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破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其实并没有那么邪乎,其破阵之法,古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答案。

说到马其顿方阵,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谁呢?正是当年横扫欧洲大陆,先后统一希腊、征服埃及以及灭亡波斯,甚至一度南征至印度河流域的亚历山大大帝。

正是因为所向披靡,亚历山大大帝才会在公元前4世纪末,建立起一个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而亚历山大帝所向披靡的一个核心利器, 便是马其顿方阵。

靠着这个方阵,亚历山大大帝几乎可以说“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用了13年的时间,足足征服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那么,这个曾经让不少人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究竟厉害在哪里呢?又有没有破解该阵的方法呢?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分析破阵之法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所谓的马其顿方阵,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

简单来说,马其顿方阵,属于一种改良升级版的重型步兵方阵。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早期欧洲步兵那种一窝蜂似的杂乱无章打法,而是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作战。

具体的阵法,是由常备兵(即重装步兵)、轻装步兵以及轻装骑兵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小部分远程辅助兵。

这几个兵种,最主要,人数也最多的,便是常备兵。

按照资料上的记载,常备兵每人会携带马其顿长矛,其长度为4米到6米之间,以16人乘16人的阵型,组成一个初级方阵。

若是遇到大型战争,就会以多个初级方阵再次组合成一个大型方阵。

而方阵之间,横向位置上的士兵与士兵之间,距离很小,仅留出可以小部分空隙,以供长矛通过。

到了进行战斗时,方阵前三排或者四排的士兵,手中长矛会正对向敌人,而四排之后的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总之就是越往后,长矛举的越高。

一旦正式开战,这些手握长矛的士兵,就会根据号令前进,而这种方阵的精髓就在于,士兵与士兵之间空隙很小,加上统一听从号令,以及数米长的长矛,就像是一个无坚不摧的战争机器,朝着对方压迫而来。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遭遇到敌人,导致第一排的士兵倒下,那么第二排的士兵就会迅速补上来,确保方阵能继续前进。


当然,任何一个成功的方阵,肯定不是单一兵种,除了手握长矛的重装步兵之外,马其顿方阵还有轻装步兵和游骑兵。

先说轻装步兵,此兵种配备的武器是短矛或者短刀,并配有盾牌,其主要作用,就是协同重装步兵作战,同时在必要时候,替补重装骑兵。

而游骑兵,则是主要保护方阵侧翼,确保主力步兵不受干扰。

此外,前文的辅助兵,基本上都是使用标枪和弓箭之类的远程攻击兵种,不过相比之下数量并不多。

这便是马其顿方阵的整体兵种,以及其大致的作战方式,说的简单点,就是靠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加上众多长矛,组成一堵矛的墙,就如同刺猬一样,让敌人无从下手,最终被撕裂。

正是靠着这种方阵,亚历山大所向披靡,横扫了中东、波斯等地,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北至锡尔河的大帝国。

那么话说回来,这种在当时几乎无人能挡的方阵,有没有破解办法呢?答案是当然有。

马其顿方阵虽说厉害,但要知道,没有任何阵法是无懈可击的,同样,马其顿方阵的弱点也十分明显。

第一,其主力,也就是手持长矛的重装步兵,行动十分缓慢,因此,这就导致整个方阵的机动性很差。

第二,方阵的侧翼以及后方比较薄弱。

毕竟这些重装步兵因为受到长矛的限制,就不可能兼顾到侧翼和后方,因此,全仰仗游骑兵的保护。

而一旦游骑兵被击垮,那么方阵就陷入了极大危险之中。

还有,也是马其顿方阵最大的缺陷之一,即其受地形的限制很大,如果放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方阵确实能发挥出极大的威力,但是如果赶上河流、丘陵等地带,那么方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最后,便是更致命的一点,马其顿方阵中的重装步兵,配备的有盾牌不假,但是为了方便他们更好的用双手操控长矛,因此都是配的那种小圆盾。

这么一来,如果遇到了对方远程的密集型攻击,除了硬抗别无他法。

当然,在马其顿方阵刚刚成型的时候,这些问题很少有人能想到,也正因为如此,亚历山大才靠着这个方阵大杀四方。


而说完了马其顿方阵的弱点,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个方阵呢?其实,发生在公元前 168 年皮德纳战役,就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

此战,是亚历山大所在的马其顿王国对阵罗马,不过此时亚历山大已死,因此出征的,是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珀尔修斯。

当时双方的兵力,为41000人(马其顿)对30000人(罗马),从这个兵力对比上来看,马其顿王国还是占据优势的。

战争是在一处河边的平原打响,当时罗马军首先发动猛烈攻击, 而马其顿军这边,一如既往的摆出了他们引以为傲的马其顿方阵。

而在刚开始,虽说罗马人玩了命的冲锋,试图用人命换取打开对方方阵的缺口,但奈何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之所以没有起到作用,正如前文所说,马其顿方阵的长矛实在是太密集了,罗马人根本无法靠近这堵长矛墙。

因此,随着马其顿方阵的持续推进,罗马人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折损了不少人。

由于死的人太多,直接导致罗马人崩溃了,从其军团右翼首先开始溃散,一个两个,到后来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掉头往后方的山上跑。

原本想着这一跑,罗马人就彻底完了,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居然跑出了奇效。

跑到山上后,马其顿方阵尾随而来,但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即被地形限制,因此就无法再继续保持整齐划一的阵型,而为了追击罗马人,指挥官珀尔修斯居然下令让方阵散开。

而这一散开,就完了。

要知道,马其顿方阵的精髓就在于整齐划一和持续推进,一旦散开,这种优势就荡然无存,而罗马人看到此情此景后,迅速组织小队在散成一个又一个团伙的马其顿阵型中来回冲杀。

单是冲杀还没什么,关键是在当时,已经散成一个又一个小团队的马其顿士兵,依然仅仅挨在一起。

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这么人挨人,那不就是找死吗?

因此,当罗马人冲到面前时,这些马其顿士兵小团队,想应战,手里长矛施展不开,而想拔刀,却又因为人挨的太紧一时半会拔不出来,而想跑,因为自己是重装步兵行动缓慢。

所以最终,马其顿这边死了两万多人,而罗马人满打满算,才死了一千人左右。

而通过此战,我们就明显看到了一种克制马其顿方阵的办法,也就是将其引至非开阔地带,比如丘陵、山坡之类。

一旦把他们引到这里,那么马其顿方阵在平原上的优势便不复存在,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击杀和围殴。

另外,那就是马其顿方阵过于密集的阵型,导致了整体灵活性极差,这也是其弱点之一,只要能利用好这个弱点,同样也可以将其破解。

当然,此战的失败,也有主帅的责任,若是亚历山大活着,他必然不会让重装步兵进行追击,而是会利用方阵中的轻装步兵或者游骑兵,如果这样的话,罗马人根本打不赢。

那么,如果亚历山大带着马其顿方阵到了同时期的的中国,以当时中国的兵力以及作战方式,又该如何将其击败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首先知道亚历山大风光的时候,古老的中国是什么年代。

按照时间对比,在亚历山大打至印度河流域的时候(公元前327年前后),当时的中国,正值战国时期。

更准确的说,是秦国的秦惠文王嬴驷在位时期。

此时的嬴驷,刚刚车裂了商鞅,同时正在发兵攻打魏国,而按照路线方向来看,若是当时亚历山大东进,第一个遇到的,便是嬴驷。

所以,咱们就以秦国为例,来探讨一下,以当时秦国的军事综合能力,是如何应对马其顿方阵的。

个人认为,秦惠文王嬴驷,会使用三种大杀器,来对付马其顿方阵。

首先就是战车兵,所谓战车兵,就是士卒乘坐马匹所拉的战车进行攻击的兵种,这种兵种历史非常悠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极为成熟,因此也就大量应用于各类战争之中。

并且,战车兵的武器,恰好也是长矛。

因此,利用战车的冲锋速度,加上战车兵手里的长矛左冲右突,在高度撞击下,很容易对马其顿方阵造成冲击。

而一旦将其冲散,那么就成功了一大半。

再者,还有一个杀器为弓弩,弓弩就不用细说了,这种远程攻击方式,是古代冷兵器战争中的王者。

并且我们也看过秦国题材的电视剧,大量的弓手齐射,形成的箭雨遮天蔽日,即便在历史上达不到这么夸张的程度,但是,集齐弓手,对马其顿方阵进行远程火力覆盖应该是能做到的。

因此,先让弓弩手进行一轮或者几轮的齐射,这样就能对马其顿方阵造成极大损伤,毕竟前文也讲过,马其顿方阵的士兵,所配备的盾牌都是那种小圆盾,根本就顶不住弓弩的几轮齐射。

然后,几轮齐射结束,趁着马其顿方阵的士兵有所损伤且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三种大杀器就可以登场了。

什么大杀器呢?自然是秦国的铁骑。


秦国能起家,就是当年给周天子养马养得好,既然能马养的好,自然骑术也了得,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秦国的铁骑,历来是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存在。

因此,在战车兵冲击、弓弩手齐射之后,秦国铁骑登场,对尚在混乱中的马其顿方阵进行冲锋,只要撕开一两个口子,那么就可以尽情收割,最终来回冲杀,彻底冲垮马其顿方阵。

仅这三样大杀器,就可以把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按在地上摩擦,而这还不说我们老祖宗惯有的各种谋略呢。

毕竟在我们的老祖宗们看来,只会正面硬刚是最低级的战斗方式,善用谋略,才是致胜之道。

所以,采取各种谋略,比如将亚历山大引至不利于其发挥的山丘,或者声东击西,再或者调虎离山,总之各种计策都给他使上。

个人认为,三十六计随便用几个,就够亚历山大喝一壶的。


总之就是,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的欧洲,确实是一个跨时代的方阵战术,其改变了之前一窝蜂作战的混乱打法,因此在一定时间内确实所向披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弱点也愈发明显,因此克制其的办法也越来越多,而我们的老祖宗对于这种方阵,那更是不在话下。




首先为亲们科普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奥秘,才能有办法破之。

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龙木之后,“天门阵”很快也就破了;三国时,诸葛亮的老丈人了解“八卦阵”的秘密,他能轻松把困在阵中东吴大都督陆逊从生门领出去。

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重步兵的一种作战阵法,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有条不紊作战,士兵可以一抵十(见下图)



在荷马时代(前1100~前800年,对应我国的周朝时期),双方开战都是一窝蜂的互砍厮杀,场面很混乱,无从指挥、作战效率很低。

另外由于青铜器和铠甲的出现,这些东西被武装到了士兵身上,防御能力提高了,但笨重限制了单兵的活动,灵活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想出一个办法,假如把单兵排列在一起过,士兵之间就能够起到相互保护和共同进攻的目的,然后安排骑兵保护好两翼和后翼,这岂不是一个攻无不克的阵法吗?

经过演练,公元前七世纪,令罗马军队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就此。诞生了。

马其顿方阵中的士兵都携带长矛和盾牌,长矛长度在14到18英尺(1英尺=0.3048米)14英尺相当于4.3米。

常规阵法是每64名士兵为一排,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第二排的士兵则是讲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见下图)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补上,与此类推。如此看来头一排或边上的是最危险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一般有经验丰富的士兵站位。

马其顿方阵能否大显神威,靠的就是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齐头并进,不能临阵逃跑,对于临阵逃跑的士兵基本是就地砍死,旁边的骑兵有保护和监督的作用。

“方阵”刚开始时发挥了惊天地泣鬼的作用,毕竟是一个新的作战方式,杀敌效果相当显著,它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

随着敌人对方阵的深入了解,破阵的方法也就出现了。



我们来看方阵有那些漏洞?

“方阵”在整齐统一指挥上无懈可击,士兵也不敢轻易逃跑。当时前进的方阵就像一具超级坦克,无坚不摧。但是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那就是笨重不灵活。

假如换做我破阵,我命令士兵不要和“方阵”正面交战,避其锋芒。方阵前排都是近5米的长矛,硬碰硬无异找死。

首先不要理会方阵,第一目标是消灭方阵的护翼骑兵,这好比是消灭航空母舰的护航和补给,航空母舰威力巨大,没有保护和弹药等于一尊废铁。同理,方阵失去了护翼骑兵等于任人宰割的羔羊。

方阵护翼骑兵被我消灭后,下令第二梯队士兵手持宝剑和盾牌杀入阵中心,越往里杀越安全。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方阵士兵手持长矛无法转身。此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发生了逆转,宝剑发挥了它的灵动性,笨重的长矛反倒成了累赘。(见下图)



亲们脑补一下《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手持宝剑在曹营杀的七进七出的场景。



假如我能用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破方阵易如反掌,免去了士兵持短刃的肉搏战,埋伏一支强弩军,等方阵进入埋伏圈,万弩齐发,方阵士兵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马蜂窝。

事实上,当弓箭出现后,威力无比的“马其顿方阵”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文/秉烛读春秋





马其顿方阵被证明是古代最好的防御编队之一,这要归功于它细长的长矛(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的5米长到公元前274年的7.5米长),而且它的队形非常紧凑。长矛可以让方阵将敌人挡在攻击范围之外,不知疲倦毫不费力地击退对方部队的冲锋,以无与伦比的效率打破骑兵和步兵的每次正面进攻,同时几乎没有伤亡。方阵可以用他们长矛的青铜尖来阻挡最强大的敌人冲锋(大部分是骑兵的,但有时战车和大象),而且马其顿方阵以正面攻击几乎不可战胜而闻名。



马其顿方阵是坚守阵地的理想部队,因为只要他们保持良好的凝聚力,他们就能把对手击退,让他们在几乎无限长的时间内保持在攻击范围之外。在公元前198年罗马军团的塞萨利围攻战中,马其顿方阵被证明在冲锋时几乎是不可渗透的,即使是由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也是如此。罗马人在突破城墙后设法闯入了这座城市,但随后面临着马其顿征方阵的密集队形。罗马人试图进入长矛中间,但最终被前排士兵牵制住了,他们用短剑与闯入方阵的古罗马军队短兵相接。



马其顿方阵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到希腊、现代土耳其、埃及、叙利亚和波斯,一直到西印度边境,统治了欧洲、北非和亚洲战场大约两个世纪,从公元前358年创建到公元前2000年,马其顿方阵一直保持着完全不被任何非马其顿军队打败的地位。

但是马其顿方阵的形成也有它的缺点。虽然马其顿方阵从正面冲锋时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但其后方和侧翼非常薄弱,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装甲和盾牌非常轻,在近战战斗中提供的保护非常低。像这样的轻装部队保护方阵的侧翼,不太可能防止危险的敌人包围行动。 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和他的帝国的崩溃后,导致了第一次相同训练和武装方阵之间的战斗。

两个马其顿方阵之间的交战只取决于交战部队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被证明是非常漫长、犹豫不决和致命的。作战往往会延长,以获得相对方阵的优势,从而引发军备竞赛,这只会限制方阵的耐力和武器本身的抵抗力。亚历山大死后的五十年里,长矛的长度增加了一半,在公元前274年的埃德塞围攻战达到了7.5米。步兵的盔甲和盾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重,因为他们的敌人不再是重装步兵或波斯轻步兵,而是其他马其顿方阵,他们可以用同样长的长矛攻击他们。这种新装备在战斗中非常不舒服。但是由于当时对机动性和灵活性的需求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整个已知的世界都在使用越来越重的马其顿式步兵,所以方阵放弃了机动性和对抗更灵活部队的效能,以提高方阵作战的效率。

马其顿方阵成为问题的时间越长,士兵的机动性现在由于武器过长而受到极大限制。后来的方阵不得不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战斗,因为它不能像过去那样反应迅速。与早期马其顿方阵不同,马其顿方阵在东部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作战,人数远远超过对手,但总是获胜,而后来的方阵现在凝聚力非常脆弱。较重的方阵面临着亚历山大方阵从未经历过的问题,这只能用他们的装备太重而无法正常战斗来解释。经过长时间的训练,5米长的沙里沙看起来轻巧,但是7.5米长的长矛,不管士兵们准备得多充分,都不能轻易使用。

方阵不能像过去那样自由机动,他们的速度大大降低,为了保持整齐的队形,他们必须在完全平坦的战场上战斗。如果战斗的地形不平坦,方阵的队形非常容易崩溃。在罗马军团中向后撤退之后,方阵不得不在罗马军队后面泥泞的山坡上追击撤退的罗马步兵。方阵被他们过长的长矛弄得杂乱无章,组织变得混乱,最后被他们更灵活的对手屠杀了。这样的问题似乎从未在亚历山大的方阵中发生过(格兰尼克斯战役,海因斯佩斯河之战)在战斗中保持良好的秩序,例如在梯队中采用危险的队形(高加米拉战役),后来的方阵被证明几乎无法掉头。




我是搞不懂,一个龟速运动状态,对地利,整体要求极高的,到处都是弱点的防御阵型,无论是水,火,抛射,动物冲阵,远程打击,都是破敌之法,咋在你们眼中就那么牛。如果它是依靠物理屏障行程有效阻碍,实施打击能力,好像中国车阵,却月阵这种阵型,我还能理解。纯粹靠人肉堆起来的长矛阵,你非得拿人往上冲,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就是这样子的。




在中国,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

马其顿方阵之所以横扫欧洲,那是因为欧洲人蠢,打架基本没啥战术可言。放在中国,这种方阵摆出来就是送人头。

如果真的两军对垒,不急,我方绝不趁你立足未稳就打伏击,大家边吃瓜边等你把马其顿方阵摆好,然后我军弓弩掩护,远投火油,剩下的就是围观和打扫战场了。这不就是一顿烧烤的事吗?!更别说中国人谋战善用天时地利,云雾雨烟皆为利战因素,古时战场就有顺风扬尘以迷敌眼这种能惊碎欧洲人三观的手段。

冷兵器时代,论打战的智慧和谋略,外国人在中国人面前就是渣渣,就跟大学生打小学生一样,中国两千年前著的《孙子兵法》无论在东洋还是西洋都备受追捧,中国人信手拈来的战术在外国人看来已经是是匪夷所思,弩这种武器刚传入欧洲战场时一度被视为是巫术!

所以,古代欧洲的战争相比起来只是些部落间打群架而已,就跟村里面持械斗殴没什么太大区别,大伙锄头铁锹挥舞起来一顿乱打,在这种背景下,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马其顿方阵才显得鹤立鸡群。

但即便你是鹤,不好意思,老子是鹰!看上去可能没你那么高大漂亮,但要真干起来,抱歉,哥们你就是碗里的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马其顿   方阵   秦国   亚历山大   罗马   长矛   兵种   作战   欧洲   盾牌   步兵   公元前   战车   骑兵   士兵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