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寇准,北宋初期的一代名相,19岁弱冠之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30岁就担任宰执高官,升官之速无人能及,澶州之战力排众议,促使宋真宗御驾亲征,避免了北宋的覆亡;受到宋太宗、宋真宗两位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一生中曾两次拜相,也因为人刚直,得罪奸臣,而数次被罢官贬职。


公元1022年,被人诬陷的寇准一贬再贬,最后含冤负屈地赴广东雷州任司户参军。雷州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寇准抑郁成疾,导致一病不起,一年后竟客死他乡,时年62岁。


最惨的是,寇准生前念念不忘的是归葬家乡,可死后由于朝廷给的银子太少,灵柩还在返乡途中银钱就已经用完了,只能仓促葬在洛阳巩县,直到十年后朝廷恢复寇准的官职、名誉,才迁回老家。

为官刚正不阿,受皇帝赏识和重用,也因此屡受挫折

寇准八岁时,曾做过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虽是吟诵华山的壮丽风景,但由诗及人,可以看出小小年纪的寇准有一种唯我独尊和冲天的豪气,他的老师对其父说:“令郎怎么可能不成为宰相呢!”后来果然应验。


寇准年少时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准就考中了进士。在正式授官之前,皇帝大多会在殿前进行最后一关的面试,而当时的宋太宗不喜欢年纪小的进士,因此往往会被免除觐见。


于是就有人教寇准往大虚报年龄,寇准马上回答说:“我正在努力进取,怎么可以欺骗君主呢?”后来努力进取的寇准果然被录用,并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从这里可以看出寇准自信、刚直的性格。


不久,寇准担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刚到任就命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明面上好像无所作为,暗地里,他

却乔装打扮一番到处私访,每天早出晚归,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的罪证。一些心里有鬼的人嗅到了危险,于是恶人先告状,联名将寇准上告到了大名府,参他终日游逛,不务正业,当官不为。


大名府府尹一听自己所辖境内居然有这样的县令,马上差人调查,果然发现成安县衙不开、案不理,于是勃然大怒,决定亲自前往督查。


见到府尹大人怒气冲冲地光临县衙,寇准不慌不忙,当即又在衙前贴出一张告示:“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所有官司明过不候。”到了第二天,县衙原被告云集,寇准审案不拘俗套,让所有的原告、被告一起陈述。半个时辰后,寇准依次断案,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百姓都呼喊寇准为青天,府尹大人也转怒为喜,连连赞许。


此次审案之后,寇准又重拳出击,惩办了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恶霸豪绅,成安县因此大治,路不拾遗,而寇准刚正不阿,廉洁爱民的名声也逐渐为世人所知。


有了治绩、名声,升官自然就快了,他先是升至殿中丞、郓州通判,后授右正言、直史馆,升任三司度支推官、盐铁判官。


一天,宋太宗召百官议事,寇准尽力陈述利弊,宋太宗之前就听说过他的名声,现在又听他直言进谏,于是更加器重他了。


关于寇准刚直、直言进谏的性格,这里面有一个辄引帝衣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寇准在殿中奏陈政事,跟宋太宗言语不合,宋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没想到寇准拉着太宗的衣服不让他走,并请他坐下,直到议完正事才退朝。事后太宗不但没有怪罪寇准,还因此夸奖他,说:“朕得到寇准,好像文皇得到魏征一样。”


于是,提拔寇准任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一下子跻身朝廷中层官员,此时的寇准还不到30岁。


还有一次,宋太宗邀请近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家不是避重就轻就是相互推卸责任,说旱灾是天命。寇准却回答说:“《洪范》讲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法不公。”


宋太宗很不高兴,起身回了后宫。过了一会儿,已平复怒气的太宗又召寇准问刑法不公的依据,寇准说:“希望陛下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都召来,我就说。”太宗于是下诏请二府大臣入宫。


寇准见宰相们都到了,就当面说道:“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藐视法令收受贿赂,祖吉贪污不多就被判处死刑;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资财上千万,却只是处以杖刑,并恢复他的官职,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


宋太宗以此事问王沔,王沔只能叩头认罪,太宗于是严词斥责了王沔,同时也认识到寇准是个可重用的人。不久,就任命

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直接跨入宰执高官行列,这一年寇准年仅30岁,是当时朝中升官最快、最年轻有为的官员,可谓是春风得意。


寇准虽然官越做越大,可执拗较真、刚直不阿的性格却丝毫不减,因此多次得罪同僚,引起皇帝不满,从而罢官贬职屡遭挫折。

赵恒:準刚忿如昔。

比如寇准与上司知枢密院事的张逊不和,所以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论政事。一次,两人因某件事在殿中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唾沫星子横飞,吵得宋太宗头痛不已,于是发怒贬谪张逊,寇准也被罢官外任青州知州。不过第二年,宋太宗又召回寇准任参知政事。


还有一次,寇准又因官员升迁问题与同僚发生争论,皇帝问寇准详情,寇准一个劲儿为自己申辩,认为自己有道理。皇帝见此说:“如果在朝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之体。”寇准还是争辩不止,又拿中书省的官员名册在皇帝面前论是非对错,皇帝更不高兴,因而叹息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意思是老鼠和麻雀都懂得人的心意,知道退让,为什么寇准就不明白呢?于是罢了寇准的参知政事,任命为邓州知州。


后来宋真宗即位,也一度非常赏识和重用寇准,曾两次拜他为宰相,可因他刚直的性格,再加上自以为是、行事专横,多次得罪同僚、皇帝,因此又两次被贬,宦途起伏不定。

用人不拘资格,只凭个人好恶

寇准如果喜欢一个人就特别喜欢,而要是讨厌一个人则愈加讨厌,因此在用人方面容易走极端,不是看一个人的能力如何,而是只凭个人好恶。


这样一来,凡是寇准平时所喜欢的人,大多得以担任台省清闲要职,与之相反,他所讨厌的不相知的人往往遭到贬退。彭惟节职位向来居于冯拯之下,冯拯转任虞部员外郎,彭惟节转任屯田员外郎,但在奏章排列官衔中,彭惟节仍处在冯拯之下。


因彭惟节是寇准看重的人,因此大怒,在公堂上张贴告示告诫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冯拯非常愤慨,不甘示弱上陈寇准擅权行事,又逐条列上岭南官吏授职不公的几件事。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上奏说: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准所引荐的,吕端对寇准有恩,张洎能曲意奉承他,而李昌龄胆小软弱,不敢与他抗争,所以寇准任凭自己的臆断,扰乱法纪。


宋太宗看完弹劾寇准的内容后,很不高兴,于是找了个借口将他罢官贬往地方任职。


又‬一次‬,朝廷任命官员,同僚拿着有关官员按旧例搞的名册送上。寇准说:“宰相是用来推荐贤能、贬退无能无德之人的,如果按旧例办,只是一个官职而已。”寇准之所以不满意,是因为‬他亲近并看重的官员不在名册上。


事后,同僚和负责人事方面的官员都很不高兴,而名册上被寇准指责为无能无德的官员,更是对寇准怀恨在心。


由于河北每年纳绢减少,因此担任三司使的林特督促十分急迫,而寇准向来讨厌林特,于是多次帮助转运使李士衡而诋毁林特,并说在魏州时曾转运河北绢五万匹,而三司却没有接纳,以至于现在缺少供用,请弹劾主吏及以下属官。


寇准的话看似有理,然而京城每年耗费绢达百万匹,他所筹助的五万匹绢实在是杯水车薪,与总数相差甚远,可寇准却偏偏拿出来说事,居心如何聪明人都知道。因此宋真宗很不高兴,对宰相王旦说:“寇准刚强急躁易怒像过去一样。”王旦则说道:“寇准喜欢使人思念他的恩惠,又想使人敬畏他,这都是大臣所应避免的,而寇准仍旧自以为是,这是他的缺点。”

王旦:準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为己任,此其短也。

可以说,王旦对寇准的评价还是很恰当的,寇准用人不拘资格,只凭个人好恶,再加上他性格刚直、自以为是,其后果是容易得罪人,使得人人畏惧他,不愿与之亲近,而他曾赏识并一手提拔的丁谓,却反咬一口屡次诬陷他,将他一再贬逐最终病死雷州。

性刚招嫌,得罪奸臣王钦若,与丁谓结仇

寇准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也是被历史铭记的一件事就是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并在澶州之战中击退辽军的进攻,从而避免了北宋的提前覆亡。


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军一路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边关文书纷纷告急,京师震动,宋廷君臣惊慌失措。这时,参知政事王钦若站了出来,他是江南人,请求真宗去金陵;而后陈尧叟也站了出来,因他是蜀人,所以请求真宗去成都。


真宗皇帝问寇准的意见,寇准一眼看出王、陈两人的计谋,可表面装作不知道,说:“谁替陛下出这种计策,其罪可处死。”同时陈述都城南迁可能导致人心离散,而敌寇则乘机长驱直入,国家及宗庙社稷必然不保,如果陛下大驾亲征,将领大臣势必团结协作,敌寇畏惧自然会逃走。接着力排众议,坚定宋真宗亲征澶州的决心。


可当真宗到了澶州城,却不敢过河,于是寇准又说动大将高琼,极力争并连哄带骗促使宋真宗渡过黄河,前线将士看到皇帝御驾亲征,全部欢呼跳跃,因此士气大振,辽军惊惧不敢主动求战。双方相持十几天后,辽国统军萧挞览亲自出来督战,却被宋军的床子弩一箭射中前额,挞览的死使辽国萧太后深感震惊,知道无法战胜宋军,于是秘密派遣使者请求结好。


宋真宗厌恶战争,一听辽国主动求和,马上就答应了,接着派曹利用到军中商议每年给契丹的钱数,并说:“百万以下的数目都可答应。”


寇准本来就不想结盟,还想将辽军赶出宋境,收回幽云地区呢,现在一听要给辽国这么多钱(岁币),很不高兴,可皇上已经答应了,他也没办法。于是找来曹利用并威胁他:“虽然有皇上的许诺,你答应契丹不能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我砍你的头。”


曹利用早就听说过宰相寇准的脾气秉性,哪敢反对,只得小心答应。因此曹利用到了辽军,不管辽人如何狮子大开口,他都牢牢守住底线,最后果然以三十万达成协议而回。


宋真宗见曹利用只用了30万就达成了结盟,以为是他的功劳,很高兴,不但升了曹利用的官,还重重赏赐了他。事实上,澶渊之盟能最后签订,河北能消除兵祸,背后都是寇准出的力。


可寇准不知道的是,因他刚直的性格和嘴上不饶人,无形之中得罪了王钦若、曹利用等人,而他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的行为,也成了其他人诬陷、诽谤他的借口。


寇准当宰相时,很赏识丁谓并将他提拔

为参知政事的高官,所以丁谓事奉寇准很小心。有一次,宰相们在中书省一起吃饭,寇准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谓见到后马上起身为寇准慢慢擦拭胡须。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家的大臣,是替长官擦胡须的吗?”


当众被调笑,丁谓十分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经过此事,丁谓开始排挤陷害寇准,且一次比一次厉害。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寇准不仅处事刚直,而且毒舌,一张大嘴巴总是在不经意间得罪人,而他自己却不自知,虽是开玩笑的话,却不顾场合,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让原本看重的属下、同僚也对他近而远之,并产生怨恨之情。

与皇帝生隙,得罪刘皇后,贬死雷州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边境恢复和平,寇准常以澶渊的功劳自夸,而宋真宗也因此更加看重寇准,这让对寇准有怨的王钦若很嫉妒。


有一天上完朝,寇准先退,宋真宗目送他退出,旁边的王钦若趁机说道:“皇上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是。”王钦若则认为皇上以万乘之尊却与敌结城下之盟,《春秋》以此为耻,真宗听后变得不高兴。


王钦若又说:“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快把钱输光时,就尽其所有去赌,这叫孤注一掷。陛下,就是寇准的一把赌注,这也太危险了。”听完王钦若的话,宋真宗的脸色很阴沉,从此渐渐疏远了寇准。到了第二年,就将寇准降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


景德三年(1006年),寇准被奸臣王钦若谗言排挤,辞去相位,知陕州,之后又在丁谓等人的排挤诬陷下,十余年间辗转于朝廷和地方任职。天禧三年(1019年),因之前宰相王旦的多次举荐,宋真宗进升寇准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再次拜他为宰相。


当时已是宋真宗晚年,因得了中风病,时常卧病在床无法处理朝政,皇后刘娥得以在内干预朝政。寇准对此十分不满,于是秘密地向真宗请示说:“皇太子为人们所期望,希望皇上以国家为重,把帝位传给他,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他。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不可用来辅佐少主。”


宋真宗对干预朝政的刘娥也有些不放心,出于防范的心理同意了寇准的建议。于是寇准秘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请皇太子监国,同时引杨亿辅政。没想到计划遭到泄露(被丁谓得知),在皇后刘娥的谗言蛊惑下,真宗忘记了让太子监国是他的本意,将寇准罢为虚职的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就这样,刚担任宰相一年的寇准,由于得罪刘娥再次失去相位。


而恰在此时,与寇准比较亲近的宦官周怀政辗转不安,担心丁谓打击迫害自己,于是准备先下手为强谋划杀丁谓,然后请皇帝解除皇后干预朝政,尊奉真宗为太上皇,同时传帝位给太子,恢复寇准的宰相职位。


可是,就在起事的前一天晚上,与周怀政合谋的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二人变节,跑去丁谓府中告密。丁谓得此消息,立即带领他们二人连夜到同伙曹利用的家中商量对策。第二天,丁谓、曹利用将周怀政的阴谋报告给了皇后刘娥,于是周怀政被处死,受牵连的寇准降职任太常卿、相州知州,寇准出京时居然没有一个官员相送,可见寇准的人缘有多差。


虽然寇准已经贬官到了地方,但丁谓仍然不放心,多次在刘娥面前进谗言、诬陷寇准,而刘娥本来就深恨寇准,接着又将寇准贬为道州司马。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再次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凡是与寇准有关联的官员也全部遭到放逐。


从官居极品的宰相一贬再贬直至从八品管赋税民政的司户参军事,而且是荒蛮偏远的广东雷州,寇准的心境可想而知。到任后,才发现驻地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幸亏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准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他才得以安置下来。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调任衡州司马,可惜圣旨还未到达,寇准就病逝于雷州贬所,此时距离寇准被贬到环境恶劣的雷州已经过去18个月。


纵观寇准的一生,“长于谋国、拙于谋身”八个字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为官刚正不阿、直言进谏,且廉洁爱民,澶州之战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但同时因性格刚直,心胸不够宽广,没有容人之量,屡屡得罪官场同僚、属下,招致很多人的怨恨。尤其是得罪了掌权的皇后刘娥和奸臣丁谓,最终贬死雷州,之后因银钱不够,导致死前归葬老家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实在是太惨了。




寇准死后,灵柩从广东启程,运往故乡山西安葬。没想到走到半路洛阳时,寇准妻子竟然下令:“就地埋了!”原因实在难以启齿。

寇准61岁时,从宰相被一再贬职,含冤负屈地赴广东雷州任司户参军。

到了雷州后,出乎寇准意料的是,竟然连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为他准备一套。

幸好当地百姓素来仰慕他的为人,主动帮他盖了房子,这才安顿下来。

第二年,寇准病逝。临死前,叮嘱妻子宋氏要将他送回故乡安葬。

得到朝廷准许后,宋氏送寇准的灵柩回故乡山西。可是走到洛阳,宋氏手中的银钱已经所剩无几,而目的地太原仍旧遥不可及。

“穷”迫使宋氏不得不把寇准葬在洛阳。一代名相死后竟然因为贫困而无法魂归故里,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寇准刚正不阿,才华横溢,深得宋太宗、宋真宗两任皇帝的信任,两次做到宰相高位。

可是,这样能干的寇准,是怎样才会落到连魂魄都无法归乡的地步呢?

归根结底,这一切与寇准的三个性格缺陷息息相关。

一、唯我独尊,过刚易折

寇准八岁的时候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毫无疑问,诗中流露出寇准的才华横溢,少年天才,灵气逼人。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那份唯我独尊的狂傲也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出人头地,要做大官,要让天下人听我号令。他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寇准有才华,并且从不吝惜展现自己的才华,换句话说,寇准从不知道“谦虚”二字如何写。

从流传下来的寇准青少年时期所作的诗中,有时候会看到他自己的备注“时年**岁”

《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备注是“时年十四岁”,《春日怀张曙》这首诗题目下的备注是“时年十六岁”......

看到这些备注的人往往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一个聪明狡黠的少年郎得意洋洋的样子,谁能不夸赞一声“实乃神童”呢?

他的才华,不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更像炎炎烈日,锋芒毕露。

每次商讨国家大事,寇准总是直言敢谏,而且常常一语中的。宋太宗对他非常赏识,常常与他探讨治国理政的策略。

即使是面对皇帝,寇准也从不示弱。

作为皇帝近臣,有时候难免会与皇帝出现不同的想法。

在君权至上的年代,正常人与皇帝的意见相悖时,都会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皇帝非常坚持,大臣自然会退让。反正天下是你家的,你爱怎样便怎样,何必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帮你管家呢?

可是,寇准一旦认准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就从不会让“退让”二字出现在自己的字典中。

甚至有一次,寇准与宋太宗争论得太过激烈,宋太宗一怒之下,拂袖离去。寇准一个箭步冲上去,挡在宋太宗身前,大有“不把这事说清楚就不许走”的架势。

宋太宗无奈,又说不过寇准,只好同意了他的方案,这才得以脱身。

在著名的“澶渊之盟”一事中,寇准用自己的执拗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将宋真宗绑架到了前线,这是他永刻在史册上的功勋,也是他被罢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率军南下攻宋,辽军彪悍,直驱澶州北城,大宋京城开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宋朝上下都产生了畏惧心理,纷纷准备逃跑避战,宋真宗也不例外。

寇准却力主迎战,他哄着骗着威胁着吓唬着,最后几乎是将犹豫不决的宋真宗绑架到了潭洲城的北城门楼上。

因为皇帝亲征,宋军士兵大受鼓舞,高呼万岁,声震数十里。

宋军气势大增,一转颓势,将辽军巡城统帅萧挞一箭射穿在城下。

萧太后闻讯痛哭,眼见宋军士气越来越高涨,己方并无胜算,因此提出与大宋议和。

本以为自己要死在澶州的宋真宗大喜过望,立即同意议和。

寇准正在另一处守城,得知消息后强烈反对议和。可是群臣们纷纷支持宋真宗,无论寇准如何发怒,最终还是达成了议和的意见。

谈判使臣曹利出发前,宋真宗指示: “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答应。”

寇准厉声警告曹利: “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和约赔款超过三十万,我就剁了你的脑袋。”

曹利怕了寇准不依不饶的个性,最终按照寇准提出的三十万赔款上限与辽达成了协议。

宋真宗得知赔款金额比自己预料得低了这么多,高兴地将曹利官升三级。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多年的敌对状态,并维持了之后的百年和平。

这其中,寇准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寇准,北宋社稷很可能就此倾覆。

他是拯救大宋的恩人,也是力挽狂澜的英雄。

最初宋真宗也确实对寇准心存感激。

可是,寇准的政敌王钦若在宋真宗面前说: “澶渊之战在城下结盟是皇上的耻辱,寇准只不过是一个赌徒,您只是他的赌注而已,他根本不顾您的安危。”

宋真宗细细一想,原来自己竟然是寇准一场豪赌中的棋子,一旦赌输,自己命都没了。寇准确实不在意自己的死活。

于是,君臣之间生了嫌隙。

对待皇帝尚且如此,对待其他的同僚就不必说了,自然是想什么就说什么,心直口快,毫不留情面。

寇准经常与同事在朝堂之上争辩得脸红脖子粗,破口大骂,唾沫乱飞,礼仪尽失。

有时候皇帝几次叫停,寇准都不予理会。一直到皇帝忍无可忍,将争论双方都重重责罚一顿才算结束。

这样的寇准,尽管能力惊人,却得罪了太多人。

朝臣们要么怕他,让着他,尽量不与他发生冲突。要么讨厌他,恨他,背地里想方设法扳倒他。

寇准最后一次被罢免宰相之位,离开京城时,朝廷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去为他送行。可见寇准在朝中的人缘实在是太差了。

心胸狭窄

寇准有胆识,有气魄,有能力,却缺少了一些“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

他爱憎分明,自己喜爱的就要捧上天,自己讨厌的就要踩成泥。

问题是他的爱憎常常是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很少客观地从对方的才干和为人来进行斟酌,往往有失偏颇。

从他对待宰相王旦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寇准和王旦曾经是关系不错的好朋友,寇准的枢密使一职还是王旦举荐的。大概是因为王旦升职比自己快,寇准非常不满。

寇准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却总是在宋真宗面前称赞他。

这种反差让宋真宗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对王旦说: “你总是夸赞寇准,可是他却总在我面前谈论你的缺点。”

王旦不仅不生气,反而说: “我在宰相位置上已经很久了,处理政事上难免有缺失,寇准直言敢谏,正体现了他的忠诚,因此我尊重寇准。”

这样的圣母言论,当事人都无所谓,宋真宗只好撒手不管。

寇准还在王旦负责的中书省与自己负责的枢密院之间来往的公函中寻找错误。

一旦找到错误,寇准就去宋真宗面前告状,为此王旦多次受到宋真宗的责备。

有一次,王旦的下属在寇准递交过来的公函中也发现了错误,立即报告给王旦。

王旦对属下说:“你知道寇准告状不对,我们可不能跟他一样,你告诉寇准,让他改过来即可。”

相比之下,王旦谦谦君子,宽容大度。而寇准却心胸狭隘,有点上不了台面。

王旦不仅不和寇准计较,还多次帮助寇准脱罪。

寇准屡次被罢官后复出任职,都是王旦力保的结果。

有一次,寇准过生日时大摆宴席,喝多了忘了忌讳,竟然穿了件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黄褂子。

有人在宋真宗面前状告寇准意欲谋逆。王旦得知后,对宋真宗说:“寇准是个贤能的人,不过有时候太过率真,会犯傻。陛下您就不要跟他计较了。”

宋真宗听了王旦的话,只得作罢。

王旦临死前,宋真宗悲伤不已,直呼再也找不到跟王旦一样好的宰相。

直到这时,王旦还不忘举荐寇准。他说自己死后,宋真宗可以让寇准辅佐朝政,寇准是个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人。

几年后,宋真宗居然真的又把贬官在外的寇准召回京城做宰相。

寇准这才想起王旦的好,要去给他上坟。可惜王旦已经听不到,也看不见了。

从寇准对王旦的态度上来看,他有些偏执,并不理性,这也是寇准不能广结善缘,与太多人结仇的原因。

毕竟像王旦那样圣母型、以德报怨的人物比较少见,大多数人对于处处为难自己的人,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奋起抗衡。

因此,寇准在朝中的日子并不好过,要对付别人,又要防止别人对付自己,难!

识人不清

寇准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往往热情似火。

可是就如同他对宽宏大量的王旦很有偏见一样,他对自己喜欢的人往往非常偏爱,不能正确判断他们的品行和才能。

有一次,寇准看不惯虞部员外郎冯拯比自己喜欢的彭惟节升职快,呵斥他扰乱朝政。

冯拯反击道: “寇准你提拔吕端,因为他对你有恩;你提拔张洎,因为他曲意奉承你;你提拔李昌龄,因为他胆小软弱,不敢与你对抗。这根本就不是选贤举能,而是任人唯亲,党同伐异,你才是扰乱朝廷!”

寇准大怒,又一次与冯拯争论得不可开交。

宋太宗充当和事佬,寇准语气激烈,为自己辩解。

宋太宗气得呵斥:“你这样跟我争吵,不觉得有失体面吗?老鼠麻雀都能看人眼色行事,你怎么就做不到?”

冯拯说的虽然是气话,却也不无道理。

以他提到的张泊为例,张泊曾经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宠臣。

当年宋军大举包围南唐都城金陵,反复劝李煜投降时,张泊却一直对李煜说:“万万不可投降,金陵若失守,臣第一个死节!”

他还极力撺掇上司陈乔一起向李煜表忠心:“倘若社稷失守,我二臣唯有以死报国!”

金陵城陷后,陈乔上吊自尽。张洎却带着妻儿和家财,从侧门逃入皇宫,哄骗李煜说:“臣曾发誓为国捐躯!但臣要是死了,以后谁侍奉您?因此,臣只好苟且偷生!”

后来,他在宋朝做官,去李煜那里索要财物。李煜迫于无奈,送了一个白金脸盆给他,他还暗地里埋怨李煜小气。

这样不忠不义的小人,寇准却极力向宋太宗推荐他,并跟他称兄道弟。

后来寇准落魄时,张泊第一个跳出来打压他。

寇准61岁被贬至雷州,就是拜他一手提拔栽培的丁谓所赐。

丁谓考取功名时,主考官就是寇准,因此寇准是丁谓名义上的老师。

寇准对丁谓非常赏识,多次将他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李沆。

李沆说:“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意思是,丁谓不是好人,不可以让他身居高位,寇准你也别跟他搞在一起了。

寇准却说:“丁谓这样的人,你怎么能压制他呢?”

李沆无奈,叹息道:“以后你后悔了就想想我说的话吧。”

李沆的话,果然应验了,寇准后来被丁谓这个白眼狼坑得很惨。

丁谓最初很巴结寇准,对他毕恭毕敬,做低伏小。

后来有一次皇上宴请朝中大臣的时候,汤羹洒到了寇准的胡子上,丁谓急忙为他擦胡子,寇准说: “处理国家大事的大臣,怎么如此尽心的为长官拂起了胡须?”

这话让丁谓非常没面子,而这时他仰仗寇准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因此放飞了自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处处与寇准为难。

宋真宗得了风瘫之症后,国政被刘皇后把控。

寇准力劝宋真宗将权力交给太子:太子人望所属,可代陛下理政,陛下应思社稷之重,付以神器,以固万世根本。

寇准还密令起草诏书,准备让太子监理国政。

没想到风声走漏,丁谓与刘皇后先发制人,向宋真宗告状,说寇准准备扶持太子上位,架空皇上。

宋真宗闻听此言后暴怒,将他一贬再贬。在丁谓等人的操作下,寇准一个月之内被三次罢黜。

在宣布将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的懿旨时,丁谓暗中指示传旨太监在马前悬挂一个锦囊,内插一把宝剑,表示要赐死寇准。

寇准不肯自尽,神色自如地问传旨太监:“朝廷若赐我死,我必须要见到敕书。”

寇准到达雷州后,每天依旧升堂理政。闲暇时写字、会友、读经释书。

陷害寇准的丁谓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没多久就被贬官到崖州,途经雷州的时候,寇准还派人去给他送了一只蒸羊。

这个举动到底是何用意?没人能看得懂,估计丁谓也没搞懂,因为他随后就请求和寇准见一面,被寇准拒绝了。

被自己信任的人出卖,内心是说不出的痛!

结束语

寇准铁骨铮铮,像一颗打不烂的铜豆子。

无论他多么不受同僚们的欢迎,可是离京时有百姓相送,到雷州时,也有百姓慕名为他建房修屋。

百姓心中是有一杆秤的,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老百姓总是给予他最淳朴的感谢。

寇准过于刚直,导致他在朝臣们眼中过于严厉、难以亲近、无法和谐共处。

他心胸狭隘,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又让他有时候过分关注细微处,失去了正确判断他人的能力。

由于识人不清,寇准亲小人,远贤臣,最终为奸人所害。

不过瑕不掩瑜,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

即使寇准有很多缺点,使得他晚景凄凉。依旧不能排除他一心为国为民的忠肝义胆,更无法遮掩他曾经挽救大宋于水火的耀眼光芒。




寇准的结局确实很惨,晚年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实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话:“性格决定人生吗?”

知道寇准这个人,大多信息来源于评书《杨家将》,书中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嫉恶如仇却幽默风趣,刚正不阿却不乏阴损狡猾。评书上说他是山西人,人称寇老西儿。

其实寇准是陕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乡人,这可能是评书把他说成是山西人的缘故吧。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他继承了先祖的基因,从小聪明伶俐,19岁时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步入了仕途。

讲真寇准的前半生的确顺风顺水,从“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做起,经过17年的打拼,到36岁时做到了尚书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当时宋真宗赵恒很想让寇准做宰相,但是担心他年轻气盛、做事不够圆融,恐难以胜任。

但是没过多久,辽国犯边,辽军攻城掠寨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澶州城下,这时满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迁都,唯有寇准坚持皇帝留下来和将士们一起同仇敌忾。

寇准说:“皇上只有亲临前线,将士们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战胜敌人”!其实大臣们提出迁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辽军的喊杀声清晰可闻,宋真宗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此时朝中很快分成了两个派系——迁都派和抗敌派。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锋,最后怯懦的宋真宗在寇准的催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寇准临危受命,被封为宰相。

果然不出寇准所料“坚决抗敌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逃跑永远逃不过辽军的马蹄。”



经过激烈的决战,宋军战胜了辽军。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随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此役寇准一战成名,从此声名鹊起。

也许是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寇准的头脑,也许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总之寇准为相期间,上压皇帝,下压群臣。

请注意,我这里说他上压皇帝不是指故意压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过于苛责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给皇帝的面子,这让皇帝很尴尬。

有一次,寇准在朝堂上扯着皇帝的龙袍,吐沫星子四溅和宋真宗争辩,气的皇帝拿他没办法。

寇准对同僚更是尖酸刻薄。历史上评价寇准刚直有余,机变不足,这样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击。

说实话,寇准是忠臣没有异议,但他采取的方法欠妥当。这样就招致了另一个宰相王钦若的攻击。



此时宋真宗正想把寇准边缘化,王钦若的弹劾正给了他机会。寇准在任宰相两年后被罢相,王钦若随之成了皇帝的红人。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事隔三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王钦若的同党丁谓想上位,有心取代王钦若做宰相。

但考虑到自己资历还不够,他向皇帝提出请寇准复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准结为同党,共同对付王钦若。

寇准在丁谓的推荐下赴京上任了。这是寇准的第二次复出。

丁谓一心想把寇准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溜须怕马)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寇准原话是:【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这就是寇准的不对了,都是同僚一点都不给面子,也许他平时霸道惯了,从没想过别人的感受。

丁谓当着许多大臣的面受辱,脸面有点挂不住,心中暗暗发誓要报复寇准。

丁谓报复的机会来了,宋真宗得病期间,刘皇后参与朝政。寇准反对皇后专权,而丁谓却支持刘皇后。二人又为立太子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丁谓背后的支持者是刘皇后,最后刘皇后胜出。

丁谓诬告寇准参与密谋谋反,他想弄死寇准。宋真宗没追究责任,寇准这才逃过了一劫,但没有逃过被再次罢相的结局。



寇准被赶出京城后,丁谓做了宰相,他要把寇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丁谓把寇准一贬再贬,最后把61岁的寇准发配到荒无人烟的雷州半岛了,次年寇准病死于雷州。

结语:寇准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终难逃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的厄运。总结一下就是六个字:偏离“正”,过于“直”。《宋史》中说寇准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准的确“直”得令人佩服,但说他“正”,就见仁见智了。你觉得呢?

文/秉烛读春秋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十九岁边中进士,两度为相,可谓是位极人臣风光无限。深的皇帝信任的他为什么结局并不好呢?

人际关系



做人刚正、耿直一向是褒义的,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罪其他人。 寇准为人耿直、性格强悍是名声在外的。寇准因为自己的性格得罪了很多人,有些是理所当然的,有些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寇准在枢密院和知院张逊在一些政事上产生了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这件事本不是什么事,说清楚就是了,但是在盛怒之下互相揭短就显得有点儿市井打架的意味,显得心胸就有点儿狭隘了。

如果说上面这件事是为了保全自己,一时情急尚可原谅,那么下面这件事可就充分证明寇准的情商有问题了。丁谓当时身居宰相之职,对寇准的才能也是报以肯定的态度,一心想把他辣味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凖擦须。寇凖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抛开职位,单就是朋友之间有此行为也没有那么过分吧。

如果自己不喜欢这样的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的人,今后少来往就是了,何必当众训斥对方,至对方颜面于何地,中国人可是非常看重面子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士可杀不可辱深植于他们心中。他得罪的可不仅仅是宰相而是与宰相一派的一批人。这些人处处排挤、暗算寇准,在皇帝面说寇准的坏话,一个人说不可怕,怕的就是三人成虎。由此来看,寇准没有丢掉 性命只是被贬到雷州最后还得以寿终,我感觉已是很好的结果了。

领导忌惮



寇准侍奉了两朝天子,分别是宋太宗和宋真宗。宋真宗是真喜欢他。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可见宋真宗还是有一些肚量的,能够做到从谏如流。包括中间将寇准贬黜青州,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宋太宗时期寇准春风得意,问题就出在了宋真宗的时候,宋真宗刚刚即位,辽国就更加频繁的骚扰边境。众所周知,宋朝的军事力量是很不怎么地的,连战连败。宋真宗见此情况,惶恐不安一心妥协。但是寇准是坚决的主战派,积极到什么地步呢?坚决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听闻前线我军接连败北,辽军多么可怕,宋真宗这时肯定弄死寇准的心都有,可是宋真宗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敢坚决的发号施令。最终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

宋真宗到达澶渊城南城之后,死活都不愿过河到澶渊的北城去。寇准便和高琼商议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如果说此前宋真宗只是厌烦寇准主战,那这时一定对寇准起了杀心,这分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寇准分明是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寇准一心为国,却没想到他有一个心胸狭隘的领导,加上后来王钦若的诋毁:“《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早就对寇准不满意的宋真宗,此时一定也愿意相信这个理由,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那样做起坏事来心里就没那么虚了。至此,寇准的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

其实我感觉寇准如果生在其他朝代,恐怕只是他自己丢了性命而不累及家人朋友已是万幸,更幸运的是他生在了宋朝,刑不上大夫的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天堂,也许从这个层面来讲,寇准的下场是很惨的吧。




在北宋王朝常见打成一锅粥的朝堂争斗史上,一代名相寇準的结局,是其中不折不扣的悲剧。

寇準,穷出身的铁腕宰相,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升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的俊才,澶渊大战里挺身护国的英雄,两度罢相黯然流放的官场失意人。天圣元年(1123)九月,当六十二岁的他病故于雷州流放地时,北宋王朝竟刻薄到连归葬故乡的费用都不给足,以至于护送他灵柩的队伍,走到洛阳时就路费用光,只能在巩县草草安葬。直到十年之后,才得以重新安葬于陕西渭南老家。一代名相,如此结局,可谓凄凉。

为什么会如此凄凉?就得说说,野史里上演过不少传奇表现的寇準,正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身为北宋杰出政治家,寇準的槽点,也早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多少遍:生活奢侈的高官重臣,得志后夜夜欢歌饮宴,相当放飞自我。脾气还臭得很,做地方官时逼着小吏陪酒,把人家喝的卧病在床。身居宰相高位后,那更是眼眶比天高,瞅谁都不顺眼,三两句话就得罪同僚,所以也常落得墙倒众人推。可这么一个满身毛病的人,却是“多名相”的北宋年间,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就凭他一个独特本事:临事明敏。

“临事明敏”这好评,是宋太宗给早年寇準下的评语。就连最敏感的“立太子”问题,他也处理得相当“明敏”,宋太宗纠结该立谁时,他一句“知子莫若父”,顺利解决问题。太子被人喊“少年天子”,招了宋太宗忌时,寇準紧接着一句“此社稷之福也”,又轻松化解了宋太宗的心病——大宋王朝的继承人,就此敲定!

所以,如果要有谁说,这个臭脾气的寇準“情商低”?宋太宗的宝贝太子赵恒(宋真宗)就不答应。人家君临天下的位置,就是靠寇準的高情商关键助力。这“明敏”的评价,见证的就是寇準卓越干练的行政能力!

而最证明他这强大能力的,就是宋真宗登基后,那场大宋王朝赌国运的大事: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战。

其实,当辽国发起这次空前规模南侵时,四十三岁的寇準才刚就任宰相一个月。正是由于之前宋军连吃败仗,国防乱七八糟,才紧急把他提拔上来救火。可宰相位子还没坐热,空前的战火就烧了过来,等于是当了接盘侠。战报传来后,与他一起当“接盘侠”的宰相毕世安没多久就怂了,借口生病就撂了挑子。寇準却是轻松全扛了过来,接着说服惊慌失措的宋真宗,做出那个震惊朝堂的抉择:御驾亲征!

很多后人说起此事,总喜欢拿寇準当时面对敌情喝酒吟诗的轻松表现说事,吐槽他只是忽悠着宋真宗上前线碰运气。却忽略了轻松状态示人的寇準,背地里的心血:前线的贝州刑州定州要地,都已做好了缜密的部署,河北各地的民兵队伍也已组建完成,正深入到敌后浴血奋战。当朝堂上的“精英”们,为“御驾亲征”哭天抹泪时,一张困死辽军的大网,已经编订完成。御驾亲征?就为致命一击!

然后,就有了接下来那看似“运气”,其实水到渠成的战局反转: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宋军士气爆棚,在城头下悠然下棋喝酒的寇準缜密布局,辽军主将萧挞览毙命澶州城下。进退维谷的辽国萧太后就坡下驴,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以大宋花钱买和平的方式,两家结成“兄弟之国”,结束了数十年的炼狱鏖战。

而在澶渊之战结束三十八年后,宋仁宗年间出使辽国的大臣富弼,面对当时辽国咄咄逼人的气焰,更以一声怒吼,道出了当年澶渊之战的真相:“澶渊之役,若从诸将之言,北兵无得脱者!”宋辽的和平,不是因为大宋的钱,而是求和心切的宋真宗,以寇準打出来的大好战局换来的。

寇準呢?他起初的“和平底线”,是辽国必须称臣且归还幽云十六州。但呕心沥血的他,得到的却是王钦若等主和派们“幸兵以自取”的诬陷。懂得进退的他,只能无奈让步,并严令宋使曹利用,把岁币压到了每年三十万以下——不能保住大宋的尊严,那就给大宋省点钱吧。

这劳苦功高的全过程,正如北宋名臣陈瓘的赞叹:“当时若无寇凖,天下分为南北矣。”

看懂这前后过程,也就明白,后来王钦若污蔑寇準的那句“陛下,寇準之孤注也!”错到何等荒唐可笑?无奈的是,不惜用大好战局与钱财换和平的宋真宗,真信了这一套,于是有了寇準的第一次罢相。十三年后寇準再登相位,却又开罪于同样心机狡诈的丁谓,被丁谓趁着宋真宗病危的当口,扣上了“谋反”大罪,黯然贬去道州。

有人说,这悲剧,是因为寇準情商太低,太易开罪于人。可连帝王心思都能掌握的寇準,又怎会不懂这些?但他不能退,如果他退,宋真宗也许早听了王钦若的动员,撒腿跑去了金陵,“天下分为南北”了他还可以做宰相,可江山百姓怎么办?对王钦若,对丁谓,为国家负责的寇準没有退,然后就在这场逆淘汰里,蒙上不白之冤。

值得一提的是,陷害了寇準的丁谓,后来也被宋仁宗流放,恰好路过道州。寇準的随从们来了精神,组团要去胖揍丁谓,却被寇準连忙拦下,抬抬手放过了这小人。这,就是慨然担当的寇準,一生不变的襟怀!

只可惜,那党争成风的大宋,配不上这么好的寇準。

参考资料:《宋史》、 顾全芳《寇準罢相》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真宗   雷州   澶渊   枢密院   御驾   刚直   同僚   宰相   陛下   北宋   朝廷   皇上   大臣   皇后   皇帝   结局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