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开国元帅叶剑英,曾任八路军参谋长,蒋介石授中将军衔。但他一生未领兵打仗,但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




中国有一个兵很神奇,不识字、不懂弹道学、不懂带兵打仗、更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却凭一门精湛到极致的炮击技术,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而那些久经沙场建奇勋的开国将军们,对此竟无丝毫异议,说起来也只有赵章成独一份,那么赵章成又有哪些特殊功劳呢?


三发炮弹助力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挽救红军建奇勋

1935年5月25日,红军来到四川大渡河边安顺场。当时红军刚刚经历湘江血战,兵力由10万人锐减到3万人,损失惨重。大渡河水流湍急易守难攻,红军前有天险后有追兵,且又人困马乏,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太平天国后期,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边全军覆没。当时蒋介石步步紧逼决心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军也只有渡河才能有生存时机。

红一军红一师红一团肩负强渡大渡河任务,可他们只能派两只船运18人渡河。第一只船领队是连长熊尚林,第二只船领队是营长孙继先。

十八勇士冒死渡河,只可惜船到河中央就被打漏,且被敌人重机枪火力压的死死地无法登岸。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急得赶紧命令赵章成火力掩护十八勇士。


赵章成是何许人?杨得志又为何将如此生死攸关的任务交给赵章成呢?

原来赵章成是红一军炮兵营营长。1905年,赵章成出生于河南洛阳,因家境贫寒未上过学。1927年,赵章成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跟着部队认了些字,并接受了炮兵训练。

别看赵章成没啥文化,却对打炮技术一点就通,天生就是做炮兵的料,而且还勤于钻研影响炮击精确度的各种因素,遂很快练就弹无虚发的精湛炮击技术。

虽有记载称1931年4月,赵章成所在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带领下发动宁都起义,赵章成才藉此加入红军。其实赵章成早在宁都起义之前,就自动加入红军,并凭其炮击技术,成为红三军炮训队队长。后来又续任红九师炮兵连长,红一军炮兵营长。

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手中只剩下一架迫击炮,而且零件还在行军作战途中损坏,炮架没有了,只剩光秃秃一个炮筒。

赵章成无奈只能手持炮筒强行发射。可是全军上下只剩5枚炮弹,要知迫击炮属滑膛炮没有膛线,射击命中率低,只有依靠群发打击面积目标才有威力。指望赵章成利用光杆迫击炮,以及仅有的几发炮弹有所作为难于上青天,而赵章成在红军最需火力支援时刻又将怎么做呢?





只见赵章成伸出右臂比划一番,然后手持炮管徒手射出第一发炮弹,只可惜炮弹落在了敌群后方。杨得志有些着急,可赵章成却气定神闲摆摆手,原来第一发炮弹只是试射,现在已经找到手感心中有根了。

紧接着赵章成射出第二发炮弹,正中敌军一个机枪火力点,第三发炮弹正中敌人碉堡,第四发炮弹落在敌群之中。赵章成一气呵成三发炮弹神助攻,敌阵上鬼哭狼嚎一片混乱,红军十八勇士趁机抢滩成功,并为后续增援部队争取时间,打赢大渡河之战。

也许有人不知赵章成发射前伸出右臂比划啥?其实赵章成每次发射前都习惯右臂前伸,肘部稍微弯曲,手掌五指并拢,拇指略微弯曲掌心向左,时常还会俯身下拜。

曾有人说赵章成保留朴素的农民意识,信佛不愿杀生,遂在开炮前拜佛祈祷亡魂不要找他。赵章成信佛之说一传十十传百,甚至在红军高级将领中成为笑谈。

其实赵章成开炮前并非拜佛,而是为提高射击精准度练就的跳目测距法。赵章成不懂弹道学,不会精密数学计算射程,只能靠日常勤观察两物体间距离、沟壑宽度,练就绝佳的目测感觉。

久而久之,别人需要翻阅射表才能计算的东西,都已深深印在赵章成脑子里,这才创造了翼王悲歌地变身红军胜利场的奇迹。


抗日战争赵章成手中迫击炮成为日本鬼子催命炮

1939年,日军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抗日力量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华北平原挖沟壕筑碉堡,妄想在华北平原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

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为打破日军封锁,决定调集八路军第129师、第120师共105个团,发动为时三个半月以破袭正太铁路为主要任务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爆发时,八路军包围了日军冈崎大队。日军为拖延时间等待援军,遂占据一个山头利用十几挺机枪组成密集火力网,居高临下压制八路军。


赵章成带着一门迫击炮与十几个战友,跑到与日军阵地直线距离只有30米的山脚下,竟将迫击炮调至几乎垂直的88.5℃超大射角。如果遇到逆风,稍有不慎就可能炸到自己,可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到山头的日军。

此时的赵章成独自操作唯一的迫击炮,其余战友只负责为其不间断递送炮弹。只见赵章成以每分钟40~50发速度,超速发射6分钟近240发炮弹,平均1秒半1发炮弹。

当时迫击炮最大射角的世界纪录是85℃,最快射速是每分钟30发。可以说赵章成以两项超世界军事纪录的表现,炸懵了冈崎大队。

日军还不知炮弹从何而来,就已死伤无数,所有轻重机枪皆被炸瘫,以致日军指挥官根据炮火密度判断,八路军有一个迫击炮排亦或迫击炮连进行齐射,却不知只有赵章成一个人与一门迫击炮而已。赵章成助力我军步兵一举夺取阵地,全歼冈崎大队400余人。


赵章成不仅打炮准,还能利用迫击炮本身结构,随心所欲变换出新花样。

日军针对八路军缺乏重炮等重型武器的情况,四处建碉堡,欲构造密集封锁网。百团大战榆辽战斗时,八路军在管头遇到日军碉堡群,鉴于迫击炮本身威力小,对躲在碉堡中的日军一时也无可奈何。

赵章成突发奇想,竟拆开迫击炮弹,倒出部分炸药换上辣椒面。这种特制的辣椒炸弹,虽然威力更小,可其爆炸后辛辣刺鼻的辣椒面在碉堡中弥漫,到处都是红色烟雾。

时常使用毒气弹的日军,竟以为被芥子气袭击,吓得屁滚尿流逃出丝毫无损的碉堡,等待他们的只有被全歼的下场喽。



1942年8月,赵章成又将全世界范围内只能曲射的迫击炮,成功改装成可以平射的迫击炮,藉此加大迫击炮攻击碉堡威力。

原来时任129师师长刘伯承,指示时任129师炮兵主任的赵章成必须设法消除敌人碉堡。可是八路军缺乏重型火炮,赵章成只能利用迫击炮打碉堡。

迫击炮是曲射武器,炮弹沿大的抛物线轨迹落地,其射击精度因受瞄准精度以及气温、气压、风速以及地形各种因素影响比较差。可见赵章成使用射击精度比较差的迫击炮打碉堡也属无奈之举。


赵章成经过研究只有将曲射炮改为平射炮,才能对日军碉堡构成杀伤力,可又如何改造迫击炮呢?

迫击炮发射原理就是其尾部有一个底火,炮弹以自由落体落到底部,炮尾的击针撞击底火,引发炮弹发射。如果迫击炮仰角较低时,炮弹下滑速度降低,其撞击力度就不足以引爆底火,那么炮弹就发射不出去。

赵章成看到状如炮筒通条的擦炮工具洗把杆上有一个圆孔,就用这个圆孔套住炮弹头,使劲向下压以便撞击底火激发炮弹。

实验成功了,炮弹平射出去,可是洗把杆也跟着飞出很远。那么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洗把杆,既能起到激发炮弹的作用,又能随处可取并有极高的机动性灵活性呢?

赵章成又瞄准了太行山上随处可见的高粱杆。高粱杆对于洗把杆来说最大优点就是随手可取,只要用高粱杆粗端顶住炮弹头部,将其用力推入炮膛就能激发炮弹。而高粱杆的弊端则是必须由技术熟练炮兵操作,不然容易引起炸膛。

赵章成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将高粱杆平射迫击炮用于实战中,成为攻击日军碉堡利器。在我军武器弹药匮乏年代,赵章成当之无愧成为我军炮兵第一人。


结语

也许迫击炮对于现代先进武器来说一文不值,可赵章成依靠天赋苦心钻研发明创新,一炮多用,将迫击炮威力由小炮变成大炮,其炮击技术真的达到“人炮合一”境地,为红军强渡大渡河以及抗日反扫荡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

不过人无完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缴获国民党军大量重炮,并组建了大量炮兵部队。这时赵章成凸现文化水平低的短板,不但学习掌握重炮技术速度慢,而且也不知该如何指挥炮兵部队。

由此在大兵团作战的解放战争时期,与其他将帅相较,赵章成未指挥过任何一次小型战役,未立下太大功勋。

但是瑕不掩瑜,建国后赵章成被任命为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授少将军衔。所有炮兵部队高层,无一人对此任命不服,因为赵章成对革命曾经的贡献,堪配这个职务与军衔。


赵章成授衔将军后,最喜欢的依旧是自己的迫击炮,即便年逾花甲仍亲自上阵教导炮兵如何开炮,甚至还在水中演练无依托空手射击。如今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炮兵会徒手扶炮管绝技。

1969年,赵章成病逝于北京,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第一室。其灵前最醒目的就是两座精巧的迫击炮模型,以此纪念特殊炮神赵章成。




前面很多人都提到了叶帅,说叶帅从未领兵打仗,但却立有大功,所以成了开国元帅。其实这是个误会。

叶帅早年也是粤军名将,在广东革命政府时期曾经率领部队镇压反动商团叛乱,维护了革命大本营的安全。到北伐时,他地位也已经比较高了,并在宁汉分立时期受到第四军张发奎的特殊信任,担任第四军参谋长,并兼任第四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都立了大功的,都是很重要的领导者。

徐帅回忆录曾说,广州起义时他奉命负责训练一队民兵,原来规定的任务是在起义发动之后占领公安局,起义失败后,局面很混乱,他不知道怎么办,跑回到指挥部去找组织,当时指挥部的领导人员都已撤离,他看到桌子上放了一堆银元,就抓了两把,塞在口袋里,后来找到组织就又上缴了。

徐帅并说,他后来和叶帅聊起这件事,叶帅说,他当时就在指挥部,但是他们在乱了之后就直接撤离了,徐帅还知道抓两把银元带走,他们就什么也没管,就直接撤离走了。叶帅并夸奖徐帅说,你比我们几个聪明。

到红军时期,一直是刘帅担任红军总参谋长,但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因为刘帅反对博古、李德那一套死打硬拼的打法,被调离了一方面军参谋长工作岗位,接替他的就是叶帅,代理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一直到遵义会议毛主席复出之后,才又进行了调整,刘帅重新担任一方面军参谋长,叶帅离任。

抗战开始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当时发表的八路军指挥机关的人员就是,第十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参谋长叶帅,副参谋长左权。但红军上前线的时候,叶帅奉命跟随周先后到西安、武汉和重庆去做统战工作,所以始终未到岗,而由副参谋长左权担任参谋长。后来八路军指挥机关改组,前方指挥部彭总为总指挥,左权为参谋长,但整个八路军的参谋长名义上仍然是叶帅。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开始前,叶帅为军调小组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谈判代表,在重庆、北平等地极力奔走、斡旋,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军发表的指挥机关人员构成中,总司令为朱老总,彭总为副总司令,总参谋长也还是叶帅。当时叶帅仍然在南方局工作,所以并未实际到职,但名义上他始终都是解放军的总参谋长。1947年和谈破裂之后,他返回中央,就确实是在解放军统帅部担任参谋长工作了,是货真价实的。

北平解放后,叶帅奉命担任北平军管会主任,指挥部队保障中央入驻北平的安全,入城仪式等都是他和聂帅负责操办的。四野南下时,他奉命去四野担任副司令员,并且是排名第一的副司令员,参与了解放中南的战役。后来林总奉命入京,也是叶帅接替林总,担任中南军区司令员,并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任。四野的一帮骄兵悍将,叶帅也是镇得住的。

他自从南昌起义之后,就一直地位很高,而且经常奉命做统战工作,这是因为他在国军中本身知名度也很高,所以做统战工作比较方便一些。尤其是长期担任我军统帅部的参谋长工作,所以毛主席称他为叶参座。解放后的事就不多说了,但叶帅才兼文武,旧体诗也是写得很好的,所以并不甘心于只做军队的工作,曾在一些旧体诗中流露过这种意思。

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以独当方面的标准来看的话,在开国元帅这个层级来看,确实也只有叶帅没有这样的经历,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但他的资历摆在那里,又多次在重要关头发挥过重要作用,给个元帅是理所应当的事。




政工元帅罗荣桓!!!!
1955年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元帅军衔时,罗荣桓立即执笔给中央,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的时间较短,对革命没有突出的贡献,请求不要授予他元帅军衔。


与其他元帅相比,罗荣桓参加革命的时间的确较短,在十大元帅中也没有很高的资历,甚至连林彪的资历都要高过他一些,但要说“对革命没有突出贡献”,那就有些自谦了。因为罗荣桓不仅是我党、我军优秀的政工干部,而且在军事指挥上更有很深的造诣。借着今天的问答,我们就一起来细述罗荣桓立过的大功。

毛泽东——罗荣桓同志是难得的人才


秋收起义前,毛泽东想将队伍整合起来集中作战。可是师长余洒度对毛泽东的命令置若罔闻,结果导致队伍过于分散。起义发动不久,临时收编的一个团又出现了叛徒。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更是接连不断。紧要关头,团长竟然指挥不动士兵。无可奈何的主官只能拿着枪,逼着士兵才勉强集合起几十个人。


军事主官不听领导的,军官又指挥不动士兵。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即使手里有枪杆子,也不可能打胜仗。在之后的三湾改编里,毛泽东宣布整个部队改由前委统一指挥。同时提出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组织,在班排队伍中成立党小组,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团委建在营团上。


通过日常和战士们的交流,毛泽东惊奇地发现,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不但官兵们有干劲,还能有效地监督干部。连队面貌与其他连队相比截然不同。这就是“支部建在连队上”的最初根源。


但是,此刻队伍还处于高密度的行军和作战状态中,三湾改编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提议还没得到具体的实施,真正得到实施和完善,还得从队伍到达井冈山之后说起。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连党代表的罗荣桓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红军最早,最优秀的党代表之一。他不管到哪个连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战士们也都愿意找他,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对其他同事有意见也愿意和他说。有时候罗荣桓外出开会,离开部队几天,战士们就三五结伴来指挥所询问他要多久才能回来。


做政治工作其实就是做思想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要比打仗更复杂,更需要方法技巧。罗荣桓能这么深受战士们的喜爱,这与他老实但又不乏“精明”,平时喜欢总结,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


井冈山的主力红军都是从旧军队或工农义勇军整编而来的,因此,极大部分军官还带着旧社会的军阀气息,认为“三句话不如一个巴掌',‘马鞭子下面出好兵”军官打骂士兵,老兵收拾新兵,这类事情常有发生。罗荣桓对这种军阀气息非常的不满,对侮辱体罚更是令行禁止。他常说“响鼓不用重锤”,他的连队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靠拳头来解决问题,这是行不通的。”罗荣桓经常这样告诫干部,那士兵该怎么训练和加强管理呢?罗荣桓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反复说服教育,一遍不行,两遍,甚至三遍,多遍,直到让士兵明白其中道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止。


这种方法做起来虽然麻烦,但罗荣桓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让战士心服口服,战士们才会遵守纪律。


罗荣桓可以说是我党优秀政工干部的典范,他有极大的耐心和良好的脾气,甚至没见过他发脾气。朱德这么好脾气的人,有时候也免不了动怒。但是人们从未见罗荣桓对部下大声训斥。有时候部下犯了错误。他虽然特别的生气。但总能克制住自己的脾气。用道理来教育战士。


罗荣桓为人谦逊,从不露锋芒,而且常年近视,戴着厚厚的眼镜。对他不了解的人都觉得他木讷。毛泽东向来知人善任,但也是在古田会议之后,才发现井冈山竟然有这么优秀的政工干部。


有一天,毛泽东和从上来的工作人员散步,罗荣桓恰好从身边走过,他指着罗荣桓对这名工作人员说:“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得太晚了。”

罗荣桓——授予我元帅是中央给我们军队政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在红军三大方面军中,第一方面军的政绩尤为醒目,官兵关系,战友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的融洽,这间接地影响到了后面所以的武装部队。而罗荣桓就是推动这种良好风气的之一倡导者和参与者。


近现代战士史实践表明,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军事技能,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政治力量和技术力量的结合程度。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对此深有感触,在一次报告中他讲道:“国民党的武器精良,军事技术过硬,可他们还是被我们打垮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没有,也不会有像我这样优秀的政工干部和充分的政治工作,政治力量!



虽然罗荣桓本人一再请辞元帅军衔,但中央和毛泽东并未采纳他的请求,在授予他元帅军衔时,他还谦虚地说,授予我元帅军衔,实际上是中央“给与我们政治工作者的崇高荣誉。'

当然,作为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不仅政治工作做的优秀,军事指挥也得心应手。和其他革命工作者一样,罗荣桓刚参加工作时听到枪声也会发蒙,也会紧张,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罗荣桓逐渐学会了指挥战争,并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担任115师政治部主任和师长陈光率领队伍赴山东开辟革命根据地,一日,侦查员回来汇报说,日军马上要到某村了,罗荣桓听后立马说:“你们的情报有误,速再去侦察。”过会,侦查员回来报告,果然哪里没发现敌人。

战士们都很好奇,不知道他们的罗政委是怎么做到的,竟如此神通广大。罗荣桓虽没有外出侦察过。但是他却可以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报和老百姓的报告进行汇总分析。这使他的脑子里好像有一副活灵活现的敌情图。敌人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

但最能体现罗荣桓军事指挥上的造诣,还属他创造的“翻边战术:,在红军反”围剿“时期,毛泽东最常用的战术就是根据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破蒋军。罗荣桓发现这种战术很难适用于山东的抗日战场,因为这里的抗日根据地非常的狭小,缺乏纵深,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法,这就是”翻边战术“。按照此法,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不会部署在根据地腹地,而是部署在靠近敌人一路的根据地边沿,当日寇发动大规模扫荡时,我们不会再像此前“敌进我,诱敌深入”,而得“敌进我进”,因为此刻敌人正集结兵力进行扫荡,后方自然空袭,我们刚好利用此机会,顺着根据地边沿,“翻”到敌人后发发动进攻。

当然,“翻边战术”并非一蹴而产物,而是罗荣桓在山东根据地反复摸索,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直至1942年这一战法才被正式命名。

1942年初,罗荣桓运用“翻边战术”亲自指挥了海岭战役,取得大胜,战役结束时,八路军的前沿观察哨,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日军军官从碉堡中走出,一面竖起大拇指,一面叽里呱啦地说着日语以表示自己的钦佩,这名观察员不禁感慨道:“看来,鬼子知道我们翻边战术的厉害了。”

在这之后,“翻边战术'被广泛应用于山东革命根据地,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已经成为全军最大,实力最雄厚的革命根据地了。向北,可以为我军提供充分的支援。向南,是华中可靠的大后方,是我军可靠的兵源,物资根据地。

毛泽东说:“换了一个罗荣桓,整个山东就被盘活了,山东的局势活了,全国就活了。'在林彪率军挺进东北之前,山东的确是国共双方的关键地区所在。按此说法,罗荣桓就是在关键地区做成了关键事业。而在我军,像罗荣桓这样谦逊的革命工作者很多,像被毛泽东夸赞“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的徐海东大将就曾多次请辞自己的军衔,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也曾写信给毛泽东,说革命已然成功了,自己不要这个帅位也可以。正是有这么多优秀的,谦逊的前辈做出的贡献,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 这是领袖对叶剑英元帅的中肯评价。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北伐铁军“第四军”参谋长,曾经被广州革命政府授予中将军衔,在国共两党军中资历非常深厚。1927年入党,1928年赴苏联学习,1931年回到江西中央苏区。



尽管领导过广州起义,实际上自红军时代起,叶帅从未领兵打仗,而是一直担任参谋长的职务,党内称为“叶参座”。历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江西时期)、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陕北时期)、长征时期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第八路军参谋长、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抗日时期),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建国初期)。

叶帅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老一辈军事家。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前,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和“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发觉叶挺和贺龙所部有起义倾向,阴谋以开会为名,试图骗两位将军上庐山扣押以解除兵权,秘密党员叶剑英及时向叶、贺两位将军通报险情,贺龙第20军和叶挺的第11军24师等部队迅速开往南昌,保证了南昌起义的顺利举行;南昌起义爆发后,叶剑英又劝阻了张发奎部队对起义军的追击。

长征期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阴谋分裂红军,又是叶帅及时通报,从而使中革军委脱离险境,单独率领红1和红3军团北上,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

解放以后就不赘述了,居功阙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南昌起义   大渡河   解放战争   迫击炮   碉堡   军衔   参谋长   炮兵   大功   炮弹   我军   元帅   日军   红军   将军   部队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