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45年,男性或将“绝精” 这不是危言耸听

全球生育力大跳水,谁偷走你当爹妈的权利?



全世界正在迎来一场空前规模的生育灾难。


《金融时报》援引“世界银行”数据称,过去50年,全球生育率跌幅超50%。1964年,每名妇女在育龄期平均生育5.1个孩子;至2017年,减至2.4。学术期刊《柳叶刀》预测,到2100年,这一数字会跌破1.7,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2.1。届时,全球人口总量将只减不增。


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生育率下降或代表一种成功。因为驱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提高,拥有更多有效的避孕方式,使其主动选择少生孩子。


但《科学美国人》《金融时报》于3月16日发文,都认为这场威胁全球的生育低谷,并非完全出于个人选择,即社会变革、女性赋权、经济因素等只发挥部分作用。“更可怕的是,全球育龄期男女的实际生育能力都在大幅下降,生殖相关问题在以惊人速度上升。”《科学美国人》称。


3个1%,或让生娃越来越难


《科学美国人》表示,生殖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出现“3个1%”的不良趋势。


首先,全球男性生殖健康问题发生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包括精子数量下降、睾酮水平降低,男童生殖器发育异常增多,以及勃起功能障碍“低龄化”。有研究显示,2005到2017年,40岁以下男性“不行”的发生率,从13.5%增至21.7%。


除精子数量,男性精液质量也在改变,甚至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2010年,WHO发布第五版《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主动下调精液合格标准。其中,诊断畸形精子症的标准,从精子畸形率20%,调整至96%,“容畸”范围明显扩大。


其次,1990-2011年,经年龄调整后,美国女性自主报告流产率,以每年1%的幅度快速上升。其中,大部分流产原因不明。与此同时,女童第二性征发育却大幅提前。据统计,中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达1%,即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性早熟,女孩发生率约为男孩的5-10倍。


再次,1960年到2018年,全球总生育率每年下降近1%,多国出现“想生生不出”的情况。在2020年“第四届东方妇产科论坛”上,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李文教授称,中国育龄不孕率高达18.68%,2010年高龄生育(>35岁)比例较2000年增长10%。


“很多人听到1%,就是耸耸肩、不以为然。但将时间轴拉长,我们会看到令人心惊胆战的变化。”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环境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教授莎娜·斯旺(Shanna Swan)称,2017年,她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团队在《人类生殖学快讯》联合发文,系统回顾、分析1973-2011年的185份研究,涉及全球4.3万名男性,覆盖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毫升精液有9900万个精子,到2011年,精子数量降至4700万个,即40年间降幅达53%。莎娜·斯旺预测,照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45年,男性或将“绝精”。


到2045年,男性或将“绝精”。这不是危言耸听

2015年3月,美国密苏里大学克里斯托弗邦德生命科学中心举办第11届生命科学研讨会。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环境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教授莎娜·斯旺(Shanna Swan)做主题演讲,解释双酚A等如何影响男女生殖能力。/MU Bond Life Sciences Center


接触内分泌干扰素,三代后或绝精


超重或肥胖,吸烟酗酒,压力,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医学界认可、“威胁生育力”的高危因素。但莎娜·斯旺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研究,认为问题根源在于20世纪化学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广泛使用被称为内分泌干扰素的化学物质。


所谓内分泌干扰素(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即EDCs),是指来自人体外源,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的化学物质。包括邻苯二甲酸盐、双酚A等。


《纽约时报》指出,人工生成的EDCs无处不在,渗透生活每一个细节。比如,超过70%的农药带有EDCs。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会使用稳定剂和增塑剂,都属于EDCs。


目前,关于双酚A的实验室研究较多。WHO资料显示,它具有弱雌激素作用,可能对体格、神经和行为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婴儿奶瓶、塑料餐具、微波炉食品容器、牛奶和饮料瓶等食品接触材料,罐头容器的涂层,以及超市小票、镜片、假牙套、日常洗护用品中,都可能含有双酚A。


2013年,WHO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公布研究报告,列出可能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的近800种化学物质。此后,仅一小部分被深入研究。莎娜·斯旺称,这是因为各大利益集团不断施压、阻挠。“化学制品行业就像几十年的烟草公司,到处游说。但1950年后,含有EDCs产品被大量生产,与此同时各国生育力下降问题日渐突出,这不是巧合。”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生殖遗传学家帕特里夏·安·亨特(Patricia Ann Hunt)通过小鼠实验发现,EDCs的影响是不断累积、一代传一代的。幼鼠接触EDCs数天,更易出现小阴茎,成年后睾丸产生精子数量减少。这种产精能力的丧失,还会传递给后代。经过三代以上,近1/5雄性小鼠将无法生育。


“我不认为人类长期接触EDCs会导致灭绝。但我想,少数有不孕不育倾向的家族会告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神经内分泌学教授安德里亚·戈尔(Andrea Gore)告诉《纽约时报》。


目前,WHO、美国内分泌学会和儿科内分泌学会等机构,都已发布EDCs警示。以个人洗护用品为例,欧盟已禁止逾1000多种化学物质使用。


莎娜·斯旺在其新书《倒计时》中,也敲响警钟。该书副题非常直白:“现代世界如何威胁精子数量,改变男女生殖发育,并危及人类未来?”“不论是微波加热还是冰箱保鲜,尽可能使用玻璃容器,别用塑料。使用棉质或亚麻浴帘,而不是塑料浴帘。别用空气清新剂。”书中写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生育率   男性   干扰素   育龄   小鼠   发生率   危言耸听   精液   内分泌系统   美国人   美国   精子   内分泌   数量   人类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