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鲁迅每月有300块大洋左右的工资,换成人民币大概值多少钱?

在现代小说中,“大洋”作为一种流通率很高的货币,经常出现在各种场景中,这也可能让人们怀疑一块大洋在过去值多少钱,现在值多少钱?大洋实际上是生活中常见的一块银元,它是由外国铸造的圆形的银元。

明朝时期,西班牙人在美国和菲律宾等殖民地开采了大量银矿,产生了大量银币,随着贸易流入中国,因为银币上印有西班牙皇家徽章的鹰,被中国人视为外国钱币,人们称这种硬币为“鹰洋”或“大洋”。在民国初年,政府开始统一发行银币,先后铸造了图案为孙中山、袁世凯的银币,百姓俗称“孙大头”、“袁大头”,每枚硬币重量定为3枚7分。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早期,大洋成为主要货币。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在混乱和动荡的时代,大洋本身的银属性确保了它能够保持其价值并大大提高其可信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最具活力的时期。


一、鲁迅的童年

民国时期,许多文学大师层出不穷,比如著名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他写了许多文章,激发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浪潮。鲁迅当时的月薪是三百块大洋,三百块大洋对现在来说还是高薪吗?

让我们从鲁迅的生活开始探索。鲁迅的原名是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父母是地主阶级。如果你仔细追踪的话会发现鲁迅的祖先,可能是北宋理学学者周敦颐先生。然而没有准确的数据,来验证这一说法是真是假。

鲁迅家庭比较富裕,鲁迅家后面有一个菜园,这里也是鲁迅童年的天堂,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嬉耍的地方。除了在菜园里玩耍,他还去了三味书屋学习,家里会有一位和善的人叫做长妈妈。

长妈妈每天都会给他讲故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朝花夕拾》,你可以从中学习了解一些鲁迅的童年,是非常多姿多彩的。有菜园供他玩耍,有私塾教他读书写字,还有保姆长妈妈照顾他,鲁迅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过着没有烦恼的幸福生活。


二、思想的转变

但是这种幸福并没有永远持续下去,鲁迅的祖父因为某种原因被监禁,他的父亲也生病了,他的家庭正在逐渐衰落,鲁迅的生活越来越糟。对于鲁迅来说,当时的变故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好由于当时的良好国策,他得以在日本学习。但是他在日本的生活并不好,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不高,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态度非常恶劣,鲁迅面对当时的形势,终于明白学医救国只是表面,我们必须学会思想救国。

拯救中国脱离旧思想才是拯救中国的真正方法。当时鲁迅看到祖国大江大山被列强侵略,他的个人生活也不太愉快,因此他很郁闷。当一个作家情绪低落时,他的创造性思维是最开放的。在文学创作上,他内心的沮丧和野心有一个空间可以发泄。


三、高昂的工资

民国七年,鲁迅在著名杂志上《新青年》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现代白话写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的出版与流行,也激发了鲁迅创作的高潮。《狂人日记》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意识到,他们应该思考中国的未来。

鲁迅也因此成为了民国作家中的主力军,在中国青年中的威望很高。各高校诚邀他任教,鲁迅他以教授的身份去了著名的学校任教,月薪300块大洋。对我们来说三百块不算多,但在当时三百块大洋可是一笔巨款

民国时期,一大洋可以换一袋米,五大洋可以换一头牛。如果以现在的块钱计算,当时一个大洋等于现在的800元,鲁迅月薪300大洋,折合块钱24万元。

当时鲁迅很高兴,他给家人写信,说他赚了很多。鲁迅不仅靠教授的工资养家,还有各种稿费等等。从这个角度看,鲁迅在民国时期是个富人,以至后来他会拿出钱在北京换一栋大房子,还能帮助落魄的朋友萧红

据鲁迅自己的回忆,1912年至1917年,他的支出大致如下:每月给母亲等人的生活费五十到一百元,书本三十元,生活费三十元,医药费十元,帮助周作人一家十到五十元,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的支出达到了两百元,剩下的都用来做储蓄了。


那个时候国家每年水旱灾害不断,同时婚丧嫁娶的支出也花了不少钱。而1910年代的上海,工厂工人的收入在四十银元左右,工程师、教师、律师等被算作高收入群体,能挣一百多银元。当时大米的价格是一百斤大米六银元,一百斤红薯四银元。一块大洋可以兑换二百到三百个铜币,大约是一百五十个鸡蛋和八斤猪肉。折算后,一块大洋今天可以值一百五十元左右。

可见鲁迅一个月至少还有四万五千元的收入,但是鲁迅身体一直不好,看病成了他的一大笔开销。同时他早年也对母亲和朱安负责。周作人妻子与弟弟、子女、周建仁妻儿等人生活费多得入不敷出。

鲁迅于1917年以两千元换掉绍兴老房子,借了六百元。那段时间鲁迅的生活还是挺困难的,后来鲁迅和弟弟分开后,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民国时期不仅有鲁迅,还有其他许多的文人故事。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归来,获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任教授。他给母亲写信说:“一个月二百六十元工资已经定下来了。”

在北大待了一个月后,他遇到了加薪,胡适又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说:“这和上个月收到的工资相配。它是二百六十元,本月将增加到了二百八十元,这是教授的最高薪水。”


四、总结

据《上海市政府公报》的统计,上海工人的工资往多了说,是十到二十五块大洋,不过上海消费比较高,吃、住、穿都需要很多钱。因此几块大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非常的宝贵,那可能是一家人的口粮啊。

如果再遇上老板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那简直是让工人无法正常生活了。到了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防止当时价值持续上涨的白银流出,公布了“币制改革”的命令,决定将纸币作为“法币”进行发行,同时禁止银元的流通,自那之后大洋这一货币,也正式走向了历史。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鲁迅先生好穷啊,都吃不上顿好的。

还有看见许多鲁迅先生的画像,大都是身着朴素,头发乱蓬蓬,很长也不剃。我又是觉得,鲁迅先生肯定不富裕,连身新衣服都舍不得置办。

再还有读到《故乡》里面,那个刺猹的少年闰土,有着这样的“少年发小”,想来鲁迅先生的家境也很是一般……

总之,鲁迅很穷!

然而,后来我才知道,鲁迅先生很有钱。他吃的不是草,而是东来顺的涮羊肉火锅;鲁迅先生很富裕,在北京住的是三进四合院,在上海住的是三层大楼房;闰土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发小,更是他们家的短工……

鲁迅先生富裕的生活条件,来自于他丰厚的收入。在那个生存环境堪称残酷的旧社会,鲁迅先生手中的那支笔,不光渡人,也在渡己。

鲁迅先生很少缺钱,且不说在那些大学任教的讲课津贴,还有自己平时翻译写作的版税和稿酬,仅仅是在教育部坐办公室的那点固定收入,就足以让鲁迅先生无需为柴米油盐而发愁。

1912年,鲁迅应政府征召,来到教育部当部员,一待就是14年。不得不说,民国时期虽然百姓生活不咋样,但这公职人员的收入可不低。鲁迅先生初到教育部时,工资不算高,每月津贴不过60银圆,但那更多的是因为新人试用。

等到半年后转正,鲁迅先生的工资就涨到了220银圆。后来随着工龄职位的升迁,鲁迅先生的工资也随之上涨。比如1914年8月,鲁迅先生工资涨到了每月280银圆;1916年3月,又增加了20块,为300每月银圆。而到了1924年1月后,鲁迅先生的工资更是涨到了360银圆每月。

当然了,那时候北洋政府的财政有问题,包括教育部和各大学府在内的诸多教育机构,都经常会有拖欠薪金的情况出现。

在此期间,鲁迅先生还有很多副业。比如给杂志写作供稿、当翻译,那可是一大笔的版税和稿酬。再比如去北大、女子师范学校等学府兼课讲学,一年下来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雷锋把好事写进日记里,鲁迅把账本写进日记里。《鲁迅日记》中有记录,1923年,鲁迅先生的讲课费收入是129块大洋;1924年的讲课费收入是8085大洋;1925年讲课费收入则是7283大洋。

著名文化学者陈明远先生曾做过统计,鲁迅先生从1912年春,上北平教育部任职,至1926年夏离开北平,去厦门大学任教。大约14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本职加兼职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大约是4万大洋,平均每月的收入在250块左右。

在那个每月十块银圆便能养活一家人的年代,鲁迅先生这个收入无疑算得上是很高了。相比于一般的工薪阶层,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来到曹家渡工人聚居区,做过有关社会人群生活情况的调查。其调查报告写到,在当时的上海,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不过10块大洋。

“常见男工谋10 元,女子做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已经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城市,工人收入水平亦算得上最高。其收入却和鲁迅先生相差十几倍。怪不得当初胡适在刚入职北大的时候,看到手中那沉甸甸的280块大洋,直呼太多了。

“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收入,即便是放到当下,那也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要知道,那可是几百块银圆,正儿八经的大洋,而不是几百块人民币那么简单。在当下,几百块人民币也就能吃顿火锅。而那时候还鲁迅先生带着家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才花一块大洋。

曾有学者考证,在北洋时期,平时一块银圆就能买到40斤左右的大米。如果放到现在的话,40斤大米少说也得100块人民币。按照鲁迅先生一个月250块大洋的平均收入来看,那就是2.5万的月收入。

当然了,这样算其实并不靠谱。毕竟那时候还没有袁隆平,生产力水平远不如当下。水稻的产量体不上去,大米的成本自然也就高了。对于当时的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很可能买米就能占据这个月一半的生活开支。所以,那时候的大米远比现在来得贵,参考的价值不大。

相比之下,如果是参照一个家庭整体的生活开支情况,参考价值无疑要大一些。之前所提到的圣约翰大学的社会调查,在调查报告中有提到: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

意思说的很明白,就是说在当时的上海,15块大洋,就可以满足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需求。如果咱们以此来作为对比,试想一下,在当前的上海,一个五口之家的正常生活开支是多少?少说也得八九千块吧。

如此算下来的话,鲁迅先生平均一个月的收入,就能在上海养活16个五口之家。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差不多就是15万左右。时下能够有着15万月收入的人,想来应该不会太多。

事实上,即便是不按购买力换算,直接把那些大洋折成等量的黄金白银,用硬通货的形势保存到今天,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按照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所颁布的《国币条例》,我们可以得知,铸造一枚大洋,需花费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国币条例》

如此换算下来,铸造一块大洋大约需要24克纯银。按照当前5元每克的银价来计算,一块大洋能值12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鲁迅先生每个月能拿到价值3万元的银子。

如果换算成黄金的话,这个收入还得往上涨。近代以来,白银的流通量越来越大,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也就不值钱了。当时的金银兑换比例最高不过是一比四十,这还是在因为战乱的缘故。

在光景比较好的那几年,金银兑换比例不过才一比十五。而当下可就厉害了,黄金价格已经攀升至400块,相比于5元一克的白银,价值相差得有80倍。

按照这个比例来看,鲁迅先生每个月的收入至少还能再翻上一番。

当然了,换成黄金也好,白银也罢,其实都比不上大洋本身有价值。毕竟那些东西如果能放到今天,那可都是古董了。要知道,在当前的市场上,一枚民国三年的正版袁大头,通常都能卖个两三千块。要是运气好,遇到个年份好一些的,一枚大洋就能拍出天价了。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在当时是属于高收入人群,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无需为生活而发愁。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保证,鲁迅先生才能专注于文学创作。不然如果饭都吃不饱,哪儿还有力气握笔?




清朝结束后没多久,鲁迅就被蔡元培请去教育部任职,而这一做就是十四年。

名义上,从1912年五月开始,他每个月津贴有六十块银元,两个月后变成一百二十五块银元之多,到十月份的时候,已经到了二百二十块银元。

1916年的时候,鲁迅每个月的工资已经达到了每个月三百块银元,而1924年按照当时的相关记载,鲁迅因为“年功加俸”,月工资已经达到了三百六十块银元。



看起来这都是非常惊人的,只不过还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那时候鲁迅经常被拖欠工资,他每个月到手的收入最多只有三分之二,大概就是两百多块银元。

五四运动之后,鲁迅不仅在教育部担任职务,而且还在当时北京八所学校上课,这样的状况前后持续了六年的时间,直到1926年的时候才算是结束。

鲁迅在北大国文系讲课的时候,每周一个小时,收入六十块大洋,他去西安上课的时候,一个暑假两个月的时间,给他的报酬达到了惊人的四百块大洋。

离开北京之后,鲁迅被林语堂推荐去了厦门大学担任教授,每个月的收入是四百元国币,之后在广州中山大学,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了五百元国币,比起之前有明显增加。



千万不要小看了鲁迅当时的收入水平,不仅高,而且高得离谱,因为那时候上海的普通人家庭的话,每个月生活费也就三四块银元,就能过得相当不错了。

除了在教育部上班,还有在学校里上课之外,鲁迅当时还做大学院的特约撰述员,月薪达到了每个月三百元大洋,前前后后鲁迅赚了一万四千七百块大洋。

而且作为文豪,鲁迅还写作、翻译,担任报社的编辑等等,版税与稿酬也是鲁迅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金额是非常高的。

鲁迅先生1912年到1926年在北京期间,收入达到啊4.1万银元以上,平均每个月达到了二百四十五元,而广州与厦门,平均每个月收入超过四百国币。



后来鲁迅先生前往上海,从1927年到1936年这几年之间,鲁迅各方面的收入按照他的日记内容记载,达到了七万法币以上,平均每个月有六百七十四元。

1912年的时候,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如今的四十块钱,鲁迅在北京的时候,十四年的收入超过了一百六十万,平均每个月超过九万元。

以当时北京的实际情况来说,鲁迅先生半年的工资,就能在主城区购买一套相当宽敞而且设施非常好的四合院,那时候拉车的车夫一个月也才能挣两个大洋而已。

鲁迅先生离开北京之前,北京一桌十人的鱼翅宴是十个银元,去全聚德大吃一顿还包接送的话也才一个银元,鲁迅先生每个月三百多块银元是什么概念,可想而知。



近代时期,一块大洋到底值多少钱呢?学者李开周考证,1914年在上海的话,一块大洋就可以购买二十多公斤的大米,当时在北京,六个人在东来顺吃到撑,也才一块大洋。

当时,一位正教授的月薪都在三四百大洋,而普通教授的月薪在一百八到二百八十块大洋,胡适刚工作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是二百八十块大洋。

在1918年的时候,如果在当时的北京租一件大宅,每个月不会超过二十块大洋,西直门大街一整套四合院,也只有五千多块大洋,一般教授一年多的工资就够了。

整体来说,鲁迅先生的收入在当时也是高收入,只不过那时教授等人工资高得离谱,大多数寻常人的收入非常的低,鲁迅先生每个月的收入购买力折算后相当于现在至少肆万元。





1个大洋10个银毫,一个银毫40个铜板,一个烧饼2个铜板,我外公说的,自己根据你家楼下烧饼铺价格换算,西安一个烧饼1元




民国时期,鲁迅先生每月350块大洋,至少相要当于现在35万左右。

毛泽东民在国时期,经杨昌济先生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当助理馆员,每月工资才8块大洋。电视剧《我这一辈子》里,顺子当警察,每月才3块大洋,还要养活全家4口人。旧社会,学手艺三年学徒期滿后,留在店铺继续干,包吃住,工钱每月也就一兩个大洋。说明,在民国时期,人们收入很低,一般社会低层人,每月也就三五块大洋收入。当时的钱,也很值钱,生活物价水平低,两三块钱都要养活一家人,那时的一块大洋,应该相当于现在1000元以上。

鲁迅先生,到北大任教不久,便在花费500块大洋,在北京买了一栋四合院。如果换算成今天,这栋四合院至少值亿元以上。那么,当时鲁迅先生月收入350块大洋,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至少折合人民币7500万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鲁迅   大洋   北洋   胡适   银圆   工资   银元   教育部   上海   北京   月薪   大米   工人   民国时期   教授   人民币   收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