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下令38名妃嫔殉葬,其中包括贵妃,为何张美人幸免?

公元1398年,71岁的朱元璋躺在病床上,问身边3岁的小女儿:“你说父王的病还能好吗?”众人全都捏了一把汗。张美人更是紧张到忘了呼吸,生怕女儿一言不慎,母女俩便是灭顶之灾。

3岁的宝庆公主面无惧色,她走上前去,用自己的小手握住了朱元璋枯朽的老手,说:“父王一定会好的,睡一觉,明天就好了!我生病的时候,娘亲就是这么说的!”

闻听此言,杀人无数,铁石心肠的朱元璋,不禁湿了眼眶。

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的朱元璋,家里贫困潦倒,又逢战乱不断,父母双亲早早地死于灾荒。

朱元璋孤苦无依,在流浪乞讨中长大,经历无数次的刀光剑影,死里逃生,才一路走到了今天。

宝庆公主的一句话,瞬间萌化了朱元璋冰冷的心。

他早已立好了遗诏,他死后,命所有嫔妃及宫女陪葬。于是,他让接班人朱允炆拿来遗诏,在上面加了一句:因宝庆年幼,留张美人。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去世以后,共有四十六名嫔妃殉葬,宫女十数人。唯宝庆公主生母张美人得以幸免。

自秦朝兴起的殉葬制度,因为过于残忍,到了汉唐时代,已基本消失了。

朱元璋为了孙子朱允炆顺利继位,也为了防止后宫出现“武氏之乱”,故而重新启用了这一制度。

宝庆公主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是68岁高龄。

朱元璋老来得女,对这个“小棉袄”表现出了一个帝王少有的温情。

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也很疼爱宝庆公主。把这个比自己小十八岁的姑姑当女儿一般照顾,十分宠爱。

这样快乐的日子,仅过了四年。

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

当朱棣带领大军攻进皇宫时,宫中已经是一片火海。

《明太宗实录》中,年轻的皇帝朱允炆悲痛又自责,仰天长叹:“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关于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这件事,一直有着很多传闻。很多人口口相传,说建文帝没有烧死,化妆成僧人,从皇宫密道逃走了。

就连明朝后期的万历皇帝,对此事都很感兴趣。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大臣:“建文君是不是逃亡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回答道:“此事国史没有记载,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张美人在这场变故中,也病死了,年仅七岁的宝庆公主失去了双亲。

幸运的是,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小妹妹,把她交给皇后亲自抚养。

宝庆公主在徐皇后的精心照料下,长大了,容貌美丽,知书达礼。

古时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就已到了出嫁的年龄。朱棣不舍得宝贝妹妹离开,一直拖到了宝庆公主十九岁。朱棣对驸马一事操碎了心,可谓是千挑万选。

最后选了金川门的千户侯赵辉为驸马。赵辉背景、职位并不高,之所以被朱棣选中,主要长得好看,用今天的话,就是英俊潇洒,玉树临风。

朱棣为宝庆公主备了丰厚的嫁妆,并让太子亲自送嫁到赵府。

然而,世事难料,朱棣精挑细选的驸马赵辉,是个妥妥的渣男。

刚结婚时,对宝庆公主还算不错,没过多久,本色就暴露了。

赵辉经常在外寻花问柳,还拿宝庆的嫁妆在外挥霍。宝庆公主性格温柔娴淑,不想因此事丢了皇室的颜面,便一忍再忍。

后来,抚养她长大的徐皇后,朱棣,朱棣长子朱高炽相继离世,宝庆公主伤心不已。

驸马赵辉更是肆无忌惮,竟往家中娶了多名小妾,数量竟有一百多人。

面对这样的老公,宝庆公主郁郁寡欢,38岁那年就去世了。

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把宝庆公主以皇奶奶的规格下葬。

宝庆公主虽早早失去了双亲,却得到了明朝五位皇帝的恩宠厚爱。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遗憾的是,嫁了个不靠谱的渣男丈夫。

可见,一个女人嫁错了人,后果多严重。

朱元璋因宝庆公主的一句话,放过了张美人。

宝庆公主因嫁错了一个人,以致郁郁而终。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1398年,朱元璋临终前下诏,后宫嫔妃一律陪葬,不过思索片刻后,又在这份诏书上加了一句:“宝庆公主年幼,特留其母张氏不死!”

这个宝庆公主是朱元璋第16个女儿,也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出生于1395年2月20日,当时朱元璋已经68岁了,老来得女的朱元璋,自然非常喜欢宝庆公主。

宝庆公主的生母张氏,就是题主所说的张美人,她的本名叫张玄妙,不过张玄妙的家世、生卒年份等具体信息,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相传,朱元璋晚年特别宠爱张玄妙,这也是张玄妙能为朱元璋生下宝庆公主的原因,不过张玄妙之所以能被免除殉葬,则是因为她的女儿宝庆公主。

据说,在朱元璋临终前的一天,张玄妙带着宝庆公主去看望朱元璋,当时朱元璋的身体极其虚弱、面色非常难看,刚刚3岁的宝庆公主奶声奶气的问:“父皇,您这是怎么了?”

朱元璋望着眼前这个最小的女儿,疼爱地拉起宝庆公主的小手,轻声说:“父皇生病了,这次很严重,你觉得父皇能好吗?”

其实,朱元璋这句话,看似在问宝庆公主,但实际上也是在问自己,因为他早就意识到自己恐将命不久矣,不过他一直回避这个问题,现在看到了天真烂漫的孩子,才不由得说了出来。

不过,张玄妙听后心里却咯噔一下,她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害怕宝庆公主回答不好,惹怒朱元璋,虽然朱元璋不会对亲生女儿下手,但很可能会迁怒于她。

可宝庆公主只是个小孩子,怎么可能懂得其中的微妙之处呢?张玄妙也不敢打断这对父女的谈话,只能提心吊胆地在旁边听着,还好宝庆公主的回答非常棒,宝庆公主说:

“父皇别怕,我生病的时候,吃点药睡一觉,第二天就好了,您也吃点药,明早醒来就好了!”

听了宝庆公主的话后,朱元璋笑了起来,也来了兴致,又继续逗宝庆公主:“如果父皇的病好不了,你会哭吗?”

宝庆公主听后,非常着急地摇着朱元璋的手说:“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

看着宝庆公主着急的小表情,朱元璋非常欣慰,小孩子不懂成人世界里的那些弯弯道道,是不会骗人的,看来还是自己的贴心小棉袄好啊!

意识到这一点后,朱元璋就担心起宝庆公主以后的生活,自己死后,如果张玄妙也跟着陪葬,那宝庆公主就没人照顾了,这么小的孩子实在太可怜了,于是朱元璋就决定留张玄妙一条命。

据说,张玄妙也因此成了朱元璋死后唯一不用陪葬的嫔妃,不过,这只是近年来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

根据史料记载,在朱元璋死后,他的所有后宫嫔妃,甚至包括侍寝过但没有封号的宫女,共计40余人全部都殉葬了。

同时,人们也没有找到,朱元璋赦免张美人的诏书,也就是说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张美人幸免的确切证据,而且《明太宗实录》记载,宝庆公主“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死后,张玄妙也死了,至于是什么原因死的,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但大概率是,张玄妙也为朱元璋殉葬了。

不过,朱元璋疼爱宝庆公主应该是真的,而且不仅朱元璋喜欢这个小女儿,就连后来的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都对宝庆公主格外照顾。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帝宝座时,宝庆公主刚刚7岁,当时宝庆公主只比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大4岁,所以朱棣这个小妹妹,实际上跟他的孙子差不多大。

据史料记载,朱棣非常疼爱宝庆公主,甚至还特意下旨,安排自己的妻子徐皇后亲自抚养宝庆公主,这在明朝时期绝对是非常少见的。

而且,在宝庆公主19岁时,朱棣还亲自为宝庆公主挑选了一位驸马,这位驸马就是镇守金川门的千户赵辉,当时也算得上是青年才俊。

在宝庆公主大婚时,朱棣不但给宝庆公主的嫁妆比其他公主多很多倍,还让当时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把宝庆公主送到驸马府中。

这种待遇已经打破了当时的礼制,绝对给足了宝庆公主面子,也使得驸马赵辉一家更重视宝庆公主,从中不难看出,朱棣对宝庆公主的疼爱。

史料记载,宝庆公主性情纯淑,温柔善良,不过宝庆公主的寿命却不太长,1433年,年仅38岁的宝庆公主就病逝了,时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以“皇奶”之礼对宝庆公主赐以哀荣。

总体来看,宝庆公主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3岁时父亲朱元璋和母亲张玄妙先后去世,长大成人后又早早地病逝了。

但宝庆公主的一生,历经四代帝王,无论是父亲、兄长、侄子、侄孙都对她格外照顾,这或许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不过,宝庆公主虽然寿命很短,但她的驸马赵辉却是一个少见的长寿之人,赵辉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9朝,足足活了90岁才去世。

我们简要回顾了宝庆公主的情况后,再重新回到题主的问题,宝庆公主确实非常得宠,朱元璋肯定非常喜欢她,要不然后来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不能如此照顾她。

可如果要说,朱元璋为了宝庆公主,没有让她母亲张氏陪葬,我们又没有确切的证据,而且非常让人奇怪的是,史料记载朱元璋死后,张玄妙就死了。

虽然我们不知道张玄妙当时的年龄,但刚刚生下宝庆公主不久,年龄肯定不会太大,怎么可能这么巧就跟朱元璋一起死了呢?

而且,目前网络上流传的,朱元璋赦免张玄妙的一份诏书,也非常可疑,因为史料中根本找不到类似的内容,诏书是这样写的:

“美人张氏,诞育宝庆公主,而公主年幼,朕甚怜之,不欲使其丧父而再失母。特旨宝庆公主母张氏免殉葬,将公主妥为养育,令其成长,不负朕望。”

初看起来,这份诏书写得很明白,把前因后果都交代了,但恰恰因为交代得太明白了,才让人起疑,朱元璋有那个闲心写这么多字吗?

而且这种表述方式根本不像古文,更像是现代人故意模仿的,同时,这个诏书写的也不符合明朝时的诏书体例,所以可以断定这份流传的诏书内容应该是假的。

真实情况,应该是朱元璋让张玄妙陪葬了,不过朱元璋考虑到宝庆公主年幼,很可能嘱咐子孙,对宝庆公主格外照顾。

综上所述,我认为,朱元璋临终前并没有下诏赦免张玄妙,张玄妙应该是跟着其他嫔妃一起殉葬了,至于上面那个故事,应该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景。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1398年,71岁朱元璋躺在病床上,下令让38名妃嫔殉葬,却唯独留下了张美人。孙子朱允炆心里一慌:最受宠的元朝女人翁妃,都要殉葬,怎么偏偏留了个张美人?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皇帝。


71岁的他,从差点饿死的朱重八,到拿着碗的苦和尚,再到参军入伍,迎娶马氏,最终赢得天下。


然而,就在生活步入正轨时,他老年丧妻、晚年丧子,最爱的接连离他而去,徒留他一个人在世上回忆往昔,仿佛一切都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


这天,4岁的小女儿宝庆公主跑到了朱元璋的窗前,奶声奶气地抓着父亲的手指,问道:“父皇,你生病了么?”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问话,却让朱元璋鼻子一酸。


这个天真的小女孩,是他的第16位公主,是他的老来女。


这个4岁的女孩眼中,没有任何算计,只有对父皇天然的疼爱。


就因为这件事,朱元璋当即下了决定:让后宫妃嫔全部为自己殉葬,但宝庆公主那年轻的生母张美人,就算了。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他根据皇爷爷生前的遗愿,让后宫中所有活着的妃嫔,都殉葬了。除了已经去世的2人,殉葬的妃嫔人数,足足有38人。


《万历野获遍》:太祖孝陵,凡妃嫔四十人,俱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


殉葬的消息传达下来,后宫所有的妃嫔,都开始哭泣。


她们的天塌了。


在这38位后妃中,有非常受宠的翁妃,有刚入宫的新人,还有已经生儿育女的妃嫔……


如果生在其他朝代,她们或许就能成为后宫安享晚年的太妃,运气好一点的,还能跟着儿女出宫享清福,开启人生的下半场。


然而,朱元璋却下令要求所有人为他殉葬!



这是非常惊世骇俗的举措,因为殉葬这个制度,早在西周时,就已经被中原人给摒弃了。


人殉最鼎盛的时候是在商朝,到西周就已经开始衰落。


秦汉都比较反感人殉,隋唐皇家更是几乎没有人殉。


唐朝时期,李世民去世,有两位跟随李世民多年的将领主动提出:为了感谢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想要给李世民殉葬。但这个提议,遭到了皇帝李治的强烈反对。


《新唐书》:崩,请以身殉,卫陵寝。高宗不许……帝崩,欲以身殉,高宗谕止。



宋朝时,人殉也非常罕见。


当年,宋孝宗想让才人李氏、王氏给刚驾崩的宋高宗殉葬,不好意思明说,只敢偷偷暗示。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们保留了比较传统的人殉制度,甚至认为这是常态,因此,元朝仍然保留了殉葬制度,不过,这一习俗,受到许多中原百姓的诟病。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大家都以为一切回归正统,应当不会再出现这类事情。可朱元璋自己,却带了头。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秦王朱樉去世,朱元璋就已经让儿子的正妻王妃殉葬,开启了明朝人殉的恶例。


《祭兄秦愍王嫂愍烈王妃》:嫂也孔贤,奋身同殒。父皇闻讣,以忧以伤。妃谥愍烈,王谥愍王。



因为有先例,当朱元璋留下殉葬的遗言,新任皇帝朱允炆,也没有太惊奇。


只是,朱元璋不顾念情分,要求所有妃嫔殉葬,实在有些太残忍了。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这些殉葬的后妃,在殉葬时应该经历了非常惨烈的过程。


明朝皇室的殉葬手法,一般有“自经”“不食死”2种。


前者是上吊自尽,后者是不吃饭,活活把自己而死


无论哪种殉葬的手法,都看上去非常让人难以接受。



有名分的妃子殉葬,倒是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李朝实录》:“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


妃嫔们上吊时,会成排地站在太监们事先准备好地木床上,脑袋往前一探就进入了绳套里。随后,再由太监们把木床撤走,几十个妃嫔宫女们开始挣扎,没过一会就尽数升天了。


一般来说,新任皇帝,如果有点同情心,会在妃嫔上吊前,亲自前来慰问。


但也只是慰问而已。


无论妃嫔如何哀求,都不可能争取到半点生存的希望。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朱元璋的殉葬遗言,是后宫全体妃嫔殉葬。但传说中,这里的妃嫔,有一个人得以幸免,这个人就是宝庆公主的生母,张美人。


张美人,原名张玄妙,在后宫里无依靠、无家世,是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妃子。因此,正史中,基本上没有关于她个人事迹的记载。


她的身份,只是宝庆公主的母亲。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卷一百三十六》:永乐十一年春正月○己亥,册封皇妹为宝庆公主,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主育于宫中……


传言中称,朱元璋因为心疼小女儿,所以在下令让所有妃嫔殉葬时,特意赦免了张美人。


但我翻阅了当时各类史书,都没有看到明确的记载。因此,我认为这种传言很大概率是虚假的,张美人应该还是和其他妃嫔一样殉葬了。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其一,朱元璋够心狠,不可能因为小女儿就改变主意。


在众多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绝对算得上是心狠中的王者人物。


他手下的亡魂,不计其数。就算是到了晚年,他也还不忘搞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数万人。


史学家们常喜欢戏称:晚年的朱元璋,一己之力,杀了半个朝堂的人。


这个戏言,可没有半点夸张之说。


朱元璋心狠的另外一个证明,就是他发明了非常多的酷刑,比如“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等。


以上这些刑罚手段,虽然有些在商周时期就存在,但从汉朝开始,这些残忍的手段,就用得越来越少。



可因为童年受欺负的经历,朱元璋一点都不信任官员。


为了惩罚贪官污吏,以及惩罚犯罪行为,朱元璋再次启用了这些一听就让人毛骨悚然的刑罚,甚至还自己发明了“剥皮揎草”这些手段。


由此可见,朱元璋绝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就算他再心疼小女儿,也不太可能因为女儿而变了性子,放过张美人。


其二,朱元璋开启殉葬的目的,是避免后宫干政。


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女祸”。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制定了一些制度,严厉整肃后宫,不允许她们干政。


但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朱元璋放心,他想要将“防止后宫干政”这个传统一直传下去。


思来想去,他就启用了殉葬制度。


把后妃都弄死,自然就没有“后宫干政”了。



于是乎,朱元璋开了先河,让所有妃嫔殉葬。


明朝后世的皇帝没有这么狠心,但他们也会把不起眼的,或者认为可能干预朝政的女人列出来,让她们殉葬。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孙贵妃之所以会被七次被列入殉葬名单,又七次被拿出来,就是朱瞻基在爱情和朝政祖制中做权衡。


这一点,显然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至于张美人,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人,不足以让朱元璋为她开后门。


朱元璋开先河,肯定不能有一丝一毫落人话柄。不管是张美人,还是宝庆公主,在朱元璋心里都无法和朝政相提并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美人也只有殉葬的归宿。



其三,正史记载张美人去世的时机,和殉葬的时间非常吻合。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张美人去世的时间,紧接在朱元璋去世后,即“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


从年龄来看,张美人还很年轻,不太可能是正常死亡。


而朱元璋一死,后宫妃嫔都要殉葬,那么,张美人在此时去世,就极有可能和殉葬有关。



其四,后世记载并未记录朱元璋赦免了张美人。


我查阅了许多史料,都没有查到朱元璋赦免张美人的记载。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后宫妃嫔全部殉葬的记载。


太祖崩,侍寝宫人尽数殉葬。(取自《明朝小史》)


基于以上4点理由,我认为题目中的问题,其实只是讹传。


张美人并没有被朱元璋赦免。


当然,就算张美人是实打实殉葬了,宝庆公主也还是非常受宠的。不管是朱允炆,还是后来的朱棣,都对她非常好。



靖康之难后,朱棣即位,还特意嘱咐徐皇后好好照顾宝庆公主。他对这个妹妹,简直比对亲生女儿还要好。


只可惜,这么受宠的公主,婚姻却很不幸。


1413年,19岁的宝庆公主嫁给了千户赵辉,当时的皇太子朱高炽亲自送嫁,嫁妆也是其他公主的好几倍。


只不过,这样一位备受宠爱的皇家公主,婚姻却算不上幸福。丈夫过于纵情声色,宝庆公主整郁郁寡欢,39岁就去世了,而丈夫赵辉居然硬生生熬到了90岁。


当古代的女人,可真是不容易。


史书读得越多,我越认为,活在当下的时代,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哪怕是暴虐杀戮果断的朱元璋也概莫能外,这一点他和平民百姓是一样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的春节刚过,老朱病倒了,这一年他71岁,虽经过御医的多方治疗却不见好转。

人在大限来临之前,好像隐隐约约有一种预感,老朱突然想起刘伯温生前曾对他说:“遇到虎年春节要小心,陛下的性格强如猛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今年恰好是虎年,难道是我人生的一道坎儿?

朱元璋不敢想下去,他也明白人都有这一关,世上还有不死的人吗?但轮到自己却万分的沮丧。



朱元璋的情绪糟糕透了,病情越来越严重,到了卧床不起的程度。宫里的嫔妃和御医轮流伺候,老朱看不到这些女人心情还好些,这些女人在眼前晃来晃却又让他恨得咬牙切齿!

老朱的心情我能理解,面对一个个貌美如花的女人却无能为力,这如同守着美食无法吃一样难受,尤其是温柔美丽的张美人。

张美人名叫张玄妙,她是朱元璋最年轻的一个妃子。他和老朱生的女儿今年刚好三岁,是老朱的幺女(第16女)――宝庆公主。



有一天轮到张美人伺候老朱,女儿非要跟着,说要去看看父亲。

三岁的女儿一年见不到父亲几次面,老朱太忙了,老婆孩子一大堆,哪能全部照顾到呢?

女儿拉着妈妈的衣角来到了老朱的病床前,老朱睁开死鱼般的眼睛看着女儿,女儿吓得躲到母亲的身后。

老朱不由得一阵心酸,“父皇这个词对于女儿太陌生了,要不是自己病了还见不到女儿呢!”

张美人抚摸着女儿的头,仿佛说“别怕,你不是整天闹着要见父亲吗?”小女儿仿佛受到了鼓励,怯生生地上前拉住了父亲的手。



“父皇,你怎么了?”小女孩奶声奶气的问。

朱元璋从来没有听到过别人这样问过自己,包括御医、妃子们都是说一些好听的话,比如陛下洪福齐天不日可愈等等……

朱元璋柔声说道:“好孩子,父皇病了,你看父皇会好吗?”

这个问题把一旁的张美人吓坏了,他害怕女儿童言不忌惹下大祸。然而小女儿却天真烂漫的笑着说:“父皇别怕,我生病的时候睡一觉儿就好了。父皇好好休息,明天就好了”。

朱元璋内心的父爱被女儿唤醒了,继续问女儿:“如果父皇好不了你会哭吗?”

小女儿急了,用小手摇着父亲的胳膊,着急地叫了起来:“父皇一回一定会好的,父皇一定会好的”。



老朱看着女儿涨得通红的小脸,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从小失去双亲艰难度日,而眼前的女儿自己又给了她多少关爱呢?

老朱深深自责,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此时张美人为了让老朱好好休息,拉起女儿要送她回去。

小女儿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告别了朱元璋。曾经杀人如麻,剥皮揎草的老朱此刻老泪纵横。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主持大葬的官员,向跪了一地的嫔妃们宣读皇上得遗诏:“后宫38位嫔妃以及曾经侍寝的宫女一律赐死殉葬,宝庆公主年幼,因此特留其母张美人养育,钦此。”



刚宣布完,宫中一片哭声,这是一个残酷而无法改变的现实。张美人紧紧抱着女儿他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女儿不懂发生了什么事,茫然地看着母亲。

三天以后,宫中的38位嫔妃被逼上吊而死。随后埋在了老朱的身边。张美人是朱元璋女人中唯一幸存的一个,这一切都源于她有一个好女儿!

文/秉烛读春秋




1398年,71岁的朱元璋病重,临终前下令:所有嫔妃一律赐死,入皇陵殉葬!这时朱元璋最小的女儿,3岁的宝庆公主跑了进来,像往常那样说了句话,竟然让朱元璋改变了主意:“特留张美人照顾公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刚刚过完70大寿的朱元璋突然病倒了。这次生病和往常不同,虽然朱元璋强撑着不让臣子、嫔妃们看出他在强撑,但他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后宫中尤其是那些不得宠的嫔妃们知道,这是她们为自己将来做打算的最后机会,尤其是李淑妃和翁妃。

李淑妃和翁妃都只有20岁出头,风华正茂,但因为入宫时朱元璋已经60多岁了,入宫多年肚子一直没动静,所以她们争相到御前去侍疾。

这天,躺在龙塌上迷迷糊糊的朱元璋,闻到一股香气,他睁开眼睛,看到两张年轻的面孔站在他的跟前。

朱元璋叹道:“年轻真是好啊!这几天都是你们两个在服侍我吗?”

李淑妃和翁妃听这话,心中窃喜,以为朱元璋被两个的“赤诚之心”所感动,忙答道:“能侍奉陛下是臣妾的荣幸。”

她们却不知道,一个大套正在等着她们。

朱元璋又问:“你们愿意一直服侍朕吗?”

天真的李淑妃和翁妃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皇上这是看中了我们姐俩了呀,扑通地跪在地上:“能一直侍奉陛下是臣妾这辈子修都修不来的福份,怎么会不愿意呢?”

听完两人的回答,朱元璋“哼”了一声,露出一丝邪魅的笑容。

李淑妃和翁妃这才回过神来,一下瘫倒在地,原来朱元璋问的是她们愿不愿到地下去伺候他。

果然,不一会儿,朱元璋宣来了太监:“拟旨,后宫所有嫔妃一律赐死,入皇陵殉葬!”

朱元璋的后宫究竟有多少嫔妃,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说是38个,但明末人毛奇龄所著的《彤史拾遗记》记载是46人: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不管是38人还是46人,这个数量都是不少的。虽然人殉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从有国家的出现时就已经存在,但自从秦始皇发明了兵马俑后,秦汉以后的帝王陪葬都不用活人,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

而朱元璋却要让所有的妃子,不管有没有子嗣、不管是贵妃还是普通妃子,通通殉葬,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时,一个小女孩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这个小女孩就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当时宝庆公主只有3岁。

作为草根出身的草根皇帝,朱元璋治国勤奋,严惩贪官,巩固边防,重视农业,是一个伟大的皇帝。然而他也有为人不齿的一面,残忍、血腥,建国后便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余人。

要问这位嗜杀成性的皇帝有没有温情的一面?有的。他仅有的温情只给了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还有一个就是这位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

宝庆公主是朱元璋在67岁时生的,生母是张美人。宝庆公主出生时,她的哥哥姐姐们都很大了,哥哥们都被封为藩王离开京城,姐姐们也都出嫁了。

朱元璋再杀伐果断,年纪也大了,人年纪越大就会越想要有家庭的温暖,宝庆公主成了朱元璋最大的安慰,每天不管到哪,即便是上朝都要带着她。

每次朱元璋发脾气时,宫人就会赶紧把宝庆公主抱过来,朱元璋看到宝庆公主时,气马上就消了。

3岁的宝庆公主当然不知道最疼爱她的父皇快要离开了,她像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跑到朱元璋的龙塌前,娇滴滴地摇着朱元璋的手臂:“父皇,你怎么还在睡觉啊,快起来陪我玩吧。”

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心里涌出一股暖流,满眼不舍地看着这个小女儿,然后对宣旨的太监道:“朕驾崩后,除张美人外,所有嫔妃一律赐死,入皇陵殉葬。”

宝庆公主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救了自己的母妃一命。

活人殉葬制度因其惨无人道从汉朝起已基本被禁止,朱元璋为何开历史倒车重启人殉制度?

我国现有可考的活人殉葬,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还是奴隶社会,奴隶是隶属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是君王身份的象征,不仅是死后会用大量的奴隶来殉葬,有大的祭祀也会用奴隶来祭祀,称为“人牲”。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用活人殉葬的数量有所减少,秦始皇本人还发明了兵马俑,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到了汉朝之后,汉朝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思想,活人殉葬这种残忍的做法就基本被禁止了。

再到隋唐时期,殉葬制度基本上就已经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没想到,到了朱元璋时,消失了几百年的殉葬制度竟然又重见天日。

朱元璋驾崩当天,朱允炆就下令执行朱元璋的遗诏,赐死朱元璋后宫的所有嫔妃,这些嫔妃中有的是贵妃,有些嫔妃的儿子已经是藩王,有的嫔妃她们的父兄是朝中有着赫赫战功的将军,全都无一幸免,除了张美人外。

命令一出,后宫一片哀嚎声!

而且这些女人并不是简单地被杀死后进入皇陵的。

1997年,考古学家在明孝陵附近发掘出一处陪葬陵,墓穴中是十几个女子的尸骨。但这些尸骨的形态却非常诡异,双腿呈现出“O”型的扭曲状态。

专家分析,这些女子在死前是经过痛苦的挣扎的,也就是说他们在入皇陵时还有意识。

史书没有记载这些女子是怎么死的,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吊死。

太监将殉葬的嫔妃带到指定的屋内,屋内提前在房梁上栓好结好的绳套,每个绳套上都有一个小凳子。

殉葬的嫔妃站在小凳上,把脖子伸进绳套里后,太监会立即将小凳子抽走,人就被凌空吊起。

但并不等人死透,太监就会将其卸下来,是因为怕吊久了,舌头吐出口外,惹皇帝不高兴,所以半死不活就被拉去埋了。

另一种是往身体灌水银,目的是为了保持容颜。

水银有剧毒,人在中毒时身体会非常难受,本能地做出挣扎,因而死状会呈现双腿“O型”的状态。

但无论哪一种死法,都是非常残忍的。

虽说从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开始,消失几百年的活人殉葬制就已经死灰复燃了,但忽必烈毕竟是蒙古族,少数民族开化得比较晚,很多风俗都比较原始野蛮,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朱元璋作为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明王朝,虽然从小没有受过教育,但也是经过几百年汉文化、儒家文化的熏陶,为何要倒行逆施呢?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 1、朱元璋生性多疑,对女人有着很强的占有欲

刘邦和朱元璋两个同为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小农思想和疑心病要比刘邦严重多了。

这是因为,草根和草根,穷人与穷人之间还是不同的。刘邦家虽然也是种田的,但是并没有到吃不饱饭的地步,刘邦小时候还是念过几年书的,才能当上泗水亭长。

而朱元璋那是真穷啊,穷到父母都被饿死了,穷到他只能当乞丐为生。这样的背景经历,让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很没有安全感。

作为皇帝,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那一个,但那又怎样呢?人家刘邦就大大方方地承认,我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是我懂得用他们,所以才得天下,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可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他一当上皇帝就担心当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会篡位,所以他处处提防着这些人,偷偷用小纸条记他们的一言一行,设置了锦衣卫来监视文武百官。

也因为没有安全感,朱元璋对于后宫的嫔妃,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嫔妃非常不放心,史书记载,朱元璋为了防止嫔妃给自己载绿帽,竟下令像阉割男人那样幽闭她们。

明朝中期王同轨的笔记小说《耳谈》中就有记载:

于牝(指女性的阴户)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火消减。

一旦发现身边的女人对他不忠,就会对其施行“铁裙刑”。“铁裙刑”就是将铁片做成裙子形状的刑具,逼女人穿在身上,然后把铁裙放在火上烘烤,非常残酷的一种处罚。

为了不让自己到了地下孤独,朱元璋就要求这些女人跟他一起到地下,继续服侍他,一种“你死活都逃不出我手掌心”的占有欲,完全是把没有安全感发挥到病态的地步。


  • 2、朱元璋让嫔妃全部殉葬,政治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朱元璋建立明朝当上皇帝后,为了让自己的王朝可以长盛不衰,就开始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在他看来,元朝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元末皇帝不能严管规范后宫,导致后宫与前朝牵连,礼法荡然无存。

所以,朱元璋有很严重的“女祸”和“女宠”的危机意识。为此,他立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家法,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奉行从民间选取良家子的后宫选秀制度,并命人修了《女戒》来教育后宫。

但这还不够,朱元璋总共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2个早夭外,其他的儿子都被分封到各地当藩王,这些藩王有自己的军队,一旦后宫与地方政权联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元璋在世时,这些问题还足以为患,但对于他的继任者朱允炆来讲,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他性格柔弱,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过于仁慈。

更为致命的是,论能力,朱允炆跟他的那些叔叔们也比不了。

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外戚与藩王联动对朱允炆造成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嫔妃都殉葬,一劳永逸,毕竟只有死人才没有威胁。

朱元璋重新启用活人殉葬制度后,虽然并没有形成用活人殉葬的规章制度,但在他之后的皇帝都心照不宣地继承了这一做法。

《朝鲜李朝世宗实录》记载明成祖朱棣死时,用宫人殉葬的情景:

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这种做法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才宣布废止。

宝庆公主救母为人津当乐道,真实的历史却不堪推敲

明朝的嫔妃等级共分为九等,分别是贵妃、妃、昭仪、昭容、婕妤、美人、才人、贵人、选侍和淑女,美人排在第六级,从等级上来看,张美人在后宫的地位并不高,却因为在朱元璋晚年时给他生了个女儿而免遭殉葬。

这个故事听上去很温情,是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一生中少有的温情。然而事实上,据明朝官修史《明太宗实录》记录,宝庆公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

也就是说朱元璋驾崩后,宝庆公主的生母张美人也死了。朱元璋死的时候,张美人也就二十几岁,怎么死的?有可能是病死的,但最大的可能就是给朱元璋殉葬去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宝庆公主确实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朱元璋也确实很疼爱她,但她被封为宝庆公主却不是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而是他的哥哥明成祖朱棣给她封的。

《明史.公主传》记载:

成祖即位,主甫八岁,令仁孝皇后抚之如女。永乐十一年,辉以千户守金川门,年二十余,状貌伟丽,遂选以尚主,主既为后所抚,装赍视他主倍渥,婚夕特诏皇太子送入邸。主性纯淑,宣德八年薨。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朱棣对这个小自己35岁的妹妹非常的好,即位后,就让自己的皇后徐皇后将她像女儿一样抚养,永乐十一年时,封她为宝庆公主,并指婚给千户赵辉。

宝庆公主不只受父皇朱元璋、哥哥朱棣的宠爱,而是一共受到五朝皇帝的恩宠,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了,所以她也成为朱元璋16个女儿中最有名的一位,史书对她的记载也比较详细。

包括她的丈夫赵辉也有介绍,说这个赵辉长得十分貌美,但却是个好色之徒,成天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中,导致宝庆公主内心十分愤懑,38岁就忧郁而死。

宝庆公主死后,赵辉非旦没有一点的难过,反而窃喜自己再也没有人管束自己了,便明目张胆地讨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老婆,不仅托宝庆公主的福享受了荣华富贵,还活到了90岁。

你看,连一个附马爷的事情都写得这么细致,却偏偏没有其母亲张氏的记载,这和《明太宗实录》中“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的记载相一致。

因为如果说张氏没有殉葬,就是朱元璋死后她还活着,史书中不可能没有一点关于她的记载。

这也很好理解,朱元璋对待为自己生儿子的嫔妃都如此残忍,又怎么会为区区一个女儿的生母而手下留情呢?

所谓的“宝庆公主救母”无非是后人对这位公主的美好祝愿而杜撰出来的故事,对此你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妃嫔   宝庆   明朝   美人   嫔妃   诏书   生母   驸马   太祖   玄妙   贵妃   后宫   临终   皇帝   女儿   公主   制度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