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比较厉害?

英忠二王在太平天国后期,同心合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功勋卓著,实为擎天双柱。英王骁勇善战,忠王智谋超群,并有名将之风。然英弱于权变,以至孤军奋战,忠短于果敢,以至众叛亲离,最后皆败于此,实乃理数之常,不亦悲乎!







李秀成和陈玉成,二人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了。他们来自同一乡同一村,他们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

那么,他们两位谁比较强一点呢?

先开个玩笑,按照今天“颜值即正义”的说法,陈玉成完胜!因为陈玉成“貌极秀美”,是一个超级美男子,哈哈,人帅则无敌!你服不服?

陈玉成屡次被敌人称为“貌极秀美”,既秀美,又勇猛,也许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来演吧。

好了,言归正传,这两人在军事风格上、能力结构上、处世方法上都极为不同,让我们一个个展开来对比一番,您可能就能得到答案了。

军事风格:“狡悍” VS “狡诈百端”

总的来说,这两位的军事才能都没得说。不过,从清朝官员和后人对二人的评价中,我们能看出其中的不同。

对陈玉成的评价,是“狡悍”。“玉成凶狠亚秀清,而战略尤过之”、“凶狡无比,善摧大敌”。

对李秀成的评价,一般都强调在“狡”字,对他的“悍”则评价不高。曾国藩说他“狡诈百端”;李鸿章甚至说他“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狡侩异常、诡谲多谋、谋狡而稳”```

李秀成作战风格“诡谲”,但不擅打硬仗。

可见,相比之下,李秀成擅长谋略,但打硬仗似乎不够狠。

李秀成用兵确实多谋,善于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他的经典战役是“围魏救赵”,攻杭州调动江北大营敌军,一举破敌;此战中,面对杭州随时可破的局面,他毫不恋战,见调动敌人的目的已达到,即立刻回师击敌,作战分寸的拿捏可谓炉火纯青。

在太平军早期转战各地、北伐大军转战北方时,常常把握不好攻和走的分寸而吃亏。而李秀成显然拿捏到位,奇谋百出。

可是,相比之下,李秀成打硬仗就差一些了,尤其是安庆解围战中,他千里转战,坐拥数十万大军,却不敢和湘军做直接交战,甚至遇到鲍超几千人马就避而走之,这些行为连对手湘军都大跌眼镜,在秀成被俘后,赵烈文等人还专门就此事跟李秀成掰扯了很久。

相比之下,陈玉成打硬仗的能力就强多了。他一开始名震三军,就靠着“先登”武昌城,活脱脱一个猛将的姿态!

陈玉成出道就是猛将之风。


在东征中,他孤身小舟,进入镇江,联络镇江内外太平军,一举破敌!

在三河镇,他面对李续宾嚣张的突击,沉着应对,稳定部众,终于在李秀成等人的配合下取得“三河镇大捷”。

可以说,太平军中像他这样善于打硬仗的将领,确实凤毛麟角。

同时,陈玉成可不是一位有勇无谋的家伙。洪秀全都曾经说“外事不决问成天成天豫”,甚至“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

就军事才能而言,我们并不能随便说二人孰优孰劣。

但是,当后期的敌人是“但求立脚之稳定,不论逆氛之增长”的湘军时,调动敌人的难度大大增加,过分依赖打“巧仗”解决不了问题。此时,陈玉成“善摧大敌”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可惜,陈玉成出局太早了!李秀成也只能叹息“我无助矣”。

政治治理才干:李秀成表现更卓越

李秀成在这方面的才干似乎要好很多。

他在经营苏浙期间,他能够推行务实的财政、土地政策,使得苏浙地区农业、工商业都得到了恢复。

与石达开在江西、安徽时“天高皇帝远”偷偷推行务实政策不同,李秀成的政策是与洪秀全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推行的。农民“租田自产”,既没有从根本上触犯《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归圣库”,又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使得苏浙一片“丰年景色”;他鼓励工商业,“借钱”给无本者做生意,使得苏州“盛于未乱时”。

李秀成在苏州实行良政,很有成效。可惜,李秀成外出作战期间,留守的太平军破坏劫掠,祸害甚多。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足够治政经世人才,而李秀成本人战斗任务重,当李秀成外出作战时,留守的陈坤书等人随意破坏、劫掠,使得这种好景快速结束,给当地人民还带来了祸害,殊为可惜。

相比之下,陈玉成在经略安徽等地期间,或许由于安徽长期受到湘军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政治改革、经济治理上的亮点不多。

怀柔VS强硬:风格不同,效果都不佳

太平天国时期,人心浮动,在对待敌军、友军、微妙势力时,李秀成和陈玉成的风格差异极大,甚至发生过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李秀成,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他一直主张采取“怀柔”政策。

对待韦俊,就是一例。韦昌辉被打倒后,韦俊的处境十分微妙。但李秀成一直为韦俊说好话,劝阻对韦俊的处罚。


韦俊迟迟没有叛降,也有感激李秀成的因素在。

对待李昭寿也是这样。李昭寿是他的爱将,在献城投敌后。李秀成甚至与李昭寿保持着书信往来,甚至想劝洪秀全采取措施,把李昭寿争取回来!

而在对待敌军俘虏上,李秀成甚至显得有些“骑士精神”。他厚葬王有龄,不杀赵景贤;任用愿意投降的旧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

对此,清朝方对他的评价是“假仁假义,慈爱军民”。

相比之下,陈玉成的态度就强硬得多。

清方对他的评价是“嗜杀”。被他俘虏的清朝官员,一般都被直接处死。而对于有可能投降的动摇分子,玉成也都采取坚决手段予以镇压。

陈玉成对李秀成的怀柔不以为然,曾经评价:“李秀成的那些做法,都是太平时的做法,现在无日不争战,人心未定,还指望行这种仁义之事吗?”

尽管两人的举措风格都完全不同。不过,二人的似乎在这里没有分出胜负。

尽管李秀成爱惜军民,但到了后期:那些对他本人充满尊敬的大将一样自行其事,不听调遣;那些动摇分子,虽然不忍加害他,但该投降的照样投降,该互相攻击的照样互相攻击。甚至,倒了最后,尽管他受到百姓爱戴,但该出卖他的,照样出卖了他。

也许,确如陈玉成所说,乱世之时,人心险恶,不足为恃吧!

但是,陈玉成的强硬政策效果也不好!

尽管陈玉成的强硬政策使得自己的队伍保持了相对团结。但是,当安庆失守,当洪秀全滥封王以求招兵方便后,各部也都不听调遣,吴孝如不坚持到他抵达就撤退,使陈玉成最终无法,只得寄希望于苗沛霖,最终被出卖而死。

气节:疑点太多,不做评价

在被俘后,陈玉成痛斥对方,拒绝招降,最终被害,让人唏嘘不已。

陈玉成最后的气节,值得尊敬!

而对于李秀成最后时刻的气节,则历来争论颇多。他似乎“阱虎乞怜”,有求生之愿。但由于他的最后时刻被曾国藩篡改太多,不便评价。而他试图请曾国藩饶恕广西老兄弟的举动,也是最后的责任使然。他最后被杀时所做的绝命诗,也是慷慨激昂,被杀时的表现,看起来实在不像是贪生怕死之辈。

总而言之,二人都有常人不及的本事,也都有成就大事的缺点,如果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因才而用,或能成为徐达、常遇春。

可是,他们遇到了洪秀全这样的主子。

李秀成的谋略过人、善于治政,洪秀全却只愿意用他四处作战,既不用他的谋略改善大局(如让城别走),也不帮他打理好根据地;使得李秀成东奔西走,失去基本,一度顿于雨花台与擅长“结硬寨”的湘军打硬仗。

陈玉成“善摧大敌”。可是,自从三河镇大捷后,洪秀全再也没有有效督促各军统一指挥,使得陈玉成、李秀成配合失去协调,整个安庆保卫战配合极其混乱,陈玉成最终无力支撑局面,丢失安庆,兵败身死。

如果非要对二人比出各高低来,我认为:

如果把他们看成战将,陈玉成更为全面;如果把他们看成支撑太平天国的顶梁柱,李秀成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更全面。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怎么看呢?我很接受反驳!




综合实力,李秀成甩开陈玉成几条街,两人不是一个档次。

一、对人才的培养,陈玉成不如李秀成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这是太平天国的悲哀,2万多精兵因内斗而死,包括杨秀清在内的许多高级将领殒命,太平天国元气大伤。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一言不合就外出,带走10万兵马,还拉着一帮中层将领离开,导致“国中无人,朝中无将”,太平天国处在危急存亡之秋。

陈玉成、李秀成,两人年纪相差十几岁,他们都是广西藤县人,两家的距离也就几百米,起初关系很不错。藤县老乡,以及“老兄弟”的身份,他们曾经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太平天国中兴的顶梁柱,就是陈玉成、李秀成。

那么,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对太平天国的贡献更大呢?笔者认为,陈玉成除了在作战勇猛方面超越李秀成,综合实力远不如忠王,两人不是一个档次。

对人才的培养,是考验将帅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培养出优秀人才,为集团储备精英,才有望取得胜利,建立新王朝。这一点,陈玉成比李秀成差了很多。

1857年,石达开外出单干,陈玉成接管“靖难之师”,这是当时太平天国最精锐的部队,没有之一。石达开的“靖难之师”,参与江西之战、江南大营之战、武昌之战,战斗经验丰富,是一支劲旅。

士兵强悍不说,陈玉成麾下的将领也是“老将”,许多人都是从广西一路拼杀而来,黄文金、赖文鸿、赖文光、刘玱琳、梁成富、陈得才、李四福,他们在天京事变之前,已经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可以说,陈玉成的开局非常好,太平天国的精兵悍将,大多在他手中。但是,陈玉成在随后的战斗中,并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尤其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陈玉成重用的将领,大多都是亲信、家族,而不是“外来人”,导致后期人才凋零,尤其是刘玱琳被杀后,英王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这是他被诱捕的重要原因。

李秀成就不一样,麾下精兵悍将,都是自己训练出来。石达开单干时,留在太平天国的将领,陈玉成最强悍,兵力多、粮草多、领地广,李秀成几乎就是一个典型的“光杆司令”。

李秀成的领地,只有一个处在秦定三6万大军包围中的桐城,麾下兵马不足7千,其中只有3千人具有战斗力,处境非常糟糕。如此,李秀成连清军最差的部队都很难打得赢,只好不断请求“盟友”协助,但李秀成懂得培养人才,训练士兵,并后来居上,跟陈玉成并列。

《李秀成自述书》中,李秀成谈到自己的困境时说:“那时候,还没有成名,许多事都要依靠英王(陈玉成),只是打下手而已。”

兵力不多,将领稀缺,没关系,可以自己去训练、培养。1857年,李秀成去寻找同样受清朝追击的“捻军”合作,跟张乐行联手作战,并将“捻军”纳入太平军的战斗序列,这是太平天国能够中兴的重要原因。

天京事变前,没啥机会露面的陈坤书、谭绍光、蔡元隆、汪海洋、谭体元、郜永宽、汪安钧、黄子隆、陈炳文、吴定彩、黄金爱、陆顺德、吉养元、童容海,这些后来纵横江浙的大将,都是李秀成去培养出来。

就拿汪海洋、谭体元、吉养元来说,他们之前追随石达开外出创业,希望能跟着“战神”翼王建立战功,封侯拜将,享受荣华富贵。石达开屡战屡败不说,这些人也没机会冒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1860年7月,汪海洋等人北上,投靠李秀成,参与东征,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太平天国灭亡后还继续战斗。

如何培养人才,陈玉成显然不如李秀成。结果是,随着老一代将领的阵亡,陈玉成麾下居然拿不出能打仗的“新生代”将领,士兵也是越打越弱。李秀成则不断培养人才,训练精兵,而且懂得如何是“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最终夺取江浙地区。要知道,杨秀清时代,猛将如云,部队凝聚力强,但搞不定江浙,李秀成却做到了。

二、战略眼光,陈玉成格局有限,李秀成则是一流

不以成败论英雄,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但确实有顶级主帅存在,他就是忠王李秀成。从战略眼光角度看,陈玉成格局有限,李秀成是一流,如果不是清朝勾结列强,如果不是洪秀全太无能,李秀成绝对能成功。

纵观晚清,李秀成的战略眼光,应该跟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一个档次,他们的综合能力强悍,具有全局意识。可惜,他们属于不一样的阵营,人生的命运也就天壤之别了。

必须承认一点,陈玉成打仗很勇猛,可以用悍不畏死来形容,但战略眼光还是有欠缺,格局不行。陈玉成不知道保存实力的重要性,也不知道积蓄力量,寻找克敌制胜方法,而是一味蛮干,被湘军牵着鼻子走。

安庆之战,陈玉成有限的格局暴露无遗。都知道,胡林翼整顿过后的湘军,已经不是曾国藩起步可比,在“围点打援”战术下,以太平军现有的能力,根本无法突破,只能在消耗战中被拖死。

湘军拥有强大的水师,确保湘军补给充足的情况下,还能截断太平军的粮食运输线,实现对城池的合围。太平军缺乏水师,也缺乏攻坚作战的重型武器,更缺乏一块稳定的“粮食产地”,想要打破湘军的“堡垒战术”,难上加难。

安庆守不住,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连林绍璋、洪仁玕都不愿意救援,只是洪秀全强迫增援才不得已而为之。安庆守将叶芸来要求突围,不要继续坚守,陈玉成则担心领地丢失,不让突围,还一味与湘军浪战,结果很惨。此时,曾国藩、胡林翼进行“围点打援”,铁了心要消灭陈玉成的主力,他却“主动”配合,也是醉了。

安庆之战,城内太平军一万六千多人全部被杀,叶芸来阵亡。陈玉成带来增援的数万太平军,包括刘玱琳在内,几乎损失殆尽。刘玱琳麾下的精锐步兵,是陈玉成最能打的步兵集团,他们大多来自广西,单兵战斗力强悍,意志坚定,忠诚度也是一流,他们的阵亡,对陈玉成的影响是致命的。

城池没能守得住,还损失了主力,且得罪了包括李秀成、黄文金、杨辅清在内的其他诸侯。陈玉成力排众议,非要作战,将他们的兵马投入“绞肉机”,李秀成女婿黄金爱负责断后时差点被坑死,吴定彩则入城协助叶芸来,一起阵亡沙场。如此,陈玉成困守庐州时,没人愿意去救他,导致陈玉成在寿州被苗霈霖诱捕,受凌迟处死。

武昌、九江、湖口的丢失,是湘军“堡垒战术”的胜利,靠拼消耗取胜,安庆也是如此。安庆地位虽然重要,却不好防守,明知道投入部队厮杀没希望,还非要浪战,不知道保存实力的重要性,这是陈玉成的悲哀。城池丢了,可以找机会夺回来,精兵悍将可不是随便能训练出来。

反观李秀成,他眼光长远,懂得全局策划,更知道如何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重要性。湘军、太平军力量对比悬殊,武昌、九江、湖口失守,以及长江上游地区的丢失,李秀成意识到一个问题:“打持久战,太平军顶不住,必须找出路。攻取江浙,是获胜的关键。”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面临两线作战,究竟是先消灭湘军,还是歼灭驻扎江南的八旗、绿营,成为摆在太平天国领导面前的一个难题。陈玉成、李秀成负责政务后,这一问题依然存在,且越来越严重。

历史经验,夺取长江中上游,才有利于镇守南京,故而许多人认为,应该集中兵力攻打湘军,解决主要敌人。想当年,朱元璋面对陈友谅、张士诚的威胁,就是先攻打陈友谅,然后消灭张士诚,最终北伐燕京,驱逐蒙古骑兵,建立大明。

但是,太平天国的处境,与朱元璋不一样,不能照搬模式。道理很简单,曾国藩和胡林翼,远非陈友谅可比,他们的眼光,以及可以利用的资源,都令人十分忌惮。陈友谅是割据一方,且杀戮同僚过多,不得人心;曾国藩的湘军,则是背靠清朝,战略资源雄厚,拼消耗就能打垮太平军。

朱元璋、陈友谅以大规模会战交锋,直接决出胜负,曾国藩、胡林翼则是凭借战略资源优势,实行“堡垒战术”,铁了心要拼消耗。如果真的能力打垮湘军,杨秀清时代为何不这么做?陈玉成、李秀成主政时,太平军战斗力远不如杨秀清时代,而湘军实力更强,岂能轻易获胜。

李秀成以攻取江浙作为核心,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否则太平天国也不会在丢失长江上游后还能坚持3年。占领江浙,意味着什么?清朝财税一大半,出自江浙地区;与列强联系,江浙是前沿,可以获取先进武器。可以说,夺取江浙,太平军才有坚持下去的资本。

事实证明,李秀成占领江浙之后,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扩充队伍,且列装先进武器,让曾国藩十分畏惧。雨花台之战,李秀成一度攻入湘军大营,并击伤曾国荃的左额,只是天降大雨,没能进一步扩大战果。曾国荃绝望了,湘军营垒危在旦夕,可惜李秀成后方不稳,且粮食补给跟不上,只能结束雨花台之战。

曾国藩担心李秀成再次进攻,让弟弟曾国荃赶紧撤兵回来,离开雨花台。遗憾的是,洪秀全糟糕的“进北攻南”作战失败,以及江浙叛徒迭起,清朝与列强勾结,李秀成失去了最后的翻盘机会。再则,江浙战场厮杀,李秀成以西洋民船组建水师,仅凭几搜船只,就让黄翼升水师吃尽苦口,他的近代海军意识,比同时代的曾国藩还要先进。

雨花台之战,曾国藩真是吓得胆战心惊,魂飞魄散。再看之前的安庆之战,陈玉成集中兵力与湘军激战,连外围防线都不能突破,跟曾国荃的“吉字营”都没机会“碰面”。究其原因,就是陈玉成所部装备不行,缺乏先进火炮、火枪,在湘军深沟高垒面前进展艰难。

李秀成知道夺取江浙的重要性,也知道“近代化”的重要性,他不仅要占领江浙,还要推行一些“近代化”措施,挽救太平天国。李秀成身边,聚集一帮洋人,他们是忠王的重要参谋。1864 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在自述书中,他建议曾国藩进行近代化革新,引进西洋科技,组建近代海军,以此抵御列强,捍卫民族利益。

由此看,李秀成的综合能力,远非陈玉成可比。李秀成类似掌舵者,陈玉成则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可惜,太平天国“山头主义”浓厚,洪秀全的“封地制”让诸侯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陈玉成、李秀成彼此也充满矛盾。如果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天王”,陈玉成接受指挥,清朝就有得受了。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位杰出将领,天京变乱爆发后,两人通力合作,力挽狂澜,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及二破江南大营等战役的胜利,稳固了岌岌可危的战场形势,使太平天国延续到1864年才宣告覆灭。那么陈玉成与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

军事才能

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广西藤县人,根据《李秀成自述》所载,他俩虽然年龄上相差14岁,但两家相距不远,遂结为至交,加入太平军后,交情更为深厚。

陈玉成双眼下各有一块紫斑,人送外号“四眼狗”,他作战勇猛,智勇双全,时常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湘军名将胡林翼评价道:“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耶!”时人评价他:“凶狡杰出,善摧大敌”,都对陈玉成的军事才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太平军曾三次攻占武昌,陈玉成有两次率先杀入城内的纪录,尤其是在1854年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期间,武昌久攻不克,陈玉成自告奋勇,率领500敢死队,绕道东门缒城而上,杀入城中为大部队开辟道路。

陈玉成麾下的小左队和小右队都以敢打敢拼而著称一时,安庆保卫战中驻守在集贤关的小右队,曾使得湘军无法前进半步,最后依靠策反降将程学启才最终攻克。

李秀成善于出奇制胜,但不耐苦战。淮军统帅李鸿章评价道:“伪忠王李秀成为诸贼之冠,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曾任曾国藩机要秘书的赵烈文评曰:“此贼甚狡”,这些评价都注重一个“狡”字,说明李秀成颇富谋略,诡计多端。

1860年初,为了解除天京之围,李秀成险中求胜,率领一支仅有1350人的突击小分队,从间道奔袭重兵驻防的杭州。此举真可谓险过剃头,如果突袭不成功则很可能战死沙场。出人意料的是,清军极度腐败,竟然被这支突击小分队攻破城池,迫使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派总兵张玉良率兵救援。李秀成在城内故布疑阵,率部连夜撤回天京,会合刘官芳,杨辅清,李世贤等大破江南大营,上演了一幕经典的“调虎离山”之计。总体来说,陈玉成的军事才能要略高于李秀成。

政治才能

在政治才能方面,陈玉成可能过于年轻,少年得志,在政治敏锐性上远逊于李秀成。陈玉成在攻占武昌的战役中立下首功,从而一战成名,被封为殿右三十检点,年仅18岁便统领千军万马。

1857年10月,21岁的陈玉成跻身最高军事委员会,受封为又正掌率(二把手),22岁晋封英王,一路顺风顺水,青云直上。过于顺遂的仕途也导致了他的政治嗅觉不够敏锐,遭到不少功臣的嫉恨。为了平息众怒,洪秀全给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林绍璋等人都封了王。李秀成老成持重,非常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原本李秀成手中没有多少人马,但他用重金礼遇收买捻军头目李昭寿,使得捻军张乐行等都乐意与他倾心结交。

韦昌辉之弟韦俊遭杨辅清逼迫,打算从池州渡江投奔李秀成,奈何被陈玉成所阻,走投无路之下被迫向湘军投降。

1860年,李秀成攻占苏浙,建立苏福省,他体恤百姓,不仅减免赋税,并且发放本钱供他们恢复生产;他善待清廷官吏,破城后发放川资路凭,供其返乡。

浙江巡抚王有龄城破自缢而死,李秀成派人收敛其遗骸,奉送奠仪两千两,从抚标亲兵中挑选500人,给船15艘,让他们扶柩还乡;总体来说,李秀成的政治才能要远高于陈玉成。

气节方面

1862年,陈玉成误信奏王苗沛霖谎言,从庐州突围至寿州被俘。钦差大臣胜保劝其投降,陈玉成当即予以斥责,并表示“大丈夫死则死耳,何绕舌也?”此举充分表现了陈玉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胜保又羞又怒,霸占了陈玉成的绝色妻子后仍不解恨,在押解入京的途中,于河南延津将其杀害。临刑前,陈玉成仰天长叹“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便去了一半”,慷慨就义,年仅26岁。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李秀成力保幼天王洪天贵福出逃,并把胯下战马给了幼天王,导致自己在南京城外的方山被俘。湘军主将曾国荃把他装在一个特制的木笼子里,用铁锥猛戳其身,又派人割其臂股,李秀成巍然不动,笑曰:“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

李秀成在气节方面疑窦重重的是他亲手所写的《李秀成自述》,在这部自述中,李秀成使用了大量词汇贬低洪秀全,同时又赞誉曾国藩及湘军,并表示愿意出面招降旧部。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李秀成变节投敌的铁证,可也有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诈降之策。真相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秘密处死。总体来说,李秀成在气节方面不如陈玉成果敢和无畏。

综上所述,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委实难分高下。个人认为从维护大局出发的话,李秀成比陈玉成要略胜一筹。不知诸位看官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856年9月 东王杨秀清、 北王韦昌辉、 燕王秦日纲,佐天候、陈承瑢等核心领导毙命 2万骨干力量死于内斗。次年5月,翼王石达开因得不到“军师”头衔,以致处处受洪仁发、洪仁达这俩草包掣肘,一怒之下率10余万精锐外出单干。经此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巅峰跌落至谷底,再次面临严峻之军事危机,困难重重。此时,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力挽狂澜,承担起复兴太平天国之重任,成为天国后期绝对之顶梁柱,被誉为双子星。那么,陈玉成与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谁人段位强一点呢?从四个方面看,英王远不如忠王,李秀成综合能力甩陈玉成几条街。

01.从人才培养角度看,英王几乎培养不出人才,忠殿则是人才之摇篮。

评价一位将领能力如何,能否算是优秀之统帅,得看看他可否培养出一群强大的班底,麾下战将之成长值如何。就此而言,陈玉成比不过李秀成,因为英王殿下能够拿得出手的悍将,都是“天京事变”之前就已经可独当一面,立下了赫赫战功。例如,吴如孝、黄文金、陈得才、叶芸来等,他们在追随英王时,已经声名显赫,尤其是吴如孝、黄文金,绝对是一流战将之苗子,可惜抓不住机遇。英王自己则几乎没培养出什么战将,麾下猛将都是老底,基础比较好。

李秀成呢?天京事变后,他手头资源有限,帐下并没啥优秀宿将,陈坤书、谭绍光、陈炳文、陆顺德、郜永宽、汪海洋、谭体元、吴定彩、黄金爱,等等,都是李秀成一手提拨起来,从不知名小兵成长为独当一面之大将,就拿汪海洋来说吧,他追随翼王石达开混时,没啥表现机会,没啥地位;追随忠王时汪海洋如同打了鸡血,所向无敌,成为左宗棠难缠的对手,还差点打死左系悍将蒋益澧、刘典。可以说,李秀成忠殿集团,乃人才成长之摇篮。

02.从保存实力看,英王一味浪战,忠王则会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要想消灭敌人,建功立业,成就辉煌,首先就得学会保护自己,积蓄足够之力量后方才出击,一战定乾坤。从作战之彪悍程度看,忠王比不上英王,陈玉成喜欢打血仗、恶仗,是出了名的“刺头”,曾国藩、胡林翼等中兴名臣吃了不少英王之苦,直言:“四眼狗不灭,两湖不安也”。然而,英王虽彪悍可压根就不懂得保存实力之重要性,只会一味浪战,将所有精锐消耗,最终被叛徒俘虏,受凌迟而死。就拿安庆会战来说,明知城池守不住,陈玉成不但不想着如何将城内守军接出来,还将各路援军投进这“绞肉机”;天国精锐将士损失殆尽,也拉开了英王败落之序幕。

相对于英王,李秀成更懂得保存实力之重要性,在没有必胜把握时,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尤其是与湘军最精锐部队正面冲突。三河大捷后,湘军6000精锐被全歼,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安徽湘军损失惨重。但是,太平军连续作战多年,几乎没有得到休整,此时部队厌战情绪强烈且疲备不堪。对此,李秀成希望休整后再战,可陈玉成不听,非要强攻二郎河,结果被鲍超、多隆阿一顿猛揍。李秀成呢?西征武昌期间,招收30万散兵游勇后,并未与鲍超开战,而是直接回到苏南休整,编练军队。如此,英王失败后,李秀成在苏南保存了相当之武装力量,为太平天国续命近三年,否则太平天国在1862年就得灭亡。

03.从大局观上看,英王格局有限,争取不到盟友,忠王则正好相反。

作为优秀统帅,必须得有大局观,从长远看问题,而不能只考虑眼前之利益,就此而言,英王、忠王各有欠缺,但忠王整体上要强于英王,李秀成懂得争取盟友之重要性,懂得内部团结之重要性;陈玉成呢?也许是年轻气盛,阅历不多,格局有点小。天京事变后,北王弟弟韦俊处境孤立,虽未卷入内斗,可这锅他必须要背。如此,天王洪秀全要杀他,杨秀清老弟杨辅清则经常挑起武装冲突,公开搞械斗

韦俊没办法,只好渡江去投靠李秀成,可陈玉成伯袒杨辅清,他强令韦俊返回原驻地,不能去找忠王

韦俊强行渡江,陈玉成则封锁江面,与杨辅清一起夹击韦俊,挑起兵变,双方死伤数千人。韦俊很憨

屈,直接投降清朝,后率兵攻克安庆门户枞阳,在陈玉成背后通下冰冷一刀。

反观忠王李秀成,他了解韦俊之困境,知道他只是背锅侠,不应该承受天京事变之痛苦。洪秀全要杀韦俊时,李秀成以性命担保,使其免于一死;陈玉成、杨辅清仇视韦俊时,李秀成则欢迎他前来投靠,准 备在江北划出地盘给他,一起合作抗清。还有就是对两淮“捻军”之争取上,英王陈玉成喜欢从“捻 军”中挖掘人才,组建以骑兵为主的“小左队”。如此,“大汉盟主”张乐行很恼火,直言“长毛不讲 义气”。李秀成呢?很少从中挖掘人才,而是最大限度地采留“捻军”原有之战斗序列,极力劝说洪秀全册封“捻军”首领为王,以巩固同盟关系。如此一来,“捻军”首领还是比较愿意听从李秀成调遣, 配合太平军作战。

04.从心态上看,同是受天王斥责,忠王心理素质远强于英王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自身处在困境之时。从心态上看,英王陈玉成之心里素质远不如忠王李秀成,也许是太过年轻了吧。陈玉成,少年英雄,遇害时年仅26岁,可谓是血气方刚。安庆陷落后,时年25岁的陈玉成,因受不了洪秀全指责,无法忍受失败之耻辱,更无法承受被“革职留任”之痛苦。由此,陈玉成不听大伙劝告,决意去留守孤城庐州,后又不听大伙“良言”,跑去寿州投靠墙头草奏王苗沛霖,终于迎来厄运。陈玉成被苗沛囊诱捕,打包送给胜保,受凌迟而死,也就是割千刀。

反观李秀成,心理素质还是很过硬,关键时刻不掉链子。1859年初,叛徒李昭寿派人送信给正在浦口镇守的李秀成,希望他识时务者为俊杰,赶尽投靠大清王朝,为自己找条活路。可惜,信件被天京派来的巡视官员截获,并送到洪秀全手中。洪秀全大怒,认为李秀成准备叛变,于是下令封锁长江,密切注视其一举一动。不过,李秀成依然坚守浦口,以此表明心迹。如此,天王洪秀全觉得对不住他,便册封李秀成为忠王,寓意“万古忠义”。天京被合围后,洪秀全不但没感受到危险之来临,还一味信天,说鬼话,不理政务,忠王李秀成呢?尽全力防守京师,救济难民,可还处处受洪仁发与洪仁达两位草包掣肘与指责,但李秀成没有泄气,也没抛弃天京。

综上所述,从培养人才、争取盟友、大局观、心理素质等方面看,忠王李秀成要强于英王陈玉成几个档次,算得上是栋梁之材,是王佐之才。但是,忠王也有不少缺点,即是过于仁慈,对敌人太仁慈,这在乱世之中会吃亏。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太平军   太平天国   捻军   武昌   安庆   打硬仗   天王   湘军   作战   麾下   事变   将领   清朝   厉害   评价   人才   财经   李秀成   陈玉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