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上亿年,死在2022

2022年7月21日,IUCN(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更新了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正式宣告了白鲟的灭绝。

这个中国独有,活了上亿年的远古生物,正式和我们告别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与白鲟的初识,也是永别。

中国在1994年3月发行的“白鲟邮票”

啥是白鲟?

四川渔民有句老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

其中的“象”指的便是白鲟。

之所以有这么个说法,是因为它长如象鼻的吻部,也是因为它傲视群雄的体型。

成熟的白鲟身长可达2米到3米,体重在200到300公斤。

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时,还有渔民曾捕获过超7米长的白鲟。

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已无法确认。

如若属实,那么这条白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

巨大的身型,奇特的长相,难免会让人们对它产生好奇。

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在《山海经》《淮南子》《诗经》等诸多古籍中,都可以找到关于白鲟的记载。

更何况,白鲟还是上古遗种。

明朝《搜山图》局部

白鲟隶属于匙吻鲟类。

最早出现在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和恐龙做过邻居。

沧海桑田,恐龙再见。

有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却躲过了第五次大灭绝,顽强地活到了现在。

一种是长吻鲟,其吻部状如鸭嘴,生活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

一种便是白鲟,它们生活在长江流域,为中国独有物种。

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化石,存活至今简直就是生物界的奇迹。

然而可惜的是,天灾可躲,人祸难防。

白鲟为何灭绝?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白鲟的灭绝,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因为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研究和总结。

专家们也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和观察其它鲟鱼的方法来做出推测。

细节方面或许有差异,但主要原因终究逃不开两方面——

一方面是水电站的修建,隔开了水域,对于白鲟这种大型洄流鱼类影响太大。

一方面是以前的滥捕,也影响到了白鲟觅食以及它们本身。

长江上的一些大坝

本就为数不多的白鲟,在八十年代呈断崖式下降。

1983年,因为数量太少,白鲟被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

1993年,白鲟被推测已经功能性灭绝,数量少到已经无法维持种群繁衍。

1996年,白鲟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里的极度濒危物种。

说来悲伤的是,白鲟并非一开始就只生活在长江。

它们曾经的生活区域很广泛,包括黄河甚至近海。

只是这些水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白鲟才退至长江。

如今终于退无可退。

纪录片《拯救大白鲟》,成群结队的白鲟(特效)

迟来的拯救

虽然白鲟灭绝的消息是在今年官宣,但实际上白鲟灭绝早已发生。

2019年12月23日,在《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里,就已经宣布了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

文章作者是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白鲟研究第一人,危起伟博士

在评估事实上,白鲟已经灭绝。

如今IUCN所做的,不过是更为正式的目录更新罢了。

危起伟,图源澎湃新闻

而实际上,危起伟的评估,宣布得也已经算很晚了。

此前,IUCN以及国外的很多专家早已多次提议宣布白鲟灭绝。

但危起伟并不同意,因为他心中总还抱有一丝不甘与希望。

每年他都会带小队在长江寻找白鲟,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几乎可以这么说——没有人比他更爱白鲟。

然而在几十年的努力无果后,他最终也不得不承认现实。

也不知道他在宣布白鲟灭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白鲟变迁史

2021年1月1日,长江重点水域开始全面进入“十年禁渔期”。

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于白鲟来说,它们没能等到人类迟来的拯救。

最后一面

2003年1月24日,是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人类面前的日子。

四川宜宾一位名叫刘云华的渔民,意外误捕了一条雌性白鲟。

这让刘云华既激动又害怕。

激动的是白鲟就像传说一样,只存在于老人们的口中。

害怕的是3米多的白鲟一旦发起飙来,他一个人根本就拉不住。

他不敢怠慢,连忙冲进船舱里翻出许久不用的便民联系卡,给渔政部门打了电话。

消息一出,整个生物界沸腾了。

危起伟教授带着团队立马从武汉赶到了宜宾。

当地渔政部门、渔民们都不辞辛劳地过来帮忙支援。

国外的众多专家学者们也都纷纷发来邮件询问祝贺,密切关注白鲟的状况。

而说来也神奇。

就在一个月前,危起伟就在南京长江下关江段见过一条白鲟。

可惜的是,那条白鲟终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而死。

危起伟当场就哭了。

那时他已经找了白鲟很多年,他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活着的白鲟。

没想到,奇迹来得这么突然。

这次,白鲟的身体情况要好得多。

再加上上次的营救经验,这次成功救下这条白鲟的机会很大。

所有人,特别是相关研究人员,全都难掩兴奋之情。

因为这并不是拯救一条白鲟这么简单。

跟着这只白鲟,有可能找到它的繁殖场,产卵地,甚至有可能直接采到白鲟卵。

这个物种的命运可能因为这次营救而被改变。

由白鲟所牵连的一系列古生物的断层研究也将得到新的进展与突破。

同样生活长江水域,此前也同样濒危的中华鲟,便是被这么救下来的。

经过四天三夜的抢救,缝了二十多针后,白鲟转危为安。

但白鲟此时肚中已经有了大量待产鱼卵。

再加上白鲟性情暴躁,为保证安全,研究组不得不选择将其赶紧放回长江。

发生之前,他们给白鲟装上了追踪器,打算乘上快艇24小时跟踪它。

起初的追踪非常顺利。

放生时,白鲟的身体非常健康。

放生后,追踪的两天时间里,白鲟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

跟踪的研究人员听着白鲟的声音,都开心得像孩子一样。

然而天不遂人愿。

2003年1月30日凌晨5点多,由于长江大雾,追踪船不幸触礁。

因为螺旋桨被损坏,追踪船无法继续航行,就这么耽误了六七个小时。

而等到追踪船终于修复完成的时候,白鲟的声呐信号却再也找不到了。

就像它神秘的出现一样,它最终也神秘地消失在了茫茫长江里。

这条白鲟到底是死了,还是躲起来了,还是追踪器掉落了,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但可以确定的是,自此以后,白鲟再未出现在人间。

写在最后

白鲟的灭绝,是又又又又又一次警告。

有人说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这确实没毛病。

但无可辩驳的是,人类的确加速了太多物种的灭绝。

以前几百年才会发生的物种灭绝,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最后一只巴厘虎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上面记载着近300年来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

每一种灭绝的动物都有一块倒下的墓碑。

它们首尾相连,连成了一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史德拉海牛于1768年灭绝(物种);

白足澳洲林鼠于1802年灭绝;

大海雀于1844年灭绝(物种);

开普狮于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绝(物种);

美国缅因洲海鼬于1880年灭绝(物种);

牙买加仓鼠于1880年灭绝(区域性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于1882年灭绝(区域性灭绝);

拟斑马于1883年灭绝;

澳洲小兔猼于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于1900年灭绝;

......

发展文明与保护自然,永远是个难题。

但它永远是值得一说再说,值得人类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这个蔚蓝星球上,没有生物能够独善其身。

这也正是为什么,最后仍未倒下的墓碑上面,写着的是我们自己。

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1.《白鲟灭绝,听见即是永别》,welens

2.《人类怎样失去了挽救白鲟的最后机会?》,三联生活周刊

3.《“最后的长江白鲟”目击者:3.52米长 160公斤重 消失在宜宾江水中……》,成都商报电子版

4.《灭绝动物生前最后影像曝光》,视觉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密西西比河   淮南子   宜宾   生物界   澳洲   长江   区域性   渔民   水域   物种   中国   人类   奇迹   动物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