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自天王洪秀全被东王杨秀清假称天父起,太平天国就以势分二立人心隔肚皮了。天王气不过,乃召韦昌辉,罗大钢诛杀杨秀清,韦昌辉乃一个小人,野心勃勃,利欲熏心,不但杀了杨秀清,也枉杀了东府二万余众精兵强将。而韦昌辉亦杀害了翼王石达开的全族,令石达开义愤填膺,负气带走了约十五万之众,自此刻后,一落千丈,自頋不能。万般无奈后,提拨了陈玉成,李秀成为大将,蜀中天大将,廖化当先锋,岂能安身立命,以拱卫京机。随后期有破过江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亦是回天无力,而曾国藩代表的湘军,淮军,楚军,皆是大清帝国的精锐之师,且衣食无忧,兵强马壮,待遇丰厚,因此以儒家思想旗帜为代表的军队,和以西方邪教为讹民的所谓太平天国,进行了惊天动地的惨烈撕杀,正是由于太平天国内乱不止,缺乏自信信仰,才会软弱涣散,无精打采的,被曾国藩之弟,打的屁滚尿流,分奔离酉,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一阵不厥,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无可厚非。而出邪教为旨的天国运动是必败天疑的。











为什么1860年以后太平军就打不过清军了呢?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都打不过。

原因很简单,因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和英法缔结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英法正式倒向清廷,不再与太平军合作。湘军淮军开始全面装备西方最先进的武器,包括恩菲尔德M1853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前膛炮等等,装备上碾压太平军。而且有大量英法军官直接参与训练和指挥作战。

曾国藩的作战思路也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步兵冲锋,而是挖战壕,围困,用进口武器打太平军。所谓打呆仗,结硬寨,就是一圈圈的战壕和工事彻底歼灭太平军。




不是太平军战力变低,而是战略上输给了毒辣的老狐狸曾国藩。

战术上的成功终究不能弥补战略上的失败。

1860年5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然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就开会讨论下一步战略方向,李世贤认为下一步应该南下,攻浙江、福建,洪仁玕、李秀成主张东征,攻长江下游,陈玉成则主张救援安徽。

最后,洪秀全决定:东征!

江南大营已摧毁,再无大的障碍,长江下游苏州常州都是繁华富庶之地,此时不抢更待何时?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1860年5月15日,太平天国主力大举东征,仅用一个半月,就席卷除上海外的长江下游城市。江南富庶地,不要太快乐。东征主帅李秀成攻占苏州后,建造了豪华府邸忠王府,把拙政园作为忠王府后院。

但是,这时曾国藩那边是个什么情况呢?

江北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后,整个江南地区已经没有大清朝廷直接指挥的大规模主力军了。

正值太平军大举东征,抢劫江南富庶地之时,咸丰皇帝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要求曾剃头立即率军到增援苏州抵挡太平军。

但是,曾国藩这次没有搭理咸丰的命令,现在大清江山就靠他了,他不甩咸丰,咸丰也拿他没办法。

曾国藩翻遍史书,也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战略逻辑:

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

就是说,自古平定江南,必须占据上游的战略优势,顺流而下,才能成功。

太平军虽然东征西讨到处打,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曾国藩的战略,曾国藩就是“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闷头沿着长江一线硬着头皮往前推。

1860年当时,湘军已攻克武昌,下一步就是安庆。

安庆是天京之西面屏障,安庆失守则天京无险可守。

太平天国的命门就在安庆!

安庆是命门

对这一点的认识曾国藩无比清晰。陈玉成也意识到了,所以建议太平军优先增援安徽。

但是洪秀全,却没有想那么深远,作出了主力东征的决策。

所以,趁着当时太平军西线空虚之际,曾国藩率领湘军大举进攻安徽,连陷太湖、潜山,石牌,枞阳,拔掉拱卫安庆的四个屏障,并包围安庆。

安庆,是拱卫天京的屏障和粮草供应地。经过多年经营,太平天国也已经将安庆打造成了一个巨型的军事堡垒。攻克安庆并不容易。

曾国藩的战略就是,包围安庆后,开始围点打援。

湘军搞的这次围点打援,充满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特色。

湘军全体动员,在安庆城外疯狂挖掘壕沟,围着整个安庆挖了两道深壕,内壕用来围困安庆,外壕用来阻挡太平军的援军。同时湘军水师在江面上封锁安庆。

曾国藩在战术上是个渣渣,但在战略上绝对是顶级的。

面对这一危局,陈玉成实施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绕路攻击武昌,以解安庆之危。1861年初,陈玉成连下数城直逼武昌城,当时武昌兵力空虚,只有三千绿营兵。湖北巡抚胡林翼当时正在太湖作战,甚至急的吐血,请求曾国藩从安庆回师救援武昌。

但是,曾国藩丝毫不为所动,死死围住安庆。宁愿武昌失守,也不回头救援。

曾国藩判断:即使武昌失守,也会很快收复,但是安庆一旦撤围,机会就再难得到。曾国藩给曾国荃写信说:

“此次安庆之得失,关乎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

曾国藩老狐狸就是不上当。

陈玉成没能调动敌人,反而白跑一趟,实在没办法,他不得不再次紧急回师援救安庆。但是无论太平军怎么冲锋,却怎么也冲不破曾国荃铁桶一般的“硬寨”。

全军挖壕沟将安庆围成铁桶,围点打援

太平军擅长运动战,但是安庆周边挖了无数壕沟,到处构筑营垒。惨烈的壕沟攻防战让太平军损失惨重。而安庆的外围更有猛将多隆阿和鲍超,号称“多龙鲍虎”,不断打击太平军援军。

到1861年9月,安庆城终于被湘军攻破,陈玉成只能无奈撤退。

安庆不仅是太平天国的西部屏障,也是重要的粮草基地。安庆失守后,太平军再也没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也从此注定了覆灭的命运。。

也难怪大战略家毛主席都对曾国藩的战略表示了赞赏:“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因为太平军自废武功了。

太平军强盛的时候,无论是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还是曾国藩,李鸿章拉起的地方团练都被太平军按在地上疯狂的摩擦。江南大营统帅向荣战死,曾国藩也两次被打的要自杀,李鸿章更是被揍得灰头土脸,在老家都混不下去了,才去投奔的曾国藩。

一切的转折点都是天京事变开始的。

天京事变其实也简单,就是太平天国在政治领袖洪秀全和军事领袖杨秀清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后天国老二杨秀清志得意满,骄傲自大了,想要过一把老大的瘾,但老大洪秀全不同意,然后老大,老二就掐起来了,下面的人纷纷选边站队,相互攻杀,最后死伤惨重,天国四大天王一下子死了三个。

因为洪秀全是政治领袖,只会传教,不会打仗,所以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一下子在军事上变的群龙无首。虽然后期洪秀全也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但其能力不可和杨秀清同日而语,况且陈,李二人还不和,打仗都是各大各的,天国从此再也无力回天。

曾国藩,曾国荃面对这样走下坡路的太平军,再加上江南大营覆灭后,清朝国家财政对湘军的全力支持,湘军想不打胜都难。




说明你没有完整了解,只是一鳞半爪。

首先,得分军。

那时太平军的对面,不是一伙人,而是起码有三伙,朝廷制式军-绿营八旗,基本一直不经打;蒙古军,也就那么回事;南方军-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等,这是太平军的真正对手与苦手。

这三伙人,利益诉求、对清廷的态度等等,完全不一样,不应该放在一块说。第一伙就是躺平,不躺平的大家都叫他奋斗逼,没有好下场;第二伙是清廷最后的仰仗,但就一个字-莽;第三伙才是真正做事的人,也是真正考虑中国前途的人,中国后来的历史走向,基本掌握在这伙人手里!

所以打李续宾,与破江南江北东征,不能放在一块说。三河之战,陈李联手,加上捻军,只为对付李续宾一支偏师,可以说太平军主力尽出,伤亡比南方军还大;南方军虽败,但并不伤筋动骨。与罗泽南死于武昌、江忠源死于安徽没什么两样。

而破江南江北东征,且不说战略上是失策的,打得都是些摆烂之人,有何可炫耀?说难听点,消灭绿营主力,是给清廷压力;清除苏抚浙抚,是给南方军腾位置。曾国藩听说清军大败后,幕僚纷纷为之贺,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得分人。

南方军中,有的屡战屡败,比如曾国藩,靖港、湖口,两度跳水;有的大胜大败,比如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有的则一直在赢,比如左宗棠、骆秉章、李鸿章。。。你说的曾国荃也在列。

所以,不存在你所谓突然打不过一说,李续宾之前打九江也是非常出色的;江忠源虽然也是兵败身死,但蓑衣渡一战,还是以少胜多,打得初出茅庐的太平军闻风丧胆。

从一开始,南方军与太平军就有来有回,只不过当时主要是绿营作对手,清廷对南方军限制多于信用,南方军不显山不露水罢了。之后绿营兵败如山倒,南方军正式起来后,曾国藩靖港投水之时,罗泽南塔齐布却正是大捷之日!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退出历史舞台,南方军更加成长成熟起来了,摆脱清廷的掣肘也更加得心应手,能打的越来越多,比如李续宜、鲍超也成长起来,左李就更不用说了;而太平军则是将帅凋零,不能看了,都是自作孽。

其实曾国荃真没什么,是曾国藩卡住职场位置,用力保着他的连胜罢了,当时其他南方军诸路战场纷纷连胜,战略态势已经扭转,太平军败势已成,谁来都一样。

鲍超多隆阿就对曾国荃的抢功就颇有意见;李鸿章更是委曲求全,不得不给曾个面子上的好看罢了。那一段看问题别盯着湘军,湘军有大概念小概念之分,有时可能混淆。我以为还是以南方军或者湘军联盟称之比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太平军   太平天国   英法   咸丰   围点打援   武昌   安庆   壕沟   绿营   湘军   清廷   长江   江南   安徽   战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