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文|科普时分

编辑|科普时分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让中国人民感到至为黑暗的一年,多位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

1976年7月,朱德总司令逝世;

1976年9月,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

悲伤的情绪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不舍的感情让每个中国人都想送主席最后一程。因此时至今日,毛主席的遗体依旧安放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供世人所瞻仰。

可是如何能使毛主席的遗体保存原样而不被损坏和腐烂呢?生物科技专家研精毕智。

毋庸置疑,对遗体的保存定然要使用特殊的防腐药液,但是药液的功能也仅仅是防止遗体腐烂,并不能起到让遗体“栩栩如生”的“保鲜”作用。

然而,现如今的我们依然能在纪念堂中看到躺在水晶棺中的毛主席面色红润,与生前的样子并无二致。今天就让我们来讲讲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使毛主席遗体一直“与世长存”。

01 针对遗体处理产生分歧

1976年9月8日的晚上,正在参加为西萨摩亚来访者举办答谢宴会的华国锋在接到一通来自首都北京的电话后,眉头紧蹙,面色凝重,匆忙离开了宴会。

能让他撇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如此匆忙往回赶的原因只有只有一个,那就是毛主席可能真的要离开人世了。

彼时的毛主席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一天之内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多位在京中央领导人轮流守候,可终归也是无能为力。等华国锋赶到毛主席的卧室床前时,主席已经逝世了,什么遗言也没留下。

彼时的华国锋强忍心中的悲痛,在其余中央领导干部一一在主席遗体前默哀之后,便在中南海202房间召开了关于如何处理主席身后事的紧急会议。经过仔细商议,得出当前面临的主要三个问题

第一,毛主席丧礼如何举办;

第二,毛主席的遗体是否要进行火化;

第三,是否邀请外国使者来北京进行吊唁。

彼时,中央部门的领导人对于毛主席的遗体处理方式产生了极大地分歧。

其中一方领导人表示,在毛主席去世之前,中央有关领导人已针对这件事情进行过决策,认为应该遵从毛主席生前的意愿,不留遗体,进行火化,不予建墓。

据资料记载显示,毛主席生前一直提倡以环保节俭,无污染的方式进行安葬。

1954年,毛主席曾在杭州西湖巡视工作时,看到美丽的西湖旁却建立着许多与风景格格不入的坟墓。当时毛主席就感慨道。

“人死了也要做贡献,死人不应与活人争地方。”

1956年,毛主席还曾带领过多位中南海领导人签署关于实行火葬等多种节俭安葬方式的倡议书。因此,一部分领导人认为应当按照毛主席生前的意愿,把遗体进行火化。

但另一方领导人则表示,毛主席是解救中国人民与水火的伟大领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引领,因此不赞同将毛主席的遗体进行火化,而认为应将遗体进行永久保存,以供后人进行瞻仰,寄托哀思。

就这样,双方争执不休,谁也不退让,关于此事的争论从深夜一直持续到清晨。

但此事必须得到尽快解决,于是最后华国锋和叶剑英经商讨之后决定。

“无论如何也要把遗体先保护好,以便进行丧仪举行和吊唁活动,至少要撑过15天,随后再进行遗体最终处理办法的商讨。”

在抽调相关专家干部组成毛主席遗体维护小组之后,便开始进行保护毛主席遗体的艰巨任务。

在凌晨4四点的中南海,一辆搭载着相关专业医护人员的黑色轿车缓缓停在院中,从车上下来的是卫生部的部长刘湘屏和中国医科学院的党支部书记徐静。

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的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见到二人后,思索着怎么告诉他们这个不幸的消息,过了良久,汪东兴才开口问道。

“你们二位是徐静和刘湘屏同志吧?”

“是的”

“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你们要有心理准备,毛主席今天凌晨逝世了,中央领导决定满足广大人民想要敬送毛主席最后一程的愿望,希望你们能对毛主席遗体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历时15 天左右。”

听到这个消息,徐静的心头猛然一颤,眼眶中泪水充盈,心绪久久不能平复,她努力调整自己的呼吸以不至失态。

调整心态之后,汪东兴带领二人进入毛主席的卧室。只见毛主席躺在昏暗的卧房内,身披薄被。徐静悄悄地走到毛主席的身边,查看着遗体的情况。

大致观测一下毛主席的体貌特征和遗体表面有无破损现象,遂决定和刘湘屏二人返回医科院,在进行相关工具准备的同时与院内相关专家共同讨论出一个初步方案。

经商讨决定由徐静、张炳常、徐课铨三人组成遗体保护小组,徐静全权负责。于上午10点,在三人拟定好遗体的初步保护方案后,带着相关准备医疗工具到达了中南海。

彼时的领导干部正在协商会议,见徐静一行人的到来,正在主持会议的华国锋随即暂停,让遗体保护小组先讲一下他们的初步保护计划。

其实对于这次的任务,徐静也感到难度很大。对于徐静这样的专业人士见过和研究过的尸体不说几千也有几百个了,且历史也都颇为悠久。

可是保存那些尸体标本,只需要保证尸体不腐不坏即可,哪里还要求面容依旧,栩栩如生。且大部分保存方法也都只是短时效的,长期保存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汇报结束之时,不禁有人向徐静发问到。

“这样做的把握有多大?”

“我们从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也从未尝试过,只能慢慢摸索。”

徐静谨慎地说道。

“你们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时党和人民交代给你们的任务,倘若你们能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会牢记你们的功劳,就按你们商定的方案办。”

沉默良久的华国锋缓缓说道。

三人因防腐工作场地的需要,在对毛主席卧房的卫生间进行全面消毒后,便开始了遗体修复工作,首先是遗体的姿势,要根据毛主席生前的习惯进行摆放;

其次是防腐液的注射,在这方面张炳常是专家;

最后是遗容整理。三人配合默契,两个小时之后便高效率地完成了此项工作。

02 制作临时玻璃棺

不仅对遗体的复原任务艰巨,要在短时间内制作能够供人民瞻仰且提供保护的玻璃棺任务更艰巨。

为毛主席举办的丧期至少15天之久,考虑到对遗体的保护和丧仪举行时间的紧迫,中央领导对北京计委副主任韩伯平下达了指示。

“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力量,迅速制作出能在丧期让人民前来瞻仰遗体的,且起到保护作用的玻璃棺。”

艰巨的任务加之紧迫的时间,令韩伯平开始绞尽脑汁思索办法。起初他最先想到的是,1924年苏联领导人送过孙中山总统地停放在碧云寺的那具水晶棺。

为此韩伯平特意跑了一趟碧云寺,可是到那儿一看,水晶棺经多年陈列已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痕,且棺椁样式也不合适,无法存放毛主席遗体。

这可怎么办呢?现造一个水晶棺更来不及,为今之计只有先快速制造一个有机的玻璃棺,以免耽误丧礼的如期举行。

可当时的北京也只有一家玻璃厂可以生产这种有机玻璃,韩伯平遂即赶到向厂家阐述了事情的经过。厂长和员工听后都十分感动,表示到愿意接下这艰巨的任务。

由于厂内最长的玻璃板也无法满足玻璃棺所需要,于是决定对玻璃进行切割,重新粘粘。就这样,在一行员工和刘伯平的共同努力下,这具在丧仪期间用来保护毛主席遗体的临时玻璃棺终于制作完成,大家喜极而泣,总算没有辜负人民的嘱托

在丧仪前一天,这台玻璃棺被送到纪念堂,毛主席的遗体也被完好无损地安放在玻璃棺内,前来瞻仰遗容的群众络绎不绝。

想要保护遗体仅仅靠玻璃棺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宜的保存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降低温和空气的含氧量。

九月的北京,虽已进入初秋却还是十分炎热,加之每天来瞻仰的群众人山人海,人体所发出的热量不可忽略,这样就导致展厅内的温度很难达到遗体存放所要求的温度标准,想要满足温度的要求,单靠室内空调降温是不可能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央有关领导人请来数名相关专家,希望通过液体、气体等一系列空气介质对展馆内的环境进行降温。虽然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能否稳定住温度,谁都无法作保证。

至于含氧量的控制,既然无法控制氧气中的气体含量,那就向展馆内输送稳定性强的气体,使空气中的含氧量相对下降,以达到符合遗体存放所要求的环境标准。

03 打造符合永久存放标准的水晶棺

中央相关领导经商议后决定,本打算在瞻仰活动结束以后将毛主席遗体进行火化,尊重其生前意愿。可得知此消息的人民群众则希望能将毛主席遗体进行永久保存,以供后人进行瞻仰。

最终中央领导采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议,但若是要将遗体进行长期保存是不能使用简单的有机玻璃。

集思广益之后,中央决定使用水晶棺对遗体进行保护,水晶本质是良性的,且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而且属性透明。虽是水晶棺,但同样要求抗压、抗震

但制作水晶棺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在这期间毛主席的遗体将会被转移到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存放。

打造水晶棺的任务开始启动,党中央命令务必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前完成这项任务。

这项任务对当时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资料可指导,根本无从下手。

然而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当得知要为毛主席打造水晶棺这件事,全国各地的水晶生产厂纷纷送来制好的棺椁模型,以供中央领导人挑选。

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四川省送来的一个椭圆形棺椁模型,预设在毛主席遗体下铺设红毯,此模型以太阳比喻毛主席,来赞扬毛主席的伟大领袖精神。

可最终这项设计因难以实施而未能落地。经过多次设计,才最终选定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陈列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

打造出一具符合高标准的水晶棺需要一大块极高纯度的水晶,经过长期冶炼、打磨。还要进行防震测试,工序多样繁琐。

04 遗体永久保存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被运往将要存放毛主席遗体的纪念堂,为防止水晶棺在中途出现意外磕碰,便将其装入木板箱进行搬运。

当时并无大型的起重机器,全靠人力搬运,现场参与搬运的青壮年有100 人之多。大家喊着口号,齐心协力将水晶棺送入纪念堂,仔细安放。

8月20日的凌晨,毛主席的遗体从“769”出发运往纪念堂,随后将遗体安放于水晶棺内,经过各项环境指标的测试,在审查之后合上棺盖。

05 总结

中华儿女勤劳勇敢、智慧过人。始终秉持着一颗永不磨灭的赤子之心,怀揣着对毛主席的敬畏之情,克服困难,无畏挑战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更是诠释了中国人坚持不懈的优秀传统精神。

同样也正是由于党对人民的全心全意,不忘初心,才会得到人民的忠诚拥护和爱戴,凝聚民力,就会不怕困难,创造奇迹

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虽然逝世,但他却毕生致力于人民的解放事业,数次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他虽去世,但却重于泰山,他为人类事业所做的贡献始终值得世人所铭记。

正是由于党对人民的全心全意,不忘初心,才会得到人民的忠诚拥护和爱戴,凝聚民力,就会不怕困难,创造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遗体   中南海   棺椁   民力   含氧量   纪念堂   栩栩如生   艰巨   生前   北京   领导人   药物   真相   温度   作用   水晶   玻璃   中央   专家   韩伯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