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如果曹爽有勇气的情况下胜率还是要高于司马懿的,因为他手上的资源太丰厚了,司马懿此举是冒着天大的风险的,但凡换一个人他也不敢这么干。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也是当今皇帝曹芳的养父,事情的起因就是辅政大臣曹爽陪同皇帝去给先帝扫墓祭奠。祭奠先帝这本来也没什么,很多皇帝都做过,毕竟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天下,也没见过祭奠先帝把出事的。

"高平陵之变"只是一个导火索,被点燃了,背后的原因是司马懿跟曹爽的争斗,更是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和皇权的斗争,最后世家大族获胜,曹爽完败,而且曹魏政权大权旁落,再也没有抬起过头来,改朝换代只是迟早的事情。司马懿之所以敢这么干,主要是他看透了曹爽,也吃准了他,料定曹爽不会反击。司马懿大半辈子都是忠于曹魏的,曹操就不用说了,曹丕是开国之君自然权力在手上,司马懿还是他的铁杆,自然不会有异心。曹叡是三国里面二代里面最有能力的君主,世家大族被他拿捏的死死的,所以司马懿也不敢有想法。

但曹叡才三十六岁就驾崩了,又没有亲生儿子,只能过继侄子曹芳继承皇位,曹芳接班的时候还是个八岁的孩子,也扛不起江山,所以曹叡临终前要找可靠的托孤重臣。但曹叡英明一世糊涂一时,本来用自己的叔叔燕王宇做大将军托孤,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临终前换人。这种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曹叡竟然如同儿戏,燕王宇跟曹叡一般大,还是儿时玩伴,为人忠厚,知根知底,总得来说还是曹叡不信任直系宗室。

曹爽是临时被任命的托孤大臣,连曹爽自己也没想到,当听到曹叡让他托孤的时候他说话都结巴了。同时还让司马懿托孤,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得益彰,但令曹叡没想到是他临终托孤的这两位没一个好东西。曹爽胡作非为,胆大包天,连他的嫔妃都霸占,搞得天怒人怨,连郭太后都大骂曹爽猪狗不如。而司马懿也不地道,夺了曹魏政权,最后还改朝换代,这是曹叡的败笔。

正始十年(公元149年),也是曹芳继位十年后,这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离开京都洛阳城去高平陵扫墓祭奠先帝。其实在曹爽准备的时候很多人都劝过他要小心谨慎,要防着朝中有想法的人,可惜曹爽呼风唤雨惯了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权倾天下好多年了,司马懿被他今年当骠骑将军,明年又做有名无实的太傅,他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司马懿老了,没实力跟自己斗。况且前几天还派李胜去试探过了,他认为司马懿没几天活头了,所以更加放心。

曹爽呼风唤雨,权侵朝野,结党营私,揽尽天下大权,早已目中无人,连曹叡的妃子都敢霸占,对郭太后也不尊重了,几乎天怒人怨,这也是他离作死越来越近了。曹爽出城,司马懿的机会就来了,他忍辱负重这么多年,就等这一天了。

曹爽毕竟是权倾天下的大将军,下面不是没有能人辅佐,出门前有人就建议他要慎重,起码军队要牢牢抓住,不要三兄弟一起出门,最起码要留一个看家,曹爽根本不听,不认为会出事。他两个弟弟曹羲和曹训分别为中领军和武卫将军,这等于把京城房务和皇宫禁军都握在手里,他自己又是大将军,所以很放心。

曹爽刚出门司马懿就活络了起来,他马上叫来司马师和司马昭俩儿子以及老友太尉蒋济密谋政变夺权,就等这一天了。司马师早就暗中养了三千死士,散落在民间,等司马师召唤。司马懿自己统兵多年在军中颇有威望,在禁军中都有他的老部下,他们顺利夺了曹羲和曹训的禁军,控制了曹爽及部下的家眷,然后以郭太后的名义给曹爽发诏,让曹爽交权。其实司马懿此时根本没有绝对的把握,毕竟曹爽权倾天下多年,底下人总有几个高人,一旦出事他司马氏也会粉身碎骨。所以他一个劲的去催曹爽,派了好几波人去劝降,甚至指着洛水发誓说不会加害曹氏所有人,保证让曹爽富贵一生。

曹爽就是个窝里横,没有半点胆识和魄力,“高平陵之变”发生后,他都不敢跟曹芳说,吓得六神无主。想当年他父亲曹真何等英明,他兄弟三人连曹真的脚趾头都不如,真正的虎父犬子。如果曹爽冷静下来后,事情不是没有转机,而且希望还很大。

首先,他手上有天子,皇帝的传国玉玺在手上,圣旨就在手上,其次,他有大将军印,可以调遣全国兵马勤王,再者,还有桓范这个智囊以及他手上的大司农印,可以调拨天下粮草。再不济也可以退守许都,那可是曹操亲自打造的老曹,实力雄厚,可以跟司马懿死拼。曹爽手上有四大优势,稍微清醒一点也不至于吓得六神无主,他老惦记着家中的娇妻美妾和富家翁生活,他难道不知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要是打赢司马懿何愁保不住家室。

说白了司马懿在成功之前都不是名正言顺,他私自夺了禁军权力,而且只有挟持郭太后这一张王牌。他那三千死士也不是正规军,就是司马师养的一些门客而已,战斗力没那么强。虽然夺了禁军,但并不是所有禁军都听他的,一旦曹爽反击,禁军难免会蠢蠢欲动。虽然世家大族都偏向于司马懿,但世家大族可不傻,没有看到绝对胜利他们是不会明确站位的,要不然就不叫世家大族了。司马懿的权力都出不了洛阳城,所以司马懿为了骗曹爽交权也是着急的很,甚至指着洛水发毒誓,一旦曹爽敢反击,他也会有灭顶之灾。

相比曹爽来说,真的太差劲了,他天真的以为司马懿发誓就有用,妻儿老小就能保全,他太幼稚了,最后还不是被族灭,毁,可惜了曹真一世英名。

只要曹爽用圣旨和自己的大将军印发檄文昭告天下勤王,各地忠于王室的军队多半都会来,还有很多曹魏旧臣都不会见死不救。用桓范的大司农印征集天下粮草补充军队食用,形式还是很可观的。哪怕司马懿杀出城来,勤王之师又还没赶到,曹爽还是有退路,还有许都这个屏障。虽然曹丕在洛阳登基,但许都老巢依旧在打理。军队,武库,粮库一样不缺,就算司马懿追到许都,勤王之师也会源源不断的增援许都。曹爽还可以坚壁清野,鼓励将士们守城等待勤王之师,把武器发给百姓一起守城。司马懿只有私人军队,根本不可能跟国家对抗,只要守住司马懿,就可以杀回洛阳,把洛阳给围他个水泄不通,用不了多久就不攻自破。

可惜曹爽不是他父亲曹真,也不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对手,俗话说投降输一半,曹爽还没开始就输了,连反击的勇气都没有,一切都是浮云。




从单纯的纸面实力上说,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策略,拥天子反抗,局势尚有可为。不过,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败的。

双方的的基本盘对比

合法性:曹爽占优。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废立)。曹爽是正宗的辅政大臣(先帝遗诏)。

与挟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亲,又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权威!

而司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与天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地位一直不太高。

因此,司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禁军,但在天子能够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太后之令显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军事力量:司马懿占优。

司马懿政变后,迅速派亲信高柔、王观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军。而曹爽所能调集的,仅只有数千屯田兵。

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阳不可能了,如果要对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强调的是:曹魏的禁军不仅仅只是一支宿卫的力量,也是战略机动部队,十分精锐。当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骑、许褚虎卫都是这只禁军的班底。

因此,即便只以禁军之力,司马懿就已经非常强大了。

外围力量立场分析

当时外军的实力派,一共有以下几股。

1、东线,扬州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

不必多说了,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们或者早已防备司马懿(老朋友王凌),或与曹爽、夏侯玄亲密。

显然这些人会站在曹爽一边。而且,很可能不会像后来淮南三叛时一样“分时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拥护。

2、北线,河北都督区。

该区此时的实力派人物是:镇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

镇北将军程喜的立场暂时判断不了。他似乎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

但是,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拥护者!

孙礼甚至曾对司马懿迟迟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说干曹爽,他是双手支持的!

因此,该区的立场略微倾向于司马懿。

3、南线,荆州都督区。

该区的领导人是:王昶。

该区是司马懿的绝对地盘。

前任都督司马懿,现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权期间,司马懿依然可以指挥该方向的对吴战争。

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看来,他对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针早已不满!

4、西线,雍凉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该区的情况比较复杂。

该区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马懿在这里当了12年都督,司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亲)又在这里管了4年。

但总的来说,该区的将领们与司马懿的关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骆谷之战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该区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动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与夏侯霸只能考虑“入朝还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夺权战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就难说了。

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公然对抗,该区的立场比较微妙,但略微倾向于曹爽。

毕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诏书,郭淮们还不至于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该区的经济凋敝,粮草依赖中原补给,而大司农印在曹爽手中!


从这些立场看,四大军区中,明显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荆州),明显倾向于曹爽的一个(扬州),略微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北线),略微倾向于曹爽的一个(雍凉)。

双方基本是平手。

但是,毕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诏书更有合法性,因此,总体局势对曹爽略微有利。

桓范的建议,可以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改不了大局

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带天子到许昌,发天下兵来讨伐司马懿。同时,以大司农印来调集天下粮草。

从“合法”的角度来看,桓范的建议,看到了点子。

兵马调动,粮草先行。

试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态度的后勤体系官员都只得听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马懿的军队,连粮草都得不到。

但是,权力斗争到了这样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还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举措,确实有可能在争取外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许昌距洛阳不远,司马懿怎么可能坐视曹爽、桓范慢条斯理地调集力量呢?

司马懿极可能像当年平定孟达一样,迅速发兵,闪电战解决问题,迎回天子。

因此,我认为:如果曹爽举兵反抗,在道义上将占据优势,在全国军事力量的争取上,也将取得优势。

但是,以司马懿与曹爽个人才能上的差异,曹爽没有机会翻盘。

无非,也就是让司马懿再麻烦一点罢了!




公元249年,注定是三国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真正执掌曹魏大权。而之前掌握10年大权的曹爽,却选择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后功败身死,让后来的人十分遗憾。

公元249年,三国已经进入后三国时代,曹魏经过长达近30年的休养生息,其综合国力远超吴蜀两国。这一年,蜀汉的诸葛亮已经去世了15年,后继乏人,自守有余而无进取之心,后主刘禅只愿安享偏安之福。东吴的孙权也行将就木,虽然君明臣强,但早已没了席卷天下之心。曹魏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非常不错的,曹魏碾压吴蜀的时代才真正来临,人才辈出,钟会、邓艾、夏侯玄以及司马兄弟,皆是人中龙凤。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等战神级的人物早已去世,经过曹丕、曹叡两代清洗,曹魏宗室暗弱,给司马懿剪除了最大威胁。

高平陵政变后,摆在曹爽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投降,一条勤王。后来人反对曹爽投降,因为我们知道曹爽投降后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背信弃义、抄家灭族。当时的曹爽基本没有勤王的魄力,反而生出很大的侥幸心理,司马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断派人去劝说投降。如果曹爽迁都许昌,公布司马懿造反,号召天下兵马起兵勤王;司马懿立即会公布曹爽造反,挟持天子,大逆不道。有没有人起兵勤王,答案是有,起兵勤王后,有没有曹爽啥事,答案是没有。一旦起兵勤王,各地诸侯会拥兵自立,坐镇长安的夏侯玄会出兵,坐镇寿春的王凌会出兵,李丰、张缉、毋丘俭、诸葛瞻等可能都会起兵。一旦中原大地烽烟四起,魏武帝曹操创下的基业会重回群雄割据时代,五胡乱华只会提前到来,行将就木的司马懿占不到便宜,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就看他们在群雄割据中能不能占据一席之地,如此,吴国会乘势北伐收复淮南或荆州北部,而蜀国姜维会出兵关中,后三国时代就变成了东汉末年。

为什么会天下大乱,因为司马懿和曹爽在政治上势均力敌,甚至曹爽更占优势。司马懿手里只有个太后,他不敢另立新帝,因为魏帝曹芳已经在位10年,是曹叡的合法继承人,有巨大的政治影响。这种格局跟司马家族执掌曹魏大权后,挟天子令诸侯平定淮南三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曹爽短时间在军事上打不过司马懿,而司马懿在短时间内没有足够兵权导致不敢离开洛阳老巢,结局只会群雄并起、天下重新大乱。

所以,曹爽若选择天下勤王之策,曹爽和司马懿都占不到便宜。如果曹爽像当年贾诩“文和乱武”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司马懿死磕到底、玉石俱焚,也不是不可以。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千古流芳为万人敬仰,而司马懿的曾孙晋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导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家族成了历史罪人,至今无法翻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事实上,只要曹爽不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至少在八成以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没啥成功的可能性!历朝历代,以司马懿这种局势还能赢的,几乎没有!

高平陵之变

曹睿去世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各领三千军,辅佐幼帝。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大部分都在曹爽身上,相比于司马懿,曹睿还是更加信任曹爽的!曹睿最开始的托孤压根就没有司马懿,全是曹家人!

曹睿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掌权,刚开始两人还能和谐相处,但随着曹爽的野心膨胀,采用各种策略打压司马懿,而司马懿这边呢?因为军政大权都不在他身上,只能采取守势,根本无法反击,到了最后,司马懿只能选择称病在家,以此向曹爽释放信号:我司马懿认输了,玩不赢了,饶我老头子一命吧!见司马懿都被自己彻底搬倒了,曹爽愈发膨胀,日子过得越来越骄奢淫逸了。

曹爽膨胀了,不仅在朝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人手,打压那些士族元老、功臣勋贵,更是直接把郭太后迁到其他宫殿,使郭太后不能长期和皇帝在一起,打击郭太后的辅政权力!除此之外,曹爽还干了一件犯众怒的事情,那就是把皇帝的才人带回家自己享用,这种事情你怎么能干呢?人都是有嫉妒心的,你有皇帝的才人妃子,别人却没有,你还到处去嘚瑟,那别人不嫉妒你嫉妒谁?由此,曹爽直接犯了众怒,只不过很多人慑于曹爽的威势,敢怒不敢言,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司马懿起兵。

司马懿虽然称病在家,但实际上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曹爽把众人都得罪光,曹爽每得罪一个人,司马懿就多一个帮手,胜算就多一分。最后,当曹爽带着皇帝和亲信前往高平陵祭拜时,司马懿果断地选择了起兵,要击败曹爽,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高平陵之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最终以曹爽主动投降告终,但很多人都会疑惑,曹爽兄弟掌权近乎10年,在曹魏的权势颇大,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宗室首脑,还有皇帝在手,他们怎么会投降,怎么会输呢?

曹爽为何投降?

在很多人看来,曹爽的投降几乎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论怎么看,曹爽其实都有必胜的把握!相反,司马懿才是那个胜算极低之人!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在夺取洛阳的控制权后,他都有些什么实力?司马懿起兵时,有三千死士,但这些人其实并非正规军队,没有在一起操练过,所以对付普通百姓尚可,但和职业军队比起来,就要差上不少了。除了三千死士,司马懿还拿到了洛阳的禁军控制权,这也有几千人。不过相比于曹爽的天下兵权,司马懿其实要差上不少!

除了为数不多的军队,司马懿还有太后撑腰,具有一定的法理性。可太后再厉害,你能强过皇帝?曹爽有皇帝在手,这你怎么玩?

最后,司马懿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威望!朝中众臣,各世家大族都比较支持司马懿,在这一点上,曹爽确实是不如司马懿的。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些世家大族也是非常聪明的,属于墙头草类型的,要是曹爽真的召集起了军队,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说不定直接就把司马懿给绑了,乖乖的送过来投降。

综合双方的实力对比,本文认为,曹爽是明显要强于司马懿,根本就不会输!那么为何曹爽还是选择了弃械投降了呢?这里面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曹爽为人太蠢,太过顾家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曾任命桓范担任中领军之职,桓范本来想接受任命的,但他的儿子认为皇帝在曹爽手中,曹爽又是大将军,有兵权在身,胜算更大,于是桓范便选择了去投靠曹爽,为了增加曹爽的胜率,桓范还带去了大司农印,这个大司农印可以调动天下的粮草,可以让曹爽省去许多后顾之忧。不得不说,桓范的到来,给曹爽的胜率提升到了至少八成以上,只要动手,曹爽很可能赢。

司马懿得知桓范去投靠了曹爽,也自知情况有变,有这种智囊前去相助,曹爽的胜率肯定会更大。但蒋济却对司马懿说,桓范虽然有智谋,但曹爽这个人,贪恋富贵,他一定会顾念家室而不能做长远打算,他的家人都在洛阳城中,为了保住家人的性命,他肯定不会采纳桓范的建议。事实也确实如蒋济所料,愚蠢的曹爽果然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最终选择了投降。

二、曹爽被局势迷惑住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许多原本的功勋贵胄都站出来支持司马懿了,这让曹爽非常头大,让他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就和我们现在的许多网友看法相同,大家看洛阳城中的大臣、士族都支持司马懿,便认为司马懿的胜率很大,忽略了曹爽才是真正掌控实权的那个人。虽然司马懿看起来声势大,但那是表象而已!曹爽有皇帝,有大义,又有兵权,只要军队一到,什么支持,最终都将做鸟兽散!权力本质上还是来源于武力。

不过很明显,曹爽也确实被司马懿所营造出来的假象吓住了,要是换作他父亲曹真那种真正经历过尸山血海之人,根本不可能被这种假象所吓到!声势再大,军队一到,都将被尽数荡平。可惜了曹爽,被假象迷惑了双眼,又受到众大臣的劝告,最终选择了投降。

三、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保证曹爽的安全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誓言这玩意,没啥用,最管用的还是白纸黑字的合同,这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在古代,誓言其实是非常管用的,大人物说话,往往都是一言九鼎,要不就不要说,一旦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守!

司马懿指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投降,主动交出权力,那他就可以保证曹爽的生命安全,让他做一辈子富家翁。而曹爽这人,骄奢淫逸惯了,他认为做富家翁的生活也不错,既然司马懿都发誓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了,那就投了吧。很多人说曹爽傻,这个时候怎么能相信对手的话呢?但在此之前的历史上,似乎大家都是挺讲信用的,当着天下人说的话,似乎也挺值得信赖的。除了曹爽,其实很多人都相信了司马懿的话,只不过大家都没想到,司马懿竟然会如此无耻,可以不遵守誓言!

可以说,司马懿的行为,给后世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恶果,自此以后,大家都不再相信誓言了,大家都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啊,既然有人带头这么干了,后面的人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自此以后,权力斗争,大多演变成了你死我活,哪有投降就可以活命的说法?

曹爽不投降,能赢吗?

上面分析的是曹爽为啥会投降?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看看,如果曹爽不投降,他能赢吗?

桓范到达曹爽阵营后,曾对曹爽提出了如下建议。

《资治通鉴》: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桓范建议的是曹爽带领天下去许昌,因为许昌也有武库,有兵器,可以武装身边的军队,暂时保住身边的安全!之后以天子的名义,命令天下军队起兵勤王,再加上他有大司农印,可以征发粮草,保证供养,这样的话有兵有粮,则大事可成。不得不承认,桓范的这个建议,是非常有效的!当时的曹魏,司马家被打压得非常厉害,根本没有足够的军队支持,周边全都是忠于曹家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有人说司马懿之前经略雍凉,有不少的铁杆支持者,而且荆州也有不少司马懿的下属,他们若帮助司马懿,则司马懿的军事力量并不差。这种说法其实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曹家,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魏国内部还是非常稳定的,曹家经营魏国几十年,大家都还是比较认可曹家的这块牌子,并不会认可司马懿,你司马懿是谁啊?只不过是曹家一臣子,现在人家皇帝发话了,你司马懿一边待着去!正常情况下,此时的天下众人,还是会听从大将军曹爽的命令,皇帝曹芳的命令!所以说,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司马懿根本不可能是曹爽的对手!

事实上,当时的司马懿虽有威望,但并无实权,他的职位只是太傅,而这是一个虚职!当时的洛阳,司马懿虽然短暂控制,但也有不少的人是在持观望态度的,因为大家也拿不准司马懿到底能不能赢。司马懿最有优势的一点就是有太后支持,可是太后和皇帝,谁更具法理性呢?你认为天下人是听皇帝的命令,还是听太后的命令呢?本文认为,众人自然还是会听皇帝命令的,只要曹爽不投降,敢于反抗,用不了多久,司马懿那边自己就会崩,会有眼明手快的人,快速的将司马懿抓不起来!

结语

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古代王朝中,很难看到有皇帝、兵权、粮食这三大要素在手还被翻盘的情况,司马懿这是个特例,而原因则是曹爽实在是太蠢了,怎么能相信司马懿的洛水誓言呢?若是曹爽不投降,敢于反抗,那司马懿必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




只要曹爽不投降,司马懿没有任何胜算。

其一,皇帝在手,即正统在手,而且祭祖的大多是曹氏宗亲,这意味着司马懿完全站在曹氏的反面;

其二,大将军天然有行政权和军权,是皇帝下的第一人;

其三,大司农(相当于户部尚书)恒范出城了,可以调拨天下物资;

其四,司马懿没有掌握任何军权,只控制洛阳城,没有皇帝和大将军的印信号令不了天下,毕竟曹魏建国数十年,相关制度已有一定之规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先帝   许昌   皇帝   司马   禁军   大族   洛阳   都督   天下   粮草   胜算   大将军   号令   太后   天子   夏侯   军队   财经   高平   曹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