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为什么会设立在北京?

定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各个政权的头等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领导班子也为定都做过深入探讨和辩论。中国的古都很多,沿海的发达城市也不少,当时被提名的候选城市很多,西安、南京、上海、延安、天津等都在其列。

但这场诸多历史名城与发达城市的角逐,最终被北京摘下桂冠。各城市有何优劣?北京凭什么脱颖而出?这要从天时、地利、人和讲起。

名城角逐大会,各城优劣大比拼

在建国初的定都讨论会上,许多城市都被提上候选。南方有上海、南京,中部有西安、洛阳、延安,北方有北京、天津、哈尔滨。从中国古来最重视的风水,到群众支持基础,每个城市都有其优势,但也都不乏劣势。

上海自古就是通商口岸,城市高度发达,十分富裕,交通便利,外事往来繁多,以经济和交通角度出发,上海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上海在地利、人和上都有明显劣势。从地势上看,当时的国外侵略都由海上霸权国家发起,沿海城市直面坚船利炮,没有战略纵深,易攻难守,太容易沦陷。

从群众基础看,上海领馆遍布,长期被国外势力笼罩,而且上海滩各方势力鱼龙混杂,很难收拢。这两个致命问题导致上海直接被排除。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名誉和历史优势。

但细去看,定都南京的朝代是东吴、东晋、南宋、南唐、齐、陈、明等,还包括太平天国和民国,大都是动乱时代。从风水学角度去看,并不是个上佳之选。而从群众基础看,南京做了多年的国军首都,委员长刚刚率部众赴台,难免留下残余势力,暗藏祸患。

因此,南京也被排除了。洛阳是中国文明发源地之一,做了13朝古都,但都在隋唐之前。失去首都光环后,洛阳兴旺不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有千年空白期,基础设施、城市风貌和人口经济都已经完全不足以支撑首都之势。

而从地势上来看,洛阳虽然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但由于紧邻洛水,时常发生水灾。为此,洛阳也被排除了。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大本营,无疑有着最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许多领导人对延安也怀有深刻的情怀。

但延安条件的艰苦世人皆知,交通不便,经济贫困,设施落后,这些都是首都树立威信、发挥调度作用的障碍,因此延安也被排除了。

天津、哈尔滨交通便捷,通商早,有工业基础,方便协调当时资源丰富的东北一带,而且很早就解放了,地处东北边陲使得这个城市没有大规模卷入暗战,群众基础较好。但过于偏僻的位置也是弊端,想从这里调度全国极其吃力,而且又是与苏联相交的门户之地,攻守不便。

为此,天津和哈尔滨也被排除掉了。最终,被考虑最多的只剩下北京和西安,甚至一直有两城胜负仅一票之差的说法。

伯仲之争,西安之败是意料之中

西安是秦、汉、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古迹遍布,坐拥秦始皇兵马俑、大明宫、长安宫之,气象浩然宏远,文化繁茂,有潼关做天险,有黄河拱卫,是真正的大朝龙脉所在,在风水学和名誉上有很大优势。

但西安的光辉史跟洛阳类似,都太古早了,近千年的空白期难免让城市光环暗淡了一些。西安交通还算便捷,但离当时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都比较远,不利于全国性调度和控制,四周地区又都比较落后,发展迟滞,无法与北京相比。

特殊的历史身份给了西安荣耀,也给西安搅起不少是非。作为最负盛名的古都和疆域中心,西安被各方势力视为必争之地。日军入侵时对西安强攻数年,从风陵渡、陕北、河南等多地发起攻击。

为此,委员长在西安设剿匪司令部,八路军在陕西设立根据地跨河入局,委员长为阻截日军火速蔓延的攻势下令炸开了黄河花原河口,以城市洪涝为代价守城,杨虎城陕军英勇跳黄河对抗日军。

在殊死抵抗下,日军难以陆军攻入,派了大量轰炸机对城市进行轰炸,最终又是武力解放的,虽然城市免受攻占,但最终受到了不小破坏,遗留下不少断壁残垣。从时局看,为抗战,国军在西安设立了司令部,还调去了东北军,国军在西安战斗英勇,牺牲很大,又驻军多年,在当地有一定民众基础。

西安事变时,小六子扣下委员长,国共在这里经历了近半个月的明暗交锋才达成和解。这个交汇了各方势力和知名大事件的城市隐隐散发着一种动荡的危险气息,最终难敌和平解放的北平。

定都北京,是时势所致,也是“蓄谋已久”

北京作为离近现代最近的元、明、清三代首都,积累了大量代表王权的古建筑和机关大院,自古被视为龙脉所在,从气场上足以压倒全国。从经济上看,北京是被和平解放的,财物损毁很小,城里的建筑几乎未受到战争破坏,能为新政府提供现成的办事处,剩下大笔经济开销,这对清苦的当局来说是再好没有的选择。

从群众基础上看,北京的清北高校是革命人才的摇篮,大量爱国文人志士在北京辗转多年,革命风气在青年中间高涨,而且本地民众也习惯了首都子民的身份,对政权适应度很高。

从地理位置看,北京正处于中国这只“大公鸡”的咽喉要害,向北有内蒙为屏障,向东可统管东北,做了几百年首都,已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向西南辐射也便捷,唯一不足是离渤海湾太近,好在有山东、辽宁拱卫,而被日军占领多年的东北地区又急需政治定海神针,种种因素考量下来,北京无疑是首都最合适的选择。

事实上,定都北京不是临时决定,1948年解放军攻打太原时就已经被领导集团列入考量名单。当时委员长在南方依靠资本家立足,我党决定在北方团结群众,故都北平无疑是不二之选。

有了这个共识,当年12月,聂荣臻与罗荣桓等中央代表商议不对北平动武,尽全力保护城市,受到广泛支持。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伟人宣布定都北平。城市的兴衰与社会的发展一样,有着不可预测的变数与节奏,旧都的命数了断于历史中,新都的繁盛之势尚且兴盛。

北京被设立新中国的都城,既因为其硬件满足当时需要,也因为它对于近代中国和中国人民意义重大。清从这里覆灭,耻辱在这里升起,新中国也在这里成立,荣耀在这里找回。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北京的都城宿命,稳住了国脉风水。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乃是大脑所在。首都的选择紧密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而在选择的过程中,因为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所以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考虑要优先于经济和文化。在我国,有俩个京字结尾的城市名,北京与南京。很多南京人会不服气,为什么都是京,偏偏把首都定在了北京?本文将细致地分析这个问题。


纵观我国历史,曾经承担过首都职能的城市有很多。名气大一点的有众所周知的西安,洛阳和开封。不是那么出名的有大同,沈阳和成都等城市。西安和洛阳这样千年古都的衰落有经济中心迁移等一系列历史因素,本文不再逐个去探讨。而大同和成都等城市也只是区域政权的中心,不具有参考性。因此,本文重点将放在北京和南京的对比上。


首先,政治因素的考量。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大多数龙兴于北方,现代中国也不例外。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地区最先成为解放区。其后经过一系列自北向南的大规模战役后,全国才逐步解放。因此,定都北京有利于新生政权的稳定。


再者,北京是多股政治势力的交汇点,东北方向是曾经的伪满洲国,解放后依然活跃着大量苏联军情人员。北方则是刚独立的外蒙政权,而国内的内蒙古自治区也刚刚成立,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防范蒙古民族主义的兴起。西北方向则也有数量众多的穆斯林同胞和突厥系各民族。


相比之下,南京的政治构成则是单一很多。因此,选择北京做首都易于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国家力量。更何况解放后南京留下了大量国民党特务,定都南京不利于国家安全。

其二,则是军事因素的考虑。历史上,我国的强敌都来自北方。从最古老的匈奴到今天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的主人向来都是强兵劲旅,战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而相比之下,南海方向上的东盟诸国,没有一个能对中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和伤害。天子守国门,立北京为首都,可以震慑北疆的强敌,而南京因距离太远,难以形成这样的辐射力。


再者,从军事防御角度考虑,长江下游江面宽阔,外国军舰通过长江入海口可以很轻松地进入南京流域。而相比之下,北京以天津作为拱卫,天津又深处渤海湾腹地,从水路上很难大规模进兵,防卫压力也就小得多。


其三,从文化上的衡量。从历史角度看,北方一直都是各民族的交融之地。不同的民族政权在北方建立功业,同时也加快了民族的融合速度。今天的北京方言,也因此受到蒙古语和满语的深刻影响。环顾北京四周,也可以轻松找到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北京因此取各家之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


而相比之下,南京虽然也是中国的文化核心区,自古以来便人才辈出,但却是单一的汉文化,甚至可以说是汉文化在北方强敌压境时的避风港。在这样的条件下,南京保留了很浓的古典士人文化,却与其他民族相对隔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需要兼顾到各民族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南京作为首都,难以起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带头作用。


其四,经济方面的原因。从五代十国开始,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直至形成南强北弱的局面。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影响等一系列因素,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最好地区依然是东南沿海各省,北方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以北京为首都,便于调动全国资源至相对薄弱的北方,实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如果在首都在南京,那资源将更集中于原本已相对富裕的南方,进一步拉大各省的差距,不利于国家的整体稳定。


此外,南京人颇为津津乐道的历史便是民国时期南京曾经短暂作为首都。其实仔细分析,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而已。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蒋介石依靠江浙财阀的力量,勉强实现了表面上的国家统一,而实际政府运行中,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实在有限,到了基层则需要依赖士绅阶层作为代理人管理广袤的农村。在这种情况下,江浙地区不可不谓是蒋介石的政治根基所在,颇有点当年关陇集团的味道。加上蒋介石本身出身浙江,定都在江南地区的南京就符合情理了。



其次,当时的华北地区形势比南方更加危急,东北则已被日寇占领成立伪满洲国,直接威胁到整个华北地区的安全。因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北京为首都不利于国家休养生息,进行生产备战。而偏安南京,至少能让民国政府赢得时间为更大规模的全面战争调动各方面资源。


如果我们横向比较世界各国的首都选址,就不难发现政治和经济的全局考虑是各国普遍遵循的规则。比如土耳其选择安纳托尼亚高原上的安卡拉作为首都,而不是奥斯曼帝国的传统首都伊斯坦布尔。一是因为安卡拉内陆高原,比起伊斯坦布尔有着天然的战略纵深。二是以安卡拉为首都,可以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东部地区。



同理还有巴西从里约热内卢迁都至巴西利亚,同样是为了国家安全和拉动内陆地区经济。除此之外,首都对领土的巩固作用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哈萨克斯坦将首都从相对湿润的阿拉木图迁至俄罗斯边境苦寒之地的阿斯塔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首都选址直接关系到发展与兴衰。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决定了最终结果。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南京和西安洛阳一样,已经不再是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首都中国》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8年 向阳/倪建中

2.《中华民国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张宪文




新中国首都设在北京,也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1949年初,领袖们开始考虑建国事宜,首都,早在西柏坡时期就已经被通盘研究过了。实际上,供领导们选择的余地并不大,据说进入过讨论范畴的,也就是北京、西安、哈尔滨,有可能还有南京这么几个……

首都也算是国之根本,中国那么多城市,能有资格列入备选的,也就是北京、南京、西安、广州,可能还有武汉这么几个……但1949年初,江南尚未完全解放,南京、广州包括上海都肯定无法考虑了……就算是南京在49年4月份解放,但城市情况复杂,相信也不会贸然决定定都此地的。

那么好了,真正值得探讨的,也就是北京哈尔滨和西安三地。

哈尔滨是因为离苏联近,而且当时Cp跟苏联关系正是蜜月期,加上哈尔滨自从抗战胜利后就一直处于CP领导之下,是当时掌握的仅有的两个大城市(另一个是大连)之一,城市情况也很成熟。但问题也正在于,离苏联太近了。

西安虽然是历史名城,但说实话当时的自然条件已经不怎么样了,而且也已经逐渐远离中国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轴线……

相比之下,北京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1.从历史上来看。北京曾是六朝古都(后燕,辽,金,元,明,清)。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好。经济和商业的基础都比较发达。而且它还是连接“东北稳固的战略根据地”,并与苏联接壤。在当时的情况下在此建都,即使有事,有变化,也是进可攻退可守,都很有利的城市。而且建都于此,也有着比较不错的物质基础。

2.从地里位置上看。北京的北部由燕山山脉和西部的太行山脉组成。东南部都是平坦广阔的永定河冲击平原,是华北平原北部的主要产粮区。途经市区的河流虽说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河流湖泊众多。所以北京自古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大的用水困难的问题。虽说北京的位置稍微偏北了一些,但由于西北的这两座山脉会在冬季阻挡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北京的冬季也并不十分的寒冷。而夏季,也不是特别的炎热。这就在气候上和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上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最重要的是建都北京,这和当时国际上远东地区的形势有关。1949年北京建都当时的条件情况是,东北,华北地区虽说都已经解放。但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还在由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军队所掌控。当时的建都,是由毛泽东主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及咨询有关学者专家的意见后,才通过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后做出的决定。这也是考虑到当时最主要的危险是美帝支持的,尚盘踞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国民党的军队。而坚定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人建国的支持者就是我国北面的“老大哥”--苏联。在解放长江以北地区的三大战役中,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不仅在道义上坚定的支持我们,而且也在物质上给与了大量的支持。苏联,就是当时中共和解放军的战略大后方,最坚强的后盾。建都北京,往长远里说,和国民党军队作战,进可攻退可守,北方又有广阔的东三省及苏联老大哥的战略大后方的支持。而最后我军若是胜利了呢,自不必说。但世事难料,党中央和解放军一定要有巩固的战略根据地和大后方,才能打赢国民党军队,只要有了后方的全力支持,解放军才能在战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再说,北京当时又是通往南北双方的交通战略枢纽。交通按当时的情况来说还是很便利的。解放军无论是往北撤,还是向南攻,北京都是在当时已经在解放了的地区中的最佳选择……




综合考虑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安卡拉   北京   北平   首都   延安   苏联   洛阳   哈尔滨   西安   南京   天津   上海   中国   财经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