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为什么还打不过秦国?

如果单就军事实力而言,即便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也依然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的实力。由此可知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已经强大到了什么地步。但国运之争并不只局限于战争,他还是政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比拼。而“胡服骑射”归根到底还只是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既不想秦国的“商鞅变法”那么彻底,又因为武灵王的暴毙而人亡政息。畸形发展的“胡服骑射”终究没能帮助赵国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

第一:政治制度方面。秦自孝公用商鞅之法,内立法度,移风易俗以来,继任之君又皆贤明雄霸之主,内则修明法度以正纲纪,外则招纳贤俊以为心腹,是以惠王用张仪之计而散六国之纵;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地;昭王用范睢而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而杜私门,蚕食诸侯。至于武王、孝文王和庄襄王,虽无赫赫武功,又非昏聩庸堕之主。是以秦国的政治,始终处于主明臣贤、君臣同心以谋一统的进取状态。使“商鞅之法”得以始终贯彻并在实践中不断损益,确保他能持续为大秦的“混一”事业发光发热。

第二:经济后勤方面。自古关中之地,沃野千里,蓄积饶多,西周因之宰割天下,强秦因而吞灭六国,刘邦据此成就王业。秦国经过六代君王的苦心经营,不但拓地千里,而且又占据了号称“天府”的巴蜀之地,粮草充沛、赋税充足。既有广阔的纵深,又有剽悍的士卒,上有明君在位,下有良将持戟。天下形势, 莫利于秦。

赵国地处中原四战之所,不但无险可守,而且还需分兵四出,地形既已不比强秦崤、函之固;虽然也已北收中山、楼烦、林胡等国,增设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但胡、代之地多山野草泽,便于放牧而不能耕种,形势虽强但终乏垦荒种粮之地,又且濒临匈奴,时有边关胡虏之忧。是以,赵军往往便于速战而不能久持。而战败长平的关键之一就是疑似“缺粮”。

再者,战国后期,天命既定,举目六国,不是昏君就是庸主,不是馋臣就是奸佞。赵虽有良将李牧,也因昏君信用馋臣而身首异处。

第三:赵武灵王的野望。世殊事异,虽说战国后期的赵国不尽如人意,但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却是令天下诸侯侧目而视的存在。据《战国策.秦策/赵策》记载,在秦武王客死洛阳之际,武灵王就曾强势拥戴秦昭襄王争夺秦国君王,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遥控秦国的政治决策。

后来为了进一步完善灭亡秦国的计划,伪装成使团商人,亲入咸阳打探虚实,更曾追随使团拜见秦宣太后和秦昭襄王。若不是后来年老昏聩,废长立幼引起内乱,被儿子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以其高绝当时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强大的赵国骑兵的战斗能力,九州之大,鹿死谁手恐怕还真犹未可知。




#原创#

六国赏罚不够分明

而秦国独独推崇战功进爵制

以战斗中取得敌军首级的多寡

取得爵位的高低

战端一起

秦兵视对手为猎物

以虎狼之威

玩命似的杀向对方

手起刀落取得首级

随即挂在腰间

不停半步

又向对手猛扑过去

再斩获首级

再挂在腰间

对手被腰间挂着首级颠狂的秦兵吓得魂飞魄散

失去抵抗力

故,秦兵使兽性作战

六国之兵岂能抵挡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此后赵国更是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国家。但总体而言,秦国仍占据更大优势,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最终失去和秦国抗衡的资本。

何谓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发起的一场变法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强大,摆脱赵国疲弱的窘境。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这场变法改革主要的措施为“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 易胡服:所谓胡服就是当时西北戎狄之人所穿的紧身断袖的衣服。这与传统的华夏宽衣长袖截然不同。这一做法就是要让赵国的国民从上到下改穿胡人的衣服,以适应军事上的变革,方便行动和作战。

  • 改兵制:是指将传统的车战、步战为主的兵制改为胡人的骑射兵制。简言之就是从将军队改造成以骑射为主的机动兵种。当时华夏民族的军队是以车战兵和步兵为主,军队围绕战车构建,衡量一个国家的势力就是有多少战车,所谓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就是由此而来。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华夏族第一次组建成建制的骑兵。

  • 习骑射:这就是对赵军士兵的技能要求,即让赵国上下学习胡人的骑射作战技能,以适应整体军制改成骑兵的作战需要。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赵武灵王成功地将赵军改造成高机动性的骑兵,成为当时战国时期的天下雄兵。这三条措施是相辅相成的,服饰的改变、骑射技能的推广普及和军队的改造升级,这些措施就是让整个赵国的军队发生脱胎换骨的变革。

  • 胡汉融合: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当时赵国国内的胡汉融合,因为赵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赵国国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以邯郸为主的华夏文明区域是当时赵国的主流文化,而以代郡等地为主则是赵国国内胡人文化区域。赵武灵王敏锐的意识到胡人的作战和生活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赵军的战斗力,于是他大力推行胡人化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从服饰上与胡人贴近,将赵军改造成以骑射为主的骑兵,必然就大量使胡人加入赵军,也必然提高胡人在赵国的政治地位。而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胡人在赵国的地位上升又反过来促进赵军的整体战斗力提高。

  • 军力提升:刚才说了胡人的融入,为赵军带去了骑射为主的骑兵作战方式,这就大大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一方面骑兵是古代最具杀伤力和冲击力的兵种,这种作战方式在冷兵器时代一直长盛不衰,可以说赵国的这次改革为他们带去了超越时代的兵种优势。

胡服骑射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实行后不久,赵军就向老对手中山国发起进攻,接连击败以顽强善战著称的中山国,此后又向西进攻胡人,史称“辟地千里”,逼得林胡王献马求和。使赵国一跃成为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胡服骑射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赵国之强始于胡服骑射,而秦国之强源于商鞅变法,两国都是靠着一场著名的变法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那么两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 全方位变法和军事化变法的不同:显而易见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涉及方方面面的全方位变法,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更多的是一场军事化改革。从两国变法的措施可以看出,秦国的变法不单单针对军事,有许多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等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显然针对性更强,但是局限性也更强,赵国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强军方面,其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措施则几乎没有。

  •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秦国的变法由商鞅主导,商鞅不是秦国人,因此他更多的代表一种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而胡服骑射的主导是赵武灵王本人,他本是赵国国君,所以他很难做到完全脱离赵国的旧贵族势力。因此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因此它的措施很难深层次的触动旧贵族的势力。而商鞅的变法不能说完全自下而上,但是至少它顺应和代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需求,因此商鞅的变法措施更激进,也更深层次的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他也死的很惨。

这些秦赵两国变法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赵国的胡服骑射因为侧重于军事化改革,因此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壮大,这一点比秦军的变化更大,在长平之战前,赵军并不惧怕秦军,双方互有胜负,大一些的战役甚至赵军占优。但是商鞅变法的全面性和彻底性远远高于其他各国,为秦国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而秦国凭借这些制度的推行建立起强大的综合国力优势,而这就决定了秦赵对决,秦军可以败,可以耗,而赵军却败不起,耗不起。一旦进入像长平之战这样的长期消耗战,赵军就必定失败。

结语:战略环境和综合国力的差距导致赵国最终不敌秦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迅速成为军事秦国,此后经赵惠文王的守成治理,赵国国势仍保持上升态势,但是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依然不小。

而赵武灵王本人在立储问题上的失误导致他壮年离世,这不仅是赵武灵王本人的悲剧,也是整个赵国的悲剧。此后的历代赵王再无魄力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能做到如赵惠文王一样守成治理就不错了,这也就导致秦赵两国因为变法路线不同的差距变得更大。

而秦赵两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环境决定了赵国很难如秦国一样腾挪出二十年的时间来变法图强。赵国虽处于三晋北方,但是秦国强大之后一直致力于蚕食三晋,交好齐楚的总体战略,也即所谓“远交近攻”之策。而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属于相对封闭和安全的环境,敌对国家除了函谷关很难攻入秦国本土,赵武灵王甚至考察过从北方攻打秦国的可能性。而赵国则时刻面对秦国的威胁,东边的齐国又时不时的扯后腿。

在外族入侵方面,秦国自打击西戎立国以来,逐步消除了西戎的威胁,到后期只有义渠这样的外族能稍有威胁,但是秦国将函谷关一封就能安心对付义渠。而赵国先后有林胡和匈奴的威胁,虽然都被赵国先后击败和驱逐,但是北方外族始终是赵国的一大威胁,导致赵国始终在北方留有一支重兵集团镇守。

综上,赵国变法之后的确很强,但是与秦国的主要差距在于变法路线不同带来的综合国力差距,加上身处四战之地,始终忙于战事,让赵国很难再有机会安心变法图强。最终综合国力的差距始终无法赶上,到长平之战后,赵国惨败国力大损,再无法抗衡秦国。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各个国家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在改革的变法浪潮中谁能占得先机,就有可能率先实现国家富强;谁能进行深刻变法便有可能实现国家长久强大。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进行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和齐国也实行一定程度改革,最终国力也得到了提升。


战国时代的所有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深刻,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涉及到秦国的各个方面,甚至连民风、民俗也有所涉及。秦国经过商鞅的改造,彻底发生变化。秦国也一跃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赵国没有进行深刻变法,但是赵国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赵国的改革便是“胡服骑射”。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完成,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的主要兵种由步兵和车兵转变为步兵和骑兵。赵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之后,赵军立刻呈现了巨大的活力和战斗力。赵国骑士也成为仅次于秦国锐士的一支强大军队。赵国军队屡次打败秦国、魏国、燕国、韩国等国军队,赵国也成为战国中后期山东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该战也是战国时代最大战争。秦赵双方都在这场战争上赌上了国运,双方上百万军队投入战斗。最终秦国取得了惨胜,以伤亡近二十万士兵的代价,歼灭了四十五万赵军。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被彻底打趴下,彻底丧失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为什么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还是打不过秦国呢?难道因为赵国不够强大吗?真的是因为赵国不够强大!


战国时代虽然各个大国此起彼伏,但是秦国强大之后就一直没有衰落,归结原因则是强大的范式不同。魏国的强大在于甲兵、府库之强,楚国的强大在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之强,齐国强大在于渔盐之利、明君贤臣之强,赵国强大在于军队建设之强。这些强大都不是根本强大道路,只强大一时而不能持续强大。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君主制度下的“法治思想”,采用法家思想规划国家。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制等多个方面深刻改造国家,走向了持久强大之路。秦国也曾经遇到过想秦庄襄王这样的弱君,但是秦国的国力依然没有任何削弱。商鞅虽然最后惨遭杀害,但是商君之法并没有随着商君被杀而废止,这和其他国家人亡政息不一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其本人也被自己的儿子逼死。秦国的商鞅变法远远比赵国的胡服骑射更加彻底,秦国的抗击打能力也远远比赵国更加强大。


秦国商鞅变法涉及的面非常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习俗、迁都等多方个方面,秦国等于被商鞅重新改造。变法之后的秦国焕发了强大的国力,而且还有强大的后继力。商鞅把秦国的主要任务总结为“耕战”二字,实行奖励耕战政策。通过这样的方式,秦国老百姓的尚武精神被彻底激发,秦国的战争以农业做为依托,农业又靠战争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秦国积累了强大的国力,秦国的战争抗击打性与战争持久性更加强大。赵国的改革面太窄,基本上只局限于军事领域,强大、先进的军事制度嵌接在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上。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没有秦国强大,赵国的战争抗击打性与战争持久性也不如秦国强大。


长平之战时,秦国商鞅变法已经持续近百年,国家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国家根基也已经相对雄厚。赵国胡服骑射的时间晚了二三十年,赵国的积累相对较少,国家根基也没有秦国雄厚。秦国当时的国土面积超过赵国,可耕地面积也超过了赵国,人口至少在五六百万,赵国也就是三百多万。秦国竭尽全力,聚集了大概六十万军队,竭尽全力征召了四十五万军队。战争打到最后,赵国不是被白起击败而是被秦国的强大国力击败。秦国由于依靠关中和成都平原,粮食基本上有保证,赵国则需要四处借粮。借粮无果之后,赵国才想求变,给了秦国可趁之机。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仅仅在战场上面,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合力构成。赵国之所以会失败,归根到底是失败于庙堂之上。赵孝成王被秦国的反间计欺骗,临时用赵括代替廉颇,成为这次战争发生变故的重大因素。

此外这场战争从一开始,赵国就已经出去了先机。长平之战,赵国理亏在前,秦国攻打赵国则名正言顺。

战争期间,秦国在外交上也取得了胜利,成功地“唬住”其他国家。楚、韩、魏、燕、齐五国在战争期间,几乎没有给赵国任何支援,基本上保持着中立姿态。赵国联合他国共同抗秦的愿望化为泡影。


秦赵双方的将领也是决定这场国运之争的重要因素。秦国的将领为王龁和白起,赵国的将领为廉颇和赵括。双方将领的曾经存在明显差距,廉颇整体上防守大于进攻,是一位善守性将军。赵括善于进攻,但是统兵经验严重不足,更难以统帅四十五万大军。秦国的王龁虽然比不上廉颇此等老将,但是在战争的关键阶段,秦国秘密换上了白起。白起号称为人屠,战国四大将军之首。白起的军事才能远非廉颇和赵括所能比拟。秦国换上白起之后,战争的天平也开始倾向于秦国。最终白起在长平围困赵军四十六天。赵括被射死之后,赵军投降,四十万赵军被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六国最大的绊脚石被搬走,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秦国统一天下大局已定。




这与近代的“洋务运动”是一个意思,仅希望通过“师夷长技”就可以“制夷”,难于上青天。

秦朝的强大是有原因的,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快速提升,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秦孝公死后,其子孙等均沿袭秦孝公时期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到始皇帝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然后用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秦朝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而且在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过程。

而赵国,虽然在赵武灵王时期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国策,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同时,赵武灵王还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军事变革,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

然而除此之外,在国内的经济及制度上并无过多变革,且赵武灵王本人也死于一场宫廷斗争之中。

在赵国实力逐渐消退而秦国实力逐渐提升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赵国曾经积累起来那么一点优势消失殆尽,直至“长平之战”,40万赵军一夜俱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秦国   胡人   魏国   综合国力   作战   国力   骑兵   战国   战国时期   军队   强大   措施   战争   政治   国家   财经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