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诛晁错,主要是讲的哪段历史?

讲的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的历史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

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汉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鄣郡 [16-17] [18] 、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汉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而死。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国中郎中令劫持,未能发兵参与叛乱,所以赦而未杀,而是被徙居菑川。 [19-21]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完整的表达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这是西汉「七国之乱」的政治旗号。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能终结一场战争,弃卒保帅并非灵丹妙药,实力才是王道。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公元前 155 年,汉景帝刘启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及其政治特权,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此事遭到地方诸侯王的强烈反对,于是以吴国,楚国为首的「七国之乱」正式爆发。七国联合反叛朝廷,其政治旗号便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弃卒保帅,腰斩晁错

(汉景帝 刘启)

「七国之乱」刚爆发时,声势浩大。汉景帝采用晁错政敌袁盎的建议,准备诛杀晁错,以便使七国罢兵。

于是汉景帝派遣使者谎称要入朝议事,派车马来接晁错,晁错此时一无所知。行至东市时,方才宣读诏书,将晁错腰斩。皇帝就是这么任性,果然是「伴君如伴虎」。

晁错死后,七国自然不会退兵。但在大将周亚夫的率领下,三个月内便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之所以诛杀晁错,一方面是期望七国罢兵的幻想,另一方面是让七国反叛没有理由,收获人心,其三是安抚其他没有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其四是团结朝中各重臣共同平叛。

善于谋国,不善谋身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大臣,在汉景帝为太子时就跟随汉景帝。汉景帝即位后先拜为内史,后任御史大夫,官至三公,汉景帝十分宠信。

晁错提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治国策略。除了消藩,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主张积极防御,移民实边,开创了屯田戍边的先河。此外发展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另外晁错还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其政论文影响深远,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晁错为官时与朝中大臣多有不和,除了致其死地的袁盎,包括丞相申屠嘉,宗亲窦婴,太尉周亚夫等皆与其不和。削藩政策更是与整个地方诸侯王势如水火。

一代名臣,只善谋国不,善谋身。拳拳为国为民之心,让人感佩。




清君侧,诛晁错,讲的是汉景帝削藩和七国之乱时期的历史。

汉文帝时期,诸侯尾大不掉,当时天下四十多个郡,诸侯们的领地共二十余郡,而朝廷只有十五郡。诸侯王若是联合起来,完全可以压倒朝廷。所以,削藩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到底怎么削呢?一个叫贾谊的人向文帝给出了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什么叫“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呢?

具体来讲,就是在原有的藩国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把一个大藩国分封为若干个小藩国。由于老藩王的儿子们都可以分到遗产,所以推行这项政策期间,大部分人不会反对,都会和皇帝站在一起。而等到藩国的封地一代一代的被这样分割下去,越分就越少后,诸侯们自然就没有能力反抗中央了。

用一句话解释,这就是后来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的框架原型。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贾谊的这套肉烂在锅里的办法是当时解决藩王问题的最佳途径。汉文帝后来凭此计策,成功的分化了齐国。把汉初的几国拆成了十几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个诸侯王的实力。(藩王总的地盘没变少,但人多了。而人一多,就不容易抱团)



不过汉文帝在位时,汉廷的很多制度还处在草创阶段,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处理。所以文帝在削藩这方面,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他把真正难啃的硬骨头,留给了儿子汉景帝。

汉景帝继位后,认为藩王尾大不掉,一定要剪除。并且,他也不赞同汉文帝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主张速战速决。所以他在继位的第二年就采纳晁错之计,正式削藩。

晁错是何人,他为什么能说服汉景帝呢?这里就要先简单讲一下汉景帝和晁错的主张。

汉景帝小时候接受的思想,是汉文帝和窦太后灌输给他的黄老之道。但汉景帝对这套黄老之道,根本就听不就去,不以为然,从小就有叛逆心理,总想干大事。

晁错这个人呢,他表面上是服从黄老核心的指导思想,但骨子里却是儒家思维,主张等级制度,仁政有为。想通过等级制度把社会的各个群体进行分级,让各个等级的人各安天命。这样一来,统治者的统治就方便了。

汉景帝不喜欢黄老之道,主张“有为”。晁错提出的新时代儒家思维(与孔子不同)又强调等级,主张皇帝最大,藩王也不能威胁皇帝。他们两个人这一下,算是一拍即合,找到了共同语言。





一拍即合后,晁错对景帝说:先帝的削藩政策太缓,不妥,我建议还是要速战速决。

景帝反问他,怎么个速战速决法?

晁错答到:哪个藩王没点把柄?我们只要揪着他们的把柄,治他们的罪。趁机削掉他们的地盘,一次削一个郡,削上十几次,藩王的地盘自然就都是中央的了。

景帝一听,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于是便按照晁错的建议,连续对三个藩王下手。

第一个倒霉蛋是楚王。当时楚王来朝,晁错趁机检举揭发,说薄太后(景帝的奶奶)大丧期间,楚王刘戊偷偷乱搞男女关系,对太后大不敬,请求诛杀他。刘戊是景帝的族兄弟,当然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杀了。所以最后汉景帝就假模假样,赦免刘戊死罪,但借机削了楚国一个郡的封地。

第二个倒霉蛋是赵王。方法一样,套路也一模一样。最后赵国被削去一个郡。

第三个倒霉蛋是胶西王,经历一样的,最后胶西国被朝廷削去六个县的封地。

一开始,楚国被削时,诸侯王没在意,以为就是个意外,是楚王倒霉罢了。但当赵国和胶西国也被削后,诸侯们明白了。汉景帝这是要明抢啊!王爷位高权重,谁还能没点陈芝麻烂谷子的把柄?要是按景帝的搞法,那最后大家岂不是都要被中央缴械了。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小字辈的诸侯就把反击汉景帝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当时辈分最高,年岁最长,实力也最强的吴王刘濞的身上。

吴王刘濞是刘邦二哥刘喜的儿子,对于自己的二哥,刘邦是鄙视的,但对侄子刘濞,刘邦是器重的。所以刘邦平定异姓王后,他就把当年项羽起家的江东封给了刘濞。

按道理说,刘濞拿了叔叔的好处,他应该竭力保卫叔叔的基业才对。但可惜的是,因为一件事,让刘濞对汉景帝是恨之入骨,导致他很早就有了反意。

什么事呢?简单的说,就是景帝小时候,因为一些小事,居然用棋盘把刘濞的儿子刘贤活活得砸死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得出汉景帝是一个很冷血的人)。虽然事后刘濞没什么报复行动,但杀子之恨乃人生三大恨事之一,刘濞怎么可能轻易就淡忘?

所以当诸侯王纷纷看向刘濞时,他觉得机会来了,就很直接的说——我们集体造反吧!

为了表示造反的诚意,刘濞分别与楚王、胶西王、赵王、淮南王等达成协议,表示事成之后与大家平分天下。

大家看到好处,也就纷纷和刘濞达成了私下协议。

诸侯王私下里搞鬼,汉景帝知道吗?

他当时还不知道。不仅他不知道,就连负责暗中监视诸侯王工作的晁错也不知道。

其实对于削藩的后果,大家心里都清楚。晁错的父亲就此还问过他:皇帝刚登基,你就这样大幅度的削藩,你不怕死吗?(藩王和皇帝都有血缘关系,你一个外姓人从中挑拨离间,就不怕到时候皇帝把你卖了吗?)

要按正常人的心里想法,当然怕了。皇帝连亲戚都下得去手,何况是外人?但晁错的性格一根筋,他表示不怕,一定要把这个事情继续下去。他父亲看着他,不想说什么,最后就自己喝毒药自杀了。

晁父之所以会如此,就因为他看破了皇家的那些烂事。晁错无非就是皇帝与藩王博弈的一颗棋子而已,能用你,当然也能弃用。他提前喝毒药自杀,起码还是全尸,等到日后被皇帝出卖,那就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晁错看不到这一点,继续对汉景帝建议,可以拿吴王刘濞下手了,先削他两个郡。汉景帝对此准奏。

刘濞当时早就做好造反准备了,所以当诏令传到吴国后,他直接就杀了吴国境内由中央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然后派人联合早就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

这一事件,就是“七国之乱”。



七国造反后,总共聚拢了80万人,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

汉景帝听说消息后,他慌了,他不明白削藩给人削急眼了,咋还造反了呢?于是他就像个犯了错的熊孩子一样(当时26岁),没有去找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而是去找晁错商量对策。结果,晁错“不负众望”,果然提了一个很作死的方案:建议看景帝御驾亲征,他留守京城。

估计晁错是历史研究者,很是倾慕当年刘邦与萧何的那段君相搭配,干活不累,希望自己能像萧丞相那样在后方包办一大摊子,景帝能像刘邦那样,看谁不服就撸袖子自己亲自上。

不过他有些天真了。他并不是萧何,萧何从来不会指手画脚,只会默默地擦屁股。汉景帝也不是刘邦,他远不如他爷爷有气量。而且刘邦在韩信眼中,还是能带十万人的,而汉景帝生平只拿棋盘杀过人。让他御驾亲征去打仗,他怎么可能去呢?

所以汉景帝对晁错就很不满,他就又召见了一个叫袁盎的人。因为这个袁盎曾当担任过吴国丞相,景帝想听听,他这个曾经在敌后工作的人是什么想法。结果就是因为这次召见,晁错的生命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袁盎,是晁错的政敌。

袁盎当时知道了这件事,就请求汉景帝先把左右旁人支走,然后他说:七国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

前面说了,汉景帝是很冷血的人,晁错只不过是他的棋子而已。他听完袁盎的话后,就封袁盎为太常,令他秘密出使吴国媾和。大约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和廷尉张欧,非常默契的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

此时的晁错还毫不知情。汉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突然停车,向晁错宣读皇帝诏书,当街腰斩尚穿着朝服的晁错。可怜晁错就这么一脸懵圈的被当街拦腰斩杀,场面血腥恐怖。

后来,晁家满门抄斩。当初晁父的猜测,一点也没有猜错。



晁错之死,既冤也不冤。

说他不冤,在于七国之乱是他挑起来的,自然也应该由他结束。你既然敢下手,也就应该有办法平这事。而他无法负责,他就只能以死谢天下。

说他冤,在于他是真的一心为公,纵观他的一生,算是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并没有为自己谋什么私利,他所想皆是为刘家天下。结果汉景帝居然把他给卖了。即便说他闯下了大祸,需要让他当替罪羊,他也不该是这是满门抄斩的凄凉死法。(在人情事故这方面,汉景帝还不如建文帝。起码朱允炆一直到失踪为止,都没有出卖自己的心腹黄子澄、方孝儒)

不过冤与不冤,都不重要了。因为晁错被满门抄斩后,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吴王刘濞知道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的道理,既然已经翻脸了,退回去,将来也是个死,所以他便直接自称东帝,根本就不见袁盎。跟汉景帝也摆明了态度:你必须退位!

汉景帝为此大骂了袁盎一顿。此时的他,又后悔诛杀晁错了。但是人已经杀了,砍掉的脑袋又哪里能接回去呢?

后悔一番后,汉景帝总算冷静了。他此时想到了汉文帝曾经遗嘱过自己,国家有难时一定用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

汉景帝接见周亚夫后,把大致情况给他说了一遍。周亚夫听完后,也把自己的用兵方针说了一遍。大致的说就是:汉军先占据荥阳这个战略要地,派人死守。周亚夫自率主力进击闹腾最大,也最有钱的吴楚,另派有力之军,侧击相对较弱赵齐。鉴于楚人骁勇善战,周亚夫建议,让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当这个肉盾。

周亚夫这个计划,从战略的层面上看,是上上选。他找准了天下的总枢纽荥阳,只要守住此处,先保证自己输不了,然后在梁军吸引吴楚主力后,自己再伺机而动。最后,汉朝也正是凭借此计划,平定了七国之乱。

不过这个计划,从政治的层面来说,是比较不正确。因为周亚夫和晁错一样,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他拿当皇帝的亲兄弟做挡箭牌,到时候无论胜败,他都会变成皇帝与藩王之间博弈的弃子。

别忘了,梁王刘武可是窦太后的亲儿子。窦太后很喜欢刘武。

别忘了,汉景帝已经卖了晁错。他难道还会羞于再卖周亚夫?

这就好比,明知道天子御驾亲征,可以激发三军士气,但是绝大多数时刻下,没人敢这么跟皇帝建议。除非皇帝是像刘邦和李世民那种自己愿意御驾亲征的人。

当然,周亚夫的这个错误,是后话了。




刘邦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为了笼络人心、调动部属的工作积极性,曾分封了一些“王”,如韩信、英布等。因为些“王”非刘姓,史称为“异姓王”。

汉初,多位“异姓王”涉嫌谋反被刘邦剪除。刘邦吸取秦朝短命的教训,认为是没有皇族宗室掌握实权之故,又改封自己的子侄为王,这回的“王”都姓刘,史称“同姓王”。

至西汉第六位皇帝景帝刘启在位时,刘姓封国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一些封国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威胁了中央集权,刘启很是头痛。

这时,御使大夫晁错进言削藩,削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军队、领土、百姓等,以巩固中央集权。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借一些诸侯王的过错削夺其封地。

至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时,吴王刘濞借机联合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叛军一时兵锋很盛,景帝刘启心生怯意为息兵罢战听从袁盎之计,决定牺牲晁错,以使七国出师无名,将晁错腰斩于东市。

吴王刘濞早有不臣之心,景帝刘启诛杀晁错并没有使他息兵罢战,反而认为刘启胆怯可欺。刘启这时才明白,“清君侧、诛晁错”只是七国叛乱了借口。

景帝刘启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将叛乱彻底平定。




“请诛晁镇,以清君侧“,是西汉宗室刘家七个诸侯王造反时喊的口号。“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初期。

“七王之乱“的带头大哥是吴王刘濞,他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大儿子,最初被封为沛侯。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时,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叛乱平定之后,刘濞被叔叔刘邦封为吴王,镇守统治江淮地区。

早在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就与长安的皇室结下梁子。起因是吴王的太子刘贤(当时诸侯的接班人也称太子),来长安城向皇上问安朝见,在与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启下棋时,发生了争执,刘贤的随员在旁边撮火儿,刘启发怒,抄起棋盘摔在刘贤脑袋上,一下把刘贤给砸死了。

文帝刘恒觉得很过意不去,派人护送刘贤的尸体,送回了吴国。刘濞自然又心疼又气愤,发恨说:“在长安死的,就埋在长安,送回来干什么!“又把儿子的尸体送回了长安。

之后,刘濞多年不去长安拜见皇上。

汉景帝即位后,看到诸侯国日益坐大,并且与中央矛盾越来越深,感到深深忧虑,就与御史大夫晁错谋划“削藩“,为此,晁错还制作了方案书,具体办法就是收回诸侯国的部分领地,归中央所有,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由此点燃了“七王之乱“的导火索。

先期,赵王刘遂被削去了河间郡,楚王被削去了东海郡,胶西王被削去了六个县。当景帝下命令,要收回吴王的两个郡吴,炸了!

吴王刘濞与撺掇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公然造反。

七王打出口号“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他们要杀晁错,没敢说要把刘启怎么怎么着。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率部由扬州北上,渡过淮河,与楚王的部队会师,杀向长安。吴楚联军兵强马壮,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攻城略地军事行动进展相当迅猛。

长安城的景帝有些肝儿颤,怕皇位和脑袋不保,为了平息叛乱,就杀了晁错。

然而,刘启的示弱示好,并没有换来反王们的同情,他们依旧向长安方向攻击前进。

刘启悔之不及,终于坚定起来,要彻底打败叛军。他派出大将周亚夫,率战将三十六名,奔赴前线。

在周亚夫和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的合力打击下,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叛乱即被平定。

叛乱的主犯和从犯们都被杀,或自杀;只有胁从犯济北王刘志保住了命。

“七王之乱“最后的赢家应该是汉景帝刘启,王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朝廷的威信更高了,诸侯王们不敢呲毛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西王   吴王   胶东   封地   吴国   楚王   叛军   长安   刘邦   叛乱   西汉   联军   太后   诸侯   皇帝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