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西洋楼二十景图”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全忠新 摄

大水法作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被广大游客所熟知,伫立在遗址前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当年的盛景虽已不在,但是我们可以从伊兰泰创作的西洋楼二十景图中看到当年的辉煌。这套铜版画,其绘刻技法已达到“极其确切精细”的程度,就连当时的西洋人德拉图尔看到这套铜版画时,也对中国人镂刻西洋画的技能和精确感到惊讶。

大水法铜版画

事实上,一切成功的案例都不是偶然和一蹴而就的,我们从清宫档案和蒋友仁神父等当事人的相关记述中可以发现,为了能够呈现出最完美的画作,从最开始简单的铜板地图绘制算起到西洋楼二十景图铜版画印成,这一探索试验竟然持续了26年,那么期间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铜版画传入中国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铜版画发源于欧洲,于乾隆时代传入中国并且受到了皇帝的青睐。由于是新的舶来品,所以一开始铜版画的制作大多数都由外国人负责,但在作为天朝上国的乾隆来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中华地大物博无奇不有、无所不包,就连外国的建筑只要喜欢都可以完美改进复刻于本土,小小奇技淫巧要掌握则更是不在话下,于是为了能够独立自主的掌握铜版画技法,乾隆皇帝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海晏堂铜版画

首先,相对于以细密的线条来表现具有透视和阴影效果的铜版画,制作铜版地图,难度更小。因此,按照乾隆皇帝的部署,在蒋友仁的主持下,1760年铜版《皇舆全图》的成功制作,成为了中国工匠试验并驾驭打造铜版、镌雕、印制等技术的起点。

平定西域得胜图铜版画

其次,便是1762年西洋画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安德义遵旨创作的《平定西域得胜图》。此图在奉旨发往法国“拣选艺能,作速依稿刻做极细铜版”之后,就顺利的获得了这套精细铜版画的样本,再后来又于1774年由蒋友仁领导造办处工匠用法国铜版试印,用于积累经验。

金川得胜图铜版画

接下来,于1776年开始创作铜版《金川得胜图》。此图由西洋画家艾启蒙、贺清泰奉旨起稿,并在制作过程中时时比照法国铜版及印本,同时将铜版制作中的化铜、打造、锉刮、磨光等工序交由造办处铜匠办处理;誊稿、过粉、落墨等工序交由造办处画匠承担;镌刻殿宇、陈设、树木等项交由造办处刻字匠完成。以至于其中几乎每个环节,乾隆皇帝都要躬亲御览并时时下旨谕令改进。

线法山铜版画

最后,等到伊兰泰奉旨制作“圆明园西洋楼二十景图”的时候,乾隆皇帝为了保证质量还特别下旨“侯《金川得胜图》完竣后准照样接续成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绘制不仅是按照“《金川得胜图》铜板奏准之例”,而且人员皆是由“钦遵隨派原办《金川得胜图》铜板官员承办”,这无疑宣告了当时国人已经熟练掌握了铜版画的制作工艺。至此,通过多年的积累,本次“圆明园西洋楼二十景图”的制作终于得以水到渠成,取得了巨大成功。

铜版画《金川得胜图》,尤其是“圆明园西洋楼二十景图”的圆满成功,使乾隆皇帝龙颜大悦,更是使其在晚年又连连下旨令中国画家和工匠,继续雕印了多套纪功性质的铜版画,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铜版画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资料来源]

《清代御苑胜境 ——圆明园西洋楼二十景图创作理路探赜》

王其亨 张凤梧 胡莲

[编辑]

付 怀 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圆明园   西洋   西域   铜版画   乾隆   铜版   铜板   工匠   中国   画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