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实行一年后,大家真的冷静吗?

离婚冷静期,自正式执行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


前两天一条「离婚不成先立遗嘱」的热搜,更是把这个话题再次带回公共辩论场上。

不知不觉,离婚冷静期已经实行一周年了。


根据近日公布的《 2021 年民政统计数据》显示,


去年有 213.9 万对夫妻完成离婚登记,比 2020 年少了将近 6 成。


与一片祥和的数据相反,大家对离婚冷静期的态度却比一年前更微妙了。


认同它的人,觉得此举降低了离婚率,稳定了家庭,提高了生育率。


反对它的人,已经开始在其他方面开始寻求法律的保护——比如离婚前先立遗嘱。


这让许多人都大为震撼:离婚,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从相爱结婚到决裂离婚,人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冷静期,还有情感、家庭、事业的全盘转变。


每一个在婚姻里沉浮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些超出意料之外的现实问题。


今天,我们收集了一些相关案例,




试图厘清离婚冷静期实行一年后,它对保护婚姻和稳定社会真的有效吗?

离婚不成,先定遗嘱

尽管「离婚前先立遗嘱」这种事,最近才因上热搜被人们所熟知。


但是早在去年 10 月,中华遗嘱库的某服务中心就发生过戏剧的一幕。


那天,小梁正背着丈夫,偷偷来遗嘱中心咨询相关规定。


刚到遗嘱中心的门口,就偶遇了自己正处在离婚冷静期的丈夫。

原来,小梁夫妇在经过半年的冷战后,决定好聚好散,和平离婚。


但是根据离婚冷静期的规定,他们需要经过 30 天的冷静,才能正式离婚。


一旦冷静期内有任何一方撤回离婚申请,双方的离婚就遥遥无期了。

小梁担心,一旦冷静期期间丈夫反悔了,自己又出了什么意外,


到时候丈夫合法继承自己的遗产,那自己爸妈怎么办?


于是她在询问过律师后,前往遗嘱中心,为离婚失败留一点后路。


没想到,丈夫也有同款担忧。


律师小吴则发现,找她做遗嘱咨询的高峰期,大多出现在恶性案件发生后。


新闻里出现受害人是已婚女性的案件后,总会掀起一波高收入妻子的焦虑。


担心自己在离婚前会被害,导致奋斗了一生的财产,最后落入凶手手中。


不能仅以出轨为由请求离婚

今年年初,山东法院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能仅以出轨为由请求离婚」的文章。


这个标题震惊全网,网友纷纷咋舌:这是在鼓励婚内出轨?

其实,这不是那篇文章的本意。


跟我再来仔细读一遍这句话:不能,仅以,出轨为由,请求离婚。


它阐述的是一个已存在的婚姻法条款:


你可以以任何理由提出离婚诉讼,至于如何受理和判决,就是法院的事了。


在司法层面,出轨不等于感情破裂,也没办法作为直接判决离婚的证据。


残忍地说,婚姻法本质是在保护家庭财产,而不是感情。


领了结婚证,法律有义务保护你拥有平分婚后财产的权利;至于感情,这里面的界定就模糊极了。


法律需要证据,来证明二人「感情破裂」。


肯定有人会问:出轨,不就是感情破裂吗?


在我们的道德规范里,出轨是要浸猪笼的,但法律不是这样算的。


从法律角度界定,出轨只被视作不忠,无法仅仅以此证明你和 ta 感情破裂了。


只有对方重婚,或者与他人长期同居,或者你们长达 1 年以上没有住在一个屋檐下,


才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莫得感情」,才算具备离婚的法定条件。


某图书网站的创始人夫妇李国庆和俞渝,在全国人民面前互泼脏水,抢印章、爆料隐私,大战三百回合。


可就算如此,当俞渝拿出他们一起旅过游,李国庆送玫瑰花、土特产的证明,表示两个人感情并未破裂后,法院没有判离。


气得庆哥直呼:“我真恶心!”

名人如此,普通人又如何呢?


安安就是一个被困在离婚冷静期和感情破裂判定里的女人。


在抓到丈夫第三次出轨的那一刻,她终于下定决心,提出离婚。


一开始,丈夫苦苦挽留。


将每个借口翻来覆去地说了千百遍:“一时糊涂”“是她勾引我的”“我还爱你”“看在孩子的份上”......


好在安安清醒地坚持了离婚的诉求,丈夫只得勉强同意协议离婚,孩子抚养权归她。


过去一个月,她预约过几次领离婚证。每回到了最后关头,丈夫都找借口没现身。


拖到第一个离婚冷静期结束,她没能离婚成功。


气愤之下,她去咨询了律师。


才知道如果以出轨状告丈夫,将会很难判离,且取证和诉讼过程不可能比协议离婚的冷静期更漫长。


律师给出两个建议,要么继续磨,要么等上 1 年,分居超过一年才能被视为感情破裂。


安安想速战速决,马上进入第二个冷静期。


但丈夫还是继续爽约,第二个冷静期也失效了。


如果安安还想离婚,就必须重新提交离婚登记申请,再度过第三个离婚冷静期。

被家暴的妻子们

人们最关心的一点:离婚冷静期是否加重家暴受害者的伤害?


小丽的坎坷离婚路,或许能说明些什么。


家暴,道歉,和好;再次被家暴、道歉、试图通过生一个孩子来当粘合剂,和好;然后升级为精神和身体双重暴力。


最终小丽忍无可忍,于 2021 年和丈夫提出协议离婚。


一开始同意的丈夫,却在冷静期内一度反悔,甚至开始威胁她:“敢离婚就杀了你!”


害怕的小丽在律师的帮助下,只得提起离婚诉讼,却意外败诉。


法院的理由是,丈夫觉得还有修复的可能。


至于家暴,小丽需要提供视频或者照片等证据证明丈夫家暴,同时要保留三次报警记录,法院才会一次性判离。


小丽从来都不懂这些。被家暴没有保留证据,为了孩子也不敢报警。


没想到,这成了丈夫觉得「还有感情」的借口。

几天后,丈夫以「同意离婚」为由,将小丽骗了出来,在人来人往的法院门口捅了小丽 32 刀。


随后,丈夫自杀身亡。


而小丽虽然死里逃生,却负伤严重,付出了丧失劳动能力的代价。


无数专家在冷静期颁布之初,信誓旦旦地表示冷静期并不影响诉讼离婚,家暴受害者依然可以通过诉讼离婚,快速脱离魔爪。


但他们忽视了,诉讼离婚需要在开庭前提出证据并通过法庭的审核。这一过程短则两个月,长则半年——这也是律师们一直在担忧的隐形冷静期


当然,也忽视了一部分夫妻不愿经历冗长的诉讼举证过程,迫切离婚的需求。


赞同离婚冷静期的专家们的出发点是很美好。


但现实操作起来,无论是协议还是诉讼,都给小丽这样的家暴受害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堆积如山的离婚诉讼

一位北京的家事法庭法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她手里的案件有 400 件左右。


而在往年,婚姻家事法官一年审理的案件约为 200 件。


无数夫妻为了逃避漫长的冷静期,干脆直接走诉讼离婚的途径,大大加剧了法院的负担。


只是,用诉讼来抵消冷静期的办法,可行性存疑。


疫情期间的案件积压让法院的效率一压再压,让本来就有隐形冷静期的诉讼过程雪上加霜。


有位北京法庭的书记员曾吐槽,去年有的案子 8 月立案, 12 月才开庭。但在往年,通常是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但北上广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部夫妻的状态。


为此我特地咨询了我妈的老闺蜜——一位十八线小县城里的 52 岁女法官老顾。


老顾观察到,在老家这种小县城里,离婚冷静期对离婚诉讼案件数量的影响,反而不明显。


更多的,是为一些年轻夫妇提供了离婚缓冲带。


在老顾看来,大多数选择回家发展的年轻人,在生活中放在首位的是「稳定」,属于「可离可不离」人群。


一时的矛盾会引发一连串生活变化,尤其是家庭财产和孩子的安置,会让他们在走到离婚这一步时,就开始冷静下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离婚冷静期还是蛮有意义的,至少他们都会安心生活,挺好的。”老顾笑着说。

数据能代表人吗?

一条新的规定,会对普通人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因人而异。


用数据说话,成了永远不会出错也永远没有改变的标准。


在《奈飞文化手册》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People's opinions should always be fact based.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可以理解为:鼓励人们以事实为依据思考问题,不过分依赖数据。

尽管此书是围绕奈飞影视公司的内容制作而展开,书中观点也多是从内容角度来论述。


但它「基于事实而不是完全靠数据」的观点,其实也适用于每个普通人。


事实和数据,本身不应该是相悖的事物。


各种统计学公式告诉我们,婚姻这制度依然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人生保险。


离婚冷静期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婚姻,稳定社会结构。


但再精准的数据,有时候也无法预测人心私欲。


比如在离婚率下降的形势大好背后,结婚率一直下降,因感情纠纷而生的凶案在增加,对感情的敬畏在消失......


对无数个遭遇痛苦和磨难的个体而言,这是他们的人生。


ta 和 ta 的人生不是数字,是事实意义上的人。


而人,无法被计算。


这也让离婚冷静期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因数据、理解偏差和自由裁量产生了不少困惑。


人们渴望比一刀切的冷静期,更人性的细化措施,这显然需要时间。


同样需要时间来改变的,是人们对婚姻脚本的看法。


世界在变化,婚姻脚本也在变化。


父权大纲里规定的旧式婚姻,已经绑不住现代年轻人了。


但我们依旧贪婪地想要旧式模板里的安稳和确定,又想要新式模板里的激情和自我。


两种模式是矛盾的,你不可能既要 A 又要 B。


资本家的下场,让大众对婚姻更加迷茫了。


他们构建了一种确定的路线:


只要投入某种东西,就能交易到理想中的婚姻;一旦失败,就是你不够投入。


在这套说辞的洗脑下,许多人将差异等同于负面。


离婚冷静期或许在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在矛盾和争吵之后,有时间冷静看待爱人与我的不同。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曾在节目里说到:


在长期关系里,处理差异的能力就是维护爱的最核心的能力。

婚姻和爱情这个古老的命题,数据和人都没有固定答案。


离婚冷静期只是一条防线。比起步步惊心地警惕婚姻中的潜规则,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婚姻有「信仰」。


离婚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担的选择。


剩下的,就只能如在《再见爱人》里唱的那般:


去问时光,去问时光,去问时光。

参考资料 | [1] 中国新闻周刊《“离婚冷静期”一周年:预约一号难求,离婚为何还是难?》

[2] 故事FM《砍了我 32 刀的丈夫死了,婚姻还在迫害我》

[3] 沈奕斐《谈一份好的爱情,要踩多少雷?》

[4] 显微故事《立婚内遗嘱的女人们:不关心林生斌挖的井,只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朱小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安安   冷静   小梁   遗嘱   案件   证据   法院   年后   丈夫   事实   感情   婚姻   律师   孩子   法律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