋怨,更多的是失望!

周志刚在提醒秉义,无论你处于何种高位,都不能忘本。不要忘了你是光字片的儿女,不要忘了光字片还有这么多苦苦挣扎的百姓,你有责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这也是为什么周志刚死后,周秉义放弃了职位的升迁,主动要求从中组部调到了地方的原因。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拖着病体,立志要把光字片大刀阔斧的改变,他把住在这里几十年的百姓们都迁往了新区,让他们过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生活。

秉义曾对光字片的街坊们说:“我父亲临终前,三个孩子里最不满意的就是我,在他朴素的认知里,当官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那就不是好官!”

秉义是懂父亲的,他知道父亲临终时牵挂的是什么,周志刚用他生命最后的劝诫,让秉义从一个高官跃升为一个好官,他的“点拨”对秉义起着质的改变。

好父亲,果然是悲天悯人、胸怀宽广的。这也是周家儿女区别于其他人的根本原因。

周志刚的“爱女情深”让周蓉迷途知返

周志刚把周秉义当做了他的骄傲,但他最爱也最心疼还是自己的女儿周蓉。

当年周蓉瞒着母亲和弟弟,偷偷去了遥远的贵州,去和自己的“灵魂诗人”共度余生。说到底,周蓉一腔孤勇的底气还是来自于周志刚的宠爱和纵容。

回到家的周志刚,看着没了宝贝女儿,一怒之下,扇了秉昆两个大嘴巴解气,看到这了,真替秉昆抱屈。不管哪个儿女有事,最后遭殃的都是秉昆。

即便是女儿做下这等在那个年代可称之为“大逆不道”的丑事,周志刚从心里也没有真正责怪过女儿。

他回忆起和女儿相处的往事,内心是一种被自己万难接受的现实所欺压的无奈和屈辱。

他知道这种欺压是女儿造成的,但一想到女儿肯定也深陷于她自己造成的苦境中,心中便只剩下怜惜了。

他困惑不解,到底是怎样一个男人,能使女儿 宁愿让父母伤心,哥哥弟弟蒙羞,而破釜沉舟、一意孤行地追到瘴气弥漫的贵州深山,与他共同生活呢?

这就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当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带来无法预知的屈辱和磨难时,他首先想的还是女儿的安危和对问题的探究,至于自己的糟糕情绪,早被深沉的爱冲淡了。

他带着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二十斤面粉、五斤腊肉、几块肥皂,一包蜡烛、一双新胶鞋上了路,他要去看看自己的女儿,不然他会日夜睡不着觉的。

这些东西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可以说是视若珍宝。不说别的,就那几块肥皂,是周志刚捡别的工友扔在地上的小皂头用,才攒下了这几块肥皂。

可见周志刚对周蓉爱得有多深沉,只有深爱才可能这么卑微。有些父母整日端着架子,只能说他们够爱自己,却不够爱儿女。

在见到女儿的那一刻,他如同被浇筑一样,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周蓉喊了一身爸爸,就身不由己地跪下了。

她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父母,她低下头掩面而泣。

父女之间的坚冰瞬间融化。

父母和儿女之间,无论有着多深的仇和怨,只要一方肯主动示好,另一方一定会迎合过来。

有些积怨之所以太深,关键是没有人肯低头,双方都在等着对方低头。日久天长,感情在一点点消耗,直至亲情成了陌路。

这是人世间一大悲哀。周志刚不会让自己和女儿有这种悲哀的,因为他深爱自己的女儿,他无谓自己的姿态是否放得过低。

正因为他的这次到来拯救了周蓉。

当时的周蓉,因为身处深山,消息闭塞,对政治环境不敏感,她正在写一部纪实性的书。

这件事被周志刚得知后,暴跳如雷,他让女儿赶紧停止这样的创作。

他说:“不许你了解那些用不着你了解的事,不许你纪什么实,别不知好歹想这想那,企图做什么胆大包天的事。冯化成已经这样了,你没有受牵连已经是组织上宽仁,你要知道做这事的后果?”

周志刚越说越激动,脸涨得通红,他在为女儿的事后怕。

他让周蓉跪下,在自己跟前发誓 ,不要再有那些混账想法,不要因为自己再去连累全家。

周蓉虽觉得委屈,嚎啕大哭起来,却此后再没去碰纪实的东西。

不得不说,周志刚是有远见的,以周蓉的脾气,她要是去写纪实文学,一定会把天捅个窟窿,也会让自己万劫不复,哪里还有后来的畅意人生。

周蓉之所以会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并不是觉得父亲说得有多对,而是觉得父亲如此深爱自己,她不忍心再去违背父亲,让他伤心和担心了。

有很多时候,你去跟儿女讲道理,是很难讲通的,尤其是在他年轻气盛的时候,那时候的人最容易走弯路或者说是错路,而这时唯一可以拯救他的,就是深沉的、包容的、宽厚的爱。

你感化了他,也就拯救了他。

周志刚对秉昆“振聋发聩”的警醒

《人世间》电视剧里,会让人感觉周志刚不爱周秉昆,甚至他会嫌弃周秉昆,觉得他没有大儿子,大女儿有出息。

现在看来,那是对一个父亲的误解。父母爱儿女,很多时候,对每个子女的方式是不同的。

秉义周蓉都是从小就有主见、思想独立的孩子,他们的思想高度早早就超过了周志刚。这一点周志刚是明白的,所以他对两个孩子,采取的是放手,他不想因为自己阻碍孩子们的发展。

而对于老疙瘩周秉昆,周志刚一直是不放心的。

周秉昆的性格在早期,是很懦弱,甚至是有点窝囊的。这也是为什么周志刚对他严厉,和粗暴干涉的原因。

骨子里,周志刚是怕周秉昆吃亏。他想用自己的严厉,来锻炼儿子,让他迅速成长起来。

《人世间》原著里,有一段周志刚对周秉昆的提醒,或者说是警告。

当时,周秉昆和赶超、国庆他们在家中喝酒,这也是秉昆当上工人以后,常常做的事情。

此时的秉昆,内心是迷茫的,他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他和赶超他们都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

几个人喝多了酒,话也开始多起来。他们发着牢骚,说要是有个当官的亲戚该有多好,也不至于在工厂里受累,受欺负。

周志刚在门外听到了几个孩子的醉话,等秉昆出来后,他教训道:“朋友之间,谁有了困难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我也是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把自己和自己儿女的将来,要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全部押宝在一个朋友或者一个亲戚身上,那就太没志气了。那样不是会把朋友的人生拖垮,就是会彻底失去这个朋友!”

在周志刚看来,一个人如果只想着“等靠要”,而不去努力和奋斗,那注定是失败的。这样的人生经受不了命运的任何考验。

可以说,他的这段话,对周秉昆的未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周秉昆和赶超、国庆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了本质的不同。

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酱油厂的一名小工人,进阶为编辑部的副主任。

有人要说,这要得益于马守常的暗中帮忙,要不是他是宣传部长,周秉昆怎么能进编辑部。

这话说得没错,如果没有周秉昆当初救老马的交情,还有冬梅家和马家的那层关系,周秉昆不可能从酱油厂调到编辑部。

可我们也要看到,周秉昆进入编辑部后,日以继夜的组稿、编写,给《红齿轮》杂志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段子,不仅赢得了声誉,也创了收。

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在短短两年就买下俄式小楼的原因。

可见,机会到来时,还要看你是否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正是因为周志刚提前敲打过秉昆,让他不要心存幻想,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到他人身上。

周志刚的话虽然说得重,却点醒了浑浑噩噩的秉昆,让他觉悟,开始了自我内在的努力和进步,这也让他在机会到来时,紧紧抓住了机会,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大逆转。

写在最后

《人世间》原著里,数次用“伟大”这个词,来夸赞作为父亲的周志刚。

他虽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文化不高,甚至连一封给秉义的信都要工友代写。但他的思想格局和独立自强的意识,却是超越那个时代和光子片区的,这也是为什么光字片有那么多儿女,唯有他的三个儿女发展最好的根本原因。

《人世间》的最后,周秉义活成了周志刚希望的好官,周蓉也从父亲的身上,学会了换位思考,无论和家人,还是蔡晓光,关系越来越融洽,生活也越来越美满。

而秉昆虽然在和骆士宾的争斗中,失手杀人,在狱中呆了数年。

但他的真挚,他的纯良,以及家人和朋友的不离不弃,都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人世间》里的人,就是让人这么温暖,这么励志,这么受教良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人世间   儿女   辉煌   人生   深爱   大儿子   酱油   编辑部   成就   父亲   儿子   父母   女儿   生命   孩子   朋友   周志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