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邓颖超在周总理随身多年的皮夹找到一张照片:总理一生之痛

1976年,周总理逝世,邓颖超忍着悲痛为周总理处理后事。

其侄女周秉德为了邓颖超早日走出痛苦,经常会前往西花厅陪伴她。

下班后的周秉德直接奔往中南海西花厅。

但走到院子里她并没有看到七妈,直到进入卧室时才发现七妈正在沉思,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黑皮夹子。

周秉德本不想打扰,但看到七妈如此难过,还是轻轻喊了一声。

邓颖超这才回过神来,将手里的皮夹子递过去,邓颖超解释,说这是周总理留下来的。

当时是抗日时期,他在国统区工作,拿公文包太显眼,目标大。

因而将重要文件通通放在中间,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才放入保险箱。

一直以来都没舍得给别人,今天就交给周秉德,让她留给念想。

周秉德将皮夹子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三封信,这些信都是总理写给邓大姐的。

但因时局特殊没能发出去,这才保留下来。

不过周秉德又在三封信后面找到一张人物照,照片已开始泛黄。

背面还有着周总理的亲笔字,足见周总理对照片上人物的重视。

邓颖超见周秉德有些困惑,感慨道:这是你伯父一生之痛啊!

那么,这照片上的人到底是谁,为何邓颖超说这是“总理一生之痛”?

周总理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明说:

一 “总理一生之痛”

1976年初,周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手术,此时他的体重只有61斤,因病入膏肓医生无力回天,他开始陷入长时间昏迷。

同年1月7日晚,他突然清醒,看着周围整备待发的医生,他虚弱地说道:“我这里没什么事,你们快去照顾其他人,他们更需要你们。”而这是周总理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但他依旧想着人民,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舍己为人的精神。

次日9时57分,开国总理周总理逝世,享年77岁,这一天山河失色,举国哀悼。

根据周总理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向山河大海,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处理完身后事后,邓颖超又开始指示大家处理周总理遗物。

周总理与家人合影


尽管他贵为一国总理,可实际上并没有留下太多遗产,根据指示,大家将周总理留下的图书交给国务院图书馆,文件呈递给秘书局。

至于衣物,内衣和床上物品烧掉,穿得不多的衣物可送给亲属和工作人员,病中穿过的衣服烧掉。

而周总理的工资由工作人员代领,日常开支也由其代劳。总理逝世后,工作人员开始一一盘算。

邓大姐见大家忙碌数日很是憔悴,指示不用细算,核对现有的钱即可。

但工作人员仍细细算清楚,最后清算得知,周总理夫妇存款为5709.8元,后来全部上交中央特会室。

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在大家面前强忍着痛苦,可等到工作人员离开,她开始默默哭泣,经常看着总理遗照发呆,回想起两人相濡以沫的数十年,一起走过的艰难岁月,她内心百感交集。

周总理


不过,好在这时她的侄女周秉德一直陪伴着她,陪她走过那段心酸时刻。

周总理逝世时,周秉德正在上海出差,当从广播听到这一噩耗,她当场愣在原地、泣不成声,同事见状,为她购买最快的回京的机票。

回京路上,周秉德浮想联翩,她想起和周总理的最后一次通话,更是悲痛欲绝。

那是1975年5月,周总理病情严重,他开始产生消极情绪,并问医生能否活过一年。医生们愣住,不知该如何回答。

而后,医生将此时告知总理最疼爱的侄女周秉德,希望她能够劝劝总理,让他积极面对病痛,这样才有利于治疗。

周秉德得知后快速赶往医院,可七妈邓颖超拦住,表示没有中央批准,任何人都不能见总理。她得知后,只能选择拨打病房电话,和周总理交流。

周总理


当提起“那句话”时,周秉德劝七爸别想太多,要长命百岁,为国家多做贡献。

周总理说:你是共产党员,不能封建迷信,我说的那句话也没什么不对,想开点好吗?

尽管如此,周秉德还是劝七爸别想太多,多保重身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同年5月20日这天,周秉德如愿在西花厅见到了周总理,她以女儿的姿态体贴、关心七爸。

但为了不打扰七爸休息,她坐了一会就起身告辞,可没想这是和周总理最后的见面。

周总理逝世当天,周秉德第一时间抵达,看着痛哭不已的七妈,她连忙将其抱在怀里,也悲痛落泪。

除了撒骨灰,周秉德参加告别七爸的所有仪式,她还特意嘱咐七妈,将七爸随身的睡袍留给自己做个纪念。

这件睡袍周总理穿了几十年,一直是穿了补、补了穿,上面有无数个补丁,周秉德看得心酸不已。

周总理


周总理离开后,整个西花厅寂静起来,邓颖超也触景生情,每天处在悲伤中。周秉德知道七妈内心的苦楚,因而时不时前去探望。

几天后,下班后的周秉德直接奔往中南海西花厅,但走到院子里她并没有看到七妈,直到进入卧室时才发现七妈正在沉思,手里拿着破旧的黑皮夹子。

周秉德本不想打扰,但看到七妈如此难过,还是轻轻喊了一声。

邓颖超这才回过神来,将手里的皮夹子递过去说:“这是你伯伯留下来的,我一直没舍得给别人,今天就交给你,让你留给念想。”

邓颖超解释道,这个黑皮夹子是周总理抗日时期购买的,当时他在国统区工作,拿公文包太显眼,目标大,因而将重要文件通通放在中间,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才放入保险箱。

老旧照片


周秉德将皮夹子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三封信,这些信都是总理写给邓大姐的,但因时局特殊没能发出去,这才保留下来。

不过周秉德又在三封信后面找到一张照片,照片已开始泛黄。

但当她见到照片上的人时震惊不已,此人正是她的爷爷周贻能,尽管她没见过,但经常听父母说起。

她将照片转过去,又发现背面有周总理亲笔字“爹爹遗像”!

周秉德有些惊讶,自她记事起,经常听到周总理和两个母亲的故事,却很少听他提及爷爷周贻能,只是听伯父说过爷爷是个老实人,一辈子没做什么坏事。

但伯父却将爷爷照片放在贴身黑皮夹子中,足以可见他们的父子情深。

邓颖超见周秉德有些困惑,感慨道:“这是你伯父一生之痛啊……”
就这样,周秉德听七妈邓颖超娓娓道来,仿佛时间又来到周总理的儿时。

周总理


二 苦涩的童年

周总理祖籍浙江绍兴,其祖父周攀龙是一个学富五车的读书人,晚清时常年在基层衙门当师爷,人称周老夫子。

就在他被录用为淮安师爷期间,为工作方便,他在当地买了一套房,全家人搬来居住。

周总理父亲为周贻能,曾高中秀才,被任命为“主事”,官阶正六品,但他只得到官阶没能得到相应职务。而他因为人忠厚老实,与世无争,不懂得人情世故,因而一直没什么作为,长期担任小职员、门房、私塾先生、幕僚,每份收入都不高。

因父亲周贻能长期在外地工作,童年的周总理实际上是由生母万氏、嗣母陈氏抚养长大的。

周总理曾回忆说,他的生母名为万冬儿,是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女儿,因在家排名第十二,因而也被称为“十二姑”。

周总理


万冬儿文化水平不高,只读过五六年私塾,但性格开朗、宽容大度、办事精干,在周、万两家威信较高,尤其是周家这个落魄官宦之家的“大总管”。

她嫁给周贻能第二年,也就是1898年3月,周总理出生,而这也是周家长孙,使得万冬儿地位较高。

但周总理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出生第二天,外祖父就去世,母亲哭干了泪水,没有心思喂养他,只能请来奶妈替代抚养;不久后祖父又病逝,周家失去主心骨,生活逐步变得贫穷。

周总理刚满4个月时,四叔周贻淦就得了痨病,卧床不起。为了让四叔消灾,万冬儿十分大度地将周总理过继给了周贻淦和陈氏。

又过了2个月,周贻淦还是因病过早的离世,四婶陈氏刚满22岁,年纪轻轻就守寡,内心很是苦闷,幸亏有了养子恩来才让她有了对生活的希望。

周总理


陈氏1878年出生于宝应县书香门第,从小就被父亲重点培养,因而文化水平较高,擅长诗文字画。

守寡后,陈氏将全部精力和情感都投入到对周总理的抚养中,早在周总理三四岁时,她就教导其认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古诗词,还时常给他讲一些民族英雄故事,让周总理早早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周总理就读南开大学时,曾回忆这段美好时光,并表示对嗣母讲的故事“终日听之不倦”。正是在陈氏认真严厉的教导下,他早早就走上成才之路。

从青年再到晚年,周总理多次提及陈氏,并称她为“娘”,称生母为“干妈”,他曾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嗣母陈氏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

1946年5月,周总理在送别会上曾说过:“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陈氏)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

周总理


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不过1908年时陈氏就因病去世,年仅30岁,当年周总理仅10岁,他曾在日本留学时,将母亲写的诗带在身边,每每陈氏祭日他都会打开念读,读着读着忍不住流泪。

周总理6岁时,周贻能和他“18舅舅”合买了一张彩票,并幸运中得头彩,两人分别获得5000元。

可债主得知后纷纷上门,万冬儿见状连忙带着陈氏、周总理移居到娘家万公馆。

万家是书香门第,里面藏书众多,在这里周总理如鱼得水,经嗣母陈氏的悉心教诲,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

然而,周总理9岁时,生母、嗣母双双染上痨病,为了给母亲治病,周总理只能经常往当铺跑去,用舅舅家有限的东西换钱花,或者去大户人家借钱给母亲买药。

周总理


但即便如此,1907年春,生母万冬儿还是病逝。眼泪没干,陈氏也告别人世。

幼年丧母乃人生最大不幸,周总理只好带着两个弟弟前往淮安老家,他自觉挑起家庭重担,照顾两个弟弟。

当时周贻能在湖北谋生,收入微薄,连给妻子万冬儿下葬的钱都没有。

对于父亲的无能,小小年纪的周总理很是理解,他晚年对侄子侄女说:“我对你爷爷很是同情的,他本事不大,为人老实,一生的月工资不超过30元,但他一辈子没做过坏事。”

不过周家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长辈们为了让周总理等兄弟上学,东拼西凑借钱,凑齐了学费,将其送到私塾读书。

但为了能够继续上学,周总理多次写信给在沈阳任职的四伯父周贻谦先生,每次写信他都会写道:“四家伯,我多么想念书啊!”

周总理


当时周贻赓因表现出色,一年多就被提拔为科员,收入也比原来高出不少,他很关心老家的变化,又因膝下无子,对周总理很是看重,故而答应周总理的要求,将其接到自己身边。

就此,周总理在东北生活三年,开始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之后,他由跟着四伯父来到天津生活,就读于南开学校。

这才有了去日本留学机会。

晚年,周总理多次对侄子侄女说:“四伯父对我恩重如山,让我避免留在老家浑浑噩噩的一生。”

而这一时期,父亲周贻能似乎是个透明人,一直没能参与对儿子的教育和金钱上的帮助。

周总理


三 周贻能支持儿子革命

中学毕业后,周总理来到人生的岔路口,当时日本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发展迅猛,很多进步青年纷纷前往日本留学,周总理也决定奔赴日本。

在亲友、老师、同学的资助下,他凑够去日本的路费,开始寻求富民强国之路,之后又来到欧洲留学,开始了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的一生,进入漫长而艰难的革命征程。

而此时,周贻能工作并不固定,穷得无法养家糊口。1918年,他来到京兆尹公署工作,因不善于迎合奉承,也没有太硬的后台,很快就被辞退,只能继续前往南京求职。

南下途中,他特意来到天津看望儿子周总理,短暂的相聚后再次离开,周总理很是感伤,他写道:“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其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亲的怜悯和同情。

周总理夫妇


虽然在周总理的童年、少年时期,父亲这个角色总是缺失,可他依旧思念着父亲,想起父亲为了生计日夜奔波,他总是潸然泪下。

尽管父亲没教会他太多东西,可父亲的士大夫精神,不为名利而折腰的坚贞品行,不愿在官场上随大流的风骨,让周总理也深有感触,而他的伟大人格受父亲影响较大。

周贻能经过多方打听,他才知周总理领导五四运动、旅欧留学、参加革命、担任黄埔政治部主任等等,对儿子的表现他很是满意。

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但又怕周总理的生活被打乱,只能将这份爱埋在心中,通过报纸关注周总理的一举一动。

1927年,蒋介石发动“白色恐怖”,并四处捕杀共产党人,周总理也在名单内。周贻能远在东北,可他一直为儿子担忧。

周贻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很快占领东三省,而周贻能就此失去工作,只好来到天津。

不久后,他就奔赴上海,和正在领导地下革命工作的周总理取得联系,并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如为地下党秘密联络提供方便、传递情报等。

尽管周贻能知道儿子处境危险,时刻有被抓捕的风险,可他思想开明,支持儿子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顾顺章被捕叛变后,国民党开始对周总理重金悬赏。紧急时刻,周贻能让儿子躲到自己的住处,并为其作掩护。

可以说,周贻能虽然没有什么能力,养活不了一家老小,可他见到儿子性命堪忧之时,主动冒险前往上海,为儿子遮风挡雨。

不过随着革命形势险恶,周贻能在儿子的要求下回到天津,并在周贻赓介绍下来到深县政府工作。

但没多久,兄长周贻赓病逝,他悲痛欲绝,亲自前往天津料理丧事。

周贻能


在这里,他得到兄长生前朋友的举荐,来到安徽谋求不错的差事,存下一笔小钱。

1935年,周贻能回到清江浦,将妻子万氏灵柩带回淮安,葬于淮安东门外的周家祖坟,此时距离妻子病逝已过去28年。

这些年来,不少人要为他介绍对象,让他续弦,可他认为自己对万冬儿和儿子有亏欠,没尽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始终没有另娶妻子。

“七七事变”后,华北很快沦陷,周贻能本人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而此时周总理率中共代表团来到武汉和谈,不久后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成立,周总理也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但心系国家的周总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他派人将周贻能从淮北接回八路军办事处,父子这才开始团聚。

周总理


这一天,周总理正参加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次理事会,得知父亲即将来到武汉,他连忙抱歉道:“今天我要失陪了,我的老父亲将在10点抵达汉口……”

就这样,在大家的欢送掌声中,周总理急匆匆离开会场,见到了码头走下来的父亲。

1938年10月,日军发起了对武汉的战争,武汉各机关单位、工厂开始内迁,周贻能也跟着大部队先是赶往长沙,再来到重庆红岩村。

因当时日寇在重庆狂轰乱炸,伤病员较多,周贻能有一定医疗基础,主动为伤病员诊治。

他还经常给大家讲故事,以缓解大家心中的苦闷。他还自告奋勇看守仓库、打扫庭院,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爱戴。

当时周总理日理万机,公务繁忙,没太多时间陪伴父亲,只能嘱咐工作人员有空陪父亲说说话。

周总理


但周总理对父亲什么都认同,就是不喜欢他喝酒。毕竟喝酒伤身,而父亲年龄大了,又独自居住,喝醉了没人照顾。

周贻能生怕耽误儿子工作,怕其操心,决定将酒戒了,这之后他开始不再喝酒。

此时,父子之间虽相隔不远,但不常见面,可彼此都会牵挂对方,这说起来也是幸福,只不过这种幸福来得太晚走得太早。

四 父子阴阳两隔

1942年6月底,周总理小肠疝气发炎,只好选择住进歌乐山医院,并由著名医生为其做手术,但这并没有让周贻能知道。

可没想同年7月5日开始,周贻能病情加重,高烧不退,被送到另一个医院治疗。

住院后,邓颖超多次探望,可他希望儿子能够前来,忍不住问道:“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

但邓颖超为了两人的健康考虑,只能选择对他们隐瞒,因而父子都不知对方住院。

病房中的周总理,对父亲周贻能的生日很是牵挂。他在信中称原定11号出院的计划打破,需要再延后3天出院,不过11日这天是父亲生日,他让妻子问父亲是当天过生日还是等他出院补过。

看了这封信,邓颖超很是纠结,但她还是回信称老爷子已生病,得的是疟疾,她会好好照顾,让其一切放心。

同月9日,68岁的周贻能病情恶化,高烧不退,弥留之际他希望能见儿子周总理一面。

当时周总理手术后不久,身体虚弱,大家又知道他重感情,向来孝敬父亲,若让他知道老爷子病重,可能会受刺激,不利于养病。

邓颖超左右为难,她只能劝说周总理在外面出差,很快就回来,让他别有太多牵挂。

此时,周总理同志也有不好的预测,他写信说:“父亲过分喜欢喝酒,我对他的病还不是很放心,你转告他,让他好好静养。”

但就在邓颖超刚读到这封信时,周贻能没能挺过去,于同月10日这天病逝,临终前始终没见到儿子一面。

谁能想象,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周贻能始终渴望见到儿子一面却见而不得,那是怎样的煎熬。

周贻能病逝后,邓颖超考虑丈夫疾病未愈,不能受刺激,决定将此事瞒下来,并告诉办事处同志们,等周总理出院后再告知此事。

同月12日这天,吴克坚和童小鹏来到病房看望周总理,被问起父亲情况时,他们神色慌张,支支吾吾地表示病情好转,这让恩来有所好奇,但并没有深想。

次日早上,送报的小童说漏嘴,称仓库老太爷病逝,正忙着后事。周总理听了后十分慌张,再联想吴、童两人神色,意识到父亲已病逝。

他连忙叫来医护人员,要求立即退房,并及时赶往红岩村。

到了红岩村后,当问及老父亲时,邓颖超只好如实相告,周总理这才知道父亲已病逝3日,他当场悲痛大哭,责备邓颖超为何不及时告知他。

随后,周总理一步一步走向父亲灵柩边,为其守了一天灵。因他大病初愈,办事处人员很是心疼,又不好阻止。

同月14日,周总理在红岩村为父亲举办简朴的追悼会,并将父亲灵柩安葬于办事处公墓,并竖起一块碑。

次日,周总理夫妇联名为父亲发去讣告,并刊登重庆新华日报,很多好友包括国民党军官、蒋介石都向其表达哀悼之情。

待到将父亲安葬后,周总理将父亲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珍藏,并在背面写下“爹爹遗像”四个大字,放在黑色皮夹子中。每当想念父亲时,他都会拿出来观看。

新中国后,周总理将黑皮夹子放在保险柜内,并将钥匙贴身保管,只有外出考察时才交给妻子,不过邓颖超从来不会翻动保险柜。

直到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其秘书赵炜才将保险箱打开,收拾总理留下的遗物,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而这张照片和黑皮夹子也被邓颖超送给侄女周秉德。

但即便周总理一向注重孝道,对父母亲发自内心的爱和孝顺。可后来他为了支持国家平坟工作,带头将周家祖坟平掉、退耕还田。他还让童小鹏前往重庆,将父亲的遗骨火化,骨灰装瓶埋入水田中不留痕迹。

周总理之所以被人们所敬爱,还因他将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人民,即便他爱父母爱得深沉,可为了国家和人民,他还是以身作则支持平坟与还田,这种精神值得赞扬。

编辑:知了

责编:林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红岩   黑皮   总理   皮夹子   伯父   夹子   皮夹   多年   父亲   儿子   照片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