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很多政治家,为什么却在詹天佑之前没有出过一个科学家?

这都是因为李鸿章的洋务运动闹的。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过去认为洋鬼子的东西华而不实,没大用。不如我天朝的茶叶、蚕丝是实打实的硬货。

经过西洋人的“船坚炮利”,敲开了国门,震醒了闭关锁国梦,满清的大佬们纷纷看上了洋货。但不会造,有的是白银,买呗!最后连鸦片也买进来了享用。

詹天佑在京张铁路被试用。因为争筑路权,人家洋人的工程师不侍候你,在无退路的情况下,詹天佑不负重任,充分的展示出一个中国筑路工程师的才华。路坡陡,修人字道爬坡。火车车厢挂钩易脱钩,他就以人的骨关节理念,发明了车厢碰撞的挂钩设计,这个发明流行全世界,直至当今。

詹天佑以前,中国没有科学家,詹天佑以自身的聪明睿智证明:“中国人的才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不仅是清朝,历代都如此,政治家多如牛毛,科学家寥寥无几。国人的才智大抵都用在政治方面了,自然科学少有人去关注,这也是落后的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却比较复杂,它与历史发展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和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作为普通人只能就其表象作个简单看法,但其认识是否有参考意义,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中国是个传统的封建大国。政治制度上实行的皇帝专政制度,疆土广大,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以农业种植为主业,其它百业为副业,甚至将其它服务业列入不入流产业,在其择业的排位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其经济结构上,以家族为结构体系,实行皇权和族权相结合共同统治制度;在封建礼仪上,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

从西汉建立以后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也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流思想就是以中庸为度,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其终身目标;从隋唐以后实行的是科举制度,人们尊崇的是“万般兼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成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阶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们读过《范进中举》就是实例。确如人们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人们之所以热衷做官,并对此趋之若鹜,就是当官有地位,受人们尊敬,官员掌控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权,可以为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好的生活资料,可以衣食无忧,名利双收。

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谁都愿意做官,肯定不愿从事科学研究。中国是古代文明之国,有四大发明,但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并不是某位科学研究者的发明;即使出现某些发明创造,也被认为是“淫技”,予以摧残,华佗发明麻沸散结果何如?

在此专制制度下,中国的人渐渐的重视了人文领域的发展,涌现了无数文人墨客;而西方却以崇尚自然科学为主,出现无数科学家、哲学家,文艺复兴、航海技术、乃至工业革命最早便在西方爆发了。

清朝末年,中国也出了许多“睁眼看全球”的政治家,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林则徐、张之洞,这些人提出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科技发展;魏源在《海国图治》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最终被以西太后为首的没落统治者所堙没,最终遭至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让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詹天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为中国人民争了气,长了脸,定受世代崇敬和缅怀。前世之事,后世之师,牢记:科技兴国永远是我们的国家战略。




詹天佑不是科学家,而是工程家。

说清代没有出一个科学家,这是不对的。举一些例子:数学家明安图、汪莱、李锐、焦循、方中通、梅文鼎,天文学家王锡阐、薛凤祚、揭暄,地理学家刘献廷、齐召南,农学家张履祥,水利学家陈潢,医学家王清任、赵学敏等。

但是清朝科技发展呈现衰落趋势是真的!

不是别的,封建主义制度的没落造成的!一是重人文,轻科技,把科技看作奇技淫巧;二是文化专制,钳制思想,不允许创新,不允许解放思想;三是经济落后,缺乏舞台。




这是一个很容易惹问题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在头条上已有108条答复。友友们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认真探究,回答精彩精辟。但有不少观点却彼此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问题本身有问题。


仔细玩味,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个大的问题:在提这个问题时,没有给“科学”及其“科学家”作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以至于很容易把“中国在詹天佑之前出不了科学家”的这一问题引导到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去,从而,再一次引发成中西方文明的优劣之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关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得不多说两句。


众所周知,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论认为:只要是从实际、从公理出发,研究世界客观规律的学问都可称之科学。如:哲学科学、伦理科学、文学科学、艺术科学等等。

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讲,中国自古以来就最讲究“实事求是”,从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注]、本草纲目到四大发明,从易经、百家到“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心学等等数不清的历史实事,无不是公理和客观规律的体现,无不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无不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也正是这一尊重实事,尊重规律的认识态度,中国才有了独一无二的、不曾间断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也才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知标准,也才有了当今的改革开放和当下的一日千里的社会巨变。


这就说明了中华文明

早就有了

与时俱进的“科学”硬核;

早就具备了

自我反思、自我否定的“现代科学”精神。


当然,如果站在狭义的科学论角度看,咱们也要实事求是,中国在詹天佑之前确实没有诞生过这种狭义上的科学,甚至没有出现一个这类的科学家。

因为,狭义的科学论认为只有既可证实又可证伪的认知才称得上科学,实际上就专指自然科学。

这样,哲学、历史等大部分社会科学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连数学、逻辑学都算不上科学。因为它们都不可证伪。

技术、工程属于应用学科,其有很多经验的成份,也不算科学。

那这个狭义的科学论,和开篇所说的“中国在詹天佑之前没有出过一个科学家”又有什么本质关联呢?

篇幅过长,下回再聊。

[注]: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被认为是神话了的历史。这里引用,主要是体现中华民族自始祖以来就把“实践出真知”作为了本民族的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

#佛山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安图   清朝   科学家   洋务运动   大禹治水   百草   公理   狭义   广义   政治家   中国   自然科学   中华民族   制度   科学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