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给朱元璋陪葬的妃子多达46人,你会觉得这些人很命苦吗?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南部紫金山下。据史书记载,朱元璋的陵墓不仅规模庞大,而且陪葬的妃子也多达46人,这个数字让人不禁为这些妃子感到惋惜和怜悯。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本就比男性低下许多,更不用说是作为宫廷中的妃子。妃子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被束缚和限制的状态,她们被迫进入宫中,失去自由,被剥夺了个人的自主权。

  然而,在这46位妃子中,有一部分是被迫进宫的,也有一部分是主动选择了进宫。在那样的时代,作为妃子,不仅意味着可以得到比普通女性更高的地位,还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享受,这对一些出身不富裕的女性来说是一种机会。

  不过,即便是主动进宫的妃子,也无法完全摆脱陪葬的命运。她们不得不接受随着皇帝下葬而被活埋的命运,这是一种残酷和悲哀的方式。对于这些妃子来说,恐怕生命中的所有繁华都只是暂时的,命运注定是要与皇帝共赴黄泉的。

  因此,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些妃子的确很命苦。尽管她们在宫廷中可以享受到一些特权和福利,但同时也必须承受失去自由、随时被调换和安排的风险等压力。作为妃子的人生道路注定是艰辛的,在生存和权力的角逐中,难免会有牺牲和付出。

  总的来说,这46位陪葬的妃子经历了一段历史,并在他们短暂的生命中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眼光来反思这段历史,但也不应忘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脉络。对于这些妃子,我们应该抱以同情和怜悯,同时也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

尽管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可以借此反思和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命运,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历史和那些经历过的人们。这些妃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被限制和压迫的角色,但是她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我们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这段历史,同时也向这些妃子致以最真挚的怀念和敬意。




肯定是命运多舛,遇见恶魔。断送青春,白达性命。

砸碎万恶的旧世界。




活生生的人,为死人殉葬,怎么会不惨?!史料当中有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殉葬的妃子有四十六个个,宫女十几个。

其实活人殉葬的丧葬风俗,在秦汉之前风行,人殉在奴隶社会时期达到顶峰,可以算是一种陋习。不过,随着汉朝之后的丧葬习俗的改变,人殉制度已经逐渐被取消。

但是,等到明朝时期,人殉这件十分残忍的习俗,又被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实行。不仅在自己死的时候,让妃子和宫女陪葬,而且在明朝初期,当自己的儿子朱樉死时,就让朱樉的两个妃子一起殉葬。

被当做殉葬品的妃子和宫女,到底有多惨?看看古人如何处置人殉的活人就足以看出当时的惨状。

人殉这种陋习十分残忍,对于原本活生生的人,为了保证墓葬不被人殉破坏,往往都是处死的方式。曾经出现过的处理人殉人选的方式有吊死、毒死、活埋、砍头等方式。

像毒死就有用毒药、毒酒等方式,甚至还为了保存人殉尸体,还会往活人身体内注入水银,手段都极其残忍。历史上还出现用铁钉固定人殉,让人殉无法活动,直到死去。

本来在礼法昌明的朝代,人殉这件极其残忍的陋习本被取消,但随着元明清等朝代,统治者的集权愈加严重,为了彰显其生前的权威,便采取了颇为残忍的人殉手段。元明清三代,又开人殉的恶习,实属丧葬文化的严重倒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妃子们一个个鲜活漂亮,明明还有着大好年华,却被逼着给年老的帝王殉葬。这能不惨吗?简直见者伤心闻者流泪。

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明君,“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传承276年的明朝,被视为一代雄主,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

但是,在恢复殉葬陋习这一点,是他身上无法洗白的污点,再怎么崇拜朱元璋的人,都不能说他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对。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制度,野蛮血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表现之一。起源于奴隶制时期,奴隶主去世后,为了在死后依然享有活着时的尊荣,不但陪葬大量财物器皿,往往还要带走生前喜欢的人,以及用得顺手的仆役、奴隶。

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攀比的风气,同等地位的人家,谁家要是殉葬的人少了,儿孙在圈子里都没有脸面。

殷商时殉葬最为盛行,现代考古发现,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遗骨,商王妃妇好墓中则有16具。

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吴王阖闾引诱百姓为女儿殉葬的手段令人发指。

阖闾有一女名叫滕玉,因对他有怨气而自杀,阖闾十分悲痛,为女儿大造坟墓,陪葬无数珍宝。出殡那天,阖闾让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等大家跟进墓地,阖闾就命士兵把他们赶入墓中,为女儿殉葬。

但那时已经有一些思想先进的学者明确提出反对殉葬,认为这实在太不仁了,违背人性。孔子、墨子都持有这种观点。

而站在富豪权贵的角度,每个奴隶都是自家的财产,殉葬是一种浪费。于是慢慢的,就有人制作木俑或陶俑代替真人殉葬。就算是这样,孔子还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认为,俑和人很像,以它殉葬过于残忍。俑都不行,真人就更不行了。其他学者虽然不像他那么“同情”俑,对真人是很同情的。

在孔子、墨子等人的倡导下,同时也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殉葬渐渐落伍了,不再是必须的选择,但也还存在。

秦国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里的芈月,晚年有个十分喜爱的男宠魏丑夫,流露出以后要让他殉葬的意思。魏丑夫吓得半死,求大臣庸芮救自己一命。

庸芮很得芈月的信任,劝说她放弃这个念头,若是带上魏丑夫,九泉之下她有什么脸面见丈夫惠文王?魏丑夫这才逃过一劫。

秦汉之后,殉葬几乎绝迹。皇帝们去世后不再杀殉葬死,往往将无子的妃嫔宫女放出宫去。皇帝得一个美名,这些女子也能开始新的人生。

但唐朝之后,这种陋习又兴盛起来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时,皇后述律平杀了百余名大臣殉葬。当然,这些枉死者都是反对她的。金国也有殉葬的传统,下葬不用棺椁但要活人陪葬。

元代更为盛行,成吉思汗去世后殉葬了四十名贵族女子。之后的元代统治者,也都殉以活人,其构成主要是妻妾和忠仆。

朱元璋取缔了元代立下的许多规矩,复上古风华,却偏偏留下了这一条,颇为遗憾。他驾崩时,活着的妃嫔基本都殉了。别问是不是自愿的,就算她们说是自愿,谁信?

唯有美人张玄妙比较幸运,她生了个女儿宝庆公主,极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担心宝庆无人照管,特留张玄妙不死。

朱棣死时,殉葬了46人,不过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说是30余人;朱高炽素有仁慈之名,也殉了5人;朱瞻基大约殉了10人。

殉葬的这些人家,得到了明朝皇室的优待,被称为“朝天女户”,家中子弟出仕比较容易,职位还可以世袭。为了家族的荣誉,有些女子甚至主动求着殉葬,非常悲哀。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下令禁止了这股歪风邪气。他会下此命令,则是受了周宪王朱有炖的影响,朱有炖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儿子,死时没有儿女,特意请求朱祁镇不必给他安排殉葬的人。

朱祁镇亲自下旨给朱有炖的弟弟朱有爝,嘱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但圣旨到达时,朱有爝已经按照定制,强令哥哥们的妻妾殉葬了。

朱祁镇深以为憾。也许经过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后,他的人生观有了一些不同,再加上朱有炖之事,让他在临终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废除殉葬之制!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遵从父愿,临终时再次重申禁止殉葬。经过两代帝王的努力,殉葬在明朝才算是制止住了。

因为此事,朱祁镇终于在历史上挽回了点印象分。可惜清朝时又开始了,直到康熙十二年才止住。

总之,用活人陪葬是一种十分残酷的制度,早该被废除。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朱元璋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给无数家庭造成痛苦。




承上启下,明朝朱元璋,把蒙元赶出中原之后,却继承了元朝的人殉的毛病。

明朝殉葬制度从朱元璋开始,从明英宗止。

《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中记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

当然很惨!无情帝王家,就是如此。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剥夺,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的本质,毫无人权可言。

其实殉葬制度到了唐代宋代的时候已经是没有什么市场了,但是,到了宋朝这个阶段,周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等先后进入中原,使已经逐渐消失的人殉制度再度兴起。据说成吉思汗死的时候灵柩所到之处所遇到的人统统杀死,光贵族宫女殉葬的就有40名之多。

到了明朝朱元璋继承人殉的毛病,被众人熟知,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历史书上也经常看到“朱元璋开了历史倒车”这样的语句。朱棣紧随其后“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

到了明朝明英宗时候,皇室成员都不会再用人殉了。

到了清朝统治者这一阶级,到了康熙时候人殉才被终止即“八旗以奴仆殉葬”制度,但又鼓励民间的“自愿”殉葬,表彰贞洁烈妇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人殉制度一直都没有消失。它像一片阴云笼罩着腐朽的大地,直到1840年英国人的大炮轰开了这腐朽陈旧锈迹斑斑的国门。

感谢阅读,喜欢西瓜的点赞加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妃子   宝庆   墨子   成吉思汗   孔子   明朝   妃嫔   丧葬   陋习   宫女   命苦   活人   残忍   皇帝   制度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