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常 识


对联

对联又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5.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四个字),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7.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8.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9.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10.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1.江左:即长江以东。

12.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3.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14.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5.中国: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16.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17.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18.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19.四海:指天下、全国。

20.江东: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21.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22.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23.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24.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25.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26.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27.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28.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29.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30.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3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3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33.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传统节日及有关习俗

春 节

农历新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俗称“过大年”,“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相关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守岁,放鞭, 贴春, 拜年, 吃饺子。

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社日节

(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春社

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称作"社";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

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秋社:

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寒食节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名龙舟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称“七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元节

七月十五,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冬 至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敬(尊)称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1.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2.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3.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4。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5.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1.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2.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3.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4.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1.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2.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3.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1.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2.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3.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1.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2.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1.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2.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3.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4.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5.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6.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1.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2.华诞:别人的生日 3.华厦:别人的房屋
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1.奉送:赠送 2.奉还:归还 3.奉劝:劝告 4.奉陪:陪同
十、常用敬辞
1.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2.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3.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4.见教:客套话,指教。
5.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6.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7.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8.金兰: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9.进见:前去会见。 10.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
11.晋见:即进见 12.觐见:朝见(君主)
12.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13.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
14.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15.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16.伉丽:夫妻,如伉丽之情 17.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18.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19.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20.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21.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22.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23.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24.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25.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26.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27.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28.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29.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30.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31.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32.外舅:(书)岳父。

谦称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1.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

2.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

3.女子自称:妾、奴等。 4.称自己的妻子: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

5.称自己的儿子:小儿、犬子、息男。 6.称自己的女儿:息女、小女。

常见谦称

一、“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人。如

1.称自己的父亲: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2.称自己的母亲:家母、家慈。

3. 称自己的兄长:家兄。 4.称自己的姐姐:家姐。

5. 称自己的叔叔:家叔。

二、“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

1.舍弟:称弟。 2.舍妹:称妹。 3.舍侄:称侄子。 4.舍亲:称亲戚。

5.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三、“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

1.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2.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3.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4.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5.小生:青年读书人自称。 6.小可:谦称自己。

7.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7.小照:指自己的尺寸较小的照片。

四、“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1.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2.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3.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 4.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五、“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

1.敢问:用于问对方。 2.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3.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六、“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

1.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2.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3.愚以为:谦称自己认为。如:愚以为不可。

七、“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

1.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2.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3.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4. 拙荆: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八、“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1.敝人:谦称自己; 2.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3.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4.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5.敝乡:谦称自己的家乡。 6.敝省:谦称自己所在的省份。

九、“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1.鄙人:谦称自己; 2.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3.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4.敝乡:谦称自己的家乡。

十、“薄”字一族:称自己的事物。

1.薄技:微小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 2.薄酒:称自己味淡的酒,待客时的谦词。

3.薄礼:不丰厚的礼物,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4.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十一、“贱”字一族: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1.贱姓:与“贵姓”相对,谦称自己的姓。 2.贱内: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3.贱事:称自己的私事。 4.贱物:谦称自己的东西不足挂齿。

十二、“忝”字一族: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1.忝列:有愧被列入或处在其中。如:忝列门墙(自己愧在师门)。 2.忝在:有愧处在其中。

3.忝任:有愧地担任。如:忝任宰相之职。

十三、“劳”字一族: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

1.劳驾:麻烦你。 2.劳步:用于别人来访。如:您公事忙,千万不要劳步。

3.劳烦:麻烦别人。如:劳烦尊驾。 4.劳神:客套话,用于请人办事。如:劳神代为照顾一下。

还有些零散谦词,如:过奖、不敢当、不才、寒舍、蓬荜生辉、抛砖引玉等。

十四、其它

1.承让:承蒙对方谦让。 2.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3.蒙尘: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

4.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5.内眷:指女眷

6.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7.赏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8.待字:女子尚未定亲,如“待字闺中” 9.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

10.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11.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

12.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13.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14.方家:大方之家,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 15.父执:父亲的朋友

16.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17.高堂:(书)指父母

18.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19.割席:指与朋友绝交(典出管宁、华歆)

20.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21.更衣:婉辞,上厕所

22.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 23.光顾:敬辞,商家欢迎顾客

24.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25.归天、归西:婉辞,人死之称

26.归省:回家省亲 27.桂冠:光荣的称号 28.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29.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30.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31.海涵:敬辞,大度包容(请人特别原谅时) 32.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

33.合卺(jǐn):成婚 34.候光:敬辞,等候光临 35.候教:敬辞,等候指教

36.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37.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38.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始龀:刚刚换牙齿的儿童时代

5、束发:男子十五岁 6、二八:女子16岁

7、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8、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9、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10、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11、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2、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天命”、“半百”)

13、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4、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5、耋:70到80岁 16、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7、九秩:90岁的老人 18、、期颐之年:一百岁

19、人瑞:特制百岁老人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1.贫贱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贫贱之交。    2.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金兰之交。

3.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之交。      4.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患难之交。

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6.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竹马之交。

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 8.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朋友:忘年之交。

9.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忘形之交。 10.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君子之交。

11.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

12.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车笠之交。

13.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岁时历法

1.干支纪年法:用“天干”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如崇祯十四年。

3.纪月常用序数 :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4.干支纪日 如:元丰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纪时

天色纪 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现代时 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对应生 肖


文化、典籍

1.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2.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3.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4.六艺经传--《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5.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7.《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9.《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0.《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11.《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12.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5.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6.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7.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8.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9.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20.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1.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22.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23.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24.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25.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26.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7.五彩-青、黄、赤、白、黑

28.五音-宫、商、角、徵、羽

29.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30.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3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科举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去:去职,被调离。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察举】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征辟】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官职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人的称谓

称姓名或名。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如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其它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稽首】古代的拜礼。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由父亲主持,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敬辞   屈原   谦称   客套话   冬至   官职   祭祀   对联   除夕   习俗   中国   农历   古代   地区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