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话,为什么那么杂

你说,同样是一个省,安徽的方言语系为什么这么多?

这个是安徽的方言地图,你看看,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赣语,徽语,客家话甚至还有湖北话的飞地,星罗棋布,各种语系的方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堪称中国方言博物馆。

我就有一个疑问,怎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局面?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么?

后来经过查阅资料我明白了,还真不是,

但是2000年前的汉朝的时候,安徽其实挺简单的,一半人讲南方话,一半人讲北方话,

这是我们西汉大体能控制得区域,而西汉初期得方言大体就是这样的,全国大概12大方言语系.西边这里是秦晋方言,中部也就是河南中部地区是周韩郑方言,河南北部包括河北的南部,是赵魏方言,山东的中西部是齐鲁方言,山东的东部,胶东半岛大概就是威海青岛烟台这一代,是东齐海岱方言,河北的北部,是燕代方言,辽宁和朝鲜差不多是这个地方,属于北燕朝鲜方言,而南边主要是南楚,南越,和吴越方言。所以安徽大体是淮河以北,是卫宋方言,淮河以南,是吴越方言。大家注意看啊,这个时候每种方言的实力大体和战国初期各国疆域差不多。其实也不难理解,从春秋大小几百个国家,到战国十几个国家,书同文,车同轨不光是秦始皇再统一中国后做的,再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事实上各个诸侯国再内部都在作,甚至还努力的推广各自的普通话。很好理解嘛,你说每一个地区都听不懂其他地区的话,上个朝都费劲,统治成本该有多高?所以从春秋时期论语中纪录孔子就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理皆雅言也,意思是孔子为了推广东周的普通话,在讲诗,书,礼这些书籍时,用的一定是雅言,也就是当时的国都洛阳话。

秦始皇是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那么不争气,奋六世之余烈,结果2世,咱们伟大的秦帝国就挂了,于是,这个伟大的事业就落在了汉朝身上了,汉朝除了东西汉经历了小规模的绿林,赤眉短暂的几年战乱之外,由于中央王朝的建立,内地长期安定的局面使得各地人民联系交往密切频繁,洛阳长期作为首都,形成了洛阳话向四周迅速扩散的趋势。

到了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时我们看看,中央政权除了对瓯越,江西控制力很弱,全国大体分为六大方言区,江东,关西,河北,齐,荆楚,另外就是范围广大的首都中州话,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北方大平原的语言得到了大体的统一。南方和山西一带由于山川河流众多,推广普通话的难度也非常大。所以,这个时候一个基本的态势就是北方话在统一,而南方还是那三个语系,南楚,吴越,南越。

说起来司马炎比秦始皇幸运的多,那么轻松的把曹操建立的魏朝亲亲松松的从内部占领了,但是他绝对想不到,他刚驾崩,他的弱智儿子就把晋朝搞得分崩离析,八王之乱后晋朝的国力就像过山车一样,从最高点一下子滑倒了最低点。公元311年,匈奴军队在拿着汉朝绿卡的匈奴裔贵族刘渊的带领下,势如破竹的攻占了首都洛阳,史称永嘉之乱,晋朝没办法开始向南迁都,史称东晋,

而随着东晋的南迁,一大帮中原的士大夫,普通的庶族也加入到了南迁的队伍中,江淮和江南这两个在小说中刺客的故乡,也一点一点的富庶起来,经济开始大发展,对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北方方言拓展到了江南,中原雅音被逃难的中原士族带到了长江中下游,将吴楚地区的一大片地区变成了北方方言。同时,由于交往的需要,语言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南方楚语和吴语的影响,而最典型的就是南京,作为南朝新的首都,南京集中了一大批南下的中原贵族,中原雅音的势力最强。于是,以南京为中心,柔和了周边吴语的一些方言用语习惯,诞生了南方的官话,也就是江淮官话,也叫下江官话。大家注意啊,江淮官话这个时候开始在南京慢慢形成。东晋,宋齐梁陈的皇帝早朝的时候说的已经不是孙权说的吴语啦,而是现在形成的江淮官话。

而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的不断南下,虽然不断的被汉民族同化,但是不可避免的使得原本的中原雅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初步形成了所谓的中原官话区。所以这个时候,安徽省内虽然淮河以北还是讲稍作改变的中原雅音,但是淮河以南开始由吴语向新创立的江淮官话慢慢的变化。

这个地方我要插一句,东晋的百姓在衣冠南渡以后,并不是大家一锅粥似的混居在一起,毕竟北方话或者习俗虽然大体一样,但是还是由少量区别的,于是为了自己住的方便,纷纷上书请求给从一个地方来的人设置一个南方的聚集地,史称侨州。比如说中原豫州的百姓聚集到了当涂一代,变成了南豫州。类似的还有南兖州,南青州。而像这样的侨郡主要在接近南京一带,也就是当涂-襄垣-繁昌一线,所以你可以看到,皖南这一带的方言更接近北方话。大家自行脑补今天的某岛。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吧,语言的变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口的迁徙,到了宋朝,中国的迁徙达到了更大规模的程度,虽然宋朝很富裕,但是从高梁河车神对北方民族的初战失利以后,宋朝的运气就一直不怎么好,到了南宋绍兴议和的时候,更是连江淮都快保不住了,从靖康之耻到绍兴议和,汉族历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开始了。

首当其冲的毫无疑问的是北方和江淮,大批的难民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江南。剧史料可考,这段时间进入徽州的大族就有30多个。徽语也初步的形成。那今天徽州方言的全浊音已经消失了,但是他们的一些特征还是非常接近于浙江的金华吴语,事实上整个皖南地区的底子就是古吴语,将徽州一府八县的方言定义为徽语我一直觉得很牵强。

如果非要将徽州话单独拎出来算作一个语系的话,那么好吧,宋朝的安徽方言的分布应该就是这样了,淮河以北是中原官话,江淮之间和当涂一代为江淮官话,江南徽州以北为吴语,最南为徽州方言。

一直有一种说法,古代的中原雅音和现在的中原官话相差很大,所以古代的官话和现在的北方话差别很大。那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没错!中国的文字一直都是表意文字,对于读音纪录不准,但是周边民族比如朝鲜创立的文字确实表音的字母文字,我们来听一段用朝鲜彦文纪录辽宋汉语发音。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像客家话,但是比客家话好懂,你觉得相差大么?是不是感觉也就是听河南话的难度?

而秦汉的上古发音是什么样呢?基本上没有太硬的证据,因为毕竟没有录音机

古代倒是有韵书,但是令人无语的是韵书也是按照当时口音,用汉字写成的。你说这,写韵书的这哥们感觉有点脱裤子那啥的感觉!你想啊,能看懂汉字的人不需要韵书,看不懂汉字的人肯定也看不懂韵书上的汉字!

其实网上对于上古的读,版本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拟测,有人拟测上古音,有叠音和辅音。比如说这句

是不是有点像咱们北方的邻居,颠覆了很多人的三观,但是确实古诗读起来有了韵味。

但这毕竟只是猜测,我的想法是,会有变化,但变化绝对没有那么大。一来留在北方的汉人面对南下的少数民族有绝对的人口优势,要说少数民族贡献了一些词汇我信,但是你要说有大的改变,我不信!毕竟口语是交流的工具,不依靠行政而靠百姓自发的融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不然南方不会出现十里不同音的情况。

而接下来,要说向着自己家乡的领导人,我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排第二,其他的绝不敢说排第一,元末各地义军纷纷起事,要说战争最惨烈的地方,还是要数咱老朱的老家皖北濠州,人口数量直线下降,但这难不倒老朱,这位雷厉风行的统治者,直接强令各地移民至皖北

1367年朱元璋迁苏州富户于濠州耕种,同年12月,迁方国珍旧部至濠州耕种

1369年迁黄州民于和县

1370年迁苏州至杭州一带无田者至临濠耕种

1372年迁两广的罪犯至临濠,编入军卫系统

1373年迁山西的弘州,蔚州,安定,武朔,天城,白登,以及内蒙的东胜,云内3.5万人口,于凤阳以北。

最后,1376年迁河北真定5000人于凤阳耕种,另外迁山东兖州8.5万人于凤阳,看到没有,前几次都没有纪录人数,但是后面一次比一次规模大,8.5万人啊,大家自行脑补,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槐树移民,就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而安徽的西南角,经历了和陈友谅的洪都血战,九江和安庆的人口,大规模的锐减,这个时候南方的江西人,也加入到北上移民的行列,填补了这一地区的人口空缺。于是以安庆,池州一带的多个县市,正式加入了赣语的大家庭。

而清朝的统治者呢,有样学样,把这一手段发挥的更上一层楼

皖南是太平天国和清军拉锯的地方,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人口锐减,咸丰帝立刻着手安排移民至皖南,到了光绪15年,迁入广德府的客民64万。迁入池州府的客民31万,迁入太平府的客民22万,迁入凤阳府的客民31万。等等等等,老朱如果看到这些数据,也会感叹小巫见大巫。另外安庆和池州乃至九江等赣语区,在太平军和曾国藩轮番的洗劫后人口也出现了锐减,江淮地区的移民纷纷南下。

如此大规模持续不断的移民无疑会对迁入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对方言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北方官话的南侵,沿淮以南比如淮南,蚌埠,霍邱越来越受中原官话的影响,这从近代方言调查就能知道,另外,江南吴语受到江淮官话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皖南吴语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了。甚至,广德一代竟然出现了湖北和河南口音。最后,安庆,池州一带的方言变成了赣语和江淮官话交杂的状态。只有冬至县一带的赣语方言还保留了下来。

于是,安徽也就大体出现了当今的方言格局,淮河和沿淮为中原官话,江淮和沿江为江淮官话,江南为各种方言杂居的状态。

最后呢,说点题外话,珍惜说方言的机会吧!20年后,最迟50年吧,所有的方言注定都要消失,因为不管是农村还是都市,不管是新疆还是浙江,会说方言的小学生,你还见的多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安徽   客家话   当涂   皖南   淮河   徽州   池州   北方话   安庆   吴语   官话   中原   江南   江淮   方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