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之蜀王朝(二)

最近一直没更新,原因是一方面工作比较忙,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之前要准备的资料还没凑齐,查了下单是研究巴蜀类的历史专业资料就不下于几十本。先就目前我所能接触到的图书馆藏书和网上所能收集到的资料简单做了个总结,给大家汇报下吧!

建国巴蜀


一、得天独厚的独立王国条件

四川盆地得天独厚的环境特别适合于封闭政权的建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条分析得出!

1、地势险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文我们也说过,古代入蜀极为困难,因此难以被外来势力介入,这就为割据一方的势力提供了地理上的天然优势。

2、蜀地富庶,虽然四川“天府之国”的美名是在汉代以后才传开的(“天府之国”最早见于 《战国策》,“天府”最早是用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盆地”。西汉继续开发蜀地后,蜀地又被称为“天府之国”)。但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即使放在先秦,农业发展水平也足够先进,灿烂的三星堆文明就是佐证。

3、远距中心,蜀地与中原王朝除了地势上有阻隔,地理上也比较遥远。因此,即便是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对蜀地管理也相对比较放松。

4、独特的文明,目前学界一般认为三星堆文明是我国长江流域的又一文明中心,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共同融合的结果。

二、巴蜀诸侯知多少

在《巴蜀古史论述》一书中,作者根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春秋左传》、《说文》、《御览》等不下二十多种历史资料的考证得出结论,古时巴、蜀地区除我们比较耳熟的蚕丛氏、鱼凫氏比较大的古蜀国和巴国外,尚有其他小诸侯国估计有百多个,现将出现在史书中的诸侯列表如下(注意是巴蜀地区,不是仅仅是蜀地):

三、百国争雄之巴蜀争霸

既然古蜀时期有这么多部落国家,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着有的部落的崛起壮大,自然就有弱小的部落被征服。而百家之中最终形成巴国和蜀国两个比较大的国家。

不过相比于国家,巴蜀两国实际上称为多部落联盟首领更恰当,类似于五帝时期的体制。比如巴“其属有濮、賨、苴、共”,可知巴的境内就包含了许多小诸侯,巴蜀两国国君更像是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带头大哥”。

佐证可以参考《史记》中说武王伐纣时“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而在牧野誓师中又只有蜀、庸等八国,可见应是八国带领各自境内小诸侯一起去伐殷。当然八百应该也只是虚数。


文献中的古蜀国


古蜀国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这也是之所以古蜀国这么神秘的原因之一,以下我尽量把史书中重要的描述给大家梳理下!

一、《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的正妃嫘祖为西陵之女,西陵也就是现在的岷山,古时的蜀山。 嫘祖为黄帝生下两个儿子,其中之一是昌意。后来昌意被封到若水(若水即今天的雅砻江),娶了蜀山氏的女子,生了高阳,就是后来的帝颛顼。黄帝和他的儿子都娶了蜀山氏的女子,说明蜀山氏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部落了。

二、《华阳国志·卷三》中更进一步说明:“(黄帝)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三、《元和郡县志》记载:“武王伐纣巴人助焉,蜀亦从行。”在《周本纪》中也有记载蜀是周伐纣时的盟军,为“西⼟⼋国”之⼀。八国中也包括我们前篇文章介绍的微国。

四、“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华阳国志》第181页)。也就是周幽王时期,蜀地诸侯是最先自称为王的。

关于称王这事不是小事,要知道从早期五帝时期一直到夏商朝,中央王朝是称帝的,比如《史记》中描写“夏后帝启(夏朝第一任君主)”、“帝外丙(商朝第二任君主)即位三年”、“帝纣(商朝最后一位君主)闻武王来”都是在国君的名字前加“帝”的。而在《史记·殷本纪》中写到“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所以后世周朝的天子都是称王,例如文王、武王、幽王等。

而对于蜀国敢于率先称王这事儿,侧面反映了蜀国国力的强大,也印证了我们前文分析的蜀地适合建立独立政权。

五、描写蜀地比较完整的书是《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不过也很短,我们在后文关于蜀王的篇章中再详细介绍。


古蜀国的来龙去脉


一、蜀山氏和蚕丛氏的关系?

蚕丛氏来源于蜀山氏

根据前文我们已经知道,有关蜀山氏的记载可远至黄帝时期,那么蜀山氏和后来第一位在蜀地开国的蚕丛氏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历史学者段渝所著《四川通史·先秦卷》,蜀的本意是指蚕桑。作为地名,蜀最初是指岷江上游的蜀山,即岷山;作为族名,蜀最初是指生息繁衍在蜀山并以饲养桑蚕为业的蜀山氏。后来,黄帝元妃嫘祖入蜀山,教民养蚕,蜀山氏便转化为以饲养家蚕为业的蚕丛氏。蚕丛氏继承了蜀的名号,称为蜀王,其族类也就称为蜀。由此,便在蚕丛氏的基础上形成了古蜀历史上的早期蜀族。”

关于蚕丛氏的身世来源,在《史记·三代世表》禇少孙补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文中认为蜀王是黄帝的后裔子孙。(褚少孙是西汉元、成年间博士,《史记》中遗失的几篇都是由他补写的。)既然褚少孙的那个年代还有蜀王的后裔朝献于汉,中国古代都有家谱,关于蜀王是黄帝后代的说法应该是得到他同蜀地来朝献的人验证过的,可信度比较高。

岷山茂县是蚕丛氏最初居住地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蜀山氏和蚕丛氏是一脉相承的,不过结合以下几点还可以再进一步探讨下。

雅砻江和岷江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发现,黄帝和蜀山氏是同源,关系也比较亲近。因此把自己的嫡子昌意和自己的庶子很多都封到蜀地。虽然蜀地原本也有不下百十个部落,但是黄帝作为华夏共主,他的子孙作为蜀地诸侯具有法理上的正统性。

加上其后世子孙和本地部落不断通婚,作为黄帝后代中发展比较成功的的一支,早期的蚕丛氏渐渐发展壮大成为包括蜀山氏在内的部落首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征服周围小部落,再由诸部落共同首领的身份渐渐发展成为第一代蜀王。

另外大禹也是昌意的后代,所以之前写的一篇关于诸侯的归属的文章,应添加一个古蜀国,夏朝和古蜀国都是源于黄帝的子孙昌意一脉。

二、谁是第一位蜀王?

据《蜀王全传》的作者考证,自先秦一直到明朝,广义上的蜀王有64位,考虑到早期蜀王例如蚕丛氏、鱼凫氏等很可能是所有该王朝君主的共称,实际上的蜀王数量应该更多。

目前一般认可的第一位蜀王是蚕丛氏,不过从广义上来说,第一位蜀王应该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大禹。

1、治水的大禹

估计四川人应该比较清楚,大禹实际上是地道的四川人,大禹出生和生长在四川,虽然出生地有争议,不过都不出四川。汉代《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曾记述“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就是说禹曾在石纽和汶川举行过盟会。

古时能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一般都是霸主级别的人,例如春秋时的齐桓公召集诸侯的葵丘会盟,就确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所以由此可以推测,大禹曾是事实上的四川地区各部落的共同首领。

《尚书·皋陶谟》说禹“娶于涂山”,也是在巴蜀地区。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敬称他为大禹。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高阳(颛顼)的孙子。


大禹治水

禹后来因为被四岳举荐,从地方升到中央,被舜帝任命为司空以接替他父亲治水。因此大禹可以算古蜀地区名义上的第一任蜀王。

2、“纵目”的蚕丛氏

蚕丛氏一般被认为是第一代蜀王,《蜀王本纪》中说:“蜀王之先蚕丛,后代名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

蚕丛氏最早兴起于岷山上游河谷,《先蜀记》中有记,“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据考证大约在今天茂县北边的叠溪。

最典型的特征是“纵目人”,这一怪异特征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外星人。


纵目人面具


蜀王与蜀王朝


《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是研究古蜀历史绕不开的,前者一般认为是汉侍郎扬雄撰 ,因原书佚失,明朝时郑朴搜补资料重新编成。后者《国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志史书,作者常璩(qú),东晋蜀郡人。因这两本书对古蜀的发展和史介绍的较为系统完善,现以这两本书的记载对古蜀历史发展脉络做个介绍。

起源与发展

古蜀国,起源于黄帝,黄帝把他的儿子昌意封在若水,并为他娶了蜀山氏的女子为妻。昌意和蜀山氏的女子生了颛顼帝。当然蜀地不只有昌意的后代,还有黄帝封的支庶子孙的后代建立的小诸侯国,也还有原本的蜀地部落建立的小诸侯国不下于几十个国家。

历经五帝、夏、商时期, 蜀地的小部落也在经历不断的发展和消亡。因为蜀地比较偏僻,与其他地方来往不多,所以一直到了武王伐纣时,古蜀才又在史书上出现,一出场就是参与历史大事件之灭商的战争,而且出场地位也比较重要,为牧誓八国之一(因八国都位于商西部,又称西土八国)。

在周朝时期,由于蜀地东边是死敌巴国,北边是本身就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秦国,所以与中原联系较少,甚至文字和车马以及其他制度都与中原不同。

蚕丛氏王——“教民蚕桑”

第一任王是蚕丛,国志中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蚕丛氏的特点是纵目,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服装是左衽,而汉族传统服装一般为右衽,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服装左右衽是区分古代人是中原还是蛮夷的标准之一。


古代服装左右衽区别

此外蚕丛氏“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关于纵目,前文已有述及。

蚕丛氏祖上是发源于岷山,居住在上游的石室中,后来迁移到平原地区,死后还使用石头棺椁,可见是对祖先居处的纪念。

岷江上游茂县牟托石棺墓

蚕丛氏的主要贡献是劝民农桑,教民养蚕,他是位养蚕专家。结合他的居住地和养蚕两点来看,侧面可以印证前文说的蚕丛氏确实是起源于蜀山氏,而黄帝的妻子嫘祖应该是先教给了蚕丛氏养蚕技术,而后蚕丛氏靠教民养蚕立国(由此可见掌握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性)。

蚕丛氏早期居住在岷江上游的岷山山区,前已述及,有学者考证说是后来由于气候原因,蚕丛氏王带领部族开始向岷江下游的平原地区迁移。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当地的其它部落发生冲突,比较著名的有羌族人流传着一首著名的史诗《羌戈大战》,讲述的就是先民们在迁徙过程中与戈基人的冲突。《路史》记载:“蚕丛纵目,王瞿上”,也就是说蚕丛是从上游山区迁到平原的瞿上称王的,根据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考证,瞿上城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

柏灌氏王——“蛰伏复国?”

柏濩(bóhuò)氏,也称柏灌氏。《艺文类聚》中把柏灌换成了伯雍。关于其来历,《蜀王本纪》中认为柏濩是蚕丛氏的后代。柏灌的存在感很低,《国志》中只说了一句“次王柏灌”,就没了。李白的《蜀道难》里,直接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压根都没提到柏灌,估计柏灌知道了也是相当郁闷。


柏灌

虽然历史上柏灌王没有除名字外的任何记载,关于他的身世和王朝一直是个谜,但是今人的一些考证为我们想了解这个神秘的朝代提供了一些可能。一种观点认为柏灌和蚕丛、鱼凫都属于蜀族,不过属于不同阶段,以学者任乃强为代表。

《雾中王国》作者刘少匆更进一步推测蚕丛氏亡国后,后世伺机重新立国未果。之后的蜀人来到彭州,在白水河和白鹿河附近,此地地理位置优越,生产和生活资源也特别丰富,于是就在此处定居。白水河和白鹿河的高山上有不少大柏树,栖息着许多吉祥的灵鸟、白鹤。此时蚕丛已死,蜀人大抵是认为再继续叫蚕丛,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蜀人看到柏树、白鹤,觉得新鲜,就把自己的部落改为柏鹤氏,但是他们的口音把“鹤”念成“濩”,旁人听来就是“柏濩”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上有鹤的模样,可能就跟柏灌部落有关。到了西汉,扬雄根据蜀地传说写成《蜀王本纪》,记载的其实就是“柏濩”。扬雄是蜀人,另著有《方言》十三卷,所载“柏濩”当是蜀人原话。

后来的古文献中出现的都是柏灌,可能是后世史官眼误。以讹传讹,后人就用柏灌来称呼这位第二代蜀王。而且此说虽然为猜测,但是正好也能解释为什么柏灌氏在历史上没有功绩传世,因为他们一直在蛰伏待机复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蚕丛氏和柏灌氏、鱼凫氏都不同属一部族,而是相互并存的关系,今天在地图上搜索柏灌王墓和鱼凫王墓竟只有4.2公里,直线距离甚至更近。如果同属于一个部族,完全没有必要叫两个名字了吧!当然文中只是引出此观点的其中一个论据,大家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下。

成都温江区柏灌王和鱼凫王墓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距柏灌王墓不远处有座八卦山,“八卦”和当地温江口语“柏灌”是非常接近的,或许这里以前叫柏灌山,后来被误作为八卦山。这也可作为一个因发音不同而导致文字不同的小例子吧!

鱼凫王——“教民捕鱼”

第三任王是鱼凫,鱼凫后来得道升仙了,蜀人为了纪念他,给立了祠堂(可见国志中的历史又掺杂有神话故事,可信度需要斟酌),国志和本纪中中对他的介绍也就这两句。古书中关于鱼凫的写法,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

对于鱼凫二字,学界曾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鱼凫”由鱼氏和凫氏两个氏族组成,他们的图腾分别是鱼和鸟。另一种认为“鱼凫”的“鱼”是动词,指养鸬鹚(四川俗称“鱼老鸹”)捕鱼的动作。下图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或许就是鱼凫的形象,与鸬鹚似有几分相像。


三星堆文物


鸬鹚捕鱼

鱼凫王建都于今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鱼凫城遗址)。隋建万春县,唐时更名温江,一直到清嘉庆年间还大规模沿城种植柳树700余株,可见柳城种柳之风历4000年而未中断。

鱼凫遗址位于今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发掘出的历史文物很多,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试掘证实:该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在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上鱼的形象,一般认为就和鱼凫有关。

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

望帝杜宇——“教民务农”

第四任王是杜宇,关于其来历,《蜀王本纪》说是鱼凫升仙后,杜宇从天而降到朱提(今云南昭通),一个叫“利”的女子从江源(今四川崇州)的井中冒出,后来成为了杜宇的妃子。杜宇成为继鱼凫之后的蜀王。他建国后,除将国都定在郫(今四川省郫县)外,尚把瞿上作为别都。

“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七国称王,说明是在战国时期。历史上楚国是第一个僭越称王的,《史记》中记载楚武王三十七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称王。最后一位称王的赵国大约在公元前323年略晚一点称王。那么按国志的说法,杜宇大概是战国时期人。前面我们说过,“周失纲纪,蜀先称王”,现在“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可见古蜀国人一直自视颇高,势必要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杜鹃 杜宇王的化身

前期的杜宇王教民务农,使蜀地农业生产大副提高;接着是开疆拓土,将蜀国疆域发展至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再是称帝,成为蜀地第一位帝王。可以说在其前期,无论作为君主还是个人他都是极其成功的。

然而,盛极而衰。《蜀王本纪》上说杜宇一百多岁的时候,蜀地后来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人民因洪水肆虐,死的死,逃的逃。杜宇虽然对教导人民农业生产很有经验,然而对于治水却不得其法。“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同样是《蜀王本纪》中说鳖灵为相后,望帝让他治理洪水,鳖灵去后,望帝与其妻子私通,然后望帝惭愧认为自己德薄不如鳖灵,委国授之而去。

我对这种说法是极不认同的,首先,按本纪说法,发生洪水时望帝已经100多岁了,一个100多岁的老人,哪还有什么精力私通呢?其次,就算望帝好色,作为一个优秀的帝王和政治家,几十年的政治经验熏陶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让自己的重臣去治水竟然背后与其妻私通。再次,如果杜宇王是个品格低劣到私通人妻的人,怎么后来就能突然醒悟,并且还惭愧到委国而去呢?因此,于情于理此说都说不通。

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对于杜宇化鹃有很多的传说。除上文一说外,还有说是杜宇并未与鳖灵妻私通,而鳖灵通过治水积累了很高的威望,杜宇觉得不如他而禅位于他,隐居之后被传与鳖灵妻私通的流言,在含恨中化为子规而去。还有就是杜宇被鳖灵推翻后逃亡,复位不成,怨魂化为杜鹃。

虽然以上种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不过后人和蜀地人民对杜宇多数是持同情心理的。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杜鹃又称杜宇、子规、催归。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丛帝开明——“治理水患”

接上文,杜宇委国授鳖灵后,鳖灵就任新一代蜀王,即第五代蜀王。鳖灵,本名开明(我怀疑又是发音的原因导致的,其实本应该是开明),受禅得国,是为丛帝。开明王朝开始定都也是在郫,后来定都成都,历经十二世,后亡于秦。

1、帝与王

丛帝最大的贡献是治理洪水,把玉垒山凿开一条通路,让洪水顺岷江畅流而下,解除了水患,百姓们才可以安居乐业。由此望帝把帝位禅让给了他。丛帝死后由他的儿子卢帝继任。

卢帝(开明二世)时期国力强盛,曾经率兵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雍地。要知道雍城是东周时代秦国的国都,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卢帝死后,由他的儿子保子帝继任。

汉中至凤翔地形图

保子帝(开明三世)时期“帝攻青衣,雄张獠僰”,青衣即前文说的蜀地的小诸侯国,在今宜宾南溪一带。獠又写作“僚”,意为猎,青衣国人打猎为生,被称为僚人。“僰”,指僰道及其附近之民——僰人。也就是说保子帝时期,蜀攻打青衣国,威震獠、僰两地。

开明九世时,始立宗庙,蜀国主改帝称王,所以开明九世以后的君主均称开明王。

末代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但是苴侯却与巴国亲近,巴与蜀是世仇,蜀王当然忍不了,于是开始攻打苴国,苴侯不是大哥的对手,便逃到了巴国,并向秦求援。秦国智囊们在经过了了先伐楚还是先伐蜀的争议后,最终由秦惠王拍板决定听取司马错和田真黄的建议:先伐蜀。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华阳国志》

2、五丁力士的传说

蜀国有五位大力士,能移山,有万钧之力。每逢蜀王薨(指诸侯死),他们就为死去的蜀王立长三丈、重千钧的大石作为墓志。

周显王时期,蜀王占据有褒、汉两地(即汉中平原地区,褒即褒国,说明此时已被蜀吞并),见上图。《蜀王本纪》上说“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关于蜀道难,可见上篇)。为了解决道路不通,秦王便设计了个圈套给蜀王,秦王命人造了五头石牛,每天扔金子在牛后,对外放出风说是石牛便金,还“专门”派了100个士兵守卫这些石牛。蜀王听说后非常眼热,就派了使者要石牛,惠王当然“不情愿”的答应了。蜀王派五丁壮士把石牛拉回,顺道也开辟了通往蜀国的金牛道。等收到石牛后蜀人才发现被骗了,愤怒的蜀人又把石牛还给了秦,还嘲笑秦人是“牧犊小儿”。秦国虽然被骂,内心却开心的不得了,因为伐蜀的道路问题终于解决了。


五丁开山

武都有一个男化为了女子,又美又妖艳,据说是妖精,蜀王纳她为妃。然而因为不习水土,死了。“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

虽然蜀地道路已通,但是因为有五丁力士在,并且为了继续消磨蜀王斗志,秦王又使出了第二个套路。秦王知道蜀王好色,于是许诺嫁五女于蜀,于是蜀王派五丁力士迎之。到梓潼时,看到有一条大蛇要进入洞中,于是五丁开始去拔蛇尾,想把蛇拔出来。结果突然山崩地裂,把五丁和五位美女都压在山下了,山分为了五岭。蜀王痛心疾首,当然不是为五丁力士,而是为了五位美女。“(蜀王)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于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不过百姓们感念五丁,将其山命名为五丁冢。

终于,秦王利用了蜀王贪财好色的缺点,把伐蜀的条件一一具备了。

结尾:古蜀国在开明王朝,历经十二世终于为秦所灭。其后秦国灭亡苴国、巴国,通过利用巴蜀丰富的物资和人力资源作为后盾,最终在战国末年一一灭亡六国。可以说巴蜀之地是秦兼并诸侯,一统天下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而古蜀国自蚕丛立国以来,也终于迎来了它最终灭亡的归宿。


疑问:

1、网上有很多作者引用“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的说法,我只在《左传·昭公》中有看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没有找到跟蚕丛氏有关的文字。估计是把蚕丛氏的起源当做有缗氏了,在白剑写的《华夏神都》中有推论认为蜀起源于有缗氏。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考证过,大家有不同见解,欢迎讨论。

2、关于几位蜀王称王的年代、王朝的年代,还有各自所属的文化阶段,本篇不做过多分析了因为文章已经超篇幅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后续文章中再谈讨。


参考文献资料:

1、《蜀王全传》——奉友湘、李后强著

2、《史记》

3、《华阳国志》

4、《蜀王本纪》

5、《巴蜀古史论述》

6、《左传》

7、《四川通史》

8、《路史》

9、《先蜀记》

10、《雾中王国》

11、《华夏神都》——白剑

12、成都平原上也曾三国并立,演绎了一出小“三国演义”——作者:佘一鸣

13、蚕丛氏——百度百科

14、蚕丛氏和早期古蜀国的来龙去脉——飞花历史

15、柏濩——百度百科

16、蜀山氏——百度百科

17、牧誓八国——百度百科

18、杜宇——百度百科

19、鱼凫——百度百科

20、天府 | 柏灌 神秘蜀王无史可载——成都市政协

21、古蜀第二代王朝,柏灌氏,为何存在感这么低?——蜀山笔侠

22、杜鹃鸟是几级保护动物

23、成都商业街 开明王朝的归葬地——华西都市报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王朝   蜀国   岷江   温江   大禹   开明   史记   本纪   黄帝   诸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