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发生的最重要的政治运动。在这次革命前,清朝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有着百万的军队和较为完善的武装力量。但是,最终清朝还是被迫退位,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清朝的统治基础薄弱,在民间和军队中都有着深层次的革命思潮。
  2. 清朝的政治体制腐朽,官僚主义严重,导致军队士气低落。
  3. 清朝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却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不能与革命军相抗衡。
  4. 清朝的经济实力较弱,难以支持军事活动。


所以,在辛亥革命期间,清朝的军事实力虽然还是很强的,但是由于上述原因,最终还是被迫退位。


同时,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归功于革命军的英勇作战和国民党的积极领导。革命军在辛亥革命期间,不仅打赢了许多战役,而且还成功夺回了北京,使得清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压力。而国民党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领导革命,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仅是清朝的军事力量的衰落,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




首先清末已经没有百万大军了,清末一直在裁军,准确地说是在进行军事改革。

清朝的军事力量早期主要由八旗和绿营组成,清军入关后八旗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了,这时候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由汉人组成的绿营。但是清廷也没有仰仗多久绿营,清朝中期的平和,让绿营也渐渐成了大爷兵,很多人已经不会骑马射箭了。

没有战阵爆发,这些部队吓吓老百姓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稍有战端,这些大爷兵的本质便暴露无遗,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直接摧毁了绿营。

太平军很强大吗?实际并不算很强大,早期的太平军都是穷苦百姓揭竿而起的,也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但是他们却能打得绿营这群正规军到处抱头鼠窜,一路打到了北京城边,这震惊了清廷,咸丰帝觉得这不是办事,下令整顿绿营兵。

皇帝下令改革,那必须得执行,各级开始裁汰老弱,挑选精壮,加强军事训练,在装备方面也扩大火器配备,这一系列的改革下有用吗?还是有用的,有一定的效果,十万绿营军直接驻扎在天京城外,威胁着太平天国的心脏。

由于绿营军此时已经烂到根了,改革实际用处不大,这些人毫无战斗力,有战斗能力也是非常的怯战,布政使张集馨曾多次出入江南大营,在他的记载中,这群所谓的精兵实际是一群乌合之众,有家室的兵想家,不想战斗,没有家室的兵则是将风尘女子带进大营,向荣知道后,将买卖双方都枭首示众,但是仍然遏制不住这股风气,那些女子白天装作劳作的人,晚上偷偷进大营从事非法买卖。

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1856年、1860年都被太平军攻破大营,曾国藩都感叹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没有听说绿营出一个良将,立一件奇功。

这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放弃绿营,开始支持湘军、淮军等新生势力,于是一场全国裁军运动在清朝开始,这次裁军并不是所有都裁掉,还是主要裁掉老弱,留下精壮,或者一些精壮并到勇营。

在甲午战争前夕,绿营基本被裁了三分之一,人数差不多17万。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绿营,乃至淮军都是失败的,光绪帝感慨:“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剂以疗新病,居夏日而御冬裘也。”光绪帝决定将绿营这些老式军队完全裁掉,1895年,光绪帝谕令“各省将绿营挑留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晚清一场轰轰烈烈的裁军运动拉开帷幕,1909年,朝廷进一步出台了以6年为期完全裁撤绿营的规划,按照规划,1915年完全裁撤老式军队,但是1912年大清自己先被裁了,此时还有13万余人,这些人要么就地解散,要么被新政府遣散,有的当然还是当兵为生。

甲午战后到清朝灭亡之前,绿营裁军达30万之众。这些人一般有两个去向:一是一些还有用的绿营部队改为巡防营,为警察性质或者后备军;二是充实到新军中。

在轰轰烈烈的裁军运动的同时,清廷开始编练新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正式编练新军是甲午战后,老式军队的表现让清廷不得不编练新军,清政府接收了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意见,以西式方法训练部队。清廷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袁世凯开始接手编练新军的事务,此时的天津小站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

此时,除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还有一些官员也开始编练新军,在北方热火朝天编练新军的同时,南方各地的地方大员也在编练新军,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

1901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使得清廷加快编练新军的步伐,清廷决定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清廷共有二十六镇,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与百万大军相差甚远,就算加上裁汰后的绿营也距离百万大军甚远。

就算没有百万大军,也有数十万精兵强将,溥仪为何乖乖退位?

这其实很简单,溥仪连皇帝宝座都不要了,朝廷勋贵连天下都不要了,原因只有,已经要不了。

此时的清廷早已腐朽,只有了最后一口气,清廷虽然名义上还有军队,但是这些军队不听他们的话,大多数都是听自己直接上司的话,北洋基本是听顶头上司袁世凯的指挥,南方各地新军很多都参加了革命,清廷真实能仰仗的军队没有多少。

这时候袁世凯来逼宫,但袁世凯还是带着一点诚意的,毕竟之前还是大清之民,他给了清室一些优待,在这个时候不退位,溥仪就是傻。




这是因为清政府没有认清当时的时事,虽然没名义上有百万兵,但这些兵并不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亥革命前,最有战斗力的新军被袁世凯一手把握,新军只认袁官保。


八旗子弟毫无战斗力可言。


清政府财政非常吃紧,百万兵同时也是百万张吃饭的嘴。军响克扣严重,当兵的只认银子,只要给银子,反水就轻而易举。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各省通电起义,清政府能动员的兵力寥寥无几,被迫下台。




谢谢头条邀请。不过这个问题很幼稚。

溥仪在位的时候,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了。早在慈禧年间,八国联军侵华,南方就形成东南互保之势头。清朝即使有百万大军,他也只有退位,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军队无实际控制权。

清末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随说是朝廷一手财政支持建立起来的,但是同样避免不了袁世凯这个野心家的“精心培植”,成为只听命于他一人的“袁家军”。到后来,袁世凯对北洋的控制完全牢固后,他实际上已经不属于清朝,他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角逐客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清廷实际掌权者摄政王载沣与袁世凯矛盾十分激烈,欲杀之而后快,而他却没有这样的能力。

二、清末军队战斗力薄弱。

清军的组成,60万的八旗军和蒙古兵,剩下的就是绿营兵,这些人是清朝建国后招的汉人军队。八旗军的地位远远高于绿营兵,因为满清皇室不可能让汉人军队发展壮大起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很多人都是王公贵族里的公子哥,没有吃过苦头只是继承了父辈们的军职在军队里混日子,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人天长日久哪里还能提起刀,骑马都成了业余爱好,一支有特权的、安逸的军队注定会腐化、失去战斗力。这种军队每天就知道抽大烟,有什么战斗力。

三、清朝四分五裂,各省纷纷独立。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廷再也无法控制南方诸省,而且帝制也已经失去人心,再也无法成为主导。




一个朝代的灭亡和更替,是由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人民拥护程度等等诸多方面因素叠加造成的。不能单独拿有多少军队来考量。清朝昏庸无能,割地赔款。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对洋人无力敌抗是其丟失政权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辛亥革命   太平军   甲午战争   清朝   北洋   光绪   军队   精壮   绿营   清廷   新军   清末   朝廷   战斗力   大军   实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