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一场伟大革命,从1926年开始,历时八年,经过多次战役,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封建王朝和军阀割据局面。几万北伐军能够打倒北洋军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上的优势:北伐军由国共两党联合组成,采取中央指挥,地方建制的组织方式,相比北洋军阀的地方割据和内部矛盾,北伐军具备了更高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性。
  2. 思想上的优势:北伐军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民军队,具有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拥有广泛的人民群众支持。而北洋军阀则早已经陷入腐败和思想僵化的泥潭。
  3. 战略上的优势:北伐军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有效地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使北洋军阀疲于奔命。此外,北伐军利用当时国际形势,成功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获得了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帮助。
  4. 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北洋军阀内部存在着势力争夺和分裂,互相攻击,导致了其实力的分散和削弱。此外,北洋军阀内部的腐败和对军队的忽视,也导致了军心涣散和士气低落。

因此,几万北伐军能够打倒北洋军阀,不仅仅是由于其军事上的优势,更是由于其思想、组织和战略上的优势,以及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和腐败。这场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历史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和转型。




北伐战争开始时,仅就规模而言,北伐军远远弱于北洋军阀。

当时,北伐军号称10余万人左右。

然而,实际兵力却不足10万:据李宗仁回忆,当时实际兵力约为7、8万人;据李品仙回忆,“可用之兵”不过5、6万人。

而北洋军阀中,吴佩孚20万、孙传芳22万、张作霖35万。如果把各地大大小小军阀算一起,总兵力不下百万!

所以,开战之前,舆论普遍不看好北伐军,甚至连北伐军将士自己也没有足够把握。

然而,仗打起来之后,北伐军却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不过7、8个月,就扫定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

北伐军,何以取胜?又何以取胜如此之快?

兵力对比并没有那么悬殊:不该遗忘的“战友”

当时,除了上述兵力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西北冯玉祥。

冯玉祥本就是一个大人物,他常年与吴佩孚、张作霖交手,算是实力最雄厚的军阀之一。

1926年左右时,他开始投向革命阵营。3月,他去苏联学习;5月,加入国民党;10月,五原誓师,加入北伐战争。

冯玉祥的实力就很强了,尽管五原誓师时兵力5万,但很快就联合起西北军20万!

冯玉祥成为“战友”,对北伐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首先,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转变。

南北革命军,加起来达到30万,与对手的兵力差距缩小到1:2左右。

同时,冯玉祥在西北起兵,与南方北伐军形成呼应,使吴佩孚陷入了遭到南北夹击的态势。

在当时军阀眼中,冯玉祥是比南方北伐军威胁更大的对手,因此,优先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冯作战,客观上为北伐军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伐军各个击破的战略成功

北伐战争前,北伐军就明确了作战目标:北伐军的打击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收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如此,其他中小军阀,原本就是只求割据一地,并无问鼎之心,因此,原本就持观望态度。

北伐军明确只以吴孙张为打击目标,不但可以避免中小军阀“误判”,甚至可以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实际上,只在北伐军攻占湖南后,贵州军阀袁祖铭、王天培;赣军第4师、湘军第1师等部,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而远在四川的刘湘、刘文辉也通电声讨吴佩孚!

而在打击吴孙张时,北伐军也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略。

北伐进行前,众将对进军方略进行过激烈讨论。

最终,大家采取了加仑将军的建议:各个击破!

因此,打击吴佩孚时,北伐军与孙传芳、张作霖做了争取。

攻吴佩孚时,国民政府对孙传芳以承认其“五省总司令”地位为条件,要求其与吴佩孚划清界限。

同时,国民政府又与张作霖谈判,表示要建立反对吴佩孚的联盟。

这些接触中,自然不可能真的达成一致。但是,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孙传芳也好,张作霖也罢免,都不看好国民政府的军事实力,更不相信国民革命军能很快击垮吴佩孚。

因此,他们虽都是“反赤联盟”,但也乐见国民革命军削弱一下吴佩孚。

所以,在吴佩孚尚实力雄厚时,他们坐观北伐军与吴佩孚交战,不做支持。

而在吴佩孚陷入败局时呢?墙倒众人推!张作霖直接把吴佩孚老巢河南拿下了···

总体来说,由于国民政府各个击破战略的成功,因此,实际上,每次交战时,国民革命军的兵力都不处下风!

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优势

此外,国民革命军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先谈钱。

当时,国民革命军地盘不大,但是,广东有钱呀!

1925年10月-26年9月,广东一省的财政收入就超过8000余万!

有钱以后,革命军官兵的待遇也提高了。

当时,一个国民革命军士兵的月饷10-12元,远远高于其他军队!

当兵吃粮,有钱就有吸引力。

事实上,这也是北伐过程中,各军阀部队纷纷来归附的重要因素。

据白崇禧回忆,当年,他与李宗仁的广西归附国民政府,也与此有关:桂军如不参加国民革命军,就没有能力调整不合理的官兵待遇···

当然,只谈钱是不够的,还得谈一谈精神。

国民革命军数量不多,但他们采纳的事苏联红军的练军模式,尤其是注重政治教育。

因此,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不惜牺牲生命!

反之,北洋军阀的精神就比较尴尬了。

北洋军,依然以传统的“忠义”为核心思想。然而,且不说时间早已到了民国,你吴佩孚、张作霖也并非“君”呀!因此,部队多不知为何而战,常需要大刀队压阵。

北伐军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优势,使其可以越战越强。

军事上的优势

而北伐军在军事上的优势,则使他们往往能在硬碰硬中击败对手。

1、地利。

北伐军与吴佩孚、孙传芳的作战,主要是在南方多山地形。

北洋军阀的官兵,多为山东、中原一带的北方人,甚至有一些人连山都没有见过。

而国民革命军的官兵,多为两广两湖人士,多擅长跋山涉水。

因此,吴佩孚军、孙传芳军,都曾试图凭险阻击,然而,善于山地行军的国民革命军,往往能突破天险,出敌之后,打乱敌人的部署!

而且,即便作战不利,国民革命军转身就撤入山中,另寻机会,而北洋军则迷茫不知去向,行动困难,多遭覆灭。

2、中基层军官的素养。

山地作战中,由于地形割裂,很多时候,只能以营、连,甚至班排等小单位各自行动。

这种情况下,对中基层干部的军事素养要求很高。

北洋军的基干多为军校生且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然而,基层干部,素质堪忧。

相比之下,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中基层干部的素养可就非常高了。要知道,林彪、粟裕,当时都是其中的基层军官呀!

因此,看北伐战争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个英勇作战的故事,然后就是胜利了,似乎很难看到复杂的调度、指挥。

这可不完全是煽情!

北伐军英勇的士兵,在素质极高的基层官兵带领下,奋勇穿插,深入敌人阵地,彻底打乱敌人部署,引发敌人的总崩溃,这是北伐战争在南方作战时的常态!

对手失误,使其节奏全乱

吴佩孚等人,一开始,就将冯玉祥视为主要威胁。

因此,吴佩孚一开始,就将精锐集结于南口,猛攻冯玉祥。

直到北伐军连战连胜,兵临武昌时,吴佩孚部才现身,但为时已晚,其大势已去啦!

可以说,吴佩孚就是在混乱的节奏中,走向失败的。

同样,孙传芳也是如此。

他一开始只做观望,直到吴佩孚陷入败局,孙才仓促出兵江西。

结果,孙军主力立足未稳,就被北伐军所破,最后,连战连败,几无喘息之机就失败了。

爱国的力量

在打垮吴佩孚、孙传芳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由于老蒋得到了江浙财阀及英美的支持,其在军事、经济上的实力进一步膨胀了。

此后,对山东、中原的进一步北伐,国民革命军继续取胜。

然而,以实力论,北伐军要打过山海关,讨灭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彻底完成北伐,难度极大。

此时,爱国的力量决定了走向!

张作霖虽为反动军阀,但他在民族大义面前,仍有自己的底线。

因此,张作霖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渐长,最终被日本军阀杀害!

张学良将军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果断“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至少在表面上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北伐。

同样需要一提的是,尽管各地大小军阀依然割据,纵横捭阖,与国民政府抗衡,但是,他们也大多有着爱国之心。

抗战爆发后,大小军阀,无分南北,多积极参与抗战,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割据利益,值得赞许!

可以说,每一次国家走向统一(无论其统一是“表面上”的还是“实质上的”),都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因素,但是,最后能归与一统,归根到底,都源自中国人心中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之情!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北伐,而是一次各方力量你争我夺、纵横交错、几番角逐之后才获得胜利,所以,胜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北伐军力量其实十分强大

其实北伐军远远不止十万,如果说北洋军阀有90万之众。那么北伐军应该也最少保持在80万人左右(冯玉祥40万左右,阎锡山30万左右,蒋介石10万),而且队伍还不断扩大和收编其他军队。

大部分人在说北伐军的时候,都以为只有蒋介石的部队是北伐军,其实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军的组成部分。

冯玉祥和阎锡山“劣迹斑斑”,但是阎锡山本身就是同盟会身份掌管山西政权,即使后来依附于北洋政府,也从来都没有进入北洋军阀;冯玉祥的事情我讲过很多次了,1926年的行程我再说一次吧,冯玉祥3月份到苏联考察,5月份到达莫斯科并且加入国民党,7月份回国,9月份五原誓师,拉起了一支40万人左右的队伍。苏联给予冯玉祥的援助丝毫不比给广州的少。可以说,苏联支持冯玉祥就是要冯玉祥参加北伐。

第二,北伐军主力军实力强劲

北伐军的核心力量比较强大,这批军队都是以桂系和粤系军阀为基础,绝大部分士兵和指挥官都在黄埔军校经过培训,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作战理论都很丰富。地方军阀相对于北洋军阀更能打仗,北洋军阀一直就有淮军的“基因”,一打仗就跑,地方军阀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你若不能打硬仗,早就被淘汰了,后来在抗日战场表现比较好的桂系军阀和川军都是在复杂斗争环境中坚持到最后的。

而且这批军队拿的都是当时苏联援助的最先进的武器,可以说,同等人数交战,没有哪只队伍能打过当时的北伐军。

第三,北洋军阀内部不合,而北伐时机刚刚好

北洋军阀自从袁世凯死后为了主导北洋政府从1916年到1926年北伐之际,十年之间内斗不断,从1916年到1920年都是皖系的段祺瑞执政,到1920年直皖大战后,直系打败皖系,直系的冯国璋和曹锟相继执政,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又被奉系打败。在激烈的斗争中使北洋军阀不合,不能统一对抗北伐军,早在皖系执政时期,段祺瑞的智囊徐树铮就主张武力统一南方,但是由于各方矛盾,最后失败。

其中,三大系又不断分裂,奉系出现直鲁联军的张宗昌,直系除了吴佩孚又出现了东南五省联军的孙传芳。

到北伐的时候,北洋军阀就剩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三大主要军阀,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惨败还没有喘过来气,而孙传芳则刚刚称霸东南,还没有站住脚,在北伐的时候,北伐军采取了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而在北伐军打击吴佩孚的过程中,同为直系出身的孙传芳竟然不救,可见北洋军阀离心离德到什么地步。

当然,要说北伐军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我党的支持,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算了编不下去了。




这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第一是列强持续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造成吴佩孚、孙传芳部武器弹药缺乏;第二方面是苏联对国民党进行了大量军火援助,使得北伐军在火力上远远强于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第三个原因北伐军是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新军队,他们拿出了对外敌作战的精神对待北洋军阀,而北洋军阀还是以之前北洋系统内斗的方式对待北伐军;第四,北洋系统内部分裂,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各个坐山观虎斗,被北伐军各个击破。


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这三方面原因是如何影响了北伐战争的走向的。


第一、列强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


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运动次日,北京外交团领衔(英国)公使代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八国政府照会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声明由于中国南北尚未统一,各友邦反对重滋战端,故在中国成立为各省承认之统一政府前,将约束其国民,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及制造军火之器料”。


照会还提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驻华公使亦有赞成。其后,列强便不顾北京政府提出的外交抗议,径自管束其国民,令之不得将军火售予中国人。


虽然该禁售协议有很多空子可钻,比如“制造军火之器料”并没有详细列明,非禁运国(德国、捷克)也可以向当时民国输送武器和器材,但是毕竟这几个主要列强对华武器禁运造成了军火在中国价格飞涨。1920年在青岛,一颗步枪子弹竟然卖到了0.63两白银的高价,而在1924年上海,一支法制左轮手枪及百粒子弹能卖150元,是法国马赛原价的十九倍半。


这样高昂的价格,使得北洋军阀军队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大大降低了,除了奉系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军工业外,其他北洋军阀对装备更新换代要求很低,比如直系军阀就坐视自己控制下的汉阳兵工厂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大量被张作霖挖走。


当然,受武器禁运影响的不止北洋军阀,类似南方陈炯明、桂系这样的军阀同样受影响,比如桂系参加北伐时一个军只有三门火炮,而陈炯明更是窘迫到“用一串纸炮置在洋铁箱内封闭后引纸线燃”冒充机关枪来阻挡国民党军的进攻。


北伐军


因为禁运导致的火力缺乏,尤其缺乏重武器对北伐战争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到了解放战争。


由于北伐军的对手火力贫瘠,因此,基于“兰切斯特火力方程”的“人海冲锋”在北伐时期大量使用,白崇禧就精于此道,结果在淞沪抗战时想对日本人故技重施,结果一天之内报销了桂系6个师,白崇禧心疼的连日不吃东西。


“白崇禧作为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军事专家,却只是凭借着自己过去内战时期的经验,便贸然做出了进攻的决定——内战时期,双方火力都不是很强,勇敢的冲锋不但往往可以奏效,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令敌人不战自溃……


甚至1947年,陈毅在总结己方的不足时也谈到,当时华野还流行使用北伐时期的“人海战术”:“……这表现了我们的英勇,也说明了我们战术战斗的蠢笨与落后,伤亡很大,否则伤亡是可以减少的。直到现在,我们仍保持北伐时期的战术,采用波浪式的集体冲锋。”


从白崇禧和陈毅的总结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北伐时由于北洋军阀火力贫瘠,北伐军经常性采取“波浪式的集体冲锋”战术。


第二、苏联对北伐军的军火支援


前面说了,由于当时西方列强、日本都在“军火禁售”协议上签字了,所以列强对北洋军阀几乎采取放任态度:有本事有钱的,你能搞来军火,我们可以不管(张作霖),但是想让我们支援,办不到。


而苏联恰好是非禁运国,于是苏联可以名正言顺对北伐军进行军火援助,根据相关统计,黄埔军校开办时,苏联一次性送来了十支小手枪,八千支完全有刺刀的俄国式步枪,每枪有五百发子弹。


1925年苏联一次运到广州的军火就值56.4万卢布,1926年又将各种军火分四批运到广州,第一批日造来福枪四千支,子弹四百万发,军刀一千把;第二批,苏造来福枪九千支,子弹三百万发;第三批机关枪四十挺,子弹袋四千个,大炮十二门,炮弹一千发;第四批,来福枪五千支,子弹五百万发,机关枪五十挺,大炮十二门。为解决军校经费困难,苏俄政府还资助现金200万卢布。



即使清党后,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苏联的物质援助,就不可能有黄埔军校,也就不会有东征和北伐的胜利”。


正如之前所说,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无不缺少军火,饱受武器禁运之苦;而北伐军完全称得上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而且并不缺少重武器;而反观北伐军的敌人,吴佩孚号称“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麾下军队号称三十万,然而他三十万大军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和桂系相当,也就是说最少三门,最多不超过八门。


第三、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北伐军和旧式北洋军


北伐军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是建立起来的军队,今天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在军事技能上的培训确实是乏善可陈,比如徐向前元帅就说过黄埔军校没教什么东西,就走正步、放枪什么的,但是,黄埔军校厉害在于它是近代第一所向学生有意识灌输民族主义的军校。


用社科院近代所所长汪朝光教授的话说“黄埔军校毕业出来,少将以上的军官较少投降日本,说他完全靠纪律的约束也不尽然,这跟他整个氛围他有关联……强调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军官也许在军事技术上逊色于北洋军阀,但是在牺牲精神上那是远远胜过了,不要以为“人海战术”谁都能玩,没有敢于牺牲的基层军官,是玩不了“人海战术”的。



比如北伐贺胜桥一战,北伐军在失去地利的情况下,硬是欺负吴佩孚军火力贫瘠,用人命堆出来一个胜利,20世纪30年代,吴佩孚还在感叹北伐军基础军官不怕死精神。


反观北洋军阀,他们长期在一种低火力低烈度的战争环境里作战,战争胜利与其说取决于战场不如说取决于牌桌妓院,在这种环境下,北洋军阀军队作战几近儿戏。


第一次直皖战争,双方20万人交战一个月,伤亡才2000多人,但是这已经被英国驻华武官评价为辛亥之后惨烈第一的内战了;而在这次战争中,段祺瑞还公开下令不许部下用重炮对敌,“恐火力过猛,伤亡过重。”


之后,陈毅对北洋军阀混战闹剧也有评价“我说我军切不要像张勋的军队,他与段祺瑞打仗,打了三百多万发子弹,才打死二十八个人。


而当时英国公使的评价更加的直白“(北洋)基本上是一个对军事体制全然无知的和平的国家。”


一方是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新式军队,一方是把打仗视作“儿戏”,用三百多万发子弹打死二十八个人的旧式北洋军队,从战斗精神上说,北伐军碾压北洋军。


第四、苏联将军的指导和北洋的分裂


军事活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经验学,如果没有经历过,就算如何天才,也会吃苦头的,比如说白崇禧在淞沪战场一天就报销桂系6个师,这是因为白崇禧本身不聪明吗?不是,他“小诸葛”的名头不是假的,但是他确实严重缺乏近代战场经验,他把国内战争经验运用到近代战场就吃了大亏。


虽然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被朱可夫元帅评价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现代战争”,但是他毕竟经历过一战、苏联卫国战争,他的水平指导北伐军是绰绰有余。


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


北伐之初,国民党根本没有人指挥过几十万人参加的战争,根本不知道如何布置,最初作战计划竟然是8个师在两湖、6个师在江西、6个师在广东,这种近乎于胡闹的布置被布留赫尔元帅彻底否决了。


布留赫尔说服了北伐军上下,执行了他的新计划: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定三湘、规复武汉、与冯玉祥会师”,最初北伐军应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正确的计划可以事半功倍,北伐军正是按照布留赫尔的规划一步步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反观北洋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他们虽然号称团结一致对外,但是其实各自都有自己小算盘,看到友军被打败,第一时间不是想着支援,而是赶紧吞并,比如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退居河南的时候,张作霖不是想着去援助吴佩孚,而是第一时间让奉军进军河南,逼迫吴佩孚交出军队。这种四分五裂的联盟如何是北伐军的对手呢?


总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武器火力军心,北伐军每条都占优,而北洋军每一项都是负数,所以,北伐军打败北洋军阀不奇怪,被这样北洋军阀打败才奇怪。




北伐军能以十万之众击溃北洋军阀三巨头八十余万精锐之师,主要原因有四点:其一、北伐军是精锐部队,获得了苏联和中共的权力支持,且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其二、北洋军阀内部不团结,三巨头各怀鬼胎以邻为壑;其三、北伐军不断的壮大,誓师时只有十万之众,但是越打越多,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也加入了北伐军;其四、东北军首领张作霖被日寇关东军炸死,张学良直接归附北伐军。

北伐军的军官以及士兵主体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或者在校生,他们战斗素养高,战斗意志顽强!北伐军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支持,主要提供了军火和教官,北伐军苏式装备,基层组织都有苏军教官!北伐军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共产党的骨干作用在军队中效果明显,叶挺的独立团号称铁军,所向披靡!蒋介石一生戎马倥偬,他在台湾回忆起战争生涯时,最怀念的还是北伐时代,他说那时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一呼百应,战无不胜!

当时北伐军的征伐对象是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此三人是当时的北洋军阀三巨头!孙传芳坐拥东南,拥兵二十余万;吴佩孚盘踞华北,精兵三十万;张作霖则雄据东北与直隶,有可战之兵四十余万!北洋军阀貌似强大,但是内部不团结,外部不得民心,中央政府走马观花的更换大旗!直、皖、奉三派内斗十余年,许多名将凋谢在内斗之中,统治区也人心涣散,另外还有欧美日苏等强国干涉内政!因此北洋军阀看似强大,实则就是纸老虎,一戳就穿!

北伐军首先集中兵力在两湖战场打击吴佩孚所部。北伐正式开始后,国民革命军连克长沙、平江、岳阳等地,8月底取得两湖战场上的关键一战——汀泗桥、贺胜桥战役胜利。10月,北伐军进抵武汉,先后占领武昌、汉阳、汉口,全歼吴佩孚部主力!与此同时,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同年9月17日,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全军加入国民党,并率部进军陕西、河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攻击河南。接着北伐军击溃孙传芳的主力,张作霖援军也被北伐军击败,张作霖回到沈阳后被日寇炸死,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全体归附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如果北伐军与东北军主力相战,那么鹿死谁手不好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北伐军   北洋军阀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   赫尔   黄埔军校   北洋   北洋军   苏联   各个击破   国民政府   作战   军阀   军火   军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