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刺刀不能磨得太锋利?抗战老兵:磨得越锋利,死得越快

在我们的认知中,刺刀作为近身武器,应当磨得越快越好,这样在白刃战中能占到更大优势。但实际上,根据一些抗战老兵的说法,刺刀不宜磨得太锋利,否则可能会死得快,还有可能牵连战友,其中原因都是由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

最早使用刺刀的记录,是在我国的明朝,当时的军队中有相当多的火枪手,他们专职远程攻击,不善近战,一旦被敌人贴身,必死无疑。后来,有的火枪手为了保护自己,便在敌人冲过来的时候,将铁矛头安装在枪口上用作自卫。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军队普遍开始装备制式刺刀,其装配方式也从直接塞在枪口里,转变为下挂式。明治维新之后,日军学习西方建立近代化军队,武器装备也进行了全套模仿。由于日本崇尚武道,因此对拼刺刀很感兴趣,他们认为这能彰显勇气和实力。另外,日本资源贫乏,钢铁稀缺,进行白刃战,能减少弹药消耗,于是政府便开始在军队中大规模推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日军还居然专门给机枪和冲锋枪设计了刺刀,以贯彻这种偏执精神,但其作用实在有限。机枪、冲锋枪加装刺刀之后,还会影响射击精度。

至裕仁时期,日本极端主义思潮泛滥,军事化思想入侵到教育中,所有的中学生都要学习一门名叫“铳剑道”的课程,其实就是刺杀技术。客观来说,日军的拼刺刀技术确实强悍,1个人可以面对2、3个中国军人。但后来,八路军、新四军也开始教授战士们拼刺刀之法,战士们的白刃战水平大幅度提高,甚至压了日军一头。

日军的拼刺技术之所以在中国适用,是因为中国当时发展水平不高,还处于农业社会,枪支弹药数量有限,禁不起消耗,所以也需要白刃战作为辅助战斗形式。但在太平洋战场就不一样了,美军火力强大,无需近身肉搏,日军的白刃战优势发挥不出来,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挨打。

关于白刃战,八路军有一项很明确的规定:不许将刺刀磨得太锋利。很多人不明所以,一位老兵给出了解释。其一,当时的刺刀多为片状刃,而且多为国内兵工厂仿制,材料不如国外的坚固。如果磨得太锋利,很容易在战斗中卷刃,多磨几次的话,刺刀会变得非常薄,稍有不慎就会折断。

其二,刺刀太锋利的话,在行军中,很容易划破刀鞘,伤到士兵。其三,八路军和新四军主要以游击战为主,经常需要隐蔽潜伏,刺刀磨得太锋利的话,很容易反射阳光,从而暴露自身和战友的位置。敌军一旦察觉到异常,向己方发动攻击的话,必定会造成重大伤亡!

拼刺刀,作为火力不足状态下的一种无奈之举,早已不适应现代战争。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将其退役,只有仪仗队还有所保留,用作装饰。然而,解放军还保留着刺刀,平时训练中也会有刺杀术项目,这主要是为了锻炼战士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士气,实战意义其实并不大。

当我们回顾历史,翻看一些老兵回忆录或者战史资料时,会发现白刃战在抗战时十分常见,往往发生在战斗最胶着或者尾声阶段。中国军队需要付出惨重的伤亡,方才能将对日军造成一定杀伤。等到战斗结束统计伤亡时,中方的伤亡大多数时候是高于日方的。毫不夸张的说,抗战的胜利,是用中国军人的生命堆出来,是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用以鞭策自己奋勇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刺刀   明治维新   剑道   锋利   白刃战   冲锋枪   机枪   枪口   弹药   日本   日军   火力   伤亡   战友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