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我告诉你为什么蓝玉一定要死。

其实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别说蓝玉这匹野马,就是老黄牛徐达不也被赐死了么!

蓝玉就是一匹野马,这一点可能没人会反驳,这种有才无德的人,在用人之际,很多领导都会捏着鼻子用,但在后期大局已定,这种人能得善终就已经烧高香了。

很多人都觉得蓝玉死,是因为朱标没了,其实不然,就算朱标没死,蓝玉的结局也不得善终,清者罢官为民,重则一样满门抄斩,而且满门抄斩的可能性更大。

蓝玉属于那种没活明白的人,他的作风极像后世太平天国那些反王做派,属于那种做事不知进退,目光短浅,持功傲娇那类人……朱元璋用人之际,只要蓝玉不反,他的什么毛病都能忍。

但蓝玉的表现别说朱元璋,换任何人,都会下判断,这是一匹上不了笼头的野马,加之很会打仗,谁也保证不了后期蓝玉一旦失控他要干什么?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的皇位,不惜大肆屠杀武将,有个帖子分析过,老朱杀的都是善于进攻的,给朱允炆留下的都是善于防守的……所以答案出来了,别说蓝玉该死,就算蓝玉学卫青,战战兢兢过日子,因为他善于进攻,又善于用兵,所以他必上清除名单……

可以这么说,老朱为了这个孙子,可谓操碎了心,蓝玉死有余辜,不足惜




1389年,蓝玉捕获蒙古贵族近8万人,夜半冲进王妃帐篷,不顾礼义廉耻,强行霸占了蒙古王妃。王妃羞愤难耐,选择自尽。朱元璋大怒,蓝玉却笑着说:“活捉8万蒙古人也有罪,这个国家,谁还有功?”

朱元璋在打击淮西官僚集团的斗争取得胜利的三年后,他将屠刀对准了凉国公蓝玉,再兴大狱,株连数万人。蓝玉的死对于明朝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他的灭亡,代表了明朝元老级别的功臣宿将已经屠戮殆尽,虽有极个别的得到了善终,也不过是告老还乡或是有心无力。


朱元璋在杀功臣宿将这件事上,下手稳准狠,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前有胡惟庸,后有蓝玉剥皮实草,明廷上下人心惶惶,老臣一面对伴君如伴虎的现状心寒而极力自保,新臣被震慑收敛锋芒宁不作为也不可有所为。

蓝玉入狱后,朱元璋派吏部的人去审讯,吏部尚书詹徽问蓝玉谁是他的同党,蓝玉说,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蓝玉话音刚落,詹徽就被拿下了。就因为蓝玉一句话,詹徽也被处死了。


杀个尚书就像杀个蚂蚁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人都只顾自保,无暇顾及他人。

朱元璋为了稳固大明江山作出的努力,却不想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为朱棣“靖难”埋下了伏笔。

那么,蓝玉之死到底冤不冤呢?


一、蓝玉是谁?

蓝玉是定远人,他长得又高又大,虎头虎脑,膂力过人,武艺又好,两军交锋,勇不可当。早期因为姐夫是朱元璋麾下的大将常遇春,而加入到了反元农民军行列,在姐夫的指挥下,蓝玉被历练的勇猛无敌,所向皆捷,凭着赫赫战功从普通的士兵提拔到了军事将领。

常遇春不是任人唯亲的人,蓝玉也不是靠姐姐的关系挤进功臣之列。所以,抛开蓝玉的结局来看,他的确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每一步的晋升都是靠自己血肉之躯,一刀一枪,用命和血换来的功勋,首先这是不能抹杀的。

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蓝玉履建战功,时间长了,混了个脸熟便渐渐得到重要。蓝玉便从姐夫的麾下开始独当一面。从洪武四年起,他先后随傅友德、徐达等南征北讨。

洪武五年,朱元璋二次北征沙漠,蓝玉为先锋官,先出雁门关,打败扩廓帖木儿游骑。

洪武七年,明军在蓝玉的带领下,迅速攻克了今河北张北地界,俘获元军将有60人之多。蓝玉之名让元军闻风丧胆。


此后,蓝玉越战越勇。




洪武十四年之前,蓝玉凭战功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并赐予世袭爵位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是蓝玉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蓝玉跟随傅友德、沐英征讨云南,蓝玉冲锋陷阵,占大理,擒元廷平章达里麻,梁王在逃亡途中死去,曲靖一战的胜利,为明王朝的大军打开了云南的东部门户,战后评功,蓝玉功劳尤大,增加俸禄五百石。


朱元璋为了犒劳功臣,又一次把儿子献出来联姻,将蓝玉的女儿嫁给了蜀王做王妃。这时候蓝玉风头无两。


洪武二十年,这是蓝玉征战的巅峰,他率领轻骑冒着大雪出兵,杀元廷平章果来,擒果来的儿子,蓝玉一身军功威名远播,在内又是皇亲国戚,是朱元璋的亲家,是皇太子妃的舅舅,无论是军事上的仰仗,还是国公的头衔,蓝玉都确切无疑的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后,蓝玉盛极而衰,骤然灭亡。




二、蓝玉做了什么?

蓝玉是粗人,没什么文化,行事又嚣张。但是要知道蓝玉对于朱元璋来说并不是开国功臣,他是征讨之功,所以即便是他在朝廷上显赫一时,也远远不如徐达和常遇春对于朱元璋,对于明廷的意义。

但是这个道理蓝玉并不明白。

朱元璋将蓝玉比作是汉朝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在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一战封神后,准备封他为“梁国公”。但是蓝玉却不顾副将阻拦,将朱元璋的叮嘱抛之脑后,那晚,蓝玉冲进了蒙古可汗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帐,看着元王妃瑟瑟发抖的身子垂涎三尺。

元妃受辱,传入朱元璋耳朵里,雷霆大怒。将本要封为“梁”改为了“凉”,并将丑事刻在他的丹书铁券上。

然而,蓝玉并没有借此收敛。


在军队中他任免将校,自作主张,不向皇帝请示。北征回师的路上,经过喜峰口(今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时候,因为是深夜,守军没有弄清情况,未开关门,蓝玉一怒之下便下令叫士兵破门而入。

蓝玉蓄养了几千奴仆义子,纵容这些亲信为所欲为,欺男霸女,强占民田,御史苛责问罪,蓝玉还以军工自持,要求严惩那些御史。

朱元璋要让他做太傅,他不领情还口出狂言说自己做太师也做得,如此一来,朱元璋对他容忍的极限也就到了。

三、朱元璋为什么要除掉蓝玉?

朱元璋迟迟不肯对蓝玉动手的主要原因在于,蓝玉是太子朱标的人。当年蓝玉北征归来,发觉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表现异常,就对皇太子朱标说燕王有“不臣之心”,让太子审慎对待。

蓝玉纵然跋扈,对太子朱标是忠心不二。第一,蓝玉是朱标的妻舅,关系非同寻常。朱标一日掌权,蓝玉就一日显赫荣耀。第二,蓝玉虽然智慧不足,但武力有余,他能够帮助朱标守好大明的江山。

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蓝玉最大的保护伞死了,蓝玉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雷,必须除之而后快。否则,新帝难以降服他。

加之朱棣在朱元璋耳旁谏言:在朝诸公侯,恣意妄为,将来恐怕尾大不掉。

此番含沙射影,朱元璋第一反应就是蓝玉。果然,没几个月,锦衣卫指挥突然就告发蓝玉谋逆,对蓝玉等同党突击夜审。蓝玉谋反的理由,根据《逆臣录》所收的供词,大致有二:一是对出言不逊,对朝廷心有怨言。这就是朱元璋的翻旧账。


还有就是胡惟庸同党招供蓝玉曾牵涉其中,尽管口供真假未知,但蓝玉难逃其责。

然而,这份洋洋洒洒的《逆臣录》记载了近千人对蓝玉的供词,却没有一份是蓝玉自己口述承认的,于是,朱元璋就借题发挥,株连蓝玉家族1万五千人,加之其他同党共计2万人之多。

朱元璋除掉蓝玉真正的原因无非是他军权过重,朱标死后,皇孙朱允炆年幼,尚不能震慑老臣。

和他是否真正谋逆并无关系,他反或者不犯都是死。

蓝玉的死冤不冤?其实不冤,是他授人以柄,是他居功自傲让朱元璋起了猜忌,做人低调中庸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太张扬必然死的快。




蓝玉冤不冤,要看从什么角度看。

↑蓝玉案牵连甚广,历史罕见↑

1、从朱元璋角度看,他其实并不管蓝玉冤不冤枉,他用绝对的政治理性去估量蓝玉这个人对皇权的威胁。整个蓝玉案过程中,朱元璋仅存的一丝感情,就是把这位儿女亲家由凌迟改为剥皮,据说蓝玉死后一整张人皮都被剥落下来,存放到了蜀王府邸,直到明末李自成攻破蜀王府,仍能找到这张人皮,这一丝丝温情,面目可怖。

2、从蓝玉角度来看,他当然是冤枉的,但是,他恐怕更会感慨自己倒霉!要是朱标还活着,蓝玉恐怕不会死,只要熬到朱元璋翘辫子,蓝玉就可以凭借他和朱标深厚的感情以及利益关联,谋取更高的官位,可惜,老朱太能活,而朱标又没福气,英年早逝。

后世很多文献都记载了蓝玉的嚣张跋扈,似乎说明蓝玉咎由自取,然而仔细想想,蓝玉为什么就敢那么猖狂?一句话——有大靠山!

蓝玉和徐达常遇春等人不同,他应该算是第二代功臣,在明朝立国后,蓝玉和冯胜等人替明朝立下不朽军功,在徐达常遇春等人去世后,蓝玉更是风头无两,被朱元璋倚重,朱元璋此人最喜政治联姻,也因此,蓝玉得以成为太子朱标的舅父。

↑朱标是蓝玉最大的靠山↑

朱标刻意也好,发自真心也好,他和蓝玉的关系非常密切,朱元璋经过认真观察考量,发现朱标可以驾驭蓝玉,于是尽管蓝玉猖狂不法,朱元璋忍而不发。

蓝玉之所以猖狂,并非无脑为之,而是有恃无恐,这个最大的靠山,不是朱元璋,而是太子朱标。在朱标的护佑下,尽管蓝玉有诸多劣迹,但仍然被保了下来,朱元璋发出过非常明确的警告——“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就是政治信号,然而蓝玉算准了朱元璋的软肋,只要保持住和朱标的感情利益关系,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

当朱标死后,朱元璋几经考虑,没有选取燕王朱棣等皇子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朱标之子朱允炆,朱允炆哪能驾驭得了蓝玉,朱元璋必定要斩除蓝玉这样的功臣集团。

↑朱元璋的政治手段是蓝玉根本比不了的↑

此时,即使蓝玉政治嗅觉敏锐,提早意识到大事不妙,也已经晚了,朱元璋通过布局,已经成功把兵权分散到各个皇子手上,蓝玉即使动过造反的念头,也没用,他掌控不了兵权。

蓝玉却也无开国公常升的觉悟,心存侥幸,不肯早早自杀,已图换取家人的性命安好,当然,蓝玉也没有那个时间去算计考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初,蓝玉被捕,仅仅过了几天,二月初十就被杀,而常升则是在四月份才被牵连进去,常升此时已经看出朱元璋清楚功臣二代集团的政治决心,于是自杀或者慨然接受赐死(待考证)。

↑蓝玉的下场是无比惨烈的↑

耐人寻味的是,蓝玉被杀后三个月,朱元璋为了给全天下一个交代,发布了《逆臣录》一书,可是这本书中并没有蓝玉和常升这两位公爵的供词!我们可以猜想,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谋反确无实锤,而蓝玉嚣张强悍,不肯屈打成招,宁死不承认,甚至在已知必死的情况下,破口大骂朱元璋,这些内容哪能记载下来!这本《逆臣录》由于存在太多逻辑硬伤,后来被朱元璋下令收回焚毁,流传于后世的目前仅见两本。

最后,从被蓝玉依仗权势欺压过的人的角度来看,蓝玉死的当然不冤,而是死有余辜。

当他怒冲喜峰关关门的时候,当他强暴元妃的时候,当他纵容恶奴称霸乡里,强占民田,横行不法的时候,可能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会有报应吧,而且报应不爽的这一天来的这么快,这么残酷,其子蓝闹儿,蓝太平,其兄蓝荣,侄儿蓝田,全部凌迟而死,蓝家最终被灭族,满地鲜血偿还了受害者的眼泪。




1393年,大将蓝玉哀嚎: “我冤哪!”话音未落,刽子手开始行刑,活活将他剥皮致死,并在人皮中填上稻草。这一切,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

蓝玉,是征战沙场从未有过败绩,所向无敌的大将军。

蓝玉,是朱元璋曾经寄予厚望,留给下一代帝王开疆拓土的悍将。

蓝玉,是朱元璋私交甚好,儿女缔结姻缘的亲家。

这样的蓝玉,为何落得剥皮示众的凄惨下场呢?这其中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冤屈呢?

一、有恃无恐的蓝玉

蓝玉骁勇善战,用兵如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从1371年开始,蓝玉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蓝玉平定西蕃叛乱,南征云南,北上大破元军,征伐西南......威名赫赫。

朱元璋对蓝玉非常器重,将他比作汉武帝时候的大将卫青。

可是,蓝玉却不如卫青沉稳谨慎,而是倚仗自己的军功,飞扬跋扈起来。

他做的事,换上别人,早就被处死几次了,朱元璋却常常对他网开一面。

有一次,蓝玉看中东昌的一片民田,指使下属强占。

不愿意交出民田的,轻者被打骂,重者被打死。

有冤者到御史处告发,御史查问时,蓝玉竟然将御史捆绑起来,打了一顿。

强占民田,殴打朝廷命官,实为大罪。

众所周知,朱元璋年轻时混迹于底层,受惯了欺凌,最恨官吏仗势欺人。

蓝玉这样的行为实实在在触碰了朱元璋的逆鳞。

可是,此事闹到朝廷上后,朱元璋虽然非常气愤,将蓝玉呵斥了一顿,却并未有更严重的惩罚。

他对蓝玉的呵护确实有些超乎寻常。

如果说蓝玉欺压百姓是位高权重之人的常态,并不少见,不会引起舆论轰动。

另外一件事就冒天下之大不韪了,闻之让人心惊。

蓝玉北上进攻元军时,看到北元皇帝的妃子,春心大动。不顾元妃的极力反抗,强行侵犯了她。

元妃羞愤难耐,自缢而亡。

朱元璋本意要招降北元贵族,蓝玉的行为,大大破坏了朱元璋的部署。

还没等朱元璋想好怎么处罚蓝玉,他又干了一件大逆不道之事。

蓝玉大破元军后,得意洋洋地回京。途中夜抵喜峰关,大声呼唤守城官吏开门。

可是还没等官吏将门打开,蓝玉就等不及了,命令士兵开炮,一炮轰掉了喜峰关的城门,大摇大摆进了城。

仅仅因为守关官吏开门慢了一点,就炮轰了己方的城门,这是多么嚣张的行为!

朱元璋当然又气得倒仰,在群臣面前大骂蓝玉。

可是鞭子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朱元璋只是将他的过错刻录在铁券上,又把他的封地从梁国迁到凉地。

这样的惩罚,不伤筋动骨,连侮辱都算不上,谁能当回事?

那么,蓝玉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朱元璋竟然如此袒护他?

仅仅因为军功赫赫吗?当然不是。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对待有功之臣他从不手软,其中不乏比蓝玉还劳苦功高的臣子。

李善长是大明王朝开国功劳最大的“六王”之一,朱元璋将他封为文官中的最高职位,还赏赐给他可以免死三次的免死金牌。

李善长77岁时,有人告发他参与“胡惟庸谋逆案”。

这个时候,胡惟庸已经被处死十年,年老体衰的李善长早已告老还乡。

十年前胡惟庸虽然四次劝说李善长跟他一起谋逆,李善长却拒绝了,没有参与。

李善长知道有人谋逆却没有举报,实乃有罪。可是朱元璋对他的处罚却重得让人惊讶。

朱元璋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屠戮殆尽。

蓝玉的战功与开国功臣李善长比起来,显然不及,却屡屡被赦免重罪。很明显,朱元璋不杀他另有隐情。

朱元璋对蓝玉屡屡手下留情的原因就是:蓝玉背后的靠山是太子朱标。朱元璋要留着蓝玉,作为朱标顺利统治大明江山的一枚棋子。

二、靠山倒了,蓝玉惨死

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朱元璋的嫡长子,按照大明朝的传位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标从出生开始就被认定为是大明江山的继承人。

对于这个儿子,朱元璋可谓是倾尽全力。

只要朝臣中有人对朱标表示出稍许不服之心,朱元璋就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

开国功臣李善长、丞相胡惟庸的死,都是因为朱元璋不相信他们愿意臣服于朱标。

经过精心筹划,朱元璋把自己身边最好的文臣悍将,也是他确信能够全力支持朱标的人都共享给了朱标。

蓝玉就是其中精挑细选的一个。

毋庸置疑,蓝玉有极高的军事才能。

更重要的是,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

从亲属关系上来说,朱标还要叫蓝玉一声舅舅。从这一点上来看,蓝玉是朱标的坚定支持者。

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这样的人,正是朱元璋最想留给朱标的顶级资源。

因此,尽管蓝玉多次做出违逆之事,朱元璋对他并不十分满意。

可是每次想起朱标,朱元璋就用最大的耐心和容忍度宽待了蓝玉。

如果朱标能够顺利登上帝位,蓝玉必将能够再创人生辉煌。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尽管朱元璋殚精竭虑为朱标铺好了一条帝王之路,朱标却死了。

朱标死得非常突然,一场小小的风寒就夺走了他37岁的生命。

朱元璋本已规划好的一切又被打乱,经历了最初的悲痛后,朱元璋又开始为大明王朝的未来竭尽全力。

思前想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

一切要重新洗牌,朱元璋重新审视了身边的文臣武将。

换一个角度看蓝玉,曾经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成为威胁大明江山的不稳定因素。

朱标的原配常氏是蓝玉的外甥女,常氏的儿子是朱标的次子朱允熥。

因为常氏早死,朱标原本的妾室吕氏得以扶正,她的儿子朱允炆随之成为朱标的嫡长子,这才有了皇位继承权。

朱允熥才是与蓝玉沾亲带故的那个人,在蓝玉的立场上来看,他当然更想让朱允熥继承皇位。

朱元璋又一次想起蓝玉的种种任性妄为,飞扬跋扈。

蓝玉常常擅自提拔和任免官员,朱元璋让他做太子太傅,他竟敢当面顶撞,认为自己应该做太师。

蓝玉对自己都毫无敬畏之心,孱弱幼小的朱允炆怎么可能驾驭得了他呢?

这时候朱元璋已经64岁,深感时间紧迫。既然蓝玉必须死,朱元璋就要尽快找一个理由。

苦于没有人举报,朱元璋启动了情报机构锦衣卫。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音同“环”)告发蓝玉谋反。

朱元璋毫不犹豫,只用了80几天就速成了“蓝玉案”。

趁此次契机,朱元璋屠刀一挥,15000多人受到牵连,死于非命。

先不说蓝玉实际上并没有造反,就是状告蓝玉想造反的证词,仔细看都是漏洞百出。

比如一个叫做张仁孙的人交代,蓝玉曾经请他喝酒,让他帮忙置办武器,如果能成大事,就会给他加官进爵。

可是张仁孙只是蓝玉家的一个染匠。

诸如此类的谋逆罪证,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只不过朱元璋要的不是论罪处罚,他要的只是一个借口,用以处死蓝玉。

蓝玉虽然跋扈,却并不愚蠢。他明白自己的靠山已倒,朱元璋的用意昭然若揭,自己没有生还的余地。

蓝玉既不认罪,也没有激烈反抗,只是大呼“冤枉”。

如果他能早些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或许之前就不会那么嚣张,死的可能也不会那么悲惨。

三、结束语

朱元璋杀了蓝玉和一批功臣后,自以为孙子朱允炆将会稳坐皇帝的位置,天下太平。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死后仅仅一年多,朱允炆就面临着亲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残酷局面。

更悲惨的是,因为朱元璋痛下杀手,诸如蓝玉这样的悍将都被屠戮一空。面对凶悍的朱棣,朱允炆竟然无人可用。

朱棣攻破京城后,朱允炆被迫自焚而死。

如果朱元璋九泉之下有知,是否会懊悔自己杀了蓝玉呢?如果蓝玉不死,朱棣还能夺取天下吗?如果蓝玉不死,朱允炆是否能稳坐皇帝之位?

这些“如果”都没有了答案,一切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蓝玉的死,是命运的安排,也是蓝玉自己嚣张跋扈的结果。

蓝玉冤不冤?最后以“谋逆罪”被剥皮,株连九族,蓝玉是真的冤。

可是他曾经做过那么多欺男霸女,抢夺百姓财产等等飞扬跋扈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他早就该死了,一点儿也不冤。




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告发谋反,入狱3天,就被“剥皮实草”、灭了3族。但他死得并不冤,养兵马、欺负皇妃……该干的,不该干的,他都干了。

蓝玉是除了常遇春、徐达之外,明朝开国最厉害的战神。

北上破元,他一战俘虏7万多人,缴获马、羊、牛等15万余头,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卫青”。

他和朱元璋还沾亲带故,是太子朱标的舅舅,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11子蜀王朱椿。

然而,军功累累、贵为皇亲国戚的蓝玉,却因为一个小小锦衣卫的告状,被捕入狱。入狱3天,他就被“剥皮实草”,灭了3族。

“剥皮实草”,是一种残忍的死刑,将人皮完整地剥下来,做成袋子的形状,在里面填满稻草,随后悬挂始终示众。

蓝玉到底犯了什么事?

他死得到底冤不冤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蓝玉之死说起。

一场精心设计的冤案

蓝玉的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冤案。

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蒋瓛告发谋反,朱元璋当即把他抓进监狱。

当时的蓝宇,贵为凉国公,但入狱3天,他就被朱元璋判处“剥皮实草”之刑,还灭了3族,牵连数万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真的谋反了吗?

从已有的史料来看,这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冤案。

在《明史》《明太祖实录》等史料中,蓝玉之死的记载并不详细,只有一个结果。

《明史纪事本末》:约束已定,为锦衣卫指挥蒋瓛所告。命群臣讯状具实,磔于市,夷三族。

不过,有一本书,却详细记载了事情的始末。

这本书,就是《逆臣录》。

这是蓝玉死后,朱元璋特意命人记录下来的案件始末,包括所有人的供词,并昭告天下的一本书。

按理说,这本书,应该成为蓝玉谋反的铁证。

然而,我却认为,这本书,恰恰证明了蓝玉的清白。

《逆臣录》中供词很多,句句都在指认蓝玉谋反,似乎每个被牵连的人,都罪大恶极。

可是,整体来看,供词前后矛盾、违背史实,处处都是疑点

疑点一:主谋尚未招供,朱元璋就急哄哄杀人

《逆臣录》这本书,收录了近万人的供词,上至将军、王爷,下至贩夫走卒,全部矛头都指向以蓝玉为首的一众主犯。

按照这个逻辑,主犯的供词,应该要和他们相呼应,形成一条重要的闭路,才能明确给蓝玉定罪。

据《明史》记载,二号人物景川侯曹震供述了罪行。

《明史·蓝玉传》:锦衣卫指挥蒋丁献告玉反,下吏鞠讯。狱词云:`玉与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舶妒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籍田举事。

然而,我翻遍了整个《逆臣录》,却找不到蓝玉和曹震的供词,其他为首的几人,也基本不见供词。

不见供词,只有两种原因:

  • 一是他们根本没招供;

  • 二是朱元璋没让人放进去。

我认为,大概率这些主角们都没有招供。

入狱3天,蓝玉再傻也不可能马上招供,然而,他却直接被朱元璋处以死刑了。

按照惯例,这种牵连甚广的谋反案,涉及重要的皇亲国戚,要彻查真相,然后才会下杀手。

蓝玉案牵涉数万人,就算每个人只审问一遍,挨个对比供词,也需要至少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查明真相。

朱元璋这么着急,似乎在暗示众人蓝玉我已经杀了,这就是一起谋反案无疑,后面继续审案子的人,你们好好看着办!

疑点二:策划谋反的宴会,太荒唐

在《逆臣录》中,蓝玉策划谋反的时间,是洪武26年正月十日到二月八日之间,此时,他从北方征战回来,在府中接连安排宴会,实则策划谋反。

当时,来访凉国公府邸的人,有各类王侯将领,也有许多地方官,更有不起眼的贩夫走卒、奴仆家丁,甚至还有几个街头混混式的人物。

他们都受到了蓝玉的款待。

在《逆臣录》中,蓝玉在饭桌上,热情洋溢地商量谋反的细节:“自后常到凉国公处商议谋逆”“节次于本官宅内往来谋逆”……

据史料记载,这一个月,拜访蓝玉的人数上千,不少人去了好几次。

而这,就是蓝玉策划谋反的时间。

这也太荒唐了。

蓝玉手握重兵,就算要谋反,也不可能选择人员流动这么密集的场所,而朱元璋也不可能对此半点反应也没有。

蓝玉骁勇善战、有谋略,又不是个笨人,怎么可能这么明目张胆?

疑点三:策划谋反的时间,非常荒唐。

策划谋反的时间,属于谋反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后定罪中,蓝玉对外计划起兵的时间是洪武26年,开始策划谋反的时间,却有很多个:洪武21年、洪武23年……

这些时间点,来自不同人的供词。

策划谋反的时间不一致,似乎不是什么硬伤,然而,洪武21年,却是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

这一年,蓝玉率领十万大军,北上破元,建立了一生最大的功勋。

可有人却说,这个时间点,他却给千里之外的人写信,要商量谋反。

62岁的老都督的供词:“洪武二十一年,有蓝玉北征,着人寄信与春:`你在府办事,早晚艰难。你又是胡党,久后有人招出来,一家儿都是罢了。你不如寻个缘故去,则说你年老管不得事,好歹叫你在外领军,就和你们合做一件大事。’”(取自《逆臣录》)

你是蓝玉,你会在作战立功的关键时刻,给千里之外的人写信谋反吗?

以上三个疑点,是《逆臣录》中最大的疑点,此外,供词表述雷同一致、强行和胡惟庸案牵连等,也是公认的硬伤。

如果从是否造反来看,蓝玉之死,无疑是冤枉的。

但是,结合蓝玉的所作所为,我却认为,他的死,并不冤枉。

为何蓝玉死得不冤?

蓝玉造反疑点重重,为何我却认为他死得不冤呢?

因为这么多年,如果不是朱元璋处处宽容他,他早就死了很多回了。

其一,四处联姻,夸张势力,形成与皇家相对抗的利益集体。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为了安抚各大功臣,巩固朱家的势力,实行与功臣联姻的政策。

当时,朱元璋的16个女儿,有八个嫁给了开国武将的后代,而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女、卫国公邓愈等一系列将领家中的适龄女眷,也都纷纷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们。

这样一来,朱家和功臣之家形成了稳固的一对一姻亲关系,而朱元璋是这个姻亲关系的掌控者。

但是,蓝玉破坏了朱元璋的计划。

他在这个姻亲关系之下,培植了自己的小团体。

蓝玉本就是常遇春的妻弟,还与开国武将叶昇是姻亲关系;蓝玉又鼓动常遇春之子常茂迎娶另一位开国名将冯胜的女儿。这还不算完,蓝玉还在继续筹谋扩大这个联姻圈子。

在蓝玉的操作下,掌控兵权的武将家族,形成了【以常家为大核心、蓝家为小核心】的圈子。

圈子里的人,都是大明举足轻重的将领,若他们有反心,大明江山就危险了。

蓝玉的行为,说小了是结党营私,说大了就是培植造反的实力。

自古功臣,最忌讳的就是功高盖主,但蓝玉毫不在乎,拼命扩张势力,无疑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

其二,仗着军功,多次挑战朱元璋的底线。

蓝玉军功赫赫,但气焰也非常嚣张。

徐达、常遇春死后,他就成了大明举足轻重的将领,加上军功无数,又是皇亲国戚,蓝玉多次挑战朱元璋的底线:

  • 元妃主动投降,他违反朱元璋的命令,没有礼遇她,反而动手强迫,导致元妃自杀;

  • 他北征归来,路上遇到关卡,开城门的人动作稍微慢了些,他就直接带兵闯关卡;

  • 手下的人强抢民田,被人告发,御史上门追究,蓝玉二话不说就把人赶了出去;

  • 朱元璋给他开庆功宴,他嚣张至极,举止无理,直接称呼自己的官职太低……

《明太祖实录》:尝占东昌民田,民讼之,御史按问,玉捶逐御史。及征北还,私其驼马珍宝无算。夜度喜峰关,关吏以夜不即纳,玉大怒,纵兵毁关而入。上闻之不乐。会有发其私元主妃者,上切责之。

朱元璋很喜欢蓝玉,很多次他都选择原谅。

但是,有些事,可一可二不可三。

当朱元璋生气时,他直接把原本准备册封蓝玉的“梁国公”改为了“凉国公”,并且在铁券上提醒他要时刻自省。

不过,蓝玉不仅没反省,反而更过分了。

他在家里的各种服饰上刻龙纹,用各种铸金器具,大肆扩大家奴、马坊的规模,几近达到私自培养兵马的程度。

《明太祖实录》:蓝玉越礼犯分,席帐、护膝皆饰金龙,又铸金爵以为饮器,家奴至于数百, 马坊、廊房悉用九五间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蓝玉此举,分明把自己视为“小皇帝”,有自己的兵马和亲信,还擅自用天子饰品。

别说心狠的朱元璋,换做任何一个皇帝,恐怕都没有办法容忍吧。

其三,干涉政务,中饱私囊,成了大明朝发展的毒瘤。

除了在个人享受上挑战帝王权威,蓝玉还经常带着一众武将插手地方政务。

明朝那些开国武将,在打天下时确实功勋卓著,不可或缺,但等到朱元璋晚年时期,国家基本稳定,需要的,不止是武力,还有治国方略。

但是,武将不擅长治国。

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天下太平时,武将应该慢慢退居幕后,与此同时,他多次敲打武将,让他们多读读史书,争取做过文武全才。

但蓝玉打破了朱元璋的计划。

以蓝玉为首的武将集团,在蓝玉的带领下,肆意干涉地方政务,仗着身份让地方官不敢妄动,中饱私囊、欺压百姓成了家常便饭。

最过分的时候,他们还要插手官营的盐业,这等于是动了朱家的蛋糕。

朱元璋发现后,大怒,但碍于参与之人都是功臣,不好直接发作,只是没收了他们的钱财、盐引。

《国初事迹》:蓝玉令家人中到云南盐一万余引,倚势兑支。事发,太祖曰:“此是侵夺民利,沮坏盐法,但是功臣家中到盐引,尽行没官。

此时,蓝玉等人,已经成了大明朝稳定发展的毒瘤。

朱元璋看在军功的面上,没有追究,可蓝玉若不吸取教训,注定要走向灭亡。

以上,是我认为蓝玉死得不冤的理由。

写在最后

蓝玉作为一代战神,是值得尊敬的。

他很聪明,甚至还能先于朱元璋、朱标看出朱棣的反意。

但他的性格,是他的硬伤。

居功自傲、嚣张跋扈,他相信,以自己的军功和地位,无人可以轻易撼动自己。

只是,他忘记了。

这天下,毕竟是朱元璋的天下。

当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彻底不再信任他,开始着手铲除这颗毒瘤,力争为孙儿留下太平江山。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蓝玉没有造反,他也死得不冤,毕竟,私主元妃、棕兵闯关、私用龙饰、干涉政务、插手盐引……不管是哪一桩,都足以定蓝玉死罪。

此前,朱元璋只是信任他,认为太子朱标可以驾驭他,才留着他的性命。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大明   明朝   供词   皮实   锦衣卫   江山   军功   御史   武将   疑点   功臣   标的   太子   嚣张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