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自称是汉人?而不是唐人,宋人,秦人或清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对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人区分自己人,很多时候不是看血缘关系,而是看文化。比如,一个外国人来中国居住了十几年,说的汉语、吃的是中国的食物、过的是中国的节,不管是在心里,还是在生活上,他差不多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中国人。那么,他就基本被中国文明给同化了,和他相处起来,很多中国人自然也就不会老是把他当老外看待。

所以,我们为什么自称为汉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汉朝时期,当时的百姓才完完全全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感。那么,为什么是汉朝,而不是夏商周秦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上古时期,中华文明刚刚萌芽,还在初步探索阶段,所以这个时候,各个部落之间的文化在相互碰撞、融合,没有哪一个部落的文化可以占据统治地位。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在西周的时候,他们制定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一系列制度来规范整个西周王朝的运营,这就使得大家有了一个框架上的文化认同感。所以,当时各个诸侯国虽然打生打死,却都没有被外族入侵的感觉。相反,戎狄一旦南下,他们反而会联合起来将其驱逐出去。另外,当时的士人到各个诸侯国游说,即便他服务的国家攻打了自己的母国,他们也不会有太强烈的叛国感情在,因为他们心里装着的是天下,而不是一国一城。这个天下,就是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不过,这个时候的诸侯国自主性比较强,他们都在比较宽松的范围内自由发展。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形成了有自我特征的文明了。比如,他们那些不同的文字、度量衡、货币等等。

在先秦时期,大家都统称为华夏人。而到了秦朝,秦始皇进行了大一统的措施,这才把各个诸侯国的文化统一起来。所以,一开始,我们最有可能是自称为秦人。

但是,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天下,六国贵族却心有不甘。所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秦朝的统一政策还没有稳定下来,这时候东方六国纷纷而起,都想着复国。只不过,仗打到最后,这六国的后人不是死了,就是被刘邦收编了。这就导致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六国的遗民都没多少势力了,更不用说要复国、恢复本国文化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而且,秦始皇的大一统措施已经实行了一二十年了,很多人也已经开始接受大一统了。所以,汉朝的统治者才能较为顺利地进行文化上的统一。

等于说,秦始皇制定了大一统的政策,但是却给汉朝做了嫁衣。百姓的文化认同感在秦朝时期没能形成,却在汉朝形成了。

再加上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空前强大,对匈奴的作战又屡战屡胜,这也加强了百姓对大汉王朝的认可。陈汤的那一句:“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这文化认同的体现。

而以前较为分散的华夏族也在这时候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也就是汉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因此,我们才会自称是汉人。

至于唐人、宋人,在百姓们看来,这只是强大的汉朝的延续而已,因为他们的文化都是从大一统的汉朝这边延续下来的。不过,外国人就不这么看了。因为外国人和中国早期的接触,主要是在唐朝的时候,所以他们才会称呼我们为唐人,中国人在国外住的片区叫做唐人街。




汉人,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就自带一种民族主义。所以,你不能从汉朝是否强大、汉这个字的所指渊源,来探究这个问题。追溯的突破点应该是民族主义,然后你再从历史脉络中进行梳理。

民族主义,是在他者的挤压之下,才能形成的。而实际上就是一种内部身份认同。

汉朝那么强大,在汉朝形成了这种族群共识,然后我们就自称汉人了。是这个逻辑吗?



想当然即如此,然而并不是。

正是因为大汉帝国已经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所以这时候就根本没必要区分出汉人与非汉人的概念。大汉帝国已经强到匈奴人举族内迁了。这时候,你找出一个他者来干什么?能找到的,只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但修武备比修文德的效率高,所以汉朝主要是修武备。

帝国统治的超越性,甚至都不允许什么华夷之辨。金日磾这个匈奴人,不仅是武帝朝的重臣,而且还被汉武帝指定为四大托孤大臣之一。你要华夷之辨干什么?在大汉帝国眼中就没有他者。



苍天之下皆属天子,你们有谁不在苍天之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汉朝人的逻辑。他者在哪里?太远,但你等着,早晚也得把你们变成我们。

汉朝以外的这个他者,是什么时候才被发现的?不是汉朝人找到了他者,而是他者找到了汉朝人。

时间出现在五胡乱华之后。

但,汉人这边儿的意识形态就始终认为胡人是禽兽。所以,对胡人手段,要么是把禽兽消灭、要么把禽兽赶跑,要么把禽兽变成人。因为这个意识形态,在汉人这边儿,他者这个概念就始终建立不起来。



你总不能让自己跟禽兽搞个区分,承认禽兽是他者吧?即便打不过,被禽兽吃了,但禽兽还是禽兽、人还是人。

而等胡人在北方建立了政权,这个他者就不用汉人自己区分了。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就给你区分出来了:我们从草原来的这伙人是鲜卑人,你们在中原的这伙人就是汉人。而且,还给你搞了定位:我们是主人,你们是奴才,我们颁布法律,我们统治。

所以,不是汉人找到了他者,而是他者找到了汉人。



但是,从西魏、北周到隋唐一系,搞出了胡汉融合。到这个时候,区分他者仍旧没有意义了。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用几百年时间转了一圈,唐太宗又转回了汉武帝。这时候,再用汉人与胡人这个区分,就不合适了。

但历史就是历史,你总不能否定魏晋南北朝胡汉大融合的时期吧。所以,这时候还是要给做一个区分的。而唐朝人视界也更广阔,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也比汉武帝时代更深远。所以,你怎么也得找个概念指称一下自己。



大唐帝国,光耀万邦,自然信心满满。于是,指称自己就用自己的国号,也就是唐。比如《西游记》中,取经路上的唐僧,动不动就宣称贫僧来自东土大唐。贫僧绝对是认真的谦虚,但配上东土大唐,那就自带主角光环了。汉这个词也会用,但用得更多的,是华这个词。华,自带古老而高贵的厚重沧桑感。

然后,就到了宋朝。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区分出他者这个概念了。

契丹人的大辽,立国时间是公元907年。即便是从确立辽这个国号算起,也是公元947年。而北宋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60年。即便把北宋的老爹后周算进来了,也才公元951年。所以,愿意也也罢、不愿意也罢,北宋就必须承认契丹大辽这个既成事实。因为这个他者比你的岁数还大。



北宋在军事上也没能实现突破。秦汉隋唐探索了整个地理视界,也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大汉穷极东海,建立了汉四郡;大唐拓土西域,一度设置了波斯都护府。你宋朝就没法比。所以,宋朝人就要在承认他者的前提下,做出区分。因为你这时候就不能说契丹是禽兽、大辽不存在。

党项崛起之后,大宋拓土大西北已无可能。而且,大宋还要处理与党项西夏的关系。而赵匡胤玉斧一劈,大渡河以外,我不要了。所以,又多出一个大理国。朝鲜一直纳贡称臣、女真也会千里送马,但隔着个大辽,大宋这个“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就搞不了。而修武备不行,甚至修长城也不行,只能沿着白沟河修栅栏。



那北宋会怎么区分呢?

就是汉这个词。据统计,在唐朝、五代,当指称中国人的时候,汉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只有6%。而到了宋朝,汉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飙升到53%。那宋这个国号呢?宋朝人几乎不用国号来指称自己。如果非要用,也只是为了区别本朝与前朝,强调自己是宋朝人而不是隋朝人和唐朝人。(PS:上述数据出自《肇区华夏》)

唐朝人用华,宋朝人用汉,这有什么区别吗?

华夷之辨,华夏是与蛮夷对立的。这是文明的区分,华是文明,夷是蒙昧。这就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汉这个词就不是文明的属性了,而是强调了一种族群意识。简单说,我们宋朝这边的汉人跟契丹人、党项人不一样。所以,汉人的使用,其侧重点不在于文化,而在于族群。



到这个时候,你才能说中原汉人终于把自己的这个身份共识给挤压出来。

没有这个身份共识以前是个什么共识?从周天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皇帝以前叫什么?叫天子。对中原百姓就用皇帝,因为百代皆行秦政制;而对中原以外则称天子和天可汗,外星人和神仙我管不着,其他都归我管、咱们四海一家。

但为什么是汉人而不是秦人、不是唐人、不是隋人呢?

在宋朝,汉这个词比唐更古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今不如古,越是古老越是光辉,越是现代越是暗淡。所以,汉唐之间,最好用汉。

在秦汉隋唐等几大帝国中,秦隋不仅短命而且非议太多。指称自己必须选一个更能获得稳定共识的能指。所以,用汉这个词能够获得最大公约。



但这都是我们替古人的揣测。真正能从历史脉络中梳理到的,还是他者把中原汉人给圈定了。也就是在南北朝时代,北魏的鲜卑人已经用汉人来指称中原地区的人了。

于是,汉朝虽然灭国700年,但宋朝人的共识就是认为自己是汉朝人的后裔。而且,在与契丹、党项的竞争相处中,逐渐生长出一种族群的共识。即我们这个族群一宋朝皇帝为核心,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发达的文化。可以说,这是前现代时期的一众民族主义。

这里一直用民族主义作为工具来分析自称汉人这个问题。但你不能认为当时已经有了民族主义,更不能用这个工具来解释王朝更迭。因为清末以前都是前现代的传统社会,而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其说民族主义是个族群概念,不如说是个政治概念。你用民族主义分析传统社会,要么得出岳飞抗金没意义、要么得出元朝和清朝没意义。工具就是工具,一定要注意使用场景。菜刀拿来切菜就行了,但你不别拿菜刀跟女朋友一刀两断。

至于后面的明人、清人,那就无需提及了。

一旦汉人这个能指被确定,那就是个语言问题。除非惊天动巨变,否则就没法变来变去。因为语言问题就没啥道理可讲。你把苹果叫苹果,但哪天政府下令非要让你管苹果叫情果,你能接受吗?出现这种“巨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政府脑子进水了;一是大家脑子都进水了。




历史不是我的强项,就凭个人感觉简单讲讲吧。

为什么我们自称汉人?自然是因为汉代带给我们强大的自豪感。

为什么不是自称唐人、宋人、秦人或清人?首先得说,也有唐人秦人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没有。其次,如果说这些称呼不如汉人广泛和经典,那只能是因为这些朝代带给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综合来说还是超不过汉代。

1.汉人

我们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历史很悠久,但这个名称并非自古就有。汉族前身应该是华夏族,汉代以前,上古三皇夏商周时期就存在的。只是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大到我们从此以汉人自称。

汉朝究竟有哪些威风之处,足以让后人产生“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的骄傲感?我能想到的就这几点:

首先,汉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版图足够辽阔的朝代。

中华民族是在黄河流域发源的,上古时代漫长的历史中,也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之后,南下把当时为蛮夷之地的岭南也纳入版图,但西部依然不是中华管辖范围。直到汉朝建立以后,势力一直扩展到西域,才有了接近我们今天熟悉的中国版图的辽阔疆域。

(汉朝疆域拓展到西域)

所以,“开疆辟土”的大汉朝,很容易给人以自豪感。

其次,汉朝持续时间足够长,超过了后世其他朝代。

除去中间短暂的新朝,两汉加起来大概有四百年历史,比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要长。虽说夏商周的历史更长,但毕竟一来年代久远缺乏佐证,比如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到现在还有争议,二来光是年代长但势力不够强也不行,像绵延八百载的周朝,后期天子基本就是个摆设,各个名义上的诸侯国事实上独立发展百家争鸣不亦乐乎,都没谁把周天子和中央政权放在眼里,这样的影响力,当然不能和一直保持统一的汉朝相比。

四百年稳定强势的统治,足够培养起一个充满凝聚力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从此在心里打下了“汉”的烙印,就不奇怪了。

最后,汉朝文治武功都很出色,至少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综合来看甚至可以说后无来者。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是最深刻也最持久的,也是人们从心里认可“汉”字标签的根本原因。

汉朝的文化是很发达的,且不说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造纸,光是张衡那台已经失传的地动仪就很令人神往,今人尚且不能预报地震,古人如何来的智慧呢?更不用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我估计汉朝留给后世的影响力,多少也跟司马迁笔下的说服力有关的。

(司马迁之前缺少系统的正史记载)

我对历史不大在行,什么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细节就不说了,反正随便查查历史书就能知道。单说影视剧偏爱的汉武帝时期的事迹,就知道什么叫魄力。武功方面,他征服匈奴的事迹一直令后人热血沸腾,毕竟后世的汉族似乎对外作战的能力弱了,汉武帝时期算是强国巅峰,自然令人怀念。文治方面呢,虽说我个人不喜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回事,但汉武帝硬要这样,而且做成功了,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主流和正统思想,绵延两千年,足够把一个民族浇筑成高度统一和相似的模样。

简单地说,就是大家不但外貌差不多,内在思想也很一致,自然很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归宿感。而这种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汉朝。集体记忆中,汉朝是一个让中华主体民族威风八面的时代,人们当然喜欢用汉人自称了。

2.唐人

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就是汉跟唐了。汉代的中国大致可以跟当时的西方霸主罗马帝国并驾齐驱,而唐朝可以说就是一枝独秀的世界头号强国,单看这一点唐朝甚至比汉朝更牛,所以题主说为什么没有“唐人”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唐朝之后,外国称呼中国人就基本使用“唐人”这个词,一直到现在,国外的华人聚集区还是叫唐人街而不是汉人街啊。

只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再一次改变自称,把汉族改成唐族,自称唐人呢?

(唐朝是公认的盛世)

我想这是因为论综合分的话,唐朝的分数还没有高到值得替换掉“汉”字标签的程度。

首先,唐朝虽然综合国力更强,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但汉朝也差不了多少啊。最关键的是汉朝在先,唐朝在后。简单地说,是汉朝开创了中华帝国的强国地位,唐朝只能说是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的儒家思想是很讲究追思慎远、尊师敬祖的,既然汉朝是开创者,又不比唐朝弱多少,那自然还是保留汉的称呼了,起码显得历史悠久一些呀。

其次,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唐朝,但不得不承认,唐朝在“武功”方面好像没有汉朝厉害。唐朝似乎不是靠战争征服他人的,而是温和的和亲什么的。后来安史之乱,胡人安禄山发兵,还直接把唐朝打得半身不遂,从此再也不能恢复往日荣光。这样看来,似乎唐朝的“魄力”不如汉朝那么足,在心理上,可能还是强势的汉朝更能给人自豪感吧。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唐朝本身是很开放的,皇室就有外族血统。估计在文化宣传方面,也不会特别强调什么主体民族,也就是不会强调民族意识。这样的话,用一个不怎么强调民族意识的朝代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民族,好像也不那么合适了。

3.宋人

宋朝在唐朝之后,本来也发展得不错,尤其是经济空前发达。本来,交子都出现了,正常情况下,沿着原来的路径发展下去,宋朝就会在世界范围率先进入现代资本和商业社会,中国就可以从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继续领先世界,毕竟那时让西方从劣势转为强势、最终超越东方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呢。

(宋朝经济很发达)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埋头发展经济的宋朝武力太弱,遇上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就没有还手之力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秀才打不过当兵的,输了就是输了,后人再怎么遗憾,也不会为了缅怀这秀才,而放弃自己赢的祖先的名字,换成这输的祖先吧?

这就是不会有“宋人”这个称呼的缘故。成王败寇,宋朝的下场是被异族灭国,这是打击民族自信心的事。这么丢脸,当然不会用这个朝代的名字来自称了。

4.秦人

理论上,“秦人”这个选项是有竞争力的。毕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而经过两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人们对大一统这件事已经有了潜意识里的执念,觉得这就是光荣和骄傲。

所以,“秦人”还是有小范围的使用的。

但为什么始终还是“汉人”占了上风?

我想是因为秦朝寿命太短了,总共才十四年,根本来不及建立什么可以垂勋后世的文治武功。所以,除了“第一个”的意义之外,秦朝无论是时间、疆域、成就各方面都无法和后来接替的汉朝相提并论,就好比一个人提出一个工程建设计划之后就去世了,后来者花了毕生时间建设好了这座庞大的包括各种细节的工程,后人用谁的名字命名这个工程合适呢?当然是那个真正把工程建完的人了。

(秦朝二世而亡)

5.清人

看看前面的答主都选择忽略这个选项就知道了,希望题主不是来搞笑的。不管用什么自称,都不可能用这个的啊。

前面说了为什么不用“宋人”,因为宋朝被异族灭了,后人想起都心痛吧。明朝被清朝取代,也是一样的性质啊,所以不用“明人”也就罢了,怎么可能用异族的名号取代自己原来的自称?除非征服者强迫。

诚然,清朝统治者自身很积极学习和融入汉文化,但这改变不了异族入侵的事实啊。入侵就代表着有杀戮,学习也只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实际上清朝时期,满汉对立就一直没有消弭过。怎么消弭呢?一边是被强迫灭国的惨痛记忆,一边是死死不放权的敌视意识,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本来有爱人的女子被强暴了,除非对方逼着她改口,不然就要杀她,否则她会自动自觉说对方才是她的爱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啊?

当然,硬要杠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也是可以的。如果清朝统治的时间足够长,长到人们开始模糊久远的历史记忆,而且在清朝统治下国富民强,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无比幸福美好,那自然人们就会忘掉从前是什么身份什么民族,而愉悦地接纳“清人”这个代表着幸福和自豪感的新名称。“汉”取代“华夏”,不就是这样的过程么?

但事实上,清朝没做到这一点啊。所以就不要讨论这个假设了。

(清朝老照片)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降服百越,北击匈奴,威震四海,立国为秦。但是华夏民族却自称“汉人”,明明秦国是第一个国家,为什么不是自称“秦人”呢? 汉人是汉族的旧称,它是一种文化的意义,“汉”从水,有浩瀚、浩渺的意思,在天指天河,在地指汉水。我们自称为汉人,是因为历史上那个伟大的王朝——汉朝。犯我边疆者,虽远必诛!这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句话让汉人这个名词被人敬畏,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尊严。

汉武帝,这个让汉朝真正名扬海外的人,实乃是千古一帝。在汉朝刚建立时,国家一穷二白,啥都没有,而且这时候匈奴还南下,汉高祖刘邦无奈被迫进行了屈辱的和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汉朝国力达到鼎盛,汉武帝精心筹划多年,经过几次的大规模的决战,将强盛无比的匈奴打得节节败退,随后有了上百年的汉朝核匈奴的大战,让匈奴被迫开始迁徙。这个时候的汉朝军队,无论是作战还是远程奔袭能力,各项指标都远超世界各国,因此才有犯我边疆者,虽远必诛的霸气之词。

汉朝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得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华名族始终没有出现大分裂,这和儒家思想长期的统一中国文化思想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汉朝在经济上也是连接世界,汉朝的丝绸之路,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丝绸之路影响着中国几千年,至今任然在影响着中国。

汉朝的强盛让它对世界的文化、经济、军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也是因为心中的骄傲。




汉,这个字,对我们来说会有格外特殊的感情。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古代的时候还不止56个民族,而我们都知道汉族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汉族创造的文字是汉字,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文化核心是国学。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男子汉,罗汉,汉服等。

以汉为名是什么道理呢?荀子说:“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首先来看看“汉”字的含义

“汉”一字最早见于安州六器中“父乙甗”的铭文,铭文讲的是周昭王南征的事儿,“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里的汉指汉水,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将士惊恐,军队损伤甚重。

《说文解字诂林》的释义:"汉,漾也,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当作堇。难声是发音,会义是(氵+堇),而前作相承去土从大把“堇”下面的“土”写成“大”,变成了漢。

“汉”字写作“难水”这是形声,并没有表示“苦难之水”的意思哦,王安石解字曰“波”乃“水之皮”,苏东坡得知后打趣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乃“水之骨”。

《尚书》某氏传曰:泉出山为漾,言其微。汉,言其盛也。

汉就是漾水流下来的。源头为泉,泉流出山为漾,漾形容水流微小,汉形容水的大,汉水,或称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上游称漾,中游曰汉,下游名叫沧浪

中国古代最权威的江河巨著《水经注》则用了几乎等同于黄河、长江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汉水温润悠远的风貌与生发于沿岸的辉煌。

古人将天上的银河看作是天上的汉水,“汉”有星空天汉即银河之意,银河也称“河汉、星汉、云汉”、霄汉”等。如,古代秦岭西部的周秦先人,以天上之银汉,命名地上如银河璀璨的汉水。汉民族跟汉水关系深远,中国本称华夏,古代以秦岭为华山,汉水为夏水,所以汉水也是华夏之渊源。

从会意角度考虑,“汉”的原形为氵+堇,而“堇”的本意是黏土,正与夜空中银河明暗相间,繁星散落的形态相似。提到“汉”,就联想到天。夜空银河乃至浩瀚太空,其意宏大无比,作为汉族的族名可谓实至名归。

汉指银河,有诗云: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亦指汉水:

《国风·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迢迢河汉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悠悠织女心”又衍生出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

你看夜空中没有明确边际和沉静不动的银河满溢而平缓,与地上的汉水相视,一地一天,遥相呼应,滋润万物,孕育生命。

到了大汉王朝,命运将“汉”字与我们民族牢固的合为一体。那么新的王朝出现了,和汉民族意识与体系形成建立有多大关系呢?分内外两方面的认同。

对内:汉朝之名得自刘邦的汉王封号,汉王之名得自刘邦的封地汉中,汉中位于汉水穿越盆地的中心地段。刘邦后来渡陈仓取天下,遂以汉名其王朝。两汉继起四百年,汉人之称,乃以奠定。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的王朝却注定那么短,秦始皇和他的儿子秦二世,孙子子婴,统治六国十四年的时间,等秦朝灭亡的时候,之前六朝的遗民还健在,古国记忆都还在心底。他们又各自占据领地恢复割据状态。秦王朝就像一阵狂风刮过,文化底蕴,教育,政策都没有形成主观意识在人民心里。

汉朝在秦朝既有基础之上形成大一统局面。汉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最长时间的王朝。足够长的时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彻底的融合。随着朝代的更替,我们国家的人也被称之为唐人、宋人等,但“汉人”作为最早的称呼,成为了如今汉族的称呼流传了下来。

对外:在对外交往中,汉王朝铺砌了丝绸之路,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使得汉朝疆域在当时空前扩张。武帝命汉中人张謇出使大月、大宛、康居、乌孙等地,播汉人之德,汉之恩威远扬。

当时历史上第一次打败匈奴,重新建立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自信,从那时候起,大汉朝的人树立了“汉人”前所未有的尊严。

汉朝也得以威名远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以至于几百年之后,西方各国仍然称呼唐朝使臣为汉使,有一个西方小国的国王,看着唐朝使臣哭着说道“不想今日复图汉官威仪”!

文景之治到汉光武帝,当时中国领土扩大了两倍。此时汉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使得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人们纷纷以自己是汉人而自豪。

对于邻国的骚扰,汉朝更是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威名远播中外,汉人也因此得以扬名天下。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汉朝对于中国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

从文景之治到光武帝创造了比当时的罗马帝国更为先进和强盛的世界第一国。

中华的疆域范围基本确立,人口上汉平帝时期全国人口6000万,达到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政治上是中国第一个真正长治久安的大一统国家。

在美国历史辞典里:汉朝以国力强大、对外扩张、持久的强盛统一而称誉西方世界!

在阿里斯塔夫《全球通史》里,汉朝是与当时的英国并称的世界性国家!

汉朝四百年,从头到尾,无论兴衰,都一直保持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汉朝的强大,使得跟汉朝相关的民族,语言,服饰,建筑也都成为后来的符号。延续至今

上文提到的男子汉的称谓也是在汉朝产生的语素,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不断侵扰我国的边境。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步强盛,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西汉的士兵们表现的非常勇敢,汉朝的士兵被匈奴称作“汉儿”或“好汉”。

南北朝时有称男子为“汉子”的。北齐文宣帝因任命魏恺为青州长史,他固辞不就,便对人说: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好汉”,后来指男子中的“佳士”(司马光《资治通鉴》语)。

如《新唐书》称张柬之为奇男子。唐武则临朝时,让狄仁杰推荐“一好汉任使”,被荐者是荆州长史张柬之。

“苏轼有诗论及此事: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

宋元以后,“好汉”常被用来称誉“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人,如《水浒传》中的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子”、“好汉”与“男子”相混合构成“男子汉”一词。

汉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了四五千年的文字。

陶渊明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李白说:“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他们也认同了前朝中的汉朝为正朔。

岁月更迭,几番春夏,到今时今日

千百年的风韵吹着今人的脸庞。带着古老的文明的余温,,给我们心的从容坚定,往华夏的精神本质靠近再靠近。

我们绵延着一个民族的骄傲,生生不息,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并且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香港汉族人占总人口的95%;澳门汉族人占97%;而台湾汉族人则占总人口的98%。汉族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人口众多的民族。

我们有数几千年不断层的灿烂文化,有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民族凝聚力。

其实不管是汉族人还是唐人宋人,作为炎黄子孙,我想到和无数圣贤同属于一个民族,他们犹如中华文明的天空上满天星斗,与我们现代人一脉相承同属华夏,内心有万分的骄傲。

回望,古时明月,古汉台下,汉族之源,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汉人   唐人   汉水   汉族   王朝   清人   宋人   华夏   汉武帝   汉朝   匈奴   宋朝   唐朝   中国   时期   民族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