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八国联军到了天津港,派使团到北京谈判,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接见的亲王认为抓住使团,联军就群龙无首了。

然后把使团抓了,严刑拷打,死了好几个。联军冲到北京发现使团人员状况,发表声明报复清朝皇室,就毁了皇家私人园林~圆明园。




当年的“火烧圆明园”,其实遭逢劫难的并非只有圆明园,而是三山五园(香山、万寿山、玉泉山,颐和园、静明园、静怡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仓皇逃跑,圆明园等京西园林被洋人攻占,在大规模抢劫与破坏之后,为了掩饰罪行,英国人与法国人等在圆明园放火,将这座万园之园彻底焚毁。

关于英法联军为何要焚毁圆明园,历史课本上给的原因就是掩盖罪行,可是,一把火烧了能掩盖么?最大的原因还是对清朝皇帝的威胁。

圆明园历经数代皇帝百余年的建设,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华美奢侈的园林,因为清朝皇帝对圆明园的喜爱,圆明园夜被称作“夏宫”。

圆明园中,雕梁画栋,除了传统东方建筑,当时的西方建筑与园林造诣也深刻体现在了圆明园中。

另一方面,园中还珍藏了大量珍贵文物,中华数千年来,大量的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青铜礼器、金银珠宝数不胜数。也因为数量过于庞大,当年圆明园中究竟有多少珍宝,根本就没有具体统计。




看了那么多回答,就是没人提鸦片的事,第一次鸦片战争因为清朝禁烟引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因为清朝继续禁烟引起的,为什么没有第三次鸦片战争呢,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里明确写上了鸦片贸易合法化,这一条。所以清朝不禁烟了。

没有鸦片,自然就没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没有火烧圆明园这回事。

这才是根本原因,其他的都是皮毛,都是侵略者为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故意找茬。




在这个话题上,恐怕很多人还疑惑另一个问题:1860年,英法联军已经火烧过一次圆明园,为什么在40年之后,八国联军又火烧了一次?

因为按照很多人的理解,40年前的那场大火已经让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废墟,那40年后的八国联军还烧一片废墟干什么?

而这个问题,囊括了很多人对圆明园理解的一个误区——圆明园根本不是一个园子,而是对清朝皇家园林的一个统称。

所谓圆明园,其实是康熙末年给皇家子弟所修的一片园林,最开始的园林也只有一处,但伴随着清朝皇帝的子嗣太过于众多,这个皇子要赏赐,那个皇子要赏赐,甚至皇帝自己也要修建园林进行消遣。所以到了雍正二年,清朝皇帝对北京园林的修建逐渐达到了高潮,一座又一座的园林拔地而起。

到了乾隆年间,紫禁城外、也就是圆明园所在的那一片区域里,已经有了大小148处园林(也就是传说中的148景),而这些园林各有各的名字,由于这些园林当中,数一个叫圆明园的园林最大,这一整片区域才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或者准确的说是旁人的俗称——圆明园!

那么讲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就明白了最早的问题,那就是圆明园为什么被烧了两次?

由于圆明园并不是固定在一处地点,当地有上百处园林,所以1860年的英法联军在动手焚毁时,他们的焚烧和抢劫完全是随心所欲,走到哪就抢到哪,抢到哪就烧到哪。看得见的就难逃一劫,看不见的就幸运躲了过去。因为圆明园只是当地的一个统称,当时的英法联军也搞不清这里到底有多少处园林?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观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圆明园的残骸现场时,很多人才会疑惑的发现,很多的园林为何几乎完好无损,或者只损失了一部分。这正是因为英法联军焚毁破坏时由于掌握信息不全,加上破坏的不彻底,这才造成大量园林幸免于难。

所以我们也不要疑惑同治中兴时,那位年轻的同治皇帝要高喊着重修圆明园,他并不是信口开河,因为当时的圆明园,真正被彻底破坏的只有其中一部分,很多还都是完好无缺或可以再实施修复的。

也正因为很多园林没有被破坏,还有一些园林在断断续续的修复中又逐渐焕发了生机,40年后的八国联军再次来袭时,他们则毫不犹豫地进行了第二轮焚毁,也是最彻底的一次焚毁。

所以他们烧的并不是一片废墟,而是一片又一片正宗完好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也好,八国联军也罢,他们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焚烧和抢劫?答案在这里其实就更不用解释了。正因为有些园林是完好的,里面的房屋里还珍藏着不少名玩字画,更有数不清的古董和珍宝。甚至在园林外面,也有同样可以卖钱的金属物,例如我们无比熟悉的12生肖兽首。

京城内的清朝守军逃跑了,皇帝也逃跑了,园林里还有这么多值钱的东西,那这帮侵略者干嘛不抢?抢完过后又干嘛不烧?

至于为什么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原因?尤其是几年前,有个叫赵立新的演员还大放厥词,声称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没法理解,一帮强盗想到你们家里去抢劫,还想顺手焚毁灭迹,请问这还需要什么理由吗?一个强盗拿着刀要抢你,你难道还要问对方为啥?




历史书上没有,语文课堂上老师是这样讲的,很有权威的饿,’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他们不识时务,虚骄自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清廷被迫派大学士桂良等赴天津议和。6月,桂良等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签订以后,清朝统治者还坚持公使进北京见皇帝要行跪拜之礼,妄图借此给“天朝上国”争回一些体面。清朝统治者玩弄这种拙劣的伎俩,实在可怜!当时英国人赫德称清廷的这种做法是:“智浅而欲轻人,力弱而欲服人”,怎么可能呢?清廷的做法,使英法侵略者感到,要驯服这个冥顽的政府,有必要给它“直接的打击”。

“当英国军队临近北京的时候,关于报复清政府的事情,曾经有一个热烈的辩论:什么才是一种厉害的报复方法?”“决定必须仿佛一声霹雳似的给一个迅速而且厉害的打击”,以示“惩一儆百之戒”──“警告清政府,违反条约以后,责罚准定跟踪着到来了。”

那么,“直接的打击”,“厉害的报复”,为什么会落在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绿水青山,风景优美。它本来是明代遗留下的废旧园林。1709年,康熙皇帝把它赐给了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始称“圆明园”。其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不断兴修、扩建。清朝几代帝王征调能工巧匠,花费150多年,才建成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中国的工匠们用智慧和力量,把祖国锦绣河山的众多景观和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聚集到一处,这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自雍正皇帝起,清朝最高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圆明园。他们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超过全年的2/3,紫禁城内的皇宫仅在举行大典时暂住。处于风雨飘摇王朝末世的清文宗──咸丰皇帝,于1855年移居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理事办公。据记载:“军机册档二分,一存方略馆,一存圆明园。”1860年9月,英法联军直逼北京通州。咸丰皇帝躲在圆明园内下达截获英使巴夏礼等人的命令,并宣布与英国断绝海上贸易进行决战。他还下令要全国军民踊跃杀夷,并颁布奖赏规格。咸丰皇帝的做法自然会引起英法联军的忌恨。

1860年9月22日,咸丰逃亡热河,命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在圆明园内设立公所,主持和局。10月6日,英法联军自德胜门、安定门入京,清军不战自溃,纷纷退往圆明园。英法联军跟踪至圆明园,奕訢闻讯而逃。侵略者找不到奕訢,其肯罢休!?英国公使额尔金就提出:要留下惩罚的痕迹──“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不易泯灭,永久保存的痕迹。”在额尔金看来,“它(即毁园)可以表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据北京,使得此事昭然显著,杜绝他日争辩和疑问。”英将格兰特说得更明确,更直言不讳──“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这样,圆明园自然在劫难逃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英法   圆明园   联军   咸丰   鸦片战争   紫禁城   使团   侵略者   英国   天津   鸦片   清朝   北京   火烧   课本   皇帝   园林   原因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