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左宗棠被封左文襄公,一个武将不应该是忠勇什么的吗?

左宗棠的科举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

很多人认识左宗棠,是因为左宗棠在武略方面卓越的表现。他曾经创建楚军,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立下汗马功劳。他也曾经带兵平定西北叛乱、捻军起义。最值得点赞的是,左宗棠曾经带兵收复新疆,保住了我国160多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

因此不少人把左宗棠当成了纯粹的武将来看待。其实左宗棠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而且当时没几个人读书的水平能超过他的。这也是左宗棠去世后,谥号“文襄”的重要原因。那么问题来了,左宗棠的科举之路有多坎坷呢?


一、左宗棠3次会试,都没能考中。

左宗棠是个少年天才,从小就是个读书的苗子。他老爹是补习班的老师,因此左宗棠压根就不需要报什么补习班,在家就能享受到被鸡娃的“乐趣”。

那时候还没现代这么卷,所以说,整天上补习班的左宗棠,在读书路上十分顺利。14岁那年的童子试中,左宗棠名列第一。

长沙府试中,左宗棠本来名列第一,不过知府大人为了照顾一个年迈老者,特地将左宗棠列为第二。不过为了鼓励左宗棠,知府大人还特地找这位小朋友长谈了一次。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相当于现在的省级领导,跑去鼓励一个高考学生一样,就问你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待遇?那必须是神童级别啊!

不过府试以后,左宗棠的科举之路开始出现曲折了。

1827年,左宗棠的母亲去世,因此左宗棠放弃院试(考秀才),回家丁忧3年。

1830年,刚刚丁忧完的左宗棠,又遭遇了父亲去世的变故,因此又丁忧了3年。

丁忧期间是不能参加科考的,因此左宗棠就这么白白浪费了6年时光。不过在此期间,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湘水校经堂等学校努力读书,曾经在学校的考试中,连续7次名列第一。


20岁那年,左宗棠在长沙的乡试(考举人)中,以“搜遗”的方式考中了举人。啥是搜遗呢?就是考官们在落榜的卷子里,重新审阅一遍,发现优异者将其补录的现象。从考举人这事儿中,我们就能够看得出,左宗棠的科考之路已经出现波动了。

说实话,左宗棠的确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可惜的是,20岁的左宗棠,在此后6年时间里,连续3次到京城参加会师(考进士),都没能考上。

这也是左宗棠一生的遗憾。考到最后,左宗棠也和洪秀全一样,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科举考试本身有问题。不过左宗棠可没有走极端,他选择回家结婚过小日子去了。

所以说,左宗棠这辈子都没能考上进士,这成了后来他和清朝众多官员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那帮科班出身的人,一直瞧不上左宗棠,认为他是野路子。即使当了封疆大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就好比,即使慈禧太后已经贵为太后,手握天下权柄。可她始终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就连慈禧的儿媳妇都以此贬低慈禧。


二、文襄其实有文武兼备的意思。

左宗棠一辈子以战功著称,如果他不是个读书人,或许谥号还真的是武宁、武毅、忠勇等武将专用谥号。

其实文襄,来自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宋襄公。晋文公和宋襄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某个版本),虽说宋襄公拉胯了一点,可两人都称得上文治武功兼备的君主。尤其是晋文公,是个正儿八经的霸主。

因此,后世当中,文襄这个谥号,一般都赐给有文化且有战功的大臣。这种大臣,一般出现在宋朝及其以后。因为宋朝重文抑武,所以大量文官开始出任军队主帅。这才有了大面积文臣立军功的现象。

明清两朝,基本上也是这么办的。打赢京城保卫战的明军主帅于谦是文臣,平定宁王之乱的王阳明也是文人,平定西北叛乱的清军主帅年羹尧是进士出身,平定太平军的湘军主帅曾国藩,还是进士出身。

所以说文人逐渐掌握军权以后,谥号文襄的大臣也就多了起来。明朝至少有7位大臣都得到了文襄的谥号,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隆庆年间的首辅大臣高拱。

清朝更是有14人得到了文襄的谥号,其中洪承畴、于敏中、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全都是文臣出身。其中于敏中更是状元出身。

反倒是左宗棠,连个进士都没能考上。他凭什么能够得到文襄的谥号呢?


三、慈禧给了左宗棠赐进士出身的荣誉。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科班出身,正儿八经的进士。他们非常嫉妒左宗棠48岁入士,50出头就成了封疆大吏,因此总是拿着左宗棠不是进士的事情说事儿。

比如说曾国藩曾经戏谑地提了一个上联: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这一联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左宗棠的字“季高”给带进去了。同时表达了左宗棠和自己政见不合,连进士都不是,居然总是和自己唱反调。

左宗棠气炸了,二话不说就回了曾国藩一副下联:藩城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

很明显,左宗棠的下联也够损的,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的时候,曾经多次被击败,而且数次打算跳河自尽。同时这副下联也把曾国藩的名字给带进去了。

虽说左宗棠出了口气,可没有进士出身的他,依旧充满了遗憾。就连晚辈李鸿章,在提及这事儿的时候,也充满了嘲讽。


李鸿章在茶余饭后曾经直言,左宗棠虽然功高盖世,可他不是进士翰林出身,功劳再大,死后也得不到“文”这个谥号。

左宗棠老脸真心没地方搁了。这事儿几乎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因此在收复新疆、攻打阿古柏之时,年近七旬的左宗棠得知朝中要举办科考,他直接上书给慈禧太后,希望能回来参加科举考试。

好家伙,慈禧太后都看蒙了,左宗棠这么大年纪了咋还惦记着这个呢?左宗棠作为主帅,当然不能离开西征军。

慈禧为了安抚这个“高考落榜生”的心情,特地以皇帝的名义,给左宗棠赐进士出身,并赏翰林,60多岁的老爷子看到这个结果,别提多高兴了,做梦都能笑醒了。

没多久左宗棠便抬棺入疆,帮助我华夏收复了新疆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可以说,给左宗棠一个进士出身的身份,也解开了左宗棠多年以来的心结。这就是左宗棠后来能够谥号“文襄”的重要原因。


总结:左宗棠的功劳和品行,要远胜曾和李。

个人觉得左宗棠无论是品德还是贡献,都超过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左宗棠设立福建船政,为后来福建水师、南洋水师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为保住中华领土的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当时的李鸿章,却是要放弃嘉峪关以西,重点打造海军的。

与此同时,左宗棠及其手下将领,基本全都是清贫官员,家无余财。反观曾国藩和李鸿章及其手下人,哪个不是清末巨富?

一心为国左宗棠,沽名钓誉李鸿章。屠刀在手曾文正,千古英豪左文襄。




你这是从哪里来的知识?左宗棠生前受封二等恪靖侯,“文襄”是他死后被授予的谥号。因而后人称他为左文襄公,左是他的姓,公是对他的尊称。


“文襄”的谥号,可不是一般人能获得的,而且它包含一个人的军事成就。当然,左宗棠并不仅仅是个武将。

谥号,是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死后,由朝廷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文字评价,以高度概括此人的是非功过,也即盖棺定论。

因而中国古代官方有一套专业、深奥的谥号制度,即谥法。谥法的体现就是谥号,有褒有贬,分为三六九等。

按照谥法,“文”的含义较多,例如“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敏而好学曰文……”

总而言之,“文”指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如果军事成就杰出者,谥号往往带“武”。例如诸葛亮被追谥为忠武侯,名将岳飞先后被追谥武穆、忠武。

左宗棠是清朝晚期的军事家,镇压太平天国、平定陕甘、收复新疆等。如果他的谥号带“武”,名副其实。

可是,“武”字难以概括左宗棠的生平,显得单薄、肤浅,因为他并不是个纯粹的武人。

他还是政治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名‬臣”。


如果他的谥号是“文武”的话,比较全面,但是显得浅俗。

比左宗棠早逝十几年的曾国藩,谥号是“文正”。这是古代文人谥号中评价最高的谥号,例如范仲淹、方孝孺、李东阳等。

左宗棠显然不配“文正”这个谥号。

原因有多个:他当时在清朝的地位,比曾国藩差一等。他乡试中举,但此后屡试不第,也即只是个举人。而且他的文学成就也比不上这些名儒。更何况左宗棠军功卓著。


于是,左宗棠死后,内阁起初给他拟定了个谥号——文忠。清朝名臣林则徐、胡林翼、瓜尔佳·文祥,都是这个谥号。

可是,这个谥号呈报给慈禧太后审批时,知书达理的慈禧太后不太满意,觉得不足以概括左宗棠这位‬重臣‬的生平。

于是‬,慈禧太后召集了学识深厚的大臣,专门探讨这事。最后大臣给了个谥号建议——文襄。


“文”自不必说,很适合左宗棠。“襄”字则大有讲究。

按照谥法,“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左宗棠后半生率军四处征伐,甲胄裹身;而且平定叛乱,收复新疆,守卫疆土功在千秋。

“文襄”这个谥号在清朝之前很少有人用。例如元初翰林、辅佐丞相伯颜灭亡南宋的孟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桂萼、高拱等人。

到了清朝,在左宗棠之前,清朝名臣洪承畴、图海、福康安、于敏中等人都获谥号“文襄”。

慈禧太后了解之后,觉得“文襄”和左宗棠高度匹配,就一锤定音!


顺便提一下,名臣张之洞后来的谥号也是“文襄”。

在清代,“文襄”这个谥号多授予既有学士背景又有军功的大臣,有十几位。

所以,要说到文襄公,历史上有很多位。如果说左文襄公,那就是指左宗棠。




左文襄公,开创第一所现代造船厂,马尾造船厂,第一所海军学堂,求是学堂,推动了新疆和台湾建省,创办了很多工厂,有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局,西安机器局,引进外国先进的制糖技术,开通中断的茶马古道,大大增加了百姓和地方的收入,在西北创办了很多的学堂和修了很多水利,屯田,修路,造桥,治理水患,安顿百姓,发放牛种,工具,种子,赈济救灾,教民众种桑,植绵,等等等等,军功方面就更显著了,平定了太平天国,抬棺出征,誓死为国家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国土新疆并且主张建省牢牢把新疆握在中国手中。因为收复新疆这个功绩放在五千年历史里都太耀眼了,所以掩盖了,他在民生,经济,政治上的卓越能力,林则徐和左宗棠见过一面,聊了整夜,谈起左宗棠说“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左公

一代伟人




左宗棠虽然带兵打了很多仗,但是他一直以文官自居,一方面他是文人而不是行伍出身,另一方面明清时期文官地位比武将高。明清时期,都是文官坐镇中军,武官冲锋在前,包括明时袁崇焕孙传庭史可法以及清朝的曾左李等人。

左公最大的争议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考上进士。后来在起兵收复西域途中居然耍小孩脾气要回京参加科考,吓得两宫太后赶紧下诏其身份是赐同进士出身。也正是这个赐同进士出身被他的老对手李二给嘲笑:

相传,左公前往李二家商讨要事,李二却迟迟未出,知晓李二特别宠爱一小妾,便对李二嘲讽道:与如夫人洗脚!李二听后很生气,就抓住左公的痛点回击道:赐同进士出身!

想想当时的情景,估计左公的胡子都气歪了!

但以左公的千秋功绩,别说文襄,文正都不过分!




左宗棠虽为举人出身,但是在光绪元年被朝廷破例赐为进士出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因此谥号可用文字,至于襄,是襄赞军国大事、立有军功之意。此谥号文武兼备,符合左宗棠的情况,实为优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武将   太平军   太平天国   谥号   忠勇   军功   文官   科考   举人   科举   新疆   进士   大臣   清朝   主帅   出身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