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他们同样是未给曹操献过一计吗?

人家徐庶虽然一言不发,可也没故意毁曹操啊!杨修就不一样了,杨修是曹操肚子里的蛔虫,曹操的任何想法,杨修都能一眼看穿,而且还四处给曹操做转发,让曹操变成了透明人。

咱们用当代心理学的方法来解读,谁都知道曹操疑心重,其性格特点,就是不轻易相信别人,同时更愿意隐藏自己真实想法的性格特点。就包括死了以后,曹操给自己设置了72座疑塚,也是这个意思。

只有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曹操才会感觉自己是最安全的。例如赤壁的时候,黄盖诈降,跟随的军师荀攸、程昱,都看出问题来了,但不说破,反而对他们自己是最安全的选择。

杨修年轻气盛,处处显摆自己有多能,有多明白主公的心思,结果反而是让曹操变得没有秘密了,让曹操有了危机感了,那曹操不杀他杀谁啊?!

以前有个问题,说如果让你选领导,曹操、唐僧、宋江,你会选谁。有好多答案说选曹操的。我就想说,你们真不自量力,选曹操的结果,要么是你看不透领导的心思,要么是你明白了领导,而被你的领导玩死,这三个领导里,曹操确实是能力最强的,但也是你最没法伺候的,伺候曹操基本等于自己找死!

徐庶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早早躲开了。而杨修反而以此为荣,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徐庶不是不给曹操出主意,而是轮不到他说话。曹魏集团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谋士当中,第一梯队的荀彧、郭嘉、贾诩、程昱、荀攸等人,已经是相当拥挤了。你这个跳槽过来,刚入职的徐庶,又怎么能说得上话呢?

大家都是聪明人,你想到的,我们几个加起来肯定能想到。再加上你是外来户,所以曹操根本就没有重用徐庶的机会,因此徐庶就这么被雪藏了。

至于杨修,这哥们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总是能够窥测曹操心机。对于一家集团公司的老总来说,你希望有一个这么厉害的秘书吗?

当然是希望的,毕竟这么一来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秘书就可以提前代劳了。可是如果秘书总是把这些事情提前宣扬出去,你会高兴吗?你当然不会高兴。因为这么一来,你在集团内的权威就会降低。


不发一言,不是徐庶执拗,是地位够不到。

很多人看演义,觉得徐庶是无奈之下才会投靠曹操的。其实这可真的是高估徐庶了,徐庶早先的确给刘备干活,而且还做得不错。

可是在曹操大军南下以后,刘备集团被打散了,刘备连老婆孩子都照顾不好,又怎么去照料手底下的员工呢?

因此徐庶十分失望,他借口北上寻找母亲,离开了刘备,投靠了曹操。那么问题来,你徐庶怎么就知道你的老母亲在北边呢?真的被曹操抓了?怎么就知道这么混乱的世道,她还活着呢?

唯一的解释,那就是徐庶对刘备集团已经彻底丧失了信心,良禽择木而栖,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成为诸葛亮那样的人。

所以徐庶从刘备集团跳槽到了曹操集团,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你从一家私人小作坊,应聘到了一家上市公司一样,待遇、地位完全是不一样的。


当然了,你所受到的尊重程度也不一样,你在刘备这儿,可能就是总工级别的大人物,可是到了曹操那儿,先来6个月的实习期,看看能力再说。

就算过了实习期,那也需要论资排辈,毕竟你有才华,别人也有才华。而且别人进入集团的时间比你早得多,甚至可以说是有原始股的员工,你拿什么跟人家竞争?

因此徐庶在曹操集团,插不上话。不是在演义里传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真正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或许就是荀彧吧,至少后期的荀彧是有维持汉室江山的心愿的。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既然是插不上话,而不是不愿意发言。那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徐庶呢?这种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用了,当年孟尝君白养着三千门客,一向被人瞧不起的偷盗者和口技者不就救了他一命吗?


杨修是嘴巴太大,杀身之祸是避免不了的。

杨修家族地位崇高,在东汉可以和袁绍家族有的一比。杨修家是五世三公,他的父亲杨彪,当时正担任着东汉太尉的职务。

虽然那个时候杨彪只是个空头太尉,可是家族地位摆在那里。再加上杨修的母亲,那是袁术的女儿,全部都是豪门大族,这本身就让曹操有些头大。

这就好比,你虽然已经是集团董事长了,可是集团大股东们强强联合下的富二代,依旧还活跃在集团内部,你心里会不会打鼓?


当时杨修担任的是丞相主簿的工作,相当于是曹操的秘书。这份工作一般人干不了,除了杨修以外,还有一个著名人物也给曹操干过,那就是司马懿。

杨修作为曹操的秘书,自然事事都要洞察曹操的心思。可是杨修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嘴巴太大,喜欢炫耀自己的才智。

每次很多人不理解曹操意图的时候,杨修总是在曹操揭晓真相之前,就把事情的真相给说了出来,其他人对杨修十分佩服,可是曹操心里却很失落。

这就好比你在台上教学魔术表演,结果你还没揭露真相,台下总是有人在你之前,就把秘密告诉了观众们,你心里爽吗?当然不爽,不仅不爽,你还想把这个人的嘴巴给堵上。

那么堵住这个人的嘴,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就是宰掉这个人了。因此曹操对杨修下杀手,是可以理解的,谁让你话多!


杨修作死,介入了曹氏继承人的选拔工作中去了。

杨修本来好好给曹操干活也就算了,嘴巴大一点曹操忍一忍说不定可以放过他,但是有一件事曹操是不可能原谅杨修的,那就是他开始参与夺嫡工作了。

曹操选拔继承人的时候,一直在曹丕和曹植当中徘徊,因为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起初他是赞赏曹植的,可是这哥们喜欢喝酒,总是误事,所以曹操就把眼光转向了曹丕。

就在曹操偏爱曹丕的档口上,杨修却成了曹植夺嫡的坚定支持者。这让曹操很头疼啊,你这么聪明的人,如果帮着曹植来夺嫡,那咱们老曹家可就热闹了。

因此曹操知道,要想让曹丕坐稳江山,杨修这种聪明人,就必须提前拔除。要不等到曹操百年以后,杨修协同曹植一起跟曹丕斗,那老曹家的江山可就不保了。

你一个外人,总是来挑拨人家家里的家务事,谁会喜欢你呢?兄弟相争,如果势均力敌,那么家业可能就无法延续下去了,实力上必须有差距才行。


总结:徐庶是在曹魏安然终老的。

徐庶很有才华,可是必须放在不同环境下来说。放在当时的刘备集团,那的确是凤毛麟角,可是放到曹魏集团,那就是寂寂无名了。

因此徐庶只能靠自己努力地工作,弥补自己时间上的差距。可惜你努力,人家比你还要努力,你有才,人家也有才,而且人家的平台比你还要高。你拿什么来竞争?

因此徐庶到死,也没有在曹魏混出个什么名堂来,基本上属于混吃等死的状态。如果他去了刘备那儿,说不定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也不枉此生了。不过每个人追求不一样,或许徐庶追求的就是那种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杀杨修是为了杀鸡儆猴,杨修是世代大儒,在朝廷上有很高声望,有很多喜欢杨修的粉丝。而杨修又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的大名士,屡屡拆穿曹操的西洋经。连一次军事上刚发布的口令"鸡肋",杨修就嘲笑曹操无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带兵才干索然无味,连刘备都打不过,何能称雄?

惹得曹操火冒三丈,据说头痛病越来越厉害了。

曹操想逐步替代汉室,就想除了杨修别人就不敢公然反对了。在逼汉帝封魏公、加九锡之时,想不到还有荀彧等人会非议。后来逼死荀彧后,曹操也叹道人心杀不尽。

之后,曹操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对一言不发终生不设一谋的徐庶,网开一面。但曹操对早已猜忌的司马懿"鹰视狼顾"本该要杀的不杀,却让司马氏家族得以日后全面把控了曹魏政权,曹操地下有知会大大地伤心欲绝!








曹操为什么不杀徐庶

喜欢三国历史的各位肯定听过这么一句话“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其实早在诸葛亮之前,徐庶才是刘备最为依仗的谋士,而且之后诸葛亮的到来,也是多亏了徐庶的引荐,在刘备看来,他的智谋并不比诸葛亮差多少。



但就是这么一个贤才,却被曹操用卑劣的手段骗到了自己的麾下,可是即便如此,徐庶终其一生也没有为曹操献过一计,那为何曹操仍将其奉为座上宾呢?


徐庶为刘备所以引起了曹操的关注,他派人调查了徐庶的生平,发现他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便派人掳走了他的母亲,并伪造了徐母的书信,让徐庶前往许昌,徐庶明知道是曹操的阴谋,但迫于无奈,只得辞别刘备,来到了曹营。



曹操用徐母把徐庶骗了过来,却不曾想偷鸡不成蚀把米,徐母的性格居然无比的刚烈,竟然当着徐庶的面自杀了,因此,曹操间接的成了徐庶的杀母仇人,自知有愧,自然也就没办法要求徐庶更多,一直好心的对待他,只要他不被刘备重用 就行。


对于徐庶,曹操宁可弃之不用也不能便宜的刘备,好不容易用徐庶他妈给人骗来了,骗来之后就杀了,以后谁还敢降曹操,曹操唯才是举,想树立求贤若渴的形象,留着徐庶不过就是多个人吃饭而已,就当个闲人供养着,要是杀了徐庶,天下读书人还有几个敢来投奔,曹操的阵营里一大半都是降将,这么做显然跟曹操的性格不大相符。



曹操为何杀了杨修

杨修出身于世家大族,自幼聪颖过人,后来加入了曹操的团队,大家都知道,杨修这个人爱显摆,好几次揭穿曹操的把戏,如“鸡肋”、“一盒酥”等等,搞得曹操很是难堪,甚至还胡乱揣摩曹操的心思,拿来显示自己的聪明。


而曹操是当领导的人,当然不喜欢手下的人猜中自己的心思,你当领导的,让手下给捉摸透了,你的面子往哪摆,杨修太嘚瑟了,有些事自己知道就行了,不必非得到处说,曹操最恨这种人。



杨修太过恃才放旷,不知道在四面场合说什么话,屡屡挑战曹操的权威,弄得曹操无法显示自己高超的智慧,而最后一次他说的话动摇了军心,就给了曹操除掉他的理由。


其实,曹操杀掉杨修,不是因为杨修耍小聪明,也并非曹操嫉贤妒能,而是杨修卷入了曹操的世子争夺战,曹操准备挑选自己的接班人,他手中有两个人选,分别是曹丕和曹植,这两个人各有优点和缺点,曹植聪明,诗才很好,但做事有些浮躁,不够稳重;而曹丕性格比较稳重,诗才没有曹植好,因此,曹操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做出决定。


那些名门望族为了保持自己的实力,就纷纷开始在接班人上做文章,利用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机会,跟两个接班人都接成了政治同盟,曹丕这边有司马家族,曹植那边有杨修他们杨氏家族。



最终,曹操选定了曹丕,并非曹植烂泥扶不上墙,而是因为三国乱世,以他这种性格来管理曹魏集团,会早早被灭,理由就这么简单,要是放在太平盛世,可以随便曹植怎么玩,因此,曹植坚决不能上,而且为了防止以后曹植在谋士的策划下卷土重来,必须杀掉曹植最优秀的军事杨修。


再加上杨修世家大族的身份,在士族中又有一定的威望,无疑会影响曹丕的顺利即位,这也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曹操一生都在打击豪门望族,一生都在抵抗士族地主。




杨修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期根本不入流,说曹操杀杨修是因为嫉贤妒能更是无稽之谈,杨修参与了曹操继承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结党的问题,帝王将相最怕最恨的就是这个,这不就是找死吗?

再者杨修老是让曹操下不来台,老是能猜透曹操的心思和想法,让曹操在部下面前没有神秘感,这就引起了曹操的反感。


杨修所谓的才华,不过是耍小聪明,而这些小聪明于时势不补,而且会蛊惑人心,成为引起政局不稳的隐患









徐庶和杨修,在正史和《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差异较大。按民间形象,俩人都不大讨喜,心不在曹操身上。他们的结局却完全不一样,一个白长一张嘴,理直气壮地吃“霸王餐”,另一个则吃饭的家伙事被没收,让人搞不懂曹孟德为啥厚此薄彼。

其实回到正史,就很容易有答案。

徐庶的两个形象

徐庶的民间形象,用三个字可以概括——才、忠、孝。

徐庶其实是颍川人,怎么会跟荆州的诸葛亮等人混得那么活络呢?原来年轻时候的徐庶,是个不安分的江湖混混,因为杀人,受到官府通缉,逃到了荆州。

这一次惊吓之后,徐庶老实了,从此改头换面,扔了刀剑,潜心学问。一开始,周边的士族子弟都看不起他这个犯罪分子,可是徐庶的情商改变了自己的处境。首先他放得下身段,不怕白眼,主动“讨好”士族阶层。其次他刻苦专研,学问精进,靠才学成功洗白黑历史。

于是徐庶被诸葛亮、崔州平、石韬、孟建、司马徽等名流,引为知己,慢慢成了荆州一带的名士。徐庶不光是刘备在荆州初期,最重要的智囊,还给刘备引荐了诸葛亮。

曹操征讨刘表时,刘备兵败樊城,搞得妻离子散,徐庶也把老娘搞丢了。《三国演义》上说,那是程昱的主意,俘虏徐母就是为了要挟得到徐庶。

果然,徐庶眼泪吧擦地与刘备告别,为了母亲放弃了辅佐刘备,成就功业的理想。当然,为了心目中的那个“忠诚”,他当了曹营一辈子食客,始终不给曹操献一计。

不过,历史中的徐庶,跟《三国演义》差异不小。根据《魏略》记载,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根本不存在。

有两个证据,一个是诸葛亮的表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二人是指徐庶和石韬,他们一起投了曹操,但是曹魏就是不用他们。也就是说,不是徐庶不肯献计,而是献了也是白献,人家没把徐庶当块料。

第二个证据就是,曹丕接任魏王后,徐庶也参与了曹氏代汉的“劝进”。这么积极的政治立场,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杨修的两个形象

提到杨修,所有人脑海里蹦出一个词——恃才傲物。

这个家伙四处卖弄文采,玩过了头,经常把才学用到“揣摩圣意”上,犯了大忌讳,上了曹操的黑名单。

别人揣摩圣意,仅仅是为了个人行为的投机取巧,杨修不是,他是为了炫耀,所以常常把揣摩的结果四处张扬,让曹操一点小心思都藏不住,甚至坏了法度。

民间形象中,曹操对杨修,既仰慕其才,又愤恨于他的目空一切。所以找了个借口,没收他那张臭嘴。

不过,历史中的杨修,跟民间形象不同。

杨修的职务是主簿,也就是曹操的秘书。表面上看,主簿不算起眼,可事实上,杨修是曹操军政决策的大参谋。他对很多事情的见解,连曹操都自叹不如。可见杨修这个主簿,其实有参与决策的权力,秤砣虽小压千斤,他在曹操心目中,占据着很重的分量。

所以,不存在杨修不为曹操献一计的说法,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曹操献计。

杨修的死,其实是受累于曹植。曹植多次拉拢杨大秘书,期望他能帮自己战胜曹丕。杨修虽然不想卷进曹家父子兄弟的狗血剧,但还是身不由己地,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帮助了曹植。

公然参与储位争夺,还是通过出卖一号首长的机密来谄媚曹植,这种行为曹操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所谓“鸡肋”事件,只不过是借口。

徐庶与杨修的身份差异,导致不同命运

以上分析可见,不存在徐庶与杨修,对曹操“不献一计”的情况。

徐庶的才华,在众星璀璨的曹营,显得很不起眼,要么他实在献不出“高计”,要么曹操根本看不上徐庶。也就是说,徐庶是“身在曹营,心也在曹营”,只可惜“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杨修经常献计,也常常说到曹操心里。那就怪了,一个吃白饭的安然无恙,撅屁股干活的反被杀了?参与到争储事件的认多了去了,人家杨修也不想参与,还不是被你宝贝儿子逼的?怎么就不能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其实,杨修即便不参与争储事件,我觉得他也早晚会“失足”!徐庶对曹操哀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而曹操对杨修,也同样感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什么意思?难道杨修看不起曹操?是的!

曹操曾经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过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你儿子仗着你的权势,跟我不一条心,我很不得把他办了!

曹操这话怎么理解?杨彪在汉献帝时,曾经官至九卿,再往上倒,杨氏家族在东汉,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大佬,比袁绍家族还要牛!曹魏建立后,杨彪以“脚疼”为由,拒绝了曹丕的太尉之职。

人家杨家,是当时的豪门大族,你曹操算个屁,宦官之后而已!

不光杨氏看不起曹操,包括袁氏、孔氏等,一大批豪门士族,都看不起曹操,就喜欢拿“宦官之后”,扎曹操的心。

这就是当时的历史现实,请注意,这绝不是个人义气,而是根本利益之争!

东汉二百年历史,就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他们享有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特权,家族也受到特殊照顾,累世兴旺发达。曹操上台意味着什么?干掉了豪门集团的特权,革了人家的命!

这就是曹操,为何一辈子跟所谓的名儒们过不去的原因。他与袁氏为敌,杀孔融、边让,最后跟荀彧翻脸,根子都在这里。

杨修服务于曹操,是一种迫不得已,人家是军阀,豪族的优势在政治,不在军事,刀把子之下,只好违心地低头。

曹操一直希望得到杨修的支持,毕竟他具有政治代表意义。可杨修是“身服心不服”,让曹操感叹“每不与吾同怀”,一片丹心照了“沟渠”。

既然如此,还有让他活下去的必要吗?

徐庶则不同,他本就是个寒族。曹操的最大拥趸是谁?就是寒门士族。曹操干掉了“察举制”,废掉了豪门的特权,把机会留给了拥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

所以,我是不相信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政治立场决定了曹操把杨修当作敌手,把徐庶当作盟友。这就是徐庶与杨修,不同结局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荆州   司马   身在曹营心在汉   士族   大族   沟渠   东汉   演义   豪门   心思   秘书   形象   家族   领导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