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如表是古籍中有关我国早期国家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  )

2021-2022学年九江市六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A. 历史文献记载必须经考古验证 B. 夏商王朝依天意而立国
C. 夏朝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D. 我国首创君主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关于夏朝是否存在,有的学者持怀疑态度,仅有文献记载不足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表格信息“有殷”“商亡”“鼎迁于商”反映出对早期国家夏商的记载,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商朝的存在,这从侧面说明了夏朝存在的可能性,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文献具有史料价值,“必须”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
根据材料信息“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可知夏因桀的暴政而亡国,商因夏亡而建立,排除B项;
君主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掌握夏商周更替的史实。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周成王即位后不久,纣王子武庚勾结周武王的弟管叔、蔡叔等发动叛乱,周公东征,诛杀武庚、管叔,平定了叛乱。《左传》载:“昔周公吊(吊:伤、叹息)二叔(此指管叔、蔡叔)之不咸(与贤通义),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了(  )

A. 分封制导致地方叛乱 B. 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C. 周成王破坏了宗法制 D. 君主集权体制的严重隐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死后,即位的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弟周公旦辅政。题干材料信息“吊”“不咸(与贤通义)”反映的是周公旦叹息周武王弟管叔、蔡叔不贤明。周公在平定叛乱后,继续推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B项正确;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等人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排除A项;
宗法制完备于周朝,周成王是周武王之子,父死子继,排除C项;
君主集权制度正式建立于秦朝,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需要考生掌握分封制实行及推广的背景。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秦律十八种•置吏律》记载:“官啬夫节(即)不存,令君子(有爵的人)毋(无)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这反映出秦朝(  )

A. 实行严刑峻法 B. 固化士农工商关系
C. 突出皇帝独尊 D. 重视地方吏治管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啬夫是秦汉常见的官职名称,一般是指县及县以下地方行政机构的负责人,这条秦律的意思是官府的啬夫如果不在,叫办事不出差错的有爵的人或令史代理,不要叫官府的佐、史代理,D项正确;
“严刑峻法”是秦统一后以法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置吏律》是关于任用官吏的法律,排除A项;
“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四大阶层,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依法任用官吏的规定,排除B项;
“皇帝独尊”是指皇帝通过各种专用名称借以表现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如“朕”“诏”“制”等,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治,需要考生掌握秦朝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表为西汉王朝与南越关系的相关史实。据如表可知,汉朝对南越的措施旨在(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封赵佗为南越王,命其“和辑百越,毋为南边患害”。

汉文帝时期

汉谴使责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赵佗表示“去帝制”“为藩臣,奉贡
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时期

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A. 拓展同姓封国区域 B. 实施地方自治政策
C.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 践行以和为贵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加强了对南越地区的管辖,汉高祖册封南越王,让其稳定南部边疆地区,汉文帝谴责南越王称帝,令其臣服中央王朝,汉武帝平定南越叛乱,推行郡县制,强化了汉朝大一统局面,C项正确;
汉高祖、汉文帝时期,南越王管辖南越地区,汉武帝设置“九郡”,排除A项;
汉初社会贫困,汉高祖册封,汉文帝不允许南越王“称帝”,表明了西汉王朝视南越为中央王朝一部分的决心,汉武帝推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南越地区的管辖,排除B项;
根据“平定南越”可知,“践行以和为贵思想”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考生掌握汉代管辖南越地区的措施及影响。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到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行政效率的提高 B. 三省体制有效制约皇权
C. 决策机制的异化 D. 中书省中心地位的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事堂设置发生变化了,由门下省迁往中书省,反映出中书省地位更加突出,D项正确;
政事堂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但跟设置地点变化无关,排除A项;
政事堂的设置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
在三省六部制下,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需要考生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变化的表现。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宋朝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行政权、兵权、财权等的“祖宗家法”,包括崇文抑武、守内虚外、限制宦官外戚等,还包括士大夫根据政治需要对此进行的各种解释。宋代的“祖宗之法”(  )

A. 杜绝了决策中的错误 B. 有利于巩固王朝统治
C.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阻碍政治制度的革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充分吸收唐、五代的历史教训对行政、军政、财政等进行改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
“祖宗家法”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未必能够杜绝决策中的错误,宋代政治也有无法克服的弊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因过于分权而出现“冗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祖宗家法”可以“根据政治需要”适时而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考生掌握宋朝集中军事权的措施及影响。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如表是明太祖洪武年间采取的部分政治措施。该表说明(  )

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

令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

洪武十年(1377年)七月

设置通政司以受内外奏章,于早朝前汇达御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三月

令六部“奏事勿关白(告知)中书省”

A. 明太祖废除了中书丞相制 B. 明太祖力图强化君主专制
C. 下情上达的程序不够规范 D. 通政司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丞相行使其职权。由题干材料信息“直达御前”“汇达御前”“奏事勿关白中书省”可知明太祖力图限制通政司、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排除A项;
“下情上达的程序不够规范”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体现,排除C项;
通政司的职能是接受“内外奏章”,其长官参与讨论大政,没有决策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需要考生掌握明太祖调整中央机构做法的根本目的。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明代中期以后,“凡本章进御,固由内阁票拟,或因事降旨,不诏阁臣面谕,则令司礼监粗写事目,送阁撰拟”。这表明(  )

A. 司礼监充当权力运行的中介 B. 内阁施政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 宦官专权妨碍内阁权力行使 D. 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明代中期以后皇帝“不诏阁臣面谕”,而由司礼监把圣旨转达给阁臣,A项正确;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排除B项;
“司礼监”“送阁撰拟”并非完全体现宦官专权,排除C项;
“不诏阁臣面谕”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需要考生掌握明朝内阁制度的内容。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  )

A. 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 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C. 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 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结合所学可知,清代监察官员的个人政绩和品行是其选拨的标准,说明清代监察官员的选拨比较严格,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了清代监察官员的选拨标准,未涉及监察体系和监察官员的地位,故BC两项错误。
材料“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实际上也是监察官员选拨标准的规定,并不能说明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的主旨,从中可以看出清代监察官员的标准是个人政绩和品行,进而分析得出清代监察官员选拨严格。
本题考查清代监察官员的选拨标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0.法国学者阿祖莱指出:“当时(雅典)民主与人权并不相关,考虑的只是公民的权益:在伯里克利的时代,公民共同体仍然是个封闭的俱乐部”,“雅典已成为一个不断扩张霸权的海上帝国,为此,它会对自己的盟邦不断地实行暴政”。这反映出作者意在(  )

A. 论述雅典全体居民人权的缺失 B. 说明雅典政治制度的虚伪
C. 歌颂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辉煌 D. 揭示雅典城邦衰落的原因

【答案】D

【解析】材料“当时(雅典)民主与人权并不相关,考虑的只是公民的权益:在伯里克利的时代,公民共同体仍然是个封闭的俱乐部”“雅典已成为一个不断扩张霸权的海上帝国,为此,它会对自己的盟邦不断地实行暴政”反映出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只是少数公民的民主,对外征服扩张,对“盟邦”是“实行暴政”势必会增加军费开支,激化矛盾,最终导致雅典走向衰落,D项正确;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公民共同体仍然是一个封闭的俱乐部”可知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保护的只是“公民的权益”,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既没有民主权利,也不享有任何“人权”,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存在局限性,但并不等于虚伪,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如传播重大事务由公民大会商定等,而“封闭”“暴政”并不是辉煌的表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文明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派人去希腊考察法制。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法(  )

A. 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 促进了罗马法律制度发展
C. 借鉴了雅典民主政治成果 D. 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派人去希腊考察法制。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制定的,从“该法的篇目”可反映出《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改变了习惯法的弊端,有利于缓和社会对立,促进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B项正确;


该法律保护了平民利益,限制了贵族特权,但彼此之间矛盾依然存在,排除A项;
材料中的“派人去希腊考察法制”不能完全体现出C项表述,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主要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公元前 445年,古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使平民取得平等的婚姻权利;公元前367年,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前326年,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由此可见(  )

A.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B. .平民权益不断通过立法予以保障
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逐渐缓和 D. .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答案】B

【解析】A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题干信息体现了罗马通过立法逐渐保障平民的利益,B正确;
古罗马是奴隶社会不可能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古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使平民取得平等的婚姻权利;公元前367年,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前326年,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
本题考查了罗马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英国议会于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凡非出生在英国者不得担任议员和政府官员;非经议会两院的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这反映出(  )

A. 王位继承受到内阁的严格限制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C. 英王仅扮演仪式性的政治角色 D. 从法律上保证议会的司法权

【答案】B

【解析】《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的原则,是君主立宪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步骤,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完善的表现,故B正确;
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C项发生在1721 年以后,故排除C;
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议会掌握立法权,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英国政治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凡非出生在英国者不得担任议员和政府官员;非经议会两院的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将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长到3.3%;中等阶级主体获得了选举权,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英国的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建立起来。据此可知,这次议会改革(  )

A. 导致了贵族势力走向消亡 B. 扩大了代议制民主的基础
C. 体现了两党制的相互制衡 D.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将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长到3.3%;中等阶级主体获得了选举权,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英国的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建立起来”可知英国政治生活中“选举权”“资格”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治权利,再根据“根基建立起来”可知这次议会改革扩大了代议制民主的基础,B项正确;
“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反映出1832年议会改革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但不能说明贵族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
材料未能体现“体现了两党制的相互制衡”,排除C项;
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于1721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代议制,要求学生结合英国代议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代议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美国制宪会议在讨论行政机构的权力执掌时,威尔逊曾反复强调,“一人比三人更负责,三人会彼此争雄,直到一人统治另外两人……要控制立法权,必须将其分解;而要控制执政机构,就得把它合一。”1787年宪法最终确定,由一名民选总统执掌最高行政权力。由此可推知,美国这种行政体制的设置意在(  )

A. 通过集权强化国家行政能力 B. 对总统的行政权加以制约
C. 加强国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一人比三人更负责,三人会彼此争雄,直到一人统治另外两人”可以看出在制宪会议讨论行政机构的权力时,威尔逊是极力主张一人负责制,通过行政的集权来强化国家的行政能力,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对行政权的制约,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加强国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行政权力,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代议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1787年宪法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代议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1793年法国宪法规定:由普选产生、任期一年的一院制的立法议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包括法律的创制权与否决权),行政机构,执行会议由立法议会选出。由此可见,这部宪法(  )

A. 带有资产阶级的民主色彩 B. 贯彻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C. 强调平等和维护共和政体 D. 加速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普选产生”“立法议会……最高权力”“选出”可知“某部宪法”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政治,A项正确;
B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体现,排除B项;
法兰西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旁王朝的复辟发生在1814或1815年,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代议制,要求学生结合法国代议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代议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1877年1月,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签署了经议会批准的《法院组织法》,该法规定:以帝国法院为最高审级的法院体系,由各级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审判只服从法律,实行法官任职终身制。这些规定表明《法院组织法》(  )

A. 实现了议会权力至上 B. 荡涤了专制主义残余
C. 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 D. 完善了三权分立政体

【答案】C

【解析】根据“各级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任职终身制”可知这些规定表明《法院组织法》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C项正确;
根据“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签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并控制立法权,排除A项;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排除B项;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德国代议制,要求学生结合德国代议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德国代议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资本主义终于打入了封建主义禁锢着的神圣王国”,这是好事,如果来得早一些,“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难道为了‘抵抗’外国,宁肯让我们中华民族倒退到刀耕火种不成?”这一观点(  )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本质特征 B. 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
C. 混淆了武装侵略与文明传播 D. 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落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资本主义终于打入了封建主义禁锢着的神圣王国”“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宁肯让我们中华民族倒退到刀耕火种不成”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掠夺原材料,战后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客观促进了中国近代化。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该学者鼓吹面对英国侵略,中国应当放弃抵抗,这种观点显然把资本主义文明的传播与武装侵略混为一谈,C项正确;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该学者却认为“难道为了‘抵抗’外国,宁肯让我们中华民族倒退到刀耕火种不成?”,显然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排除A项;
这种放弃抵抗的论调不能激发民族觉醒,排除B项;
作者本意并非是要反映清朝的腐朽与落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1852年,清廷谕令各省办理团练,此后出现了“湘军”“淮军”“楚军”等众多地方团练武装力量。这些团练武装以家族、同乡、师生等伦理关系为纽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组织分布于基层社会中。这些团练武装的创办(  )

A. 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 B. 加速了清王朝衰败的历史进程
C. 动摇了儒家传统秩序 D. 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

【答案】D

【解析】由“1852年”可知“这些团练武装”是在清政府的许可下创办,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巩固清朝统治,由“湘军”“淮军”等将领主导的洋务运动延缓了清王朝的衰败,D项正确;
“湘军”“淮军”“楚军”的将领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自强”“求富”,领导洋务运动,但不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
应是延缓了清王朝的灭亡,排除B项;
由题干材料信息“以……伦理关系为纽带”可知这些团练武装把儒家纲常伦理与乡土观念结合起来,强调忠君爱国,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有学者指出:甲午战败使下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促使他们不甘心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就此灭亡。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自发地再次联合起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这场运动(  )

A. 具有地域和社会阶层的普遍性 B. 促使民族抗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C. 鲜明地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精神 D. 引起群众性收回权利运动的热潮

【答案】B

【解析】以后近代民族运动的时代特征,其起点就是义和团运动,故B正确;
由“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可知A说法片面,排除;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这场运动是农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故排除C;
D项是由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政策引发的,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依据材料“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自发地再次联合起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1.关于中国同盟会,史学界第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将“它与那种以地域性、封建性、松散性为特征的会党区别开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的政党”。第三种观点将它的成立作为“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的最重要标志”。这说明(  )

A. 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 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C. 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D. 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中国同盟会的认知有三种不同观点,说明历史研究丰富了历史认识,D项正确;
材料中的三种观点都有合理性,且较为客观合理,排除A项;
题干三种观点都对中国同盟会进行肯定,无法判定属于不同的阶级立场,排除B项;
题干三种观点不能体现受时代变迁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要考生掌握影响史论的因素。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如表表明中国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摘录

(1)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

联合第三国际

A. 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奋斗目标
B. 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并接受其领导
C.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 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参与北伐

【答案】A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由“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可知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故A正确;
B是党的“二大”的决定,排除;
党的“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排除C;
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6 年开始北伐,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表格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3.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七会议”强调:“党应当在过去指导的错误中学习。党应当明了,他的力量与他的将来,建立在工农群众的身上,在他们的力量与他们的组织上面。”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彻底清算了右倾和“左”倾错误 B. 放弃了攻打中心城市做法
C. 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决定制定新的路线和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过去指导的错误”是指中国共产党发动工人运动、参加北伐、攻打中心城市等,没有发动农民建立工农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D项正确;
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目标也是攻打中心城市长沙,排除B项;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以后,才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1931 年 11 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强调:中华苏维埃“要努力帮助这些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统治,而得到完全的自由自主”。这表明中共(  )

A. 支持各族人民参加革命战争 B. 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 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开始明确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要努力帮助这些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统治,而得到完全的自由自主”可以看出中共要帮助各民族摆脱剥削和压迫,支持各民族人民参加革命战争,A符合题干的意思;BC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和土地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的表现和土地革命的内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和土地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人在将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之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机制。英国学者贝蒂•肯波指出,从光荣革命到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国王和下议院的权力分配关系在不断变化着。其中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在1784年至1832年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英国人在逐步收回王室实权的同时保留了王室,并充分利用了王室的传统地位,把它融入了英国现代政治体系之中,并最终使其成为政党、首相、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一种国家礼仪象征和半超越性质的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摘编自陈晓律《君权变化的含义——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观念基础》

材料二 我们回首法国大革命并注目于大革命后法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历程的时候,就应更加珍视这段历史的思想和理性价值,毕竟法兰西在近代所走过的路程不是简单的内部派别争斗、政变和军事战争,她所带给我们的更是法兰西民族从前现代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心路历程。法国大革命虽然以暴力开始,但是领导这场革命的大多是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因而他们自然知道要弘扬的是启蒙思想中的核心要素自然法理论和天赋人权。当然,与英美革命相比,法兰西的革命者更强调创造而非传统,所以法国革命者开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订宪法,革命的法兰西希望用一部成文法典——宪法来开创崭新的制度。
——摘编自周明圣《走向共和——近代法兰西共和制度确立与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人构建现代“国家的运转机制”的主要措施,并指出这种“运转机制”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过程的角度,比较近代法国共和政体与英美新政体确立过程中的不同点,并分析法兰西共和之路艰难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创立与发展的认识。

【答案】

【小题1】主要措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建立起资产阶级政党制度,两党轮流执政;实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小题2】不同点:法国:政体形式频繁更迭;经历长期反复与曲折,最终确立共和政体。英美: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后一直未改变。
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不够强大;封建保守势力强大;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长期斗争。(任答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3】认识:由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总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资产阶级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任答3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欧美代议制,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英国人构建现代“国家的运转机制”的主要措施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近代法国共和政体与英美新政体确立过程中的不同点分析;第三问结合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创立与发展的认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欧美代议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蒋廷敲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到国家兴亡”,该书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摘编自《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中国近代史》推介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本题是开放类试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间必须限定在1840年-1919年之间的史实。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史当中的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要将每个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说明清楚,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述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历史丰碑。
论述:以三民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结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把革命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除旧布新,打开了中国通向近代化的闸门,树立起中国民主进程的历史丰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要求学生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是对秦朝“收泰半之赋”的减轻。汉文帝“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至汉景帝二年十三年无田租。汉武帝时更改田制,将各地大小不等的划亩标准(多为百步一亩)统一定为 240步一亩,亩的面积增加,而租额大体仍旧,这样田租占亩产量的比率实际上又大大低于三十税一。汉初赋的征收标准为:民年15至56岁,每年出赋120钱,称算赋,为置库兵车马。汉武帝时财用不足,增加了许多名目。汉初规定14岁以下(大多数时候起征年龄为7岁)出20钱(汉武帝时增至25钱),称口赋。《汉书》记载:“武帝征伐四夷,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汉仪注》记载:“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食天子,其三钱,武帝加钱,以补车骑马”,结果“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成年男子为政府负担的徭役,主要有三种:一为“正卒”,指两年兵役,一年在本地,一年赴京为卫士;二为“戍边”,亦为兵役,一生中需赴边疆戍守一年;三为力役,每年在本地从事一个月的无偿劳动,一月期满轮代,是为更役,更卒可纳钱代役,称为“更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赋役制度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时期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小题1】背景:秦末以来长期战乱,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重建封建统治秩序;边患严重,军费开支浩大;国家财政收入不足。(任答3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2】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解除边患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农民赋役负担,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西汉前期赋役制度改革的背景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汉武帝时期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南越   鸦片战争   雅典   代议制   本题   英国   议会   所学   正确   答案   能力   材料   知识   学生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