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军一定是必败的结局吗?

未必!曾两次可翻牌,但…

历史似乎淡忘了这两位关键性的人物,他们在120多年前那场甲午海战爆发之前和之中——


一位早就未雨绸缪,向朝廷上报了自己“进攻日本”的计划。

另一位则当海战开战时,在海外筹措了“突袭日本”的行动。

他们是谁?听我一一道来:

一、提出进攻计划者刘长佑


他,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清朝大臣。

早在1876年,日本侵略朝鲜时,他预感到日本的野心。于是他提出了对日本先发制人的主张。因为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前,曾干过八年的云贵总督,长期和法国侵略者打交道,他深知列强的实力和狼子野心。

而且凭他带兵多年的嗅觉,就知道日本吞并朝鲜后,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大清.因日本人有列强们在后面撑腰。若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丰而主动出力,势必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势大,那将会给大清带来更大的灾难。

刘长佑的计划有理有据,且还设计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进攻线路。他建议——先用北洋水师的海上优势封锁日本,然后从东三省发兵库页岛,再另派一路从朝鲜出兵.接着从浙江派一路水师进攻长崎。

现在来看,他的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因当时日本的海军还不太强。他还在计划中强调:如果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丰而主动出力,势必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势大,那将会给大清带来更大的灾难……

但慈禧,没采纳刘长佑的计划。他为此忧愤成疾,1882年开缺回籍,1887年在家病逝.果不其然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皆被言中……

二、采取“突袭日本”行动者


他叫宋育仁,是四川富顺县人。29岁那年进京赶考.高中进士,并且进了翰林院。

1894年3月,被任命为英、法、意、比等4国公使参赞的宋育仁,随大清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他实际上是整个使团仅次于龚照瑗的二把手.上任不久,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消息传来,中国已呈败象,平壤兵溃,黄海之战又失利.身在英国的宋育仁曾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分析. 通过上书,与国内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兵部尚书孙毓汶两位朝中大佬分析时局,并将自己上述的看法以陆地防御为主的战略,告知了他们。但是并没有引起清廷足够的重视。

他焦急万分,猛然间又灵机一动:这不正是运用奇兵突袭日本的机会吗?

于是,这位在英国担任外交官的中国书生,以自身仕途甚至性命为抵押,借下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私自购船招兵组建一支舰队,企图万里奔袭日本,为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的祖国翻盘!

这一突袭计划,看似很大胆但是——因为日本当时正全神贯注于黄海和中国本土,做梦也不会想到攻击会来自南边;加上打的是外国船队旗号,所以船队奇袭成功率极高.即使日本人发现,在长崎和东京一带也无足够的舰只阻击.而一旦偷袭成功,至少将会对日本政府和国民产生心理震动,也有可能使战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日本恐怕不得不从中国撤…


但,不幸的是:该计划却功亏一篑,终成泡影……

因为他的上司以“妄为生事”电告清廷.而清廷已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故当北京获悉宋育仁活动大惊失色,李鸿章立刻表示反对;慈禧也认为宋育仁“妄生事端”,当即下旨宋育仁中止相关行为,定船募兵之事一概作废,宋育仁参赞一职不准再当。

在乘远洋轮船回国途中,宋育仁为自己的壮志未酬,而号啕大哭不已……

他于1895年的年底回到北京时,自言“重入都,历忆此行,怆如隔世!”1931年12月5日,宋育仁在四川富顺带着满腔遗憾而逝,可悲可叹!

三、为什么朝廷会一再否定?

回答就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是汉人!有人会问:为何会重用湘军呢?别忘了,那是要平息太平天国起义的内乱。


而且“重满排汉”的祖制,慈禧是很一清二楚的,以她的性情,恨不得一个汉人都不用.更别说采用你的建议啦!为了维系满清统治,清廷也或多或少地吸纳汉人参政议征,不过,这只是满足汉人大臣虚荣心或对外做做样子的表现.关键重要的职位如六部尚书侍郎、军机大臣,一直都是由满人担任.

晚清重臣张之洞,有一次就忘了,总爱在朝堂上讲:我大清怎么怎么样,我大清如何如何.摄政王载沣看他不顺眼,于是当众羞辱他:什么你大清?这大清是我们爱新觉罗家的,什么时候姓了张了?从此张之洞再也不说我大清了……

这是上面讲的两人,为什么报国无门的缘由,也是满朝为何会垮台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清军不一定是必败的结局,有很多偶然因素决定了最后的结果,所以战败的这个结果有很大的偶然性。

首先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摒弃了八旗军和绿营兵,开始以湘军和淮军为主发展军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之下,积极推进近代化的兵器工业的建设,清朝已经能够制造大规模的军舰,能够制造比较先进的枪炮,李鸿章特别注重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改造,专门到欧洲采购,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到了19世纪80年代,清军大力改造旧式的武器装备,使用两求的武器装备,枪炮都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敌入侵_嗯,所以这些军队经过训练,加上武器装备的初步近代化,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比如说在中法战争当中,在越南战场,冯子材都击败过法军,取得重大胜利,在中法海战当中,台湾巡抚刘铭传也率军击败了法军的入侵。这一时期左宗棠右率领湘军到西北,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以后又击溃了俄国支持下阿古柏的分裂势力,收复了新疆,一度出现了同光中兴的局面。

所以继续沿着这个逻辑走下去,甲午战争也不一定会失败,但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战争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战争军队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到甲午战争开始的时候,清军的武器装备陆军枪炮仍然优于日军。清军的枪非常好,而日军采用的是春田式步枪稍微落后一些,清军又购买了很多先进的克鲁伯大炮,加固了海防工事,尤其是在山东和辽东半岛一带,修筑了非常坚固的要塞,都是外国顾问进行指挥修建的,可以说固若金汤。日军虽然也有比较好的武器,比如说霰弹炮,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但清军的步枪也给予日军很大的杀伤。总的说来,日军日的武器装备也没什么优势。海军双方的武器装备是半斤八两,各有优势和劣势。

但是湘淮军的军事制度的近代化方面有些滞后,到19世纪90年代,很多国家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制度是比较集中统一的指挥,以德国陆军的班排连营团师等建制为标准,进行统一指挥。这时候,淮军的军制系统还停留在兵为将有的状态,比如说准军以营为单位,在国内战争的时候往往各自为战,这些士兵往往听命于直接统帅的将领。而各营之间,往往互不统属,这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如果是比较有威望的将领,还能够统帅各营,但是没有威望的将领就无法指挥这些军队。

所以如果继续沿着19世纪80年代的路线,有得力的将领指挥,比如左宗棠和刘铭传、冯子材这样的将领,士兵又肯用命,武器装备又比较现代化,是有可能打胜仗的,左宗棠打败了阿古柏,刘铭传冯子材打败了法国侵略者就是证明,另外清军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而日军都是招募的新兵,日本已经30多年没打过仗了,所以如果继续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的话,在甲午战争中有可能打胜仗。

但是甲午战争开始前,清军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将领了,这个时候左宗棠已经去世,湘军的著名将领刘锦棠也去世了,刘铭传因与朝廷发生纠纷而辞职,在家闲居,后来甲午战争开始以后清朝也请他出山,最后被拒绝。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商量请周馥当主帅,周自知能力不够请辞,所以当时光绪帝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将领,对淮军进行统一指挥了,光绪帝为此夜不能寐,在朝堂上早晚不停的叹息,最后勉强提拔了叶志超,统领各军。但是叶志超胆小怕事,也没有军事指挥能力,直到战争开始后,他对军队的战略决策和策划毫无作为,导致各个将领也不听从他的指挥,反而各行其是。

所以清军入朝作战后,比如说到平壤以后,一方面清军军纪比较败坏,扰乱朝鲜民众,进行抢劫,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另外排兵布阵的时候也是各自为政,没有选择军事要地,根据地形而来,布置军队扼守,14,000人的庞大军队都集中在平壤城内。日军兵分数路攻城的时候很被动。尽管如此,清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日军也没有胜利的把握,只能说是对日本来说是军事冒险,在赌国运。在日军兵分几路围攻平壤城的时候,清军将领坚守城池,并且在城郊,也跟日军展开激战,重创了日军,清军将领左宝贵,坚守平壤最后阵亡牺牲激励了将士,马玉崑、聂士成等将领也打得很用命。

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后勤补给都发生了困难,快坚持不住了,但是这个时候清军的主帅叶志超提出军队后撤到鸭绿江以北东北地区,他认为在朝鲜作战,士兵地形不熟悉,后勤补给也比较困难,还不如退回国内,在寻机跟日军作战,在战前,叶志超就提出这样错误的主张,被其他将领所否定,但是开战当中,叶志超再一次提出这样的错误的主张,当激战正酣的时候,突然天下大雨,各个将领提出继续作战,但是叶志超不顾天下大雨这样恶劣的条件,仍然提出撤退,这一撤退就坏事儿了,由于道路泥泞,又遭到了日军的阻击和伏击,最后军队乱了建制变成了大溃退,这些士兵一窝蜂的向鸭绿江逃去,大量清军被日军打死,只有马玉崑拒绝撤退,取得了小胜。平壤战役的失败对整个战局来说是致命性的,虽然在黄海大东沟海战当中,双方互有胜负,但是也抵消不了平壤陆军的战败都的负面影响,清军退出朝鲜,日军一路追到了辽东半岛,清军又换成宋庆为主帅来抵挡日军,结果也没有能够挽回败局,最终辽东半岛失守。

这个时候李鸿章下令保船,将所有军舰开回到威威海卫刘公岛,北洋舰队的住所。结果日军兵分两路,从后路荣成湾登陆从后路包抄,击败了守在海岸的炮台的清军,然后跟海军两路夹攻最后将刘公岛军港内剩余的清朝海军军舰大部击沉。

所以清朝败就败在,一个是指挥系统不健全,军队制度没有完全转型,没有有威望的主帅进行统一指挥,武器装备比日军要好,枪支弹药也比日军要充足,后勤补给也比日本有优势,最后由于种种偶然的因素失败了。

所以清朝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假如刘锦棠在世,或者刘铭传出山担任主帅,将士又肯用命,可以弥补军制未完全转型方面的不足,就像左宗棠西征一样,也是能够打胜仗的。

刘铭传在家乡听到甲午战争失败的消息以后,顿足捶胸,很后悔没有出山,不久吐血而亡。




甲午战争清军必败。清军装备并不比日军差,但是日军是全副欧洲训练,适应近代化战争,满清还是镇压太平军的湘军淮军那一套旧战术。最关键,日本倾国而来,清军缩手缩脚不敢发动百姓,发动汉族百姓可以战胜日本,但是汉族人有了武器,随手就会把满清灭了。




清军是必败之局,即使是武器装备优于日本,即使是甲午海战赢了,也是必败之局。因为清末官场腐败到了极点,民不知有国,所以大清帝国是必败的!




是!

毛主席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甲午海战之前,日军的间谍过去拍照,炮弹什么型号,船多少吨,什么都拍的一清二楚,甚至让日本间谍都傻眼的是,这帮人不光抽大烟,有些连武器装备都不会使用,还有的更绝,海军居然不会游泳!

这样的清军能赢那就真是见鬼了!

并且当时的清军海军富得流油,就养了这么一帮饭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海战   辽东半岛   甲午战争   平壤   朝鲜   湘军   清廷   甲午   武器装备   日本   日军   将领   清朝   军队   结局   战争   计划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