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因被退学给毛主席写信的小男孩,今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演员王刚,最广为人知的角色要数和珅,通过惟妙惟肖的演技和对人物的多层次挖掘,硬是把历史上的一个大反派演得活灵活现。

其不仅摆脱固有桎梏里的“好人”跟“坏人”的界限,令观众都十分喜爱这位有血有肉的和大人,还时看时新,经常能在情节中感受到许多人情世故的门道。

王刚为此私下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因形象太过深入人心,甚至前后在不同的作品中出演过11次和珅,使得大家都猜测王刚本人会不会也如和大人一样圆滑贪婪,才能跟角色融入的毫不违和。

但其父亲早在王刚青年入伍的前夕,就严肃叮嘱过他两点。

首先经济上要干净不能贪心,再则就是政治上求进步,但不能太过度,王刚将其当作人生警言无一日敢忘记,由此才出现演技过硬,没有半分绯闻的演员。

至此就有人好奇王刚的经历,推测他估计打小就聪慧稳重,一路稳扎稳打到拥有如今的名气,但真相却大相径庭,王刚的学生时代不光顽劣不堪,一度差点被勒令退学。

眼看就会迈入”问题少年“的行列,却因一封信被彻底改变,具体原委是怎样的呢?且从王刚的幼年说起。

一、退学风波

1948年12月22日,时值冬至,辽宁锦州出生了一个孩子,父母给其取名王冬至,昵称是“小宝”。

其实我们从这个时间段内不难看出,此时辽沈战役正进行到胶着状态,战略要地锦州过得并不太平,动辄就被大军围城,导致老百姓都饿肚子,看着嗷嗷待哺的幼子,他们选择带着孩子迁居到长春生活。

远离战争漩涡的风暴眼后,日子顿时平静下来,小宝就无忧无虑地长大,父母对他的管束并不严格,孩子又长得雨雪可爱,总是狠不下心责备,使得进入幼儿园就成为“混世魔王”,十分调皮捣蛋。

老师对他毫无办法,整个幼儿园时期,小宝没有一天不惹点事,手脚压根安静不下来,不是捉弄身旁的小朋友,就是把玩具书本都扔在地上......

但与一般淘气的小孩不同,他偏偏还特别聪明,认字识数一教就会,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毕业时在“操行评语”一栏,老师们斟酌再三,给了“聪明、主观、好动”三个词来形容。

之所以有在幼儿身上不常见的“主观”二字,是因为小宝确实性格比较特别,在乖巧听话的3-5岁,就非常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估计毕业的那一刻,老师们都得长舒一口气,觉得烫手山芋可算扔给他的小学老师了。临到小学报道前夕,父母认为“王冬至”这个名字不太正式,给改名为王刚。

总说新学年、新气象,王刚成为小学生后,是否改进他调皮的性格呢?答案不仅没有,反倒愈演愈烈,对同学的恶作剧每日都在进行,不是趁着老师写板书时多动,就是课间捉弄同桌。

班主任一开始先惩罚王刚抄书、罚站,希望他能知错就改不再犯,可没有半点效果,接着就只能叫家长,王刚父亲每次回家都气得火冒三丈,一边祭出棍棒将其胖揍一番,一边嘴里还忍不住抱怨。

王刚被连番教训,按他此时的年纪应该知道怕了,但却激起加倍的逆反心里,不仅半分不示好求饶,最后甚至都咬着牙不哭,哪怕鼻血都打出来,眼神也依然倔强。

父亲又不能真的亲手把儿子打伤,因此很无奈。而王刚回手就把鼻血抹在墙上,隔天上学仍旧我行我素。

这里讲个他闯祸的例子,当时因为这事,他差点害死同学。

——这还是10岁那年,王刚带着好友去老家长春南湖游泳。由于当时的水温只有十多度,所以小伙伴们都不敢下水。

结果捣蛋的王刚竟然一下子把其中一个小孩给推进水中,在水中由于紧张害怕抽筋,差点淹死,幸亏后来有人帮忙捞人,这才免去一场劫难。

不过事情虽然在当时闹的动静不小,小孩甚至被吓的半个与不敢去上学,但相比后来他要被开除的事情而言,其实还算小的......

那是后来期中考试的时候,因早早就把卷子答完,等待交卷的空闲时间里他突发奇想,学《地道战》里的场面,钻到地板下面的暖气管道中玩。

说干就干,趁着老师巡视的空当,王刚嗖得一下就背着书包钻进木地板下面,压低步子往出走。一开始还能借点教室的灯光,走到一半就彻底伸手不见五指。

王刚为了照明,拿出一根蜡烛点燃,谁料突然脚底下被堆积的暖气管道绊了一下,蜡烛就飞出去掉在一堆试卷上。

干燥的卷子遇火直接全部烧着,王刚吓得愣在当场。

浓烟冲到教室,老师同学赶忙泼水灭火,待大家都惊慌失措地跑到操场,看见浑身被浇得湿透的王刚从地下室走出来,大家伙简直能气死。

这下王刚算是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老师认为在教室放火的孩子已经顽劣地没救了,便叫家长、罚站、抄书“三件套”一起招呼。

当时正好有很多同学曾经被王刚捉弄过,也顿时不愿再搭理他。而同学家长知道王刚的所作所为,也纷纷支持自家孩子别跟他玩,免得被带坏了,王刚就彻底被排挤在外。

逐渐流言蜚语传得很凶:说王刚之所以针对其他同学,是生怕别人成绩超过自己,就带着一块惹是生非,从而保证成绩一枝独秀。

王刚的父母每次家长会都会迎来一堆不友好的眼神,透出的意味就是怎么把这个孩子教成这样,因为太过丢脸,又拿王刚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毕竟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遂直接不参加家长会,图一个眼不见为净。

王刚在家里学校都不受待见,内心感到十分苦闷,为了摆脱压抑的气氛,就开始逃学,每日四处闲逛。王刚后来也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逃学,天天去看《流浪者》,天天哼着拉兹之歌‘到处流浪,到处流浪’。”

二、柳暗花明

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十分严肃的请王刚父母来到学校,指出五年级是个很关键的时间点,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最好能给换一所学校就读。

这相当于是开除王刚前的最后通牒,王刚再顽劣也是个孩子,顿时觉得天都要塌了......

但举目而视,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他,父母也总是数落,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听自己的心事,哪怕是知道错了想要改进,都找不到人来理解。

孤单的情绪将他整个笼罩,王刚突然想到一个人肯定愿意倾听自己的烦恼,于是手足无措的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王刚准备了信纸和邮票,要给这位他崇拜的伟人写一封信。

王刚信任的伟人正是毛主席,十岁孩子的文笔显得十分稚嫩,但格外真挚,信中表达了自己也想像他老人家一样披荆斩棘立下不世大业,可是由于顽劣的厉害,好像再也没有这个可能的遗憾。

随信还配有精挑细选出的两幅最满意的画,一副是兔子吃萝卜,一副是解放军保家卫国。

并且他还拿了一张跟妹妹的合影一起塞进信封,郑重仔细地贴好邮票,可地址内一栏难住了王刚,他不知道毛主席的住址,只能写下:“北京毛主席收。”

隔天一早,就揣着信来到邮筒跟前,缓慢坚定地把信认真投进去,仿佛塞进去的是自己全部的希望。怎么看邮筒都不放心,王刚在街对面站了许久,直到邮递员将所有信件装进袋子里,他目送其离去才踏实。

王刚只想把心事和抱负说给崇敬的人听,不然压抑得难受,一点没想到毛主席会有回应,毕竟他老人家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看一个孩子的信件。

不久,王刚就把写信一事抛之脑后,每日还是孤零零地上学,对于生性跳脱的他来说,同学们嫌弃孤立的姿态,让自己十分受伤,反倒是觉得开除也没什么,毕竟在学校也没人搭理。

1959年7月6号,老师叫王刚到办公室一趟。

王刚内心一紧,觉得肯定是学校对自己的开除决定已经下来了,如临大敌的进入办公室,没想到得到的却并不是老师严肃的表情。

这下可把王刚彻底吓坏了,老师从来对爱闹事的自己都是横眉冷目,事出反常,反倒慌了神,他认为这是在电影里见过的那种:罪犯要被押赴刑场前,给个笑脸,再给顿饱饭吃......

谁能料想老师压根没说开除的事情,而是递给他一封信,王刚一看封皮,落款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这震惊的让王刚眼睛都瞪的老大,不敢相信毛主席竟然真有空给自己写了一封回信。

里面内容大致说:来信已经收到,希望你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日后为祖国服务,并附上一张毛主席的照片让他留作纪念。

王刚久久无法回神,他觉得不能辜负毛主席对自己的关怀,不仅再也不捉弄同学,友善地跟大家处理好关系,对于功课更是付出一百分的努力。

不久后,由于一些原因学校停课。但是王刚在大把的闲暇时间里没有选择玩乐,而是一头扎进各种诗歌中,每日都练习朗诵,尤其喜爱贺敬之诗选。

在沈阳广播电台工作的亲戚一次串门时正好听见,大为惊讶王刚的声线极其有特点,抱着惜才之心邀请他去播音诗歌、伤痕文学等内容。

总之,当时王刚的性格做派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自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他就把其挂在卧室的床头,每当有想犯懒退缩的念头,就看一眼信,打定决心要好好努力,日后为祖国服务,绝对不让毛主席失望。

三、努力奋斗

经过一段时间的电台播音,王刚的声线从入门已变得十分专业,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来调整节奏和力道。

后来,《牛虻》要在中央台播出,作为第一部引进的外国长篇作品,领导们都十分看重,选中王刚来担此大任。

王刚第一次进入录播间,工作人员都在外面为他捏一把汗,谁知表现竟然出乎意料的好,28分钟的播音没有打一个绊子,声音抑扬顿挫,淋漓尽致的把书中情绪表现了出来。

在下来后,大家问他是怎么做到的,王刚说提前把下一页的内容背下来,这样翻页的时候不仅不会停顿,还不会有哗啦的纸张声。

随着王刚入伍沈阳军区,播音就成为本职工作之外的爱好,投尽全部心血钻研提升技巧。《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一本75万字的长篇巨作,王刚为了能让故事紧扣人心,特意加入一定的评书手法,吸引一票忠实听众。

1994年,《宰相刘罗锅》的制片人邀请王刚来出演和珅,王刚一开始不太愿意。

——因为十分喜爱刘宝瑞单口相声的《君臣斗》,对于和珅是非常熟悉,属于既谄媚又丑态百出的一个形象,本想婉拒,但送来的剧本却让他改变主意。

白桦先生写的后五集剧本,有一大段颇有禅机和深意的台词,跟刘罗锅的对手戏也是高潮迭起,所以王刚决定接下和珅这个角色。

而播出之后好评如潮,接连出演有和珅的影视作品,随着《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播出,人物和珅就已经有了十分具体的面容,大家认为就应该是王刚的模样。

王刚出门在外,时常有人叫着“和大人”过来打招呼,更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突然给王刚打电话,邀请他去当反贪宣传的顾问。

王刚以为是跟自己逗闷子,谁知隔几天就把聘书寄到家里,可见和珅有多么深入人心。

从播音走到演戏,王刚又爱上了扮演人物的过程,跟好友张铁林、张国立一起出演话剧《断金》,整个表演过程,剧场内的所有观众都被三人牵动着情绪,落幕都久久缓不过神,沉浸在精湛的演技和台词之中。

而让王刚从“问题少年”到“洗心革面”的转机,正是毛主席的那一封回信。毛主席的信鼓励了一个孤单绝望的孩子,让他决定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报答这份关怀。

毕竟王刚自小就聪慧,当时正站在人生关键的分岔口,一旦走向放纵,聪明的头脑反倒会加剧做坏事的程度,后果将不堪设想。

王刚取得如今成就后,也没有一日不在感恩毛主席,毛主席的鼓励对他的成长、蜕变有着直接关系。

1959年的10月1号,王刚起了个大早,穿着白衬衫、蓝裤子和皮靴子,去参加祖国的十周年大庆典,发自真心地为祖国欢呼。

整个游行过程情绪十分高昂,看着毛主席的照片,他开心的嘴角都咧到耳朵根。

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王刚在撰写自传《我本痴顽》一书时,花费大量笔墨去写毛主席回信这件事,感恩的表示这封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事实也却是如此,王刚的经历并不一帆风顺,跟同时代的孩子们一样,经历了不少大事件,嘈杂混乱的背景下,有着无数沉沦的诱惑,或是认命一辈子庸庸碌碌,或者被卷着屈从欲望。

但毛主席的那份信一直在王刚的心里,无论何时都没有停下勉励自己要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在当时的喧嚣中,他沉浸在诗歌的魅力中,为了一个发音较真半天,愣是把方言抹去,练就标准地道的普通话。

下乡当兵,也珍惜每一个机会,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演绎,让更多人爱上经典文艺作品。

从王刚的人生轨迹,也能看出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哪怕对待一个普通甚至顽劣的孩子,也没有不管不顾,悉心给其回复信件,还配上自己的一张照片当作纪念。

相信百忙之中的毛主席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也只是不忍心这个孩子如此孤独无助,并没有想太多,但却最终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锦州   顽劣   家喻户晓   回信   祖国   情绪   父母   同学   老师   孩子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