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抗联战斗十年退入苏联,东北野战军4年就解放全东北?

刚开始争夺大城市也是失败的,林彪被白崇禧赶到哈尔滨,差点退到苏联了。若不是老蒋召回白崇禧,解放也要拖延时日。是毛主席命令林彪放弃城市,转入农村实行分土地,扩兵员,才形成百万大军,横扫天下的!这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战无不胜!得民心者得天下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低估二战日军的单兵素养和综合战斗力,基本属于军盲的行为,如果关注了笔者之前的一篇专答,结论就是1946年杜聿明首批带到东北的七个军(53军暂不计入),在大部美械装备的条件下,与1937年的12万关东军(四个师团)战斗力才基本是半斤八两。可是你知道抗联余部被迫撤入苏联的1941年,关东军有多少兵力吗?整整十三个精锐师团另附独立部队总兵力近70万人!


(杨靖宇剧照)


简单点说,1941年日本人在东北的军事实力是七七事变前后的六倍,在如此庞大的军力下,假如时空可以穿越,即便杜聿明率领的24万多精锐国军,也无力跟这么多鬼子死磕,正面对抗必败无疑。然而就是这七个军24万余人,在解放战争初期曾经一度迫使林彪放弃锦州、沈阳、四平和长春,一路退到了松花江北才形成对峙,三段式的推论结果一定很清晰了吧?


现在也肯定理解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卓绝,因为实力太悬殊了,在日伪的疯狂围剿下,截至1938年冬天,东北抗联中我党直接领导的队伍只剩下5000余人,其他杂色抗日武装已经全部瓦解或投敌,而再到1940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的全部力量只剩下不到1000人,这还不足日军一个满编大队的兵力,可是敌人却是有十多个师团、一堆独立混成旅团和大批伪军呢。


所以东北抗联的实力、环境和对手,跟后来的东北野战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在东北的作战结果当然也就不同,原因大致可以归拢为以下几点:







一、东北野战军是以正规军为基础组建的。


抗战胜利后,延安调动山东、苏北、陕北、冀中的大批精锐部队出关,仅第一批接到命令的就有11万部队和2万干部,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也是后来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含东野)的基干力量。有了这样的基础,林彪才可以在三年多时间里发展到103万大军,其中野战军就达70余人万,许多都还是老红军的底子呢。


东北抗联却是从“东北抗日义勇军”浓缩出来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全境的义勇军数量最高峰时有30万人,然而成分却非常复杂:原东北军、地主武装、游击武装甚至是土匪,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在不到10万日军的攻击下纷纷溃散,其中还算是正规军的原东北军部队,基本都投敌成为了“伪满国军”,而游杂武装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我党直接掌握的抗联武装,仅是这30万人中很少的一部分坚定者,但是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又明显不足。


1937年底,东北抗日联军共编成十一个军,人数却只有25000到30000人,其中我党领导的只有七个军不到20000人,队伍上只有少数从关内派来的军事干部,战士多为东北当地农民、工人和学生出身。


(赵一曼剧照)


二、东北野战军具备发展壮大的良好条件。


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东北的1945年秋,东三省是权力真空状态,不仅募兵容易,关东军遗弃的大批武器弹药也使扩军并不困难,延安炮校光“拣洋落”搜集而来的大小口径火炮就有700多门。更重要的是,四平战役之后双方形成战线对峙,我方保有南满和北满两块根据地,尤其是北满根据地涵盖黑龙江大部和吉林一部,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可以逐渐壮大自己。


东北抗联可没有这个条件了,由于日军迅速占领了大中城市和交通线,抗联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东北的东部山区,武器弹药、粮食给养和其他物资完全依靠自筹,尤其是冬季更为困难,再加上日军严密的封锁、不断的围剿,所以部队越打越少。1932年伪满成立以后,各省各县都成立了伪政权和伪军,抗联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能够坚持下来的意志坚定者,真的是极少数。


没有武器来源没有弹药补充,抗联的装备普遍较差,有两门迫击炮的部队都很少见。


(赵尚志剧照)


三、东北野战军的周边政治环境也是不错。


有人形容林彪部队的环境是坐着个“大沙发”,背靠苏联,右边是蒙古左边是朝鲜,都是支持我们的政治力量,苏方和朝方都提供了一些武器装备(不是主流啊),东野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尽管前述三家不会公开支援东野,但是暗中施以援手是很正常的,比如南满军区在最困难的时期,伤员家属都可以撤入朝鲜,甚至在辽东还有个情况特殊的大连,蒋军作战也要投鼠忌器。


东北抗联当年则完全是“孤悬敌后”,北方的苏联为了不跟日本爆发直接冲突,基本是不帮忙的,边境被苏日双方封锁,朝鲜也是日占,而抗联向西、向南的通道完全被日伪隔绝,也无法与关内的抗日力量取得联系。为此,杨靖宇将军还组织了西征,就是想打通与关内的联系,可惜失败了,所以抗联处在了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得不到任何补充和增援,当然就是牺牲一个少一个。


尤其是苏联的态度很冷漠,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1939年以后只怕跟关东军冲突,但是1945年以后则截然不同。





四、东北野战军的对手远不如关东军。


以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为例,东北蒋军有四个兵团14个军55万余人,不仅兵力不如1941年前后的关东军,整体的军事素质、指挥能力、战斗意志和战术协同,也远远低于二战日军,这不是部分美械装备就可以弥补的差距。比如1948年1月的公主屯战役,东野仅用三天就全歼美械装备的新编第5军20000多人,其中俘虏17000余人,生俘中将军长陈林达,遍翻抗日战史,几十万中国军队能够全歼日军一个20000人的师团吗?


整个辽沈战役期间,在东北野战军消灭的47万多敌人中,毙伤数量仅为56800人,俘虏却高达32万多人,其中仅少将以上高级军官就有186名,蒋军这样的战斗意志,是没办法跟鬼子比较的,全面抗战八年当中,国共双方加一起俘虏的日军也不过几千人,俘虏的少将以上军官为零!即便是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时,若非一周后日本宣布投降,苏军也不可能俘虏那么多鬼子兵。


消灭47万蒋军,东北野战军付出的代价是伤亡69000人,如果想消灭70万关东军,且不说伤亡多少,个人意见是根本不现实。


(伪军也不少)


五、东北抗日联军坚持的意义特别重大。


从1931年坚持到1941年,东北抗联最后的数百人已经面临绝境,如果不撤入苏境,在日军疯狂的围攻下结果只能是全军覆灭,这是毫无疑问的,日本人的二杆子精神和手段之残酷,远超组织力纪律性差极的蒋军。1941年也是关内抗日战场的深水区,抗联是得不到一点点支援的,冰天雪地,林海雪原,抗联的作战环境之恶劣,甚至超过红军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苏联人更不用提了,越境的抗联官兵,第一时间被全部缴械。


然而东北抗联用艰苦的游击战争和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是拖住了关东军大批精锐,仅1937年用于围剿抗联的日军就有50000多人,因为日本人把东北看得很重,千方百计要维持这里的“治安”,所以尽管关内战场四处缺兵,关东军的兵力在1942年之前却一直在增长(对苏戒备也是原因)。如果不是抗联战斗在敌人统治的腹心区,哪怕是数万或者十几万鬼子南调,到关内任何一个战场都将带来巨大的威胁。


啥也别说了,唯有深深致敬东北抗联的将士们,是他们的浴血坚持和重大牺牲,减轻了关内抗日战场的压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北抗联根本就没有坚持十年,甚至连五年都不到!

事实上,真正的东北抗联在1936年年初才经过最终整合并宣告成立,但到了四年后的1940年,抗联在东北的战斗已经基本进入尾声,因为就在这一年,我们熟悉的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在同一时间段,抗日联军的残余人马被迫撤往苏联,东北一带几乎已经没有了抗日武装力量。

可即便是这支活跃了四年之久的抗日联军,它的存在感其实也不是很高,因为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在这片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的东三省地域里,活跃在这一带的抗联武装的人数始终没有超过三万。尽管抗日联军最巅峰的时段,抗联拥有号称11个军,但由于人数太过于寒碜,每个军的实际人马不过两三千人,以至于抗联武装出现了一个奇葩的状态:

1、十几个人的队伍,就敢对外号称一个连。明明只有100多人,撑死整编成一个连,但这个连却对外号称一个团。

2、1938年6月,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率部叛变,作为昔日的抗日悍将,他的投降让日寇欣喜若狂。可当双方接洽的时候,抗联第一师的状态却让日军大跌眼镜,全师竟然只有115人。后经询问才得知,抗联第一师最巅峰的时期,全师也只有300多人,而这还是东北抗联的主力部队。

但东北抗联从始到终都如此低潮,这也并非不能理解,因为在东北抗联最终成立之前,东北的抗日武装力量已经蒙受了巨大损失。

1931年918事变,20多万东北军被迫撤入关内,在日军的侵袭下,东三省境内逃亡关内的百姓更是数以百万计。

193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成立,尽管这只是东北境内抗日武装力量的统称,且大家都是各自为战,但这支力量仍然有高达30万之众。但由于他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关东军,由于各自为战且装备不足,他们也无力拧成一股拳头。经过一年的激战,大部分的抗日义勇军均遭到日军的镇压。

从1933年到1936年,东北境内仍然有数目不少的抗日武装纷纷兴起,并且对日寇进行了顽强的反击,但在日军的强力围剿下,这些武装最终纷纷失利。也就是在东北抗日武装逐渐进入低潮的一刻,东北抗联正式建立,但在东北军逃亡关内、不愿当亡国奴的百姓纷纷涌入关内、积极留在东北抗击日寇的抗日武装纷纷被消灭的背景下,东北抗联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处于实力不足的状态。

事实上,在918事变之后,杨靖宇赵一曼等人就已经在东北秘密筹建抗日武装,但由于此时地下党在东北的铺设太过于薄弱,且大量抗日武装提前暴露并没有与我们取得关联,在前面五年的时间,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东北的存在感并不高,直到其他武装纷纷被消灭后,我们才成为最后的中流砥柱。

但也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众多抗日力量没有整合到一起,当大家以轮流的形式与准备得当且训练有素的日军进行对抗时,被逐个击破的自然是我们。

但也正因为有了当年的教训,1945年重新进入东北的我们才有了充足的准备。

抗战刚刚结束,我们就从山东根据地和晋察冀等地区调拨11万八路军武装进入东北,光是初期抵达东北的武装力量,就已经接近当年东北抗联四倍的武装。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我们会在东北建立更大的根据地和力量,在派遣11万八路军的同时,我们更从众多根据地中调遣两万多名干部,这支13万的人马浩浩荡荡的进入了东北。

由于这支先遣队拥有两万名干部,这也就意味着,有着这些基干的带领,我们可以迅速的在东北扩建武装力量。所以某些输不起的人,不要把八路军在东北的扩张说成是苏联遗留下了众多武器,也不要说日本人在逃走前丢弃了更多的武器。参考八年的抗战,从四万多人扩充到100多万人的八路军,难道只会从地上捡枪吗?

这两万多精英的存在,才是当地八路军在三年内由13万人扩建到103万人,并组成了赫赫有名的第四野战军的基础!




因为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孤军奋战,而他们面临的是无论从人员还是装备比他们多几十倍的关东军残酷围剿,所以不能在东北存在而退如了苏联。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第一人员,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派到东北领导发动抗战的核心人员以百人数,日方整个关东军加上伪满军有几十万最高时超过百万。第二装备,抗联除了缴获外援几乎为零,从小到一粒子弹大到大炮和医药器械都是自己解决。日方有伪满政权和日本国家筹措。第三国际环境,苏联当时只是用中国战场拖住日本,并和日本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在这种种方面限制下抗联坚持了十年就已经是达到极致了,所以最后才退入苏联。日本投降后的东北民主联军就好多了。第一人员为抢先机中共从各解放区抽调了十万军队两万干部一百个团加子,领导上派了政治局委员的四分之一。第二装备通过各种渠道搞到了包括飞机坦克等大量装备,还有了自己的兵工厂第三国际环境也有了大的改善。第四毛主席在不同时期的具体领导………

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民主联军所处环境,决定了后者的胜利和前者的退入苏联。个人观点,可能有失偏颇,欢迎指正




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抗联错过了最容易发展的窗口期。在日军刚刚占领东北的时候,东北人心浮动广大,人民群众还不愿意服从日本人的统治,而日本人的统治秩序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最有利于抢占地盘,发动群众的窗口期。在后来全面抗战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及时挺进敌后开辟根据地,都是利用了这个窗口期站稳脚跟的。

但是东北抗联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利用这个窗口期,那就是就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整个满洲省委被日军一网打尽。这导致东北的共产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短期内无法构筑抵抗的核心。而等到中共中央派人进入东北重建东北党组织时,最好的窗口期已经过了。

第二,东北抗联不像后来的解放军那么富有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东北抗联的骨干领导都有军事作战经验的共产党员,但是他们的根据地建设经验都比较欠缺。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在那个时候,整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建设经验也还在探索之中。所以东北抗联基本上都是依托山地,在山沟里挖屋棚作为基地,而始终难以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抗日根据地。正在此时,日军则采取了归屯并村等手段,将人民群众和游击队隔离开来。东北抗联因为缺乏对付这种手段的经验而无可奈何。一旦游击队与人民群众隔离开来,游击队的失败就注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苏联   野战军   关东军   东北军   伪满   武装力量   关内   作战   日本   联军   根据地   事变   日军   部队   装备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