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虽然被叔叔朱棣篡位,为什么不按惯例为明太宗而是明惠宗?

这个问题过于简单,所以我不想像以前那样,洋洋洒洒写上几千字来说明。要是连几百字也懒得看,那就直接跳到最后看结论。

通常我们说某位皇帝是“xx祖”或者“xx宗”,这都指的是庙号,是皇帝死后,由当朝大臣们共同商议,最后再由新皇帝拍板决定的。任何一个皇帝,就算他生前再牛B,也不能决定自己死后的庙号叫什么。(当然也有唯一一个例外,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就在生前给自己定好了庙号,并且在他死后得到了很好执行。)

既然如此,那么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的庙号就很好理解了。 朱允炆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夺取了皇位之后,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但这只是民间的说法,而“官方”的说法是朱允炆纵火自焚了,这在当时是唯一的“合法”解释。也就是说,无论朱允炆是否逃出了南京城,在“官方”看来,他已经死了。

随后,朱棣在众大臣的“劝说”下,“勉强”登上了皇位,成为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翻朱允炆这个皇帝的合法性,打着“恢复祖制”的名号,不仅废除了朱允炆在位期间的一切新政,而且还废除了朱允炆的年号,把“建文x年”改为“洪武x年”(洪武是朱元璋在位时的年号)。更过分的是,当初朱允炆登基之后,曾追封自己父亲、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为“兴宗”,也被朱棣废除了,重新改称为“懿文太子”。

这就相当于朱棣组建的“新朝”是不承认朱允炆这个皇帝的,甚至直接否定了朱标、朱允炆这一脉的皇位合法性。既然新皇帝都不承认朱允炆的帝位,那么试问哪个大臣敢上书给朱允炆定庙号?只要不是脑子有点毛病的,就不会做这种注定被杀头的蠢事吧?

众所周知,庙号这个东西是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拥有的,甚至早期如西汉、东汉的皇帝大部分都捞不着,而如今朱允炆直接被朱棣取消了皇帝资格,自然也就没有庙号了。 事实上,朱允炆死后是真的没有庙号的,因为自朱棣之后,明朝所有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子孙,自然没有人敢推翻朱棣的决定,给朱允炆上庙号,否则岂不是自认他们这一脉的皇位来得不正?

与此类似的是,五十多年后,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从自己弟弟朱祁钰手中夺回皇位之后,也不肯承认朱祁钰帝位的合法性,同样没给他定庙号。 所以,我们一提起朱允炆,往往称为“建文帝”,提起朱祁钰,往往称为“景泰帝”,而不像明朝其他皇帝那样,称“明x宗”。

两百多年后,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打进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煤山吊死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史称“南明”。南明第一任皇帝叫朱由菘,在位时间只有一年,但却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给当初的建文帝朱允炆上了庙号,定为“惠宗”,当然同时也恢复了朱标的庙号“兴宗”。另外,顺便还给景泰帝朱祁钰上了庙号,定为“代宗”。

至于为啥朱由菘要给朱允炆上庙号,这个原因说来话长,简单概括起来就两条,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二是为了拉拢人心。

总之,在朱允炆“死了”252年之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庙号,可以含笑九泉了。

放下朱允炆,回头咱说说朱棣。在朱棣的子孙们看来,朱棣才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朱棣也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发扬光大的作用,所以朱棣的继任者就给朱棣上了“太宗”的庙号,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约一百多年后,朱棣的子孙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为了让自己那没当过皇帝的父亲朱佑杬进入太庙,又把朱棣的庙号升级为“成祖”,这样朱棣就取得了和“太祖”朱元璋一样“万世不祧”的资格。这段历史说起前因后果来更是复杂,在此从略。

综上所述,朱允炆之所以没得到“太宗”这个庙号,是因为他被朱棣取消了帝号,成为“非法皇帝”的存在,别说“太宗”这么高级别的庙号,就连个普通庙号也没捞着。直到二百多年后,南明小朝廷才给了朱允炆一个“惠帝”的庙号,算是“迟到的安慰奖”吧。

咋的?不满意,有个庙号就不错了,崇祯皇帝死后,先后被起了四个庙号,怀宗、思宗、毅宗、威宗,其中“怀宗”还是清朝的多尔衮给定的,你说崇祯九泉之下该咋想?




太宗皇帝一般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而且,庙号有讲法,“太宗”是承前启后,有所作为。比如唐代之唐太宗,宋代之宋太宗,清代之清太宗。

有的人可能会说,汉代的第二位皇帝就不是太宗。的确,刘盈是汉惠帝,太宗是其弟刘恒。魏晋之前,庙号的谥法比较严格,不是谁都有资格上庙号,西汉十二位皇帝,拥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位。

▲汉惠帝刘盈剧照

明时,皇帝人人得上庙号,为什么朱允炆不是太宗?

祖有功而宗有德,作为太宗,是必须要有所作为的,朱允炆固然承太祖之位,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而且,朱允炆事实上丢掉了江山。

从这点考量,朱允炆不配太宗之称。

▲朱允炆剧照

我们都知道,朱允炆是被他叔叔朱棣赶下了皇位,朱棣占领南京,登上帝位后,否认了朱允炆的合法性。

他直接取消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登基当年,便被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实际上,朱元璋驾崩于洪武三十一年,多出来的四年,应该是朱允炆的,这四年被强行与洪武合并。

朱棣这么做,表示自己是继承自明太祖,名正言顺。

▲朱棣剧照

自然而然,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就变成了朱棣,这种情况直到南明时期才更改过来。

朱棣的庙号。

朱棣成为了明代名义上的第二位皇帝,也有开疆拓土,振兴大明之功,他是符合“太宗”之美誉的,

可是我们一般称其为明成祖,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刚开始,朱棣的庙号确实是明太宗,但这种情况在嘉靖时期发生了改变。

▲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帝继承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他是朱厚照堂弟,得位之前,杨廷和等人让其入嗣明孝宗,并以这个身份入宫。

嘉靖帝很不高兴,为了使自己的名位更正,他不惜弄出了一个大礼仪之争,其核心主张便是尊自己的生父为皇帝,他不接受更换父母的做法。

这场名分争斗持续多年,最终以嘉靖帝的胜利而告终,兴献王朱祐杬被尊为献皇帝。

这并不是终点,嘉靖帝已经成功追尊了父亲,接着想把父亲的牌位放入太庙。

▲故宫太庙

太庙的牌位数量是有规定的,到了嘉靖时期,太庙中的牌位已经满了,不能再放了。

嘉靖帝决定挪一个出来,挪谁呢?他第一眼就看中了“明太宗”朱棣。

大臣们这下可不答应了,呼天抢地,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过嘉靖已经胜了一场了,已经不那么好对付。

最终没办法,大臣们为了保住朱棣,便决定将朱棣的庙号拔高,太宗也就变成了成祖。

当然,嘉靖也就不好坚持挪朱棣了,便把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给挪了出来。

明仁宗朱高炽可谓仁君,被兴王朱祐杬替代,而不得供奉太庙,确实令人唏嘘。

▲明仁宗朱高炽

朱允炆为什么是惠帝?

南明时期,也算是推翻了历代以来的定论,恢复了朱允炆的合法性,第二位皇帝也变成了朱允炆,而且,明太宗已经被取缔,明代并无太宗。

那么,朱允炆该上什么庙号?

前文提到,朱允炆并无寸功,他是丢了国的,所以,他达不到“太宗”的要求。

太宗用不了,那就用别的,弘光帝朱由崧给朱允炆上的庙号是“惠宗”,当然,南明也不被清廷承认,这个“惠宗”颇有波折,直到乾隆时期,才最终有了结果,乾隆追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

▲乾隆剧照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惠亦作平庸无能之说。

这个字用在朱允炆身上,也算恰当。




太宗是帝王死后后代在宗庙祭祀时追尊的两种称号,即庙号。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说个小插曲,“祖”的庙号是在三国时期的曹魏起了个坏头,曹操为太祖、曹丕为高祖(世祖),曹叡为烈祖,而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像诸如西秦、后赵等等小国几乎到了人人称祖。

朱棣在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取得胜利,夺得了皇位,必然要给自己打广告来掩盖那段不光彩的历史。

朱允炆被朱棣拿下,朱棣为成祖,你认为他会给朱允炆好的庙号吗?朱棣是他的叔叔,让他做太宗,朱棣怎么称呼?

所以朱允炆是明惠宗而不是明太宗,这就不难理解了。




朱允炆何时被追封的明惠宗?朱棣靖难之战后,压根就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身份,从来没有给他谥号,此后明朝的历代皇帝均是朱棣的子孙一脉,都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身份,更加不会给他追封谥号,更别提分量最重的庙号。

直到明朝灭亡后,事情有了转机,那个不被历史承认的南明政权居然追封朱允炆的庙号为“明惠宗”,谥号为“让皇帝”。

问题是南明政权自己的身份都没得到历史的承认,目前为止的史学界几乎都无视南明政权,至于南明政权追封的所谓“明惠宗”“让皇帝”,那就更加不被历史认可了。

再者,朱允炆的所作所为别说“太宗”,就连“宗”字他都不配。

古代庙号极其严格,讲究“祖有功而宗有德”,“祖有功”一般指的是开创王朝之功,“宗有德”是要有守成之德,也就是能够守住江山。

朱允炆四年就把大好江山给玩完了,这个“宗有德”的守成之德,貌似和他八竿子打不着。

所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比较客观给他追封了一个谥号“明惠帝”,从此成为历史定论。虽说挣不到一个“宗”的庙号,至少皇帝身份是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他该知足了。




向敬之

按帝制中国的皇帝古谥法,祖功宗德,是后继之君上尊大行皇帝庙号的基本原则。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第一时间上尊皇祖朱元璋为太祖高皇帝。若不是四年靖难,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篡夺侄皇帝位,大明太庙中的太宗之位,定然属于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也早早地为自己预留了太宗的位置。他在尊谥皇祖的不久,将其六年前病逝的父亲、故太子朱标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太宗这一宗字序列的最高美誉,建文帝是要留给自己的。

遗憾的是,靖难之战打了四年,建文帝占有最佳优势和最强兵力,却因严重缺乏战斗策略和统兵大将,加之谋臣黄子澄中途推荐草包将军替代洪武老将耿炳文,导致中央军一败再败,重损数十万兵力。最后,燕王靖难成功,建文帝制造了自焚的事实。

朱棣不但不情愿尊谥侄儿任何庙号,就连其曾经非常敬重大哥朱标的兴宗庙号也给褫夺了。建文帝的忠臣梅殷、黄彦清等人,曾为之私加庙谥,尊为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却不得行。

二十一年后,朱棣病逝,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为自己的老爸朱棣上庙号太宗,使其如愿以偿。

一百多年过去,以小宗入承大统的嘉靖帝,为将生父兴献王挤入皇帝序列和太庙,掀起一场大礼议事件,不惜将朱棣的靖难篡位歌唱为开疆拓土的再创之功,成功改太宗为成祖。

明朝的太宗,因为政治需要,而被闲置。故而,明朝没有太宗。

而建文帝的惠宗庙号,为明朝正统覆灭后,偏安的南明弘光帝修复明朝皇帝体系,将被废的真皇帝恢复庙号,追尊建文帝为惠宗。

惠者,惠及他人也。没有他的“恩惠”,贸然削藩引发靖难一役,也就没有朱棣世系帝业的世袭罔替,也就没有朱由崧作为皇室近支被拥立为流亡政府的皇帝。

弘光官方加庙谥,流转近百年,得到了清朝乾隆的认可,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

弘光最初的举措,并非最早的官方行为。《明史·恭闵帝本纪》曰:“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万历神宗,即位弘光帝的祖父。弘光帝也算是完成了皇祖的政治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神宗   崇祯   乾隆   大明   庙号   明朝   谥号   太庙   宗庙   嘉靖   皇位   太祖   大臣   惯例   政权   叔叔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