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对于人的内在品质(质)和外在表现(文)之间关系的论述。

“质”指的是人的内在本质、本性,即道德品质、性格特点等;“文”则是指人的外在表现、修养,包括言谈举止、礼节仪式等。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内在本质过于强势,而外在表现不足,就会显得粗野、缺乏教养,这就是“质胜文则野”。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过于华丽,而内在本质不足,就会显得虚浮、不真实,这就是“文胜质则史”。

孔子所推崇的是“文质彬彬”的状态,即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这种状态下的人,不仅道德品质高尚,而且言谈举止得体、有教养,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应该相互平衡、协调,既要注重内在修养,也要注重外在表现,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质”就是质朴,没有修饰;“文”就是文饰,有修饰。不偏于一方,取“野”与“史”之中道称之为君子。

孔子这句话说君子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广泛学习所有文化知识,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君子需要内在学问。能在低俗与浮夸之间取得平衡,做一个文质彬彬的人。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超我”和“本我”永远是对立的。一个人既不要泯灭天性,又要修炼自己,两者搭配,刚好是文质彬彬。否则表面衣冠楚楚,文雅有礼,内心冷漠虚伪,文采与质朴本性不相符。免不了面部表情太多,显得巧言令色。

魅力不是貌美,而是由内心所发出的美德,仪态大方,不卖弄,不尚修饰,谈吐娓娓动听,且举止活泼而有朝气。

《论语》中君子,应当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谨慎,行动敏捷。君子怀德,心存仁德,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懂得礼仪。文质兼修,知行合一,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统一,坚持用仁礼之心爱人、敬人。




 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雍也篇第六·第十八章》)

①质:指朴素的质地,未加修饰的本来状态。引申为朴实。文:文采;修饰。引申为文明;文雅。野:粗鲁;粗野;鄙陋。

②史:朱熹《论语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 意思是说如果像掌文书的史官一样,未免浮夸。

③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质彬彬,意思是说质朴少文则粗野鄙陋,文饰过度则华而不实,只有文与质配合适当,才是君子应有的文雅风度。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中庸之道”的一个例子。

孔子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孔子是讲究“中庸之道”的,凡事过犹不及。过于文质彬彬和过于粗鲁鄙陋都是不可取的。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持中和谐。对待对立的两端,采取“致中和”的折中方法,使矛盾调和。

孔子的学生们对中庸反复进行了阐释和发挥,把“用中”、“履中”、“得中”的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常为读书人。


针对这些喷子愤青的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孔夫子回喷了——

6.17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试译: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虚华。文采和质朴均衡发展了,才能修养成君子。”

试注:▲野,也解释为野人;▲史,也指史官。

体会:野人没什么文化,文化从历史记载开始,叫文明史。以前都是“野史”,没人知道的,只有天知道。文质彬彬,在孔子这里指“有文化,又老实”,后来就变成“儒雅”、“文雅”了,只剩下“文”,“质”就不说了。有文化的老实人,大学里有很多。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以前没见过教授、博导的,只听过其大名的,一见尊师常常大吃一惊:啊?和我村里的大爷差不多嘛!一些大老板,像盖茨这样的,有时候也有失文雅,衣服皱巴巴的就出门了。文化水准那么高,还是那么质朴无华。文化修养越高,越是一派天真。


从野人、史官、君子三种人看这段话,可以译成:

质朴胜过文采,是野人;文采胜过质朴,是史官。文采和质朴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才成为君子。

这么译,好像孔子对当时的史官有看法。历史的记载,在史官那里,可能有问题吧?然而“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对尧舜文武之世的史官应该是敬仰的,史官本来是秉笔直书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史官不像史官了。国君给史官饭吃,史官能不替国君说好话?文饰文饰?传说老子也当过周室史官,后来辞职不干,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去了。孔子整理六经,其中一经就是史。

他是开私人修史的先河。整理之后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这么预言,是不是因为修史应该是官家的事情,私人修史不算名正言顺、不合礼法啊?“不是天子,就不能拟定制度,不能考定文字”(《礼记·中庸》)啊?但大礼当仁不让,诸侯们不“祖述尧舜”,不“宪章文武”,那就由我来吧:“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9.5)文王既已去世,他的文化没传到(我)这里吗?而如果根据“六经皆史”说,孔子整理六经,全都是基于对当时史官的不满,要自己动手来修信史,还历史一个真相。这只有文质彬彬的君子才能做得到了。

如果说官家修史是正史,可以文饰;私家修史就是野史了,要讲真话。质就是直,就是真。“质胜文则野”,野史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官家之室呢?“后人如果要怪罪我的,就是《春秋》这本书吧!”然而当时所有的史书后来全都失传,唯有孔子的《春秋》流传下来,终于成为“正”史。那些诸侯史官做的“正史”,都不知“野”到哪里去了。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 (2.4),故有“文王既没,斯文在玆”的承当。

我们说孔夫子“回喷”,当然是戏说,属于野史吧,读书少,胡诌几句。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重点表达的是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君子,最基本要具备这样一个特性:

“文”与“质”都不能缺少。

什么是“质”呢?很多人解释是质朴、朴实,我觉得可以解释的更具体点现代点,就是原生态,像一块未经雕琢过的璞玉。

什么是“文”呢?就是经过后天的人为的雕琢和修饰,用现在最时髦的话说就是装(无任何贬义)。

“野”呢,就是粗俗粗野的意思;“史”就是不够真诚,显得浮夸。

综上所述,对孔子这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合适的解释,我个人认为就是:

太过于原生态不懂得装,人们就会觉得粗俗;太能装看不出一点原生态的痕迹,人们又觉得不够真诚。把原生态和装合理均匀地搭配在一起,既不让人觉得粗俗,又不让人觉得不真诚,然后才可以向着“成为一个君子”去奔。

解释这么多,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难度系数其实挺高的。我们都想把事情做到刚刚好,拿捏得恰到好处,就是因为这个度太难把握了。

我是索彦,喜欢写写文章聊聊诗词,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文质彬彬   君子   论语   文饰   孔子   史官   野史   粗野   文雅   中庸   文采   质朴   外在   本质   财经   文化   文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