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哪个失职,军法从事!”

看过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的朋友,一定都会对这句台词印象深刻,这是粟裕大将刚出场时说的。

他作为总指挥官,在淮海战役这场战略大决战里出奇制胜,给了华东国民党军以重创,让长江以北从此再也没有大规模战事,大大缩短了全国解放的时间。

而我军另一名著名将领许世友,当时并没有出现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他率部攻克了山东省省会济南,同样立下了大功。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粟裕

粟裕和许世友,这两位年龄相仿的将军本来没有太多交集,但解放战争期间,因为一些误会,二人的关系在外人眼中一度非常糟糕。

不过在建国后,他们的来往多了起来,粟裕大将的母亲居住在南京,生活有些困难,还请当时身为南京军区司令的许世友上将予以照顾。

至于二人的不合传闻,早已在多年之后,烟消云散。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经历不同又是上下级关系,但并无私人恩怨

从军衔上看,粟裕是大将之首,许世友则是上将,二人似乎是上下级关系。而且,查阅两人的生平,他们在解放战争之前,也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粟裕曾经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随着部队上了井冈山。土地革命时期他分属红一方面军,抗战时他在皖南战场,属于新四军战斗序列;

许世友早年间在旧军阀吴佩孚的部队里当兵,后来在家乡湖北参加了农民自卫队并担任队长,加入了我党的队伍。土地革命时他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完成长征,抗战爆发后他身处胶东战场,属于八路军战斗序列......

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俩都是在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粟裕20岁,许世友21岁。两位青年才俊真正相逢,是在他们入党整整20年之后。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1947年1月,我军的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原属于胶东军区的两个师以及两个警备旅改变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许世友担任九纵司令员。而此时的粟裕是东野副司令,是许世友的直接领导。

两人之间算是正式有了交集。然而,“不合”的传言也因此而起。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声音认为,当年在宿北战役时,许世友不听粟裕的指挥,没有带九纵进攻敌人的制高点峰山,结果贻误战机。

但经过考证,宿北战役于1946年底打响,当时华中和山东野战军还并未合并,参加宿北战役的是张震将军率领的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抢占峰山的是山东野战军第八师。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第八师被称作“陈军长(陈毅)袖子里的小老虎”,作战极为勇猛顽强,不仅攻克了峰山,还挡住了国民党军两个整编旅的反扑,击退反扑后更是全歼了敌军一个旅。

也就是说,宿北战役的事情的确是被误传的。不过,二人也确实有过嫌隙。

那是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的九纵经批准迅速向东前往沂水西南,与其他部队会合去打桂系部队。

可是许世友率部出发后不久,大概只走了十几里路就又接到了华野总部的命令,要求其返回原地。

这里要说明一下,在华东战场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军的战略部署就是为了调动敌人,以寻找间隙来作战。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孟良崮战役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而军人又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每一个命令都关乎整个战役的大局,关乎部队的生死存亡。

总指挥部出于战略需要,将原本的“歼灭桂系第七军和整编48师”目标调整为“打整编74师”,本无任何不妥。

但是许世友对此是并不知情的,他是个火爆脾气的将军,在接到华野总部打来的电话时,他对着听筒对面的人大发雷霆:“你们只知道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靠的是两条腿!”

对面接电话的人正是粟裕,听到对面许世友的牢骚,他也愣了一下神,没反应过来。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粟裕

虽然许世友率部克服了巨大困难,成功完成了任务,但他对上级的命令顶嘴的情况,被坐实了不服从指挥。

陈毅元帅后来就在多次会议上点名批评过他,特别是淮海战役胜利后的一些会议上,粟裕是淮海战役主线站场上的实际总指挥,以至于给很多人留下了“许世友不服从粟裕指挥”的印象。

根据笔者考证,许世友后来的确没有参与淮海战役,但并非因为上级对他不服从粟裕命令的惩罚,而是早在淮海战役爆发前的1948年5月,许世友就生了病。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济南战役之后,他身体有了大恙,指挥部医生建议他休息,为此毛主席还曾亲自致电山东兵团和华北军区各长官,“因许世友病重,提议请考虑王建安为山东兵团副司令员。”

而许世友居然连毛主席的命令也不听,他带病坚持指挥了兖州战役,直到把兖州拿下才去休养,足足拖了一个多月。

性格决定命运。能力极强的许世友军衔不高,恐怕跟他的脾气有着很大关系。但每次执行任务,他都能客服一切困难,不折不扣完成,这也足够说明,他跟粟裕乃至其他将领之间,是没有任何私人恩怨的。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建国后在不同岗位做贡献,私下交集颇多

抗美援朝战争,毛主席本来想安排粟裕挂帅,但由于他身体也出了问题就没能去成,最后是由彭德怀元帅坐镇领军。粟裕则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安排下,由妻子楚青陪伴去了苏联疗养。

回国后,粟裕由于工作安排留在了北京生活,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而许世友则在1953年率部入朝作战,参加了当年的夏季反击战役,见证了我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

回国后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常驻南京。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建国后的授勋仪式,粟裕因为功劳卓著被授为十大大将之首,许世友则是上将。

尽管已经不再是上下级关系,工作地点也拉开了距离,但二人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疏远,反而还很紧密,甚至比之前又多了交集。

1962年,粟裕去上海养病,病刚刚好没多久,当年在华野的一些老部下就去看望他,领头的就是许世友和韩先楚两位上将。粟裕想出去转转,他们就一起去郊外打猎。

在树林里碰见了一群野兔,大家都没有打中,而粟裕稍作调整,瞄准了为首的那只跑得最快的公兔,手起枪落一枪命中。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粟裕

“厉害厉害!”韩先楚和许世友都鼓掌叫好,许世友甚至还说:“我曾经想找机会跟老首长比试枪法,这次终于见识到了,甘拜下风啊!”

其实许世友未必没有打中野兔的枪法,但他对于粟裕的敬重,能从这句话中体现出来。

当时依然有传言称粟裕和许世友不合,但不合的两个人会在私下里见面、一起去打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而且,两人之间的关系,还不仅仅局限于一同游玩,还有更进一步的交往。

许世友的女儿许华山曾经回忆道,在1969年的九大召开前夕,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接到了一个来自粟裕的电话,电话内容是关于粟裕母亲的。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前文提到过,粟裕在建国后主要留在北京工作,他的妻子儿女还有老母亲都在北京一起生活。

但随后不久,年迈的老母亲不适应北京干燥的气候,想回到她在南方的老家南京居住。

粟裕在北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走不开,就只能安排老母亲回南京去住。

虽然作为开国大将的母亲,但粟母为人低调,一直没有麻烦过粟裕,更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权。可是,她毕竟年事已高,生活上遇到困难甚至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粟裕得知了母亲在南京居住的情况后感到很难过,他无法回去照顾和陪护母亲,就只能依靠在南京的老同事、老战友帮忙。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粟裕

他很清楚,即便是帮忙,也绝不是动用所谓的特权,而是有人能够以照料的方式,提升母亲的生活质量,并且不动用公家的财产。

一如当年在华东野战军的时候,粟裕想到了老部下许世友,想请他帮帮忙。

但他也曾经有过犹豫。这倒不是因为许世友跟他不合,而是他知道许世友的火爆脾气与耿直性格,如果是公家的事怎么都好说,毕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该配合一定要配合。可这属于私事,粟裕本就不好意思麻烦他人了。

更何况许世友此时是南京军区总司令,这样的“麻烦”还是让他稍微有所顾忌。考虑到老母亲的身体状况,他还是拨通了许世友的电话......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粟裕

照顾粟母无微不至,友情得以延续

许华山回忆道,那天许世友接到电话的时候,对粟裕的称呼依然是当年在战场上的称呼——粟总长。

因为粟裕在建国后曾经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一直都是许世友的上级领导,所以接到电话自然也是毕恭毕敬的。

对方的称呼很得体,粟裕也松了一口气,随后他开始跟许世友说帮忙照顾母亲的情况。他说,母亲现在居住在南京,自己因为工作原因回去不太方便,还请老战友能够帮忙予以照顾。

让他没想到的是,许世友非常爽快地直接答应了粟裕的请求。

挂了电话后,他立刻打给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的李文卿,命令他通知军区司令部管理局,立刻派人去了解粟裕母亲的情况。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李文卿安排管理局局长王桂生去粟裕母亲家走了一趟,得知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生活条件有些艰苦,平常身边也没人照顾,恢复起来很慢。

王桂生把情况上报给许世友后,他立即要求管理局从当天开始,安排人管理粟裕母亲的生活,当务之急是先解决老人的健康问题。

王桂生不敢怠慢,第一时间去了粟裕母亲家里,安排人带老人去医院看病。

在管理局的照顾之下,粟裕母亲的病情有了好转,许世友立刻把消息告诉了粟裕,请他放心。

老人病愈出院之后,许世友还时常亲自过问老人的生活状况,询问她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尽管粟裕母亲也不想麻烦军区管理局的人,但许世友一直安排人把她照顾得很好,面面俱到。

退一步说,如果粟裕和许世友之间真的存在不合,那么许世友在接到粟裕电话的时候,大可以选择拒绝。

作为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依然亲自来帮助老领导粟裕来解决母亲的生活起居问题,足见他对于粟裕的敬重,以及对待战友家人如自己家人一般的态度。

许世友的女儿许华山就说:“我父亲十分敬重粟裕将军,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绝不是像传言说的那样。”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家人

其实在战场上,军人之间的沟通其实是不太注重方式方法的。

大战当前剑拔弩张,在这种气氛下,难免有脾气大、爱发火的将领,会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跟战友发生一些言语上的激烈交流。

但是,这样的交流都是对事不对人,我军的战士和指战员,在战场上一切都是以胜利为目的、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为根本的。

许世友将军就是一个火爆脾气的人,而粟裕大将比他稍微温和一些,二人的沟通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而且,当时许世友在电话里“顶撞”粟裕的时候,陈毅元帅也在场。陈老总脾气也很火爆,尽管此后他因为这件事情批评过许世友很多次,但他也知道许世友的为人,他按照计划完成了任务,就不存在战场抗命这一说。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许世友

甚至,许世友还展现出了“可爱”的一面——后来当着陈毅的面给粟裕道歉,让陈老总也是哭笑不得。

许世友是一个醉心于军事的人,也是个性情中人,他不会轻易记恨别人,更不可能对领导有巨大的意见。

而粟裕元帅也是一个不斤斤计较的人,事实证明他的战略眼光和战术布置完全高人一等,陈毅元帅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许世友上将就更不用说了。

许世友帮忙照顾粟裕在南京生活的母亲,粟裕也曾经多次拜访许世友,二人的关系十分融洽。

1969年,粟裕致电许世友: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望予以照顾

粟裕

身为同生共死的战友,他们的感情也许我们普通人理解不了,但这份惺惺相惜,或许就是属于革命者之间独有的情谊吧。

我甚至好奇,粟裕大将会不会借用诗仙李白的诗,来表达对许世友的感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世友赠我情。”


参考资料

[1]刘晓星.缅怀粟裕大将[J].铁流·25(2013),2013-08-01.

[2]马钟鸰.许世友女儿:父亲十分敬重粟裕 和他关系非常好[N].凤凰网-历史,2021-11.2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淮海战役   南京   南京军区   母亲   野战军   司令员   山东   元帅   军区   大将   上将   战役   命令   困难   关系   电话   许世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