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袁世凯欺负让退位时,禁卫军哪去了?为什么不来保护?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朝代更迭,大都伴随着腥风血雨,末代帝王得以善终的不多。溥仪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为数不多平安度过政权交替的亡国之君。当袁世凯逼迫溥仪退时,效忠于皇室的禁卫军却选择了沉默。

清朝的禁卫军,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包括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和驻守北京的满族八旗禁旅,甚至主管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所属绿营部队也属于禁卫军。狭义来说,清朝的禁卫军特指清廷仿照德国普鲁士军事制度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宫廷卫队。

清朝自开国以来,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军队建设,尤其是北京及周边的京畿之地。清朝晚期,对于京师的防御非但没有因为列强的入侵而放松,反而更加重视。

从太平天国运动起,清朝的军队,如湘军、淮军等都被地方督抚所掌控,满清八旗兵以及绿营军早已腐朽不堪。每有战事,清廷只能看地方大员的脸色,督抚们愿意出兵就是万幸。

甲午战争后,清廷认识到旧式军队的不可恃,开始了裁汰旧军、编练西式新军的活动。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为了加强京师和京畿之地的防务,威内御外,命军机大臣荣禄建立一支由清廷直接掌控的新式军队。

公元1899年,荣禄编组北洋各军为武卫军。改聂士成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约20000余人,驻守芦台(今天津宁河);董福祥的甘军为武卫后军,约7000余人,驻守蓟州(今天津蓟县);宋庆的毅军为武卫左军,约15000余人,驻守山海关内外;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约7400余人,驻守天津小站;荣禄新募的部队为武卫中军,约10000余人,驻守南苑(今北京大兴)。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驻守在芦台、天津一带的武卫前军处在抵挡八国联军的第一线。武卫前军是武卫各军中装备最精良,战力最强的军队。最终却因慈禧太后的制肘,义和团的袭击,内外夹攻而覆灭,主将聂士成战死。后来,武毅军出身的冯国章率领武卫前军的残部投靠了袁世凯。

荣禄亲率的武卫中军,还没来得及和八国联军交手,就逃到了保定。荣禄死后,武卫中军被改编为清廷御林军,最后被袁世凯收编,成了北洋六镇的第一镇。

武卫后军在董福祥的率领下,配合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虽有伤亡,但主力还在。慈禧太后西逃时,武卫后军护送慈禧到了西安,之后这支军队留在西北。民国时期西北的马家军,前身就是武卫后军。

八国联军入侵时,武卫左军参加了天津的作战,损失非常惨重。随后,加入护送慈禧西逃的队伍。这支军队一直都在,只是实力大不如前,后来成为一支独立于北洋军体系的派系。民国时期,河南的宏威军、张勋的辫子军、安徽的定武军等,都是武卫左军的后代。

武卫军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前、后、左、中军伤亡、溃散甚多,实力耗尽。

八国联军入侵时,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他又加入了“东南自保”,没有和八国联军作战,保存了实力。因此,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和右军先锋成为武卫军中唯一保存完整建制及装备的部队。

荣禄死后,袁世凯开始走上了穷兵黩武之路,他在武卫右军的基础上,组建了后来实力强大的“北洋六镇”,这也成为他抗衡清廷的资本。

庚子国变之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有一条是针对克林德事件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清军枪杀在北京街头,德国要求清政府派遣醇亲王载沣专为此事赴德国赔礼道歉,并在东单牌楼建克林德牌坊。

德国人之所以认可醇亲王载沣,一是因为载沣是光绪皇帝的胞弟,地位比一般的亲王显要;二是因为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载沣没有发表过任何支持义和团的言论,而且庚子国变中也没受什么牵连。弱国无外交,对于出使人选,清廷也只能听任德国的意见。

载沣出使德国时只有十八岁,在觐见德国皇帝后,德国方面也给予了载沣极高的礼遇。载沣不但多次会晤德皇和德皇的胞弟威廉亨利亲王,还被赠予头等红鹰勋章。

在德国外交人员的陪同下,载沣还参观了德国的皇宫、政府机构、厂矿和各类公共设施。威廉亨利亲王不但隆重款待载沣,还陪同他参观德国的军队。

载沣对德国皇族之威势及近卫军之精良,极感兴趣。载沣向威廉亲王请教统治之术,威廉亨利亲王告诉他:“欲强皇室,须掌兵权;欲强国家,须修武备。”亨利亲王还强调,德国的皇族子弟,都要从陆军学校毕业,然后进入军队服役,从低级军官干起,一步步升至将领。如此,皇族的军事力量才会强大,才能牢牢地掌控兵权。

载沣将威廉亨利亲王的话作为金科玉律,这为他大权在握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立禁卫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实现强皇族、强国家埋下了伏笔。

公元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同时病危。病榻前,慈禧太后和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支后,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弥留之际,慈禧太后留下遗诏称:“……,军国大事,摄政王当秉承隆裕太后意旨办理”。

慈禧太后这样的安排,使得在清王朝最后的三年里,载沣虽然大权在握,但实际上还是受制于隆裕太后,而奕劻、载泽、溥伦等人也因此敢借隆裕之势横行无忌。

载沣执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罢黜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手握重权,掌管新军,在朝中结交庆亲王奕劻,背后还有英国公使这样的强硬后台,皇族中一些急于想要掌权的少年亲贵们,早已视其为眼中钉。

载沣当国时,袁世凯位居军机大臣要位,京畿陆军的将领以及多省的巡抚重臣,都是袁世凯所提拔,他们之间结交甚密。

皇族大臣中的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小恭亲王溥伟等人,眼见袁世凯党羽已形成,担心其万一有不臣之心,将不可收拾。于是背后鼓动载沣铲除袁世凯。当时还有一种传言,载沣胞兄光绪皇帝留有“杀袁除恨”遗旨,而且隆裕太后也曾当面要求载沣杀掉袁世凯为先帝报仇。

对于载沣来说,既有谕旨,又有王公相助,是除掉袁世凯的大好时机。为了谨慎起见,他还是与张之洞密商。张之洞力劝载沣,刚刚经历了国丧,不宜杀戮旧臣,同时他还提醒载沣,袁世凯的旧部遍及北洋新军的各镇之中,如果杀了袁世凯,会引起军队混乱。

思虑再三之后,载沣以袁世凯有足疾为由,让其回原籍养病。就这样,优柔寡断的载沣,放弃了杀掉袁世凯的机会。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有了篡位之心,罢免他对局势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反而是放虎归山,自贻后患。

袁世凯被罢免之后,载沣便依照当初自己出使德国时,威廉亨利亲王的赠言,效法德国,开始采取一系列的军事措施,加强满清皇室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控制。

公元1908年12月,载沣下令编练禁卫军,作为直接隶属摄政王的亲军。禁卫军的军官大多数来自以满族为主的北洋新军第一镇,对于禁卫军的兵源,载沣也有很严格的把控,除了步兵第四协用的是汉人,马队一个营是蒙古人外,其余的全是满人或者旗人,如此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禁卫军对清廷的忠诚。

禁卫军规模最大时,编有步兵2协共4标,马队、炮队各1标,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警察各1队,共12000余人。禁卫军中,还装备了国内甚至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禁卫军由载沣统率调遣,载沣的胞弟贝勒载涛、贝勒毓朗和陆军部尚书铁良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禁卫军第一协协统为良弼,第二协协统为王廷桢,马标标统由王廷桢兼任,炮队统带为宋玉珍。

禁卫军建立后,由北洋新军第一镇和第六镇轮番守卫宫廷的任务便移交给了禁卫军承担。

载沣用了三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终于组建了这支效忠于清皇室的军队。无论是载沣,还是其他的王公贵族,在他们看来,这支军队将会使清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与此同时,载沣还亲自担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他任命满人荫昌为陆军大臣,胞弟载洵为海军部大臣,载涛为军谘府大臣(执掌军事行政),又任命桂良为江宁将军,风山为广州将军。

载沣自以为任命了一群满清亲贵担任军队要职,军权就掌控在了满族人手里,由此加强了皇族地位,巩固了满清江山。殊不知,他所任命的这群人,不但无能,而且权欲极重。他们把持朝政,各立门户,结党营私,致使清末的政局更为混乱。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迅速蔓延全国,大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面对如此局面,载沣命陆军大臣荫昌统帅满族陆军出征讨伐。可是战事屡屡失利,前线告急。

此时唯一能与武昌起义军抗衡的就是北洋新军,这是一支由袁世凯一手扶植起来的亲信部队,只听命于袁世凯的调遣,载沣和荫昌等人根本指挥不动。

就在载沣束手无策之际,袁世凯的军事坐探、内阁总协理徐世昌眼见时机到来,便开始多方活动。他联合奕劻、那桐等几位朝中重臣向载沣保举袁世凯出山。对于载沣本人来说,虽然极不情愿把这个大对头请出来,但形势所迫,他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

袁世凯被载沣开缺之后,便回到了河南老家,看似是闲云野鹤,但其实并没有彻底失势,朝堂之上的局势变化,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袁世凯的盟友徐世昌非但没有因为袁的失势而遭到排挤,反而一路高升,官至内阁协理。同时,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一直与袁世凯保持着金钱利益关系。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在京为官,担任农商部右丞之职,时不时向袁世凯通风报信,他还代表袁世凯在京城和袁世凯的那些故旧走动频繁。地方督抚大员中,也有不少袁世凯的门生亲朋,他们也和袁世凯保持着密切联系。


北洋新军各级将领中,大多是袁世凯昔日小站练兵的旧人,在这些人心中,只知袁宫保而不知有大清朝。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将领还经常到河南拜访和请示袁世凯。可以说,北洋新军的控制权,依旧掌握在袁世凯手中。

虽然袁世凯被迫离开政坛,但是他早已在整个大清王朝上下,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同时还掌控着北洋兵权,可谓是软硬实力兼有。正是基于这样的实力,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同意了他提出的六个条件,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

袁世凯返京之后,完全控制了北洋新军各镇以及毅军姜桂题等部的节制调遣大权。此时,距离袁世凯彻底掌握大权还有一个阻碍,那就是载沣一手建立的禁卫军。这也是当时清廷唯一可以依仗和调遣的军队。

禁卫军虽然名义上由摄政王载沣统率,实际上却是由载沣的胞弟军谘大臣载涛负责,但是载涛不谙军事,凡事都听良弼的。对于袁世凯来说,控制禁卫军的关键在于拿下载涛。于是,袁世凯向清廷建议,因南方局势危机,应该派一位皇族大臣出征前线,以做表率,暗示让载涛亲征上战场。

作为皇亲贵胄的载涛,虽然三岁就被封为镇国公,但从来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自然怕死。,于是辞职不干了。

载涛辞职后,袁世凯趁机添派徐世昌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禁卫军训练处改组为司令处,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官,良弼自然也被夺去统领禁卫军的实权。

光绪皇帝时期,清廷为了培养一批能够领兵打仗的将领,开设了陆军贵胄学堂,其招生对象是王公大臣的子弟,当时的学堂总办就是冯国璋。

禁卫军中的众多将领,甚至摄政王载沣、小恭亲王溥伟都是冯国章的学生。冯国章接管禁卫军后,利用和军中诸多将领的师生情谊,很快就掌控了禁卫军。

当袁世凯把清廷最后的依仗禁卫军拿下之后,彻底掌握了清廷大权。之后,袁世凯又连哄带骗的逼迫隆裕太后,同意小皇帝溥仪退位,接受清室优待条件。

冯国璋为了安抚禁卫军中的反对势力,提出将禁卫军归为陆军部编制,其俸饷额数不变;同时冯国璋还保证,皇帝是让权不让位,承诺给皇室和禁卫军的待遇等都会兑现;冯国璋还强调,只有接受“优待条件”才能保全皇室,禁卫军才能继续领俸饷,否则什么也不会得到。经过冯国璋的一番威逼利诱,再加上当时隆裕太后已经接受“皇室优待条件”,禁卫军中反对的声音逐渐平息。

此时,最心有不甘的人恐怕是载沣,他呕心沥血用了三年时间打造的禁卫军,非但没有延续满清国祚。反而便宜了袁世凯。清朝灭亡后,进入了民国时代。

公元1914年,禁卫军被改编为陆军第16师,王廷桢担任师长,仍归冯国璋统属,禁卫军的历史正式结束。冯国璋去世后,第16师步兵2团成为了紫禁城的守卫部队,直到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为止。




大清灭亡前,有一支由皇族亲手创立、掌握的禁卫军。

可是,辛亥年,这支禁卫军却一枪未发,目送大清灭亡。

史上唯一一支名叫禁卫军的禁卫军

大清立国后,约有半数八旗留在京城,组成“禁旅八旗”,守卫京城,宿卫扈从。

不过,随着八旗的腐化堕落,这支军队已不堪用。

太平天国运动后,大清一度想模仿湘军、淮军制度,重塑八旗禁军,但效果有限。

辛丑年,大清惨败。

光绪的弟弟,后来的摄政王载沣代表大清去德国“谢罪”。

载沣亲眼看见德国皇族威势及近卫军之精良,非常羡慕,遂向德皇胞弟亨利亲王请教。

亨利亲王告诉载沣:德意志的皇族子弟,即便是皇弟、皇子,无不从陆军学校毕业,并身入联队当兵,从低级军官做到将领,因此,皇族军事力量强大。

载沣自此,就萌生了效法德国皇室,组建皇族武装。

不过,以当时慈禧与光绪的关系,作为光绪弟弟,载沣不敢妄议兵权。护卫宫廷之职,也就由北洋一、六两镇轮番担任。

慈禧死后,载沣成为摄政王,遂开始组建皇族武装。

历朝历代都有承担禁卫之职的军队。

不过,一般的禁卫军,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羽林、神策、殿前之类的。

唯有载沣的这支禁卫军,名字就叫禁卫军!

载沣以这支皇族武装拱卫大清的强烈意图,可见一斑。

精心打造,但实力不足

既然是禁卫军,自然是得到了最优质的资源。

这支禁卫军,从禁卫军大臣到目兵匠夫,所有人的军饷都比新军及其他军队要高。

他们从各军队、各地讲武堂、留学生中挑选兵学优秀、操作娴熟者为官长。

他们拥有众多山炮,更有18门150毫米重炮,数十挺马克沁机枪,可谓装备精良。

不过,这支军队的数量有限。

到辛亥革命前,这支禁卫军有步兵4标、马炮队各1标,工程、自重、机关炮各一营,军乐1队,警察一队,合计12487人。

当时,北洋六镇,共有8、9万人。

而且,这支军队自正式成军,至武昌起义,不足一个月,经验显然不足以应付如此风浪。

这就注定了:禁卫军尚不可能在镇压革命时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大风浪面前,他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同时,尽管这支军队的各级军官由皇族精心挑选,先后担任训练大臣的铁良、载涛、毓朗等人,都是近支宗亲,但是,这支军队成员的政治立场仍十分复杂。

禁卫军成员的立场

1911年10月21日,梁启超一封万言密信中,谈到了一场宫廷政变的计划。

信中,他提到:禁卫军的载涛,是“吾党共事者”。数月来,“吾党”许多人加入了禁卫军。

所以,梁启超计划:以禁卫军,与吴禄贞等人联合,发起政变。由禁卫军驻宫门,驱逐庆王、载泽,以载涛为总理,杀盛宣怀以谢天下,开国会,下罪己诏,停止讨伐军···

摄政王、载涛,与庆王、载泽在此角力;梁启超,以禁卫军为加强康梁立宪派实力的契机···

从当时满清贵族在各军中提拔的青年将领来看,许多人,甚至早已加入了同盟会!自然也不能排除禁卫军中混入了“革命党”。

这支禁卫军,从一开始,就夹杂了各种政治立场,早已“不纯洁”。

被挑选的军官,多受过新式教育,有自己的政治倾向。

而皇族内阁组建后,预备立宪已被看成骗局,许多原本立宪的人物,已经开始倾向,或者至少是同情“革命”。

缺乏强力人物

如果满清贵族中有强力人物,能牢牢掌握禁卫军,那么,这支禁卫军也未必不能为大清所用。

当时的满清贵族中,并非没有可能成为强力人物的候选人。

可是,由于满清贵族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关系复杂,满清稍有能力的贵族也难以施展拳脚。

一开始,摄政王委托载涛、毓朗、铁良组建禁卫军。

其中,载涛、毓朗,此前并无建军经验,唯有铁良,是强力人物。

铁良,曾参与袁世凯创建新军的过程。慈禧时期,他是可以与袁世凯较量的人物。

可是,由于铁良曾劝说裕隆太后训政,为摄政王所忌。

不久,铁良被排挤出京,调任江宁将军。

此后,良弼成为禁卫军训练大臣,也颇有才干。

可是,尽管载涛以良弼为“谋主”,但良弼性格自负而傲上,惜才而厌庸碌,为人所忌,虽掌实权,但常不能得其志。

由于皇族宗亲,没有强力人物树立绝对威信,因此,辛亥年,袁世凯仅仅只是更换了几个主要将领后,禁卫军就基本落入其手了。

易主

武昌起义爆发后,禁卫军与陆军第一镇组成第三军,负责守卫京畿。

但是,由于各地纷纷起义,形势混乱。重压之下,为安抚革命派,清廷允资政院之请,宣布十九信条。其中明确提出:皇族应解去兵权。

随后,为了袁世凯出任总理内阁,全权负责军政事务。

法理上,皇族已不可掌兵;实力上,袁世凯又已获全权。

那袁世凯还客气什么?

良弼、载涛等人先后解去禁卫军军权,冯国璋担任禁卫军总统官,接过了军权。

最后的挣扎

起初,满清贵族不过是希望袁世凯作大清的救命稻草。

可是,随着形势发展,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的可能越来越大,满清宗室也就开始最后挣扎了。

溥伟、载涛、载泽、铁良、良弼,这些平时意见不一的宗室人物集结起来,组成“宗社党”,企图除掉袁世凯,挽救大清。

这些人,虽各个位高,但其实真正军中有广泛影响力者,不过就是铁良、良弼。

尤其是良弼。尽管此前在禁卫军只是第一协协领,但因载涛不谙军务,他掌禁卫军实权。

此时,尽管良弼已退出禁卫军,但他在军中人脉广,其影响力仅次于袁世凯!

所以,良弼,尽管论资排辈不太行,但却被推举为宗社党首领。

袁世凯看出要害,办法简单直接:暗杀。

袁世凯找到了汪精卫,希望由革命党除掉良弼。

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自己家门口,被革命党人彭家珍刺杀。

良弼临终之言,意味深长。

朝廷不知我,此人(刺客)知我,真知己也!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从此,大清宗室,彻底失去了自己一手搭建的禁卫军。

结局

大清灭亡时,在优待清室条约中,明确规定:大清禁卫军,待遇不变!仍由冯国璋继续统领。

清亡后,一段时间内,这支禁卫军继续守卫皇城、紫禁城,护卫大清皇太后、皇帝。

冯国璋调任江苏都督后,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除一部继续守卫皇城外,其他部队,成了冯国璋的卫队。


大清精心打造禁卫军,希望将其打造为皇族保障。

不过,摄政王、载涛等人才具、资历不足,并非强力人物。

铁良、良弼等人虽有才具,但在内部斗争中难以施展,亦不能成为强有力的领导者。

即使在专制稳固的年代,这样的团队,也难以打造出忠诚勇武的强军。

何况,自大清预备立宪以来,结束皇族专制,已成为朝野共识。

强大的皇族实力,既不为革命派所许,也不为立宪派所容,注定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最终,连皇族精心打造的禁卫军,也不愿为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殉葬了!

大清,已被时代抛弃,该亡了!




溥仪退位前,清朝皇家确实是有着一支禁卫军的,人数还不少,有,而且还是一只新式军队,不可小觑。其也被爱新觉罗家族视作最后的底牌,有这支禁卫军在,至少皇城还是他们说了算。

不过,在袁世凯逼宫之时,这支皇家护卫部队却作壁上观,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而正是因为禁卫军的不作为,让清朝皇室彻底死心,毕竟手中没有武器,说话自然没有底气,只能是选择答应袁世凯的要求。

说起这支禁卫军诞生,还得提到袁世凯。话说当年甲午战争战败后,以李鸿章淮军,洋务运动练军为主体的清朝陆军体系宣告瓦解,清朝开始着手建立一支西式的近代化陆军。

这支陆军全称是新建陆军,简称新军。其摒弃了传统的清朝军制,不仅全数装备采购自国外的洋枪洋炮,从编制和训练方式上,也全部效仿德国军队,甚至还请了国军官充任教习。

在后续的发展中,新军逐渐取代勇营,成为了清朝的常备军事力量。而袁世凯算是清朝新军的组建者之一,其以小站练兵为基础组建的北洋六镇乃是清朝新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

而在这样一个新军组建的大背景之下,清朝皇室也组建了一支直属新军,以取代之前的火器营、健锐营等禁卫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新式禁卫军。

由于是皇家直属部队,所以其标准也是新军中最高的,从编制武器,到训练指挥,几乎一切都是比着德意志帝国宫廷卫队来弄的,甚至于连人员组成模式都差不多。德意志帝国宫廷卫队那都是来自原普鲁士容克贵族子弟,而清朝的新式禁卫军,起初也全是八旗子弟,而且个个素质过硬,只不过后来编入了一小部分汉人。

禁卫军的装备在当时的清朝新军中乃是最好的,用的都是最好的毛瑟步枪,此外重火力方面,除了有马克沁这样的大杀器以外,甚至还装备有口径达150毫米的野战重炮,这东西放眼当时的亚洲各国,也是独一份儿,日军都没有。

当时建立这支禁卫军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打造一支完全被满洲贵族掌握的皇室亲军,成为清廷的最后一道护身符。

不过,这些满洲贵族并没有想到,他们的种种打算,却是有着一个致命漏洞,结果被袁世凯钻了空子。

那就是虽然禁卫军中兵丁都来自八旗,忠诚度完全没问题。但军官并不全是八旗贵族,大部分都是有各镇选派。

“不分满汉,由各军队衙署军官军佐内,则其兵学优长、操法娴熟者,拣选调派。”

这些人要么是出自北洋军,要么是贵胄学堂的毕业生,而贵胄学堂总办是冯国璋,乃是袁世凯麾下,学堂的老师也大多是北洋的人所以禁卫军的军官们,大都和袁世凯关系莫逆。这还不算,最后连禁卫军总统官都换成了“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

而正是由于冯国璋的存在,使得禁卫军在袁世凯逼宫过程中,完全没能起到作用。

赞成共和与否,冯国璋与禁卫军的态度,举足轻重。

早在袁世凯逼宫之前,就考虑到禁卫军的因素,毕竟那是皇家直属,至少四分之三的成员,都是满蒙贵族子弟,绝对的忠心于皇室。而且他们装备先进,战斗力很强。如果他们不赞成溥仪退位,那么袁世凯就麻烦了。这一万多人,不是那么好吃掉的。

于是乎,在他的操作下,冯国璋被推上了禁卫军统领的位置,取代了皇室成员载涛。而由于冯国璋之前在汉口的战功赫赫,以及之前在贵胄学堂当总办的缘故,禁卫军的士兵军官们对其颇为信服。是故,冯国璋虽然接手禁卫军时间短,但掌控力并不小。

所以,袁世凯逼宫之前,安抚禁卫军的重任也交到了他手上。当时,是冯国璋亲自向禁卫军宣读了《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底下满蒙旗兵听后出现了不小的骚动,毕竟这是大清亡了啊。

冯国璋见此,以身家性命担保,清帝退位后,安全无虞。而禁卫军也会享受应有的待遇,不会被脱离。

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再加上冯国璋的保证,禁卫军最终选择了服从。而禁卫军被稳住之后,袁世凯才有恃无恐跑到宫里逼清帝退位,并最终得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冯国璋的之前的保证,清朝灭亡后,这支禁卫军就认准了他,成为了冯国璋的私兵。虽然隶属于北洋新军,但是除了冯国璋,谁也调不动,袁世凯也不行。而且他们也没有固定驻防,都是冯国璋走哪,他们跟哪儿。即使冯国璋下野,他们还是只听他统率。

然而冯国璋去世后,禁卫军没了依靠,只能随波逐流,参加过直奉战争,最终被裁撤。




一个即将被时代抛弃,一个即将被时代推上权力巅峰的。

当历史的车轮轧过来的时候,有人瞬间被轧成碎片;有人试图去阻挠,但是螳臂当车,也只有一死,或许死了还会发臭;有人乖乖地顺从,然后要么成为庸人,要么成为高官显贵;也有人会试图去操纵它......

溥仪成为了历史车轮的阻挠者,袁世凯则试图成为这个车轮的操纵者。

不过,袁世凯也仍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誉之者千千万,毁之者也千千万,虽然他总是被骂是窃取了革命果实的“独夫民贼”,可是,谁也抹不去他对革命所立下的功劳。

载沣和隆裕为什么老老实实点头答应让溥仪退位?为什么退得这么和气?

这事不要说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办不到,即便是统帅革命军的黄兴也办不到!

可是,袁世凯办到了!

当时中国的局势完全系于袁世凯一人,袁如果继续给清政府效命,所谓的革命军几乎没有存活的机会;可是,如果袁投向革命阵营,则清政府便会分崩离析,然后倒塌。

孙中山在那个时候没有一丝抗衡的能力,用唐德刚先生的话说便是“当时孙公一文不名”,没有袁世凯,哪来什么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发迹于朝鲜,可是真正让袁世凯站上权力巅峰的终究是兵权,是枪杆子。

没有枪杆子的人,没有话语权,更不会有统治权。

他从朝鲜回国后没多久,被李鸿章举荐去了天津小站练兵,李鸿章为什么会举荐他呢?因为当时的袁世凯被李视为“自己人”,他曾因科举不中去投军,投的是淮军体系里的吴长庆部,所以也被看成是李鸿章一系的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手里开始有了兵权,有了枪杆子。

1908年时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军已经成为了清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这一年光绪和慈禧又相继呜呼哀哉,25岁的摄政王载沣深知军权的重要性,因为害怕袁世凯手里的军权会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掌控,所以便罢了袁世凯的官。

1911年,谁也没想到遥远的武昌城里的一声枪响会掀开清王朝倒塌的序幕,清军中有没有能够指挥北洋军的将领,所以载沣又不得不将袁世凯给请了出来。

让载沣更想不到的是,袁世凯这一来,竟然会让清王朝提前崩塌。

那么,在袁世凯欺负隆裕和溥仪这对“孤儿寡母”的时候,清王朝花费重金打造的所谓禁卫军去哪了呢?

载沣是一个很重视军权和军队的人,但是在他主政清政府的3年时间里,他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只有一支禁卫军。

一直以来,清朝是没有所谓的禁卫军的,一直到1901年载沣因为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奉命去德国给德国道歉时,看到了德国的皇家近卫军后,便已经产生了要给清王朝打造一支完全听命于皇室的“近卫军”的念头。

1908年慈禧歇菜后,载沣摄政,然后他在摄政仅仅43天后便迫不及待地让载涛、毓朗和铁良三人筹建禁卫军。

载沣为了达到清朝皇室直接、绝对地掌控禁卫军的目的,更是让他的胞弟载涛作为禁卫军的训练大臣和统领,只可惜载涛没什么本事。

此外,为了保证禁卫军对皇室的忠诚度,禁卫军几乎全是满人或者旗人,只有步兵第四协用了汉人和一个马营用了蒙古人。

载沣为了得到一支既有忠诚度,又有战斗力的禁卫军,可谓是煞费了苦心。

从1908年开始筹建禁卫军,到1911年9月,一支装备精良、编制1.2万余人的禁卫军终于建成了,载沣掩不住喜悦和得意,意气风发地跑去阅兵。

可是,谁曾想他辛辛苦苦打造的禁卫军到最后竟然没有发挥一点用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载沣意气风发地阅完兵还没到一个月,武昌起义便爆发了,他急忙让荫昌率领北洋军去镇压起义军,可是荫昌一是因为水平不够,二是因为指挥不动北洋军,所以连连失利。载沣不得已之下,只好去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出山后,打着要么消耗禁卫军,要么控制禁卫军的主意,让载沣派出一个皇室成员统领禁卫军南下平定叛乱,给军队做个表率。

禁卫军统领是谁?载沣的弟弟载涛!载涛心里骂娘了,你袁世凯这不是坑我吗?让他带兵打战,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载涛立刻心慌慌地此去了禁卫军统领的职务。

载涛的辞职,正是袁世凯所乐见的,这不,载涛一辞职,他立刻内阁的名义接管了禁卫军,然后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

载沣的心可以说是在滴血,自己花了3年时间和无数金钱打造的禁卫军就这么便宜了袁世凯!

冯国璋这条“北洋老狗”为什么能够当上几乎全是满人、旗人的禁卫军总统呢?

清政府为了给自己培养一批能够带兵打战的将领,曾经开办过一所陆军贵胄学堂,一听这名,便知道这学堂是专为满族贵胄所设。很不巧的是,冯国璋正好当过这所贵胄学堂的总办,摄政王载沣、恭亲王溥伟和禁卫军中的不少将领都是他的学生。

因为这一渊源,袁世凯才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禁卫军也才同意让冯国璋当自己的总统。

冯国璋是禁卫军总统,这是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禁卫军没有暴动的一个原因。

当时,冯国璋只用了三招便平息了禁卫军里的反对声音。

第一招是“利诱”,冯国璋说原有禁卫军会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们好好当你们的兵,钱少不了你们的!

第二招是“威逼”,你们只有接手“优待条件”才能保全皇室,你们也才能继续领俸饷,否则什么也捞不到。

第三招是“保证”,冯国璋说,我用命担保,皇帝让权不让位,皇室的和你们的待遇、好处也会兑现,以后不管我调到哪里,你们都跟着我。然后,为了让他们彻底放心,冯国璋更是让他们选出两个人时刻监视他,如有违背,可以随时枪毙他。

冯国璋这三招一使出来,禁卫军里你看我,我看你,最后纷纷点头答应。

当然,冯国璋能够搞定禁卫军也少不了袁世凯的配合。袁世凯当时为了让隆裕同意退位,去给隆裕上眼药水,骗她说革命党的起义军已经无孔不入,这时候退位既可以保全颜面,又可以继续领着中华民国发的薪水过着帝王家的好日子,否则的话,起义军一打过来,恐怕什么也保不住。

一个久居深宫的妇人,也没多少见识,哪经得起袁世凯的吓唬,所以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便答应了。

禁卫军一看,皇太后和皇帝都答应了,自己还争个什么劲?

所以,让载沣意气风发的禁卫军最终什么作用也没发挥。

袁世凯的成功更不是偶然的,他从出山后便开始在筹划,因为他不想像3年前一样,只消载沣一纸命令,他便要回老家钓鱼。

所以,他走的第一步便是夺走听命于载沣的禁卫军!没有了禁卫军,载沣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谋成功者,走一步,看三步,莫不如此。

袁世凯能够从一介布衣成为一代豪杰枭雄,又怎么可能是浪得虚名。





袁世凯逼宫时,清朝所有的军事力量基本都已被他掌控,所以他才敢将皇太后与幼帝“孤儿寡母”玩弄于股掌之上。那么袁世凯是如何窃取了负责保卫皇室的禁卫军呢?我们先从禁卫军的创始人说起。


载沣与禁卫军

1900年庚子之役中,德国公使被杀,按照《辛丑条约》的约定,清廷须派遣亲王前往德国谢罪。于是身兼亲王与“御弟”的载沣就成为出使的最佳人选,并于1901年前往德国。由此,也打破了“皇室成员不得出洋”的规定。


德国之行给载沣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他身价倍增。在德期间,载沣一行人参观了德国陆军、海军、各级军校及禁卫军,并从中认识到了军事学校的重要性。


从德国回来后,他娶了慈禧太后宠臣荣禄之女,仕途一片光明。并向慈禧太后提出要设立贵胄学堂,其目的就是为皇族培养军事人才。但鉴于胞兄光绪被囚禁,又慑于慈禧太后的威势,当时载沣并不敢奢望设立皇族武装。


图为载沣


慈禧太后去世后,26岁的载沣以摄政王监国,登上了权力的最巅峰,随即下令建立“禁卫军”。这支新军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从北洋第一镇抽调,大部分为旗人;另一部分则从闲散旗人与宗室中的青壮年选拔。


禁卫军直接由载沣掌管,是一个独立的军事组织,并不隶属于陆军部,其创建目的主要就是保卫皇帝与皇宫的安全。


按照载沣的计划,禁卫军原本该是一支纯旗人的队伍,但后来出于满汉之争的考虑,另设了一个蒙古骑兵营和由汉人组成的队伍。


在编练过程中,名义上由载涛、毓朗和铁良三人负责,实际上在整个编练过程中,主要负责人为载涛,其中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良弼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支军队最终在1911年编练完成。据美国军事专家的评估,这支军队的步兵、炮兵装备精良,唯一不足的是骑兵。


醇亲王载沣及家人


在1909年7月,载沣就通过宣统的名义下诏,将自己推上了大清帝国陆海军大元帅。此后载沣试图重建海军,由其弟载洵和萨镇冰充任海军大臣,整编了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


为提高后勤服务,设立军咨府,由三弟载涛出任军咨大臣。如此一来,从表面上看,清朝的海、陆军都被载沣三兄弟控制了。


载沣如此不遗余力地抓军权,也是有原因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袁世凯。1901年清末新政以来,袁世凯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权力迅速膨胀,军队、官制改革、立宪,他都有涉猎。因此,朝中遍布他的耳目,门生故吏遍天下,特别是北洋新军里的那些将领,基本都是唯袁马首是瞻。


清朝本是马上打天下的,但经过百年的养尊处优后,旧有的八旗军、绿营也基本被时代淘汰出局,于是汉人,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才有了兴起的机会,地方督抚也基本多为汉人掌握。



1906年前后,袁世凯身兼八大臣职位:参预政务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政务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邮政大臣、会办练兵大臣,手里还握着十万人的新军,其势力足以令整个清廷为之胆战心惊。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对此也有所察觉,对袁世凯亦有所控制,比如收回了北洋四镇的兵权及军事学堂的管理权;1907年又调任袁世凯为军机大臣,令其脱离地方等。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动摇袁世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汉人崛起,满人自然是不服气的。所以,载沣上台后,第一个对付的就是袁世凯。虽然不能冒然杀害袁世凯,但在皇权体制下,将其驱逐还是可以的。于是,清廷下诣找借口将其逐出了京城。随后,袁氏一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



载沣经过两年的争夺,表面上看在朝廷中的优势很大,但是在地方和军队中,袁世凯的势力远没有被拔除,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袁世凯与当时的庆亲王亦劻是同盟,而亦劻却是载沣的皇叔。这也造成了载沣与袁世凯之间的抢权,并不单纯的是满汉之争,其中牵扯的利益太多,这也为袁世凯之后的东山再起提供了可能。


那么载沣的执政失败在哪里呢?首先,他的朋友圈太狭窄,打虎全是亲兄弟,比如载泽、载涛、载洵、善耆、毓朗等满亲贵族,是一批新发家的少壮亲贵。这些人原本手中没有实权,而要想获得实权,就必须要排挤袁世凯的势力,而这也是恰恰最难做的事情。


关键是这些亲贵们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承担载沣的重任。比如其二弟载洵,时年不过24岁,仗着兄长撑腰,宣布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说什么要在七年内添造头等战舰8艘、巡洋舰20艘、各种兵轮10艘,完全不会考虑费用从哪里出?而且这些亲贵从小养尊处优,肆意弄钱,贿赂成风。可谓,问题百出,



其次,载沣任用亲贵的做法,也令很多汉族官僚不满。因此,他也失去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官员的支持,这也使得他在1911年革命爆发时全面陷入被动。


第三,满人当中人才缺乏,而对于内部能重用的良将,他却极力排挤。比如铁良,他在旗人中算是一位有头脑的良将,在军事方面不低于袁世凯,但是却被载沣弃用,只因怀疑铁良是庆亲王奕劻的人。还有良弼,其家族世代忠良,又在日本留过学,是满人当中少有的军事人才,但也仅被载沣任命为禁卫军的第一协统领,完全是大材小用。


载沣的任人唯亲也为自己的被动局面埋下了重大隐患。



袁世凯收编禁卫军

载沣掌权后,本来不打算进行宪政改革,但是来自国内外的压力非常大,他不能不有所作为。在宣统登基第二天,载沣就宣布预备立宪按原计划进行。各省督抚担心载沣只是做个姿态,于是联名上书,要求载沣立即召开国会讨论宪政,但被载沣拒绝了。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反清活动也日益高涨,各地不断出现暴乱和攻打衙门事件,而对此,载沣也没有什么良策,只能拼命镇压。


除了起义之外,革命党人还积极组织暗杀行动,最著名的莫过于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清廷最担心革命者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当武昌起义爆发时,清廷感到既震惊又害怕,但只有一个人脸上浮出一丝微笑,此人便是袁世凯,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清廷面对国内压力,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的姿态,撤销了军机处,成立现任内阁,由奕劻担任责任内阁总理,结果全国人民不买账,说内阁大臣全是满洲贵胄,国内推翻清廷的情绪日益高涨。


眼看着革命风暴就要席卷全国,载沣急得焦头烂额。这时,奕劻说服载沣,要求重新启用袁世凯,不然大清就是亡国了,因为此时,在清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是北洋军,而北洋军除了袁世凯谁也指挥不了。


朝野上下,不论满汉,几乎全部都在为袁世凯说话。载沣此时也才明白了,虽然自己摄政三年,但手中还是无半点实权,他不过是一个被朝臣架空的摄政王。但鉴于形势紧迫,载沣即使知道袁世凯有异心,也只能“引狠入室”。



之后,载沣完全处于被袁世凯要挟的状态,随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但袁世凯并不着急出力,他在等待着载沣授予他大权。很快,载沣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海陆军,节制各省督抚。


但袁世凯要求还有很多,要求清廷成立国会,指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并提出皇族成员不能担任内阁大臣和国务大臣等职,同时要求释放所有政治犯。


载沣只好召开国会,袁世凯如愿以偿地当选为内阁总理大臣,此时,国家的军政大权已基本落入袁世凯手里。在他进入北京后,也就把载沣打发回了家。



袁世凯在组织责任内阁不久后,就以出征为由,将禁为军的军权夺取。他夺权的方式很巧妙,禁卫军是清廷投资最多的军队,装务也是最好,可惜没有得力的指挥人才,当时的指挥者是载涛。


袁世凯故意让载涛去平息叛乱,而载涛从来没有打过仗,一听说让他去打仗,早就吓得两腿发软,向袁世凯求情。袁世凯乘机说,既然你那么怕打仗,那就把军权交给我吧。


此后,袁世凯又把禁卫军让冯国璋掌管,担任了禁卫军总统。没过多久,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了城外,另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京城。就这样,袁世凯轻而易举地将清廷所有大权都揽入怀中,玩弄皇太后与幼帝溥仪于股掌之中。



禁卫军由冯国璋接管后,在清帝退位时,被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仍旧受冯领导,并且有一个营一直作为卫队长年跟随冯国璋。后来,在冯国璋做了大总统后,第十六师又被拆分成了第十五师和十六师,两个师仍旧负责冯的安保工作。


冯国璋卸任回到河间老家后,第十六师仍旧派出一个连跟着冯国璋,以示与其特殊关系。可见,改编后的禁卫军,最后的主人便是冯国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北洋   光绪   贵胄   摄政王   清廷   皇族   新军   德国   亲王   军中   皇室   将领   大臣   清朝   军队   财经   袁世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