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李善长之死是明朝君权与相权之间进行权力斗争的产物,是文官系统内部大清洗之权力重构的牺牲品,是朱元璋作为维护后代子孙之“拔刺”政治事件之典型案件的代表作,是朱标之死使得“好太孙”朱允炆与李善长等阵营失去了“保护伞”,是朱元璋为了清理所有政治障碍的组成部分。

胡惟庸案件连带的主要责任人是李善长,由于胡惟庸“贪污”案件或“通敌”案件已经被朱元璋给坐实了,加上李善长代表的是淮西功臣体系的元老级人物可以直接威胁到朱元璋的政治地位,李善长之死的导火索是刘伯温之死引起的国家人事调整事件的变动性。

李善长之死是“谋反之罪”直接造成朱元璋“杀鸡儆猴”的作用,是朱元璋不容许朋党之乱的发生,李善长交接的文武百官过多也是间接的“催命符”。




朱元璋的政治大屠杀,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很多年轻人觉得朱元璋够狠够毒。但是,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社会阅历的日益增长,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

每一个被朱元璋屠杀的所谓“功臣”,都有着让朱元璋心生痛恨的言行举止和政治图谋。

李善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得到朱元璋高度认可与大力奖赏。但是,76岁主动回家养老,却没有能够善终,因为他的欲望还没有全部眠灭。

朱元璋为什么奖赏李善长?

劳苦功高、制衡浙东官僚

朱元璋说过“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李善长位居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争相依附他的人数不胜数。随着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淮西派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柄利剑,有力制约着浙东官僚。浙东官僚以刘伯温、宋濂为主要代表。

其实,朱元璋利用淮西、浙东两大权力派别相互制衡,实现自己高度集权的目的。

审时度势、回家种地养老

当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当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明智的李善长不得不掂量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他试探性地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希望回家种地、养老。

朱元璋毫无挽留之意,果断批准了他的请求。

本以为从此可以平安至老,李善长没想到自己70多岁,却接连不断遭到朱元璋制裁、惩罚、直至76岁的时候,竟然被诛杀、甚至近乎满门抄斩。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朱元璋为什么对待李善长这么绝情呢?

位高权重、傲慢情绪外露

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帮助朱元璋供应军粮,功劳很大,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享受年禄4000担,而且子孙世袭;最特别的是,朱元璋授予李善长铁券,李善长本人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因为位高权重,李善长的嫉贤妒能心态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立即罗列他们的罪行,并且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的职务。

中丞刘基与李善长争论法令,李善长当众辱骂刘基。

刘基内心不安,唯恐受到李善长打击报复,便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就是这样,最后也没能逃脱被毒死的厄运。

朱元璋信任的一大批官员都获罪、丢官、甚至被处死,只有李善长依然在朝廷做官。

李善长地位和权力已经达到了为臣的顶峰,心中不知不觉滋生了傲慢与狂妄情绪,言谈举止都表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势。

心机极深的朱元璋一直留意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对李善长的看法与感情也在慢慢变化中,由原来的欣赏、信任,到后来变成了怀疑、反感。

恃宠而骄、年禄大幅削减

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把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将李祺授予驸马都尉。

刚刚确立婚姻关系的时候,临安公主遵从妇道、尊重李家。李善长家庭因为受到皇家恩宠,势力十分显赫,当时全国上下对李家羡慕不已。

李祺迎娶临安公主进门一个月后,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大事。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给朱元璋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10日不能上朝,他都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已经6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

朱元璋回想,最近几天确实没看见李善长,而且驸马都尉李祺也是不恭不敬,便十分生气。

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的4000担年禄,削减为2200担。

也许李善长家不缺少这些俸禄,但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惩罚,表明朱元璋已经不再袒护李善长,而是能惩罚就决不手软、而是对李善长心生怨恨了。

深受皇恩、竟然不表感谢

李善长与胡惟庸向来关系很好,多年互有来往。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有一个儿子叫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的人非常多;但是,李善长仍然当官并且暂理御史台事务。

朱元璋没有因为胡惟庸而惩罚李善长,可是李善长却没有对皇上表示感谢。朱元璋心存芥蒂。

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及其儿子李佑,实际上都是胡惟庸的党羽。

明太祖朱元璋对李存义父子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这么大的皇恩,李善长还是没有表示感谢。

朱元璋这次不仅仅是心存芥蒂,而是怀恨在心。

借兵造府、意在张扬人脉

按道理,李善长想造一座府第,应该不是难事,可是,李善长却希望造出气势,彰显自己具有强大的人脉。

他不是从老家邀请工匠为自己造房子,而是向以前的部下汤和借用300名士兵,来为自己建造宅第。

李善长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告诉乡亲们,我不是普通人、我是开国元勋、我是有功之人、我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令李善长没想到,如今的部下不是当年的部下了,汤和把借兵造宅这件事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李善长人老心不老,而且倚老卖老,念念不忘当年的功劳,还在试探部下的忠心,还有东山再起的野心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不满、更加猜疑、更加怨恨。

滥用人情、引发太祖深挖

有一批罪犯即将发配边疆,其中的丁斌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几次向朱元璋求情,赦免丁斌。

本来朱元璋对李善长就很不高兴,因为他已经退位了,还喜欢过问国事。

这次为丁斌求情,朱元璋更加恼火,不但不赦免丁斌,而且要对丁斌严加审讯,深挖背后的盘根错节。

丁斌招供李存义等人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又牵连到李善长。

原来,胡惟庸多次派人、甚至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并且承诺:一旦大事成功,就让李善长担任淮西之王。

虽然李善长没有同意参与谋反,但是他知情不报!这也是与谋反同罪的。

恰好这时候又有人检举李善长: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

很多大臣接连不断向朱元璋上书,弹劾李善长;就连李善长的奴仆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经常私会密谋的事情。

朱元璋异常愤怒,他觉得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却不揭发举报,而是犹豫观望、心怀两端,就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朱元璋决心狠狠惩处李善长,即使李善长已经76岁了。

星变灾祸、近乎满门抄斩

正当朱元璋对李善长万分恼火的时候,钦天监报告天象发生异变,巨星从天空陨落。

朱元璋召集六部大臣询问吉凶,都说肯定有灾难即将降临。

朱元璋命令占卜官员进行占卜,结果是灾祸必须降临老臣身上,否则皇上就有灾难。

把李善长的事情与天象星变联系起来,朱元璋毫不犹豫,命人将李善长及其一家妻、女、弟、侄,总共70多人,全部处死。

因为李善长儿子李祺是驸马都尉,儿媳是临安公主,免于死罪,但是被迁徙到江浦。时间不长,两人先后死去。

李祺儿子李芳、李茂,因为是公主儿子、皇上外孙,便网开一面,没有治罪。

李芳担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担任旗手卫镇扶。

但是,原来承诺的可以世袭韩国公权利,统统取消了。

在皇帝面前,再大的功劳都不是免死的铁证;平时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皇帝处死大臣的理由。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冤斩,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券(老朱的免死金牌,此铁卷的最终解释权归老朱所有),仍难免死罪。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儿女婿,也即公主和附马(李祺)。

1368年,当年的放牛娃、和尚、叫花子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登基后,封赏了一批开国功臣。在这一批开国功臣中,有6位被封为爵位最高的公爵。他们的排名依次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开国六公”。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他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在“开国六公”中,李善长位列第一。李善长负责经营后方,供给兵粮,居功至伟,朱元璋亲赐其铁券。李善长在众功臣中第一个获得铁书丹卷。他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他这块丹书铁券可以免死两次,连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他免二死,子免一死。”

老朱的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在世萧何”。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

“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君臣友谊的建立

公元1353年 ,25岁的朱元璋投奔明教。那时天下大乱,元王朝奄奄一息。当刚刚起步的老朱率部南下滁州途中,41岁的李善长德高望重,他主动前往迎接拜见没有多大势力的朱元璋。

朱元璋请教他:

“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李善长回答: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意思是劝老朱善于用人,不滥杀无辜,平定天下易如反掌。二人谈话很投机,老朱虚心听取李善长建议,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1354年郭子兴率万人南下,相中李善长的才能,想把他从老朱的手中夺为己用。但李善长极力推托,从一而忠。

位高权重

洪武初年,他成为开国元勋第一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善长变的刻薄、骄横,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日渐不满。


当胡惟庸一等先后获罪被杀后,老朱念及李善长过去的功劳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 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休。他说:

“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

在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辞官回乡,朱元璋亲赐封地,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一百五十户,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百家。并在之后提拔他的弟弟李存义和其侄子李绅为官,还将自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琪,拜为驸马都尉。李家成为仅次于皇族的第二大贵族,朝野上下人人羡慕,李善长越发恃宠而骄,待人刻薄。

罪:受贿并和逆臣胡惟庸组团

以李善长为核心的准西集团势力越来越大,他收老乡胡惟庸300两黄金,让胡惟庸成了这个集团的知名人物,他们合伙排挤非淮西籍大臣,妒贤嫉能害死山西阳曲人杨宪。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即按其罪奏黜之;李善长的亲信中书都事李彬贪污犯法,刘基铁面无私,按法处死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招致李善长报复,他“恶人先告状”,致刘伯温被迫辞职告老还乡。

罪:对皇帝大不敬

朱元璋已经对李善长不满。李善长目无君主,不守礼节,没人情味。临安公主嫁后一个月,朱元璋重病,有十几天都没法视朝。李善长冷漠不去问候,他的儿子李祺也没有去问候朱元璋,也不向朱元璋谢罪。《明史》记载,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疏言:

“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几及其半。

亲人出卖:已在死亡的边沿不知回头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密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勾结谋反,于是朱元璋马上逮捕了李存义和儿子李佑(胡惟庸的侄女婿)在严刑逼供下,李存义不仅承认了自己与胡惟庸勾结,而且指出李善长有参与。于是朱元璋马上召见李善长,众大臣求情以及动用之前的丹书铁券,李善长逃过一死。对李存义父子朱元璋从轻发落,诏免其死罪,安置崇明。但是李善长自以为朱元璋不舍得杀他,仍不知避其锋芒,作死的节奏更加强烈。

故友出卖:私自调兵建豪宅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年龄已是76岁的李善长大兴土木造府邸,他找到老战友汤和,从汤和手中借300士兵来充当了劳工。汤和为了获得老朱的信任,抓住这个机会表忠心,他将此事秘密报给朱元璋。明朝私用士兵是重罪。这让老朱起了杀心。

下人出卖:替罪人求情,明知胡惟庸谋反不报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份,京城受株连的百姓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请求朱元璋赦免亲戚丁斌,朱元璋大怒,非但不赦免丁斌,反而将丁斌下狱治罪。丁斌在严刑之下,招供出李善长的各种罪行。

当时有个李善长的下人被屈打成招:“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 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李善长终于说了一句: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朱元璋忍无可忍,给李善长加上罪名:

“知谋逆不举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最终朱元璋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人一并斩首示众,家产被抄。李善长终于把自己作死了,痛心的是连累了全家。





答: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各色血雨腥风的大案里,大明开国“左相国”李善长的被杀,可以说桩让当时多少人想不到的事儿。

要知道,这位大明开国的“萧何”,朱元璋时打天下年间功劳苦劳一堆的“大管家”,明朝六部官制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多年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哪怕洪武十三年,著名的“胡惟庸案”震惊天下,各色“胡惟庸党羽”手拉手上法场。与胡惟庸有着特殊关系的李善长,依然得到明太祖的保护。之后的几年里,李善长父子多次得到朱元璋赏赐,李善长的儿子还曾被委以重任。乍一看去,朱元璋与这位“老搭档”的关系,依然其乐融融。

可仅仅十年后,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就突然把脸一翻:仅仅因为几名御史的奏劾,就把正在崇明安度晚年的李善长揪出来,翻出了十年前“胡惟庸案”的旧账,逼得这位七十七岁的“老相国”含恨自尽,其全家七十多口老幼也惨遭株连。这位明朝开国公认的“百官之首”,人生就此凄然收场。


可为什么?曾经视汉高祖刘邦为偶像的朱元璋,会用如此“翻脸比翻书快”的手段,对待自己的“萧何”李善长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说说李善长所属的“派系”,那叫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就让朱元璋如鲠在喉的“淮西勋臣”集团。

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其核心力量,正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其出生入死的“淮西籍”功臣们。早在朱元璋以“吴王”身份占据东南时,当时就有“城中高簪半淮人”的说法。待到明王朝开基建国后,“淮西人”的势力更是滚雪球膨胀,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明朝“开国六国公”,清一色淮西人,左右丞相更是由李善长徐达两位“淮西文武”领衔,五十七位侯爵也大多淮西人。朱元璋每次上朝议事,只要放眼望去,几乎个个“老乡”。


对这些“老乡”,朱元璋一开始确有“和谐”的意思。得天下后的朱元璋,还曾吐槽过“偶像”刘邦“杀功臣”的往事,多次表示要和“淮西勋臣”们“卒皆保全”。开国时一向节俭的他,更不惜血本兴建凤阳中都,就盼着有一天能和“淮西勋臣”们“荣归故里”。但“骨感”的现实是,这群曾为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开国后就放飞了,尤其是拉帮结派,那是驾轻就熟,没几年下来,排斥异己的闹剧就一桩接一桩。

比如刘基杨宪等“非淮西”的重臣,在明初开国的几年里,都受尽了“淮西勋臣”们的围堵。纵是智如泉涌如刘基,也是想辞官避祸亦不可得。最后在“淮西勋臣”们的构陷里身患重病,落得不明不白离世。“淮西勋臣”里的“新贵”胡惟庸,坐上了左丞相宝座后,更是从此撒了欢,没几年就培养出自己一套“团队”,还与北元倭寇“勾勾搭搭”,终于“作”出了“胡惟庸大案”,招来朱元璋的一通大杀。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为大明建国流够了血的“淮西勋臣”,明朝开国后没几年,就成了新生大明王朝的毒瘤。由于这些人各个掌握着肥沃的土地,享受着强大的特权,于是也越发肆无忌惮,破坏国家法度乃至腐化堕落,几乎都成了常事。特别是“腐化”,那更成了流行风气,这群人治国无能,收受贿赂乃至“享乐废法”,几乎样样都不用教。倘若由着这些人闹腾下去,初建的大明王朝,百分百要走上诸多“农民起义政权”短命的老路。

所以,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群他曾盼着“一起慢慢变老”的“淮西勋臣”们,早就变成了一群必须恶整的人。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大案”,别看株连极多,其实也只是开始。身在其中的李善长,自然也是朱元璋的“目标”之一。但对于李善长,这事儿却还是不一样。


在“淮西勋臣”里,李善长是个核心人物。他虽然不似徐达汤和等人手握重兵。但明朝开国战争里,他其实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管家婆”,干的就是苦活累活,根子也扎得极深。而比起汉朝的萧何来,同样有着“萧何”美名的他,权力欲却更重。以《明史》的形容说“外宽和,内多忮刻。”典型外宽内忌的角色,大明第一智囊刘基的晚年悲剧,虽是胡惟庸亲手制造,但刘基的失宠与获罪,也同样有李善长一次次推波助澜。

而且在“淮西勋臣”内部,虽然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就早早隐退,但后来呼风唤雨的胡惟庸,最初只是宁国县一个小小的知县,就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李善长的侄孙李佑,又做了胡惟庸的侄女婿,俩家正是“亲上加亲”。如此亲密关系,也令李善长在胡惟庸倒台后,惹来一阵阵喊杀声,却被当时的朱元璋硬生生摁下去。




为什么这时朱元璋不“动”李善长?一是以《明实录》的说法,朱元璋念旧情,不忍心“动”。李善长与“半路蹿红”的胡惟庸不同,和后来被杀的蓝玉更不同,这是在朱元璋“创业”早期就跟随他的老臣子,多少次为他排忧解难。“旧情”当然极深。更重要的是“不能动”,如前文所说,李善长是一个擅长“退到背后做文章”的人,自己退休前就能“捧”起胡惟庸,对刘基也能“放暗箭”,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人,当然轻易动不得。

放在洪武十三年,那时的明王朝,北方与西南都面临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经济民生更是一片凋敝,轻易乱不得。“追杀”李善长?在洪武十三年时,并不现实。所以,就算没“旧情”,朱元璋也要先忍下这口气。

而这事儿,对于李善长来说,其实也是他最好的“全身而退”机会。如果李善长能够明白自己的处境,了解朱元璋的用心,主动“知退”,七十七岁那年的惨剧,未必就会发生。比他与朱元璋更有“旧情”,也同样有“威胁”的“淮西勋臣”汤和,不就成功脱身了?


但这,也恰是李善长悲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看他七十七岁之前的表现,几乎就是步步“作死”。洪武十八年时,朱元璋就免去了李善长“勾结胡惟庸”的“罪过”,将他安置在崇明养老。但李善长却心安理得,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接连“作”了两个事:一是找“老乡”汤和借三百士兵,只为给自家修宅子。别看只是三百人,“借兵”这事儿,就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二是给自己的党羽求情,请求朱元璋赦免部分被充军的“故旧”。两件事合在一起,也就让朱元璋明白了:这看似公益无害的李善长,既能“借兵”,还念着“党羽”。接下来的血腥一幕,已是可以想。

与其说,是做久了高官的李善长,在人生关键时刻犯了傻,不如说,这是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外宽和,内多忮刻”的李善长,到了这个处境,必然会这么“争一争”。既然不能思退,自然也就栽进万丈深渊。


而在李善长自尽后的第二年,郎中王国用愤怒上书,一字一泪痛陈了李善长的冤情。几乎是做好了上书后被朱元璋处死的准备。但朱元璋却“虽不能用,亦不罪也”。确实,他何尝不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但事情重来多少遍,他都会这么对李善长。

封建皇权争斗的无情冷血,看过朱元璋李善长这对老哥们的“旧情”,就有多少唏嘘在其中。

参考资料: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朱忠文《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明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王国用曾经上书朱元璋,对朱元璋说:李善长和你是一条心,陪着你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可谓是第一功臣!

可是,对于李善长这个所谓的“第一功臣”,朱元璋不可谓不狠,一口气诛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个人,除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李芳、李茂之外,他的亲族统统被砍了头。

这四个人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儿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为什么对李善长这么狠呢?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怨恨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当然,这几乎是李善长一手造成的。

李善长在1371年的时候,因病辞官归里,朱元璋将濠州的一片土地赐给了他,怕他撑不过去一命呜呼了,又给他弄了一百五十户守冢户,然后给了他一千五百户佃户,仪仗队也给了二十家,这在当时绝对是殊荣。

过了一年,李善长病好了,朱元璋又迅速起用了他,让他督建临濠宫殿,让他留在濠州经营了数年之久。

对于李善长,朱元璋也算是爱屋及乌,先是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后又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可谓是恩宠有加。

但是,也正因为李善长太受宠了,所以难免也有点膨胀,最后遭到了御史汪广洋和陈宁的弹劾:皇帝呀,你看看那个李善长,他可真是恃宠骄纵了,你生病了,快10天没有上朝了,可是李善长这个老货也没来问候一声。还有,你的好女婿李祺也有6天没来朝见你了,让他来了,他也不知道赔礼谢罪,太不是东西了!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骄纵早已生出了厌恶之心,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借口办他。

1380年,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砍了一批脑袋,不过,作为胡惟庸的“亲家”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

不过,这时候没有被清算,可不意味着李善长将来也能高枕无忧,对于李善长这样的功臣,所谓的“第一功臣”,往往不能一招致命,只能循循善诱,让他不断地犯错,然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一刀斩了。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想了想,也没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发配去了崇明。可是,李善长对于此事,既没有谢罪,也没有谢过朱元璋对李存义的不杀之恩,总之,他没有任何表示。

朱元璋心中也不舒服了,我好心好意饶了你弟弟,你连句感谢也没有?

1390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76岁了,可是他却人老心不老,突然想着要给自己建一座豪宅,为此专门向汤和借了300个卫卒,然后这事便被汤和给捅到朱元璋那里了。

同年4月,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罪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此事后好几次去找做朱元璋,让朱元璋放过丁斌。

朱元璋看李善长来给丁斌求情,顿时怒了,我怎么处置犯人,还得你李善长批准了是不是?

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严惩丁斌,这个决定也促使丁斌一事成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人被诛的导火索。

这个丁斌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可是他曾经在胡惟庸家中谋职,知道胡惟庸的不少事。最后,丁斌因为经不住审讯,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之间相互勾结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也因此被捕。

李善长的这个弟弟也很够意思,在被捕之后,将自己的哥哥也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在供词上写了一件事——

胡惟庸在企图造反的时候,想要拉拢李善长,此时李存义已经投入了胡的阵营,所以胡便让李存义当自己的说客,去劝说李善长,让李善长投靠自己。

李善长听了李存义的话后,惊诧不已: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事一旦败露,可是要诛九族的!

胡惟庸见李存义说服不了李善长,又改派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老李呀,你要是投靠了老胡,事成之后,他说了,肯定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听了,心里也有一些意动,他已经被封为国公,这个条件虽然没有想象的这么诱人,可是也算是更上一层。

胡惟庸听说李善长有所意动之后,也亲自去了李的府上游说,不过,李善长却仍然保持着头脑清醒,始终没有答应。

又过了不久,胡惟庸又派了李存义来:我的亲哥哥呀,你就答应了老胡吧!我们老李家可全看你的了!

谁知李善长仍然坚定地摇了摇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已经老了,快77岁了,半截身体都躺进棺材里了,你还让我跟他胡惟庸玩造反?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突然决定“重审”胡惟庸案,不是为了给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时对李善长的忍耐已经超过了他的底线,所以想要趁机拿下李善长。

对于李善长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们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长开刀,立刻又发动了起来,纷纷落井下石,弹劾李善长:当年蓝玉将军率军出塞打蒙古的时候,打到了捕鱼儿海,抓到了胡惟庸派往沙漠勾结蒙人的使者,可是,李善长这个老东西竟然隐而不报,这分明便是想要配合胡惟庸一块造反!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管你李善长有没有真的投靠胡惟庸,这“知情不报”一条便能置你于死地!

胡惟庸造反,你李善长知情不报,也等同于谋逆造反!

李善长的罪名有了,朱元璋当然也能有理由砍他的头了,他也一口气之下砍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的脑袋。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当上皇帝之后,最想做的便是想方设法地延长朱家江山的国祚,所以,他最痛恨的便是谋逆,对此他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这才导致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案牵连甚广。

所以,别说李善长76岁了,即便他已经86岁了,只要他涉嫌谋反,恐怕也难逃一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浙东   崇明   临安   大明   明朝   党羽   王朝   满门   都尉   老臣   出生入死   驸马   功臣   功劳   弟弟   儿子   公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