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

斯大林敢于坚守莫斯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他对苏联政权和人民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不愿意放弃首都和国家的象征。

他看到了德军的疲惫和衰退,以及苏军的士气和增援,认为德军不可能长期占领莫斯科。

他受到了美国等盟国的支持和鼓励,以及苏联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他想要通过持久战消耗德军的力量,为后来的反攻创造条件。




斯大林其实心里也没底,德军的进展速度太吓人了,苏联的损失太惨重了。意志再怎么坚强的人,在这样的时刻都不可避免会出现人性的怯懦和自私。斯大林是一个有着赌徒心理和冒险精神的政治家,当年在察里津,斯大林就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防守反击击败了白军武装,成为他今后的政治资源。斯大林可能会惊慌失措,甚至也可能会有投降的念头,不过最终,斯大林还是决定固守莫斯科。

苏联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斯大林背后是整个布尔什维克党和不愿意做亡国奴的苏联人民。当然,还有苏联在二战前就已经建成的工业化体系。这一切,都成为了苏联能够抗住德军压力的本钱。

在德军到来前,斯大林已经指示党政机关和干群组织,在莫斯科建立起了稳固的防御工事。同时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军政中心,交通发达,利于全国物资集中。

还有,斯大林发现了军事奇才朱可夫,这是斯大林最大的底牌。而且,斯大林也认为坚守莫斯科好处很多,放弃莫斯科坏处很大。

尽管如此,在莫斯科会战的时候,斯大林还是做好了两手准备。其一是坚决抵抗德军的入侵,其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出莫斯科。

关于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在赫鲁晓夫做的《秘密报告》里也有提及,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滥用职权,长达13年不召开中央全会。在1941年10月,斯大林召集了全国的中央委员到莫斯科,“可是他们开会等了两天,还是没有等到,斯大林甚至不愿意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见面谈话。这一事实说明,在战争头几个月内斯大林灰心丧气到各种地步……”

(斯大林也做了莫斯科无法守住的预案)

德军虽然在二战初期战斗力爆棚,实力爆表,战绩也非常可观,可是一直没有发生过太大规模的阵地战。也就是说,德军没有打过硬仗,起码没有经历过莫斯科会战这样旷日持久的硬仗。

这与德军奉行的“闪电战”指导思想有关,德军整个战术体系、兵力配备,甚至于武器研发方向都是立足于快速击败敌方的理论基础上。这是德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最切合实际的建军思路。如果德国要是能够跟英国那样打得起拼资源、拼消耗的战争,也不至于1918年11月时在一个外国兵都没有出现在德国本土的情况下就选择了投降。

“闪电战”的最大的威力却是通过机动兵力的快速部署穿插,撕裂敌方重兵集团的整体当天,迂回到敌人后方,切断物资和补给路线,打掉敌方的战争持久力,并在心理上建立对敌方的绝对优势,从而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

所以,德国军队在苏联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大半年,歼灭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可是苏军的损失更多的是人员被俘虏,因为硬仗、恶仗刚刚开打,苏军的指挥官就发现后方的补给路线被切断了,从而军心不稳,很快防线就崩溃了。

德国人的推进速度在靠近莫斯科时,明显慢了很多,这说明虽然苏联红军仍然在撤退,可是抵抗越来越顽强。

斯大林在7月就已经大量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修筑了两道防线:维亚兹马防线、莫日艾斯克防线,总长度达到360多英里,挖出了300万立方米的泥土。苏联红军被严令不准后退一步,为的就是给莫斯科方向组织防线争取时间。

希特勒也在抢时间。

他深切地知道,德军在这么短的时间突入距离过远,让后方的补给线路成为了灾难。德军一直处于强大的作战效能中,也正因为如此,德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后方阵地和战略预备队。希特勒甚至都来不及给一线的德军士兵配发冬季军装,也没有给德军的军械准备防冻润滑油。当前线战事吃紧,希特勒搜集来的战略物资在送往前线的路上,却又遭遇了苏联的雨季。泥泞的道路,让德军的后勤崩溃了。

德军只好执行他们此前的预案,在冬季开始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结束莫斯科地区苏军的抵抗。

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希特勒发动了闪电战)

11月7日这一天,希特勒通过收音机听到了斯大林红场阅兵的演讲:“敌人并不像一些情报所宣扬的那样强大,魔鬼并不像画的那么可怕。谁能否认我们的红军不止一次地将德军打的惊慌失措?饥饿和贫穷在德国盛行。在长达四个半月的战争中,德国损失了四百五十万士兵,侵略者正在竭尽全力,毫无疑问他们不能长时间维持……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伟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

希特勒大为光火,拿起电话严令中央集团军的司令冯.博克元帅,要求他立刻出动轰炸机轰炸莫斯科阅兵现场。德军不敢怠慢,冒着风雪强行起飞了两个航空团,但是到了莫斯科上空时,却被朱可夫早就布置好的高炮部队和战斗机的猛烈阻击,25架轰炸机被击落,没有一架抵达阅兵现场。

斯大林在阅兵前,曾长时间考虑莫斯科的战守问题。在德军狂飙突进的严峻现实下,斯大林即便有钢铁一样的意志,也不敢十分笃定莫斯科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就能挡住德军的突进。所以,他早就命令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城内的重要目标,还建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用以德军占领之后开展抵抗运动。

因为德军攻占巴黎后,希特勒曾经饶有兴致地参观巴黎的美景,斯大林甚至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地铁、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布置了爆炸装置,在希特勒来游玩的时候炸死他。

因为莫斯科的精心布防,战后的苏联的历史学家曾经表示:“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的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暂且不用管他,实际上斯大林已经命令莫斯科的重要工业企业向乌拉尔山转移了,这是在保证莫斯科失陷以后,苏联依靠着西伯利亚作为腹地还能保持一战之力。甚至,斯大林心里究竟有没有和希特勒议和的打算也是不好说的。希特勒原定的计划里,也只是占领东欧地区,对于苏联的西伯利亚兴趣不大。这可能是希特勒受到了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学说的影响,只要占据了东欧,就能将影响力扩展到整个世界岛。因此,残存的苏联保有乌拉尔山以东作为德国的附属国存在,并不是不能接受。

(德国军队长驱直进苏联腹地)

让斯大林从专列上走下来,坚定守卫在莫斯科的决心的,来自朱可夫的保证。斯大林问:“莫斯科能守得住吗?”朱可夫说:“可以守住,不过需要给我全权指挥权。”斯大林这才留了下来,并且在朱可夫的支持下,坚决组织了红场阅兵。

红场阅兵向世界传达了重要的信息,苏联还没有屈服,还在战斗,斯大林这是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苏联军民被这样的危亡时刻激发了爱国情感,斯大林的反对者,也开始纷纷出谋划策。这其中,还包括流氓海外的末代沙俄帝国的王公,他们也捐献了不少财物用于抵抗德军侵略。苏联的国家凝聚力前所未有的强大!

(悲壮的苏联红场阅兵)

随后被德国折腾到只剩半条命的英国赶过来支援苏联,从本来就不宽裕的军费里还挤出了1000万英镑,以示心意。美国和英国都看的明白,如果任由希特勒统治了欧洲,那么英国和美国的安全就完全得不到保障。拿破仑时期的“大陆封锁”,差点让英国人破产,经济穷困到怀疑人生。

朱可夫利用莫斯科的交通枢纽的优势,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兵员和武器弹药,因此德军惊恐的发展,对面的苏军好像是打不完,越打越多,军队番号多的让德国的情报部门都统计不过来。

对莫斯科外围的德军完成最后一击的,还是朱可夫调来了驻防在西伯利亚的边防军。在德军和苏军都拼的精疲力尽的情况下,这数十万的生力军的加入,使得胜利的天平向苏联倾斜了。

苏联在整个莫斯科会战中投入的兵力在200多万,前期消耗已达70万人,此时算上生力军也只有120万人左右的兵力,而对面的德军士兵却有170万之众。不过,德军此时的境况可谓是凄惨无比。零下40度的低温,让德军的军械无法启动,德国军人以万为单位,成批成批的冻伤,失去了战斗力。其他的德军士兵只能围在一起,燃烧宝贵的汽油来取暖。

德军的高级将领看着军队这个惨状,纷纷给希特勒打报告,说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希特勒认为,如果现在撤退,因为后方没有设置防御纵深,也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很容易就会溃不成军,重蹈方面拿破仑的覆辙。于是,希特勒严令德军就地转入防御,不准后退一步,战斗到最后一人。

苏联红军在将德军驱逐出100到250公里后,斯大林认为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结果,苏联军队由于兵工厂都转到了乌拉尔山,而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而在前线,德军逐渐收缩阵地,兵力和物资变得更多,苏军逐渐遇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战争态势发生逆转,苏联军队损失惨重,最终放弃了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苏联的想法。

(苏联军队趁势发起反击)

苏德战场迎来了更加血腥的下半场。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才让斯大林拥有了敢于坚守莫斯科的底气。

客观地说,斯大林从一开始对坚守莫斯科并不那么肯定,而是随着战役的推进,信心越来越足。在德军兵临城下之际,克里姆林宫几百斤的秘密文件被销毁,部分苏联中央机关和所有外交使团,以及苏联一些国宝,还有大型的国防工厂开始撤离莫斯科。就连沙波什尼科夫领导的参谋部也要撤退,而只有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由总参谋人员组成的作战组坚守莫斯科。


苏联军民众志成城

国难思良将,在莫斯科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放下固执,重新启用在基辅战役中与之闹掰的朱可夫,让他出任苏军的西方面军司令。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在知人善任和知错能改上,斯大林可以甩开希特勒几条街。

在莫斯科危急的日子里,莫斯科全市市民众志成城,积极响应号召,仅用3天就组建了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和数百个反坦克班。另外还有45万人参加修筑军事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和少年,充分利用了有生力量。

据朱可夫说,25万名妇女和青少年在莫斯科周围修建战壕和反坦克护城河,在没有机械帮助的情况下搬运了将近300万立方米的泥土。莫斯科的工厂被匆忙地转变为战时服务的生产状态,汽车厂变成了冲锋枪的军械库,钟表厂变成了制造雷管的,巧克力工厂转向前线的食品生产,汽车修理站也在修理损坏的坦克和军用车辆。在苏联的动员下,莫斯科变成了全民皆兵的状态,至10月底,苏军以顽强防御将德军阻止在加里宁,纳拉河,图拉一线,德军没前进一公里都举步维艰。

而按照惯例,苏联为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的11月7日都会在红场举行阅兵仪式。在德军包围莫斯科之际,对于是否继续举行阅兵仪式,斯大林也吃不准。当时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由于苏军准备不足,被德军凌厉的闪击战攻势打了个措手不及,苏联空军几乎被摧毁。苏空军还未回血下,德军占据了空中优势。


对可能在举行阅兵式时遭到空袭的问题,一直没人敢打包票可以阻止德军的空袭。要知道当时德军距离红场才有几百公里。当斯大林问到朱可夫时,朱可夫保证在一周内德空军不会来到红场上空。这给斯大林吃了定心丸,而当时朱可夫也有赌的成分,不过由于其在苏军拥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大家都相信他能做到。于是当红场阅兵式如期举行时,大大鼓舞了苏军上下的士气,当时参与阅兵的士兵立刻一鼓作气就投入了战场。这让希特勒非常抓狂,训斥德军元帅包克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让苏军可以在德空军的机翼底下举行阅兵,给了苏军在士气上的触底反弹。尽管苏军处于劣势,但是由于气势处于上升期,让德军损失重大,红场阅兵的作用比苏军歼灭德军的冰冷数字还要大。

莫斯科的有利位置

苏联的工业中心和人口大多集中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辐射地带,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交通网四通八达,可以到达苏联重要的城市。莫斯科不仅是作为苏联的首都具有象征意义,一旦莫斯科失守,苏联的交通运输就会瘫痪,无法支撑起苏联战时兵员和物资运输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当时苏联在动员时宣称莫斯科的后面就是莫斯科,苏联已经退无可退,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不会连这点都看不到。


而守住莫斯科,苏军士兵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其交通网四面八方地赶来,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作用。根据战后统计,从包括远东地区运来的苏军兵员至少10万人以上,面对无法彻底消灭的苏军,德军也是相当纳闷,总会有打不完的苏军前仆后继地往莫斯科赶来。

而且作为工业中心的莫斯科,在其周围还有很多水坝用以供电和供水。当时在纳粹的初期进攻后,苏联已经把绝大多数人和物资都运往了大后方,对于地广人稀的苏联,让以水当兵成为了可能,通过炸掉水坝在保卫莫斯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水坝泄洪后主要是为了防止德军和重型军事装备越过伏尔加河和伊万科沃水库。于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后,苏军与1941年11月24日将伊斯特拉]水厂水库大坝炸毁。随后在1941年11月28日,大水从六个水库排入莫斯科附近的亚赫罗马河和塞斯特拉河。而且这些大水还导致莫斯科周围约30-40个村庄,甚至在当年莫斯科的严寒天气覆盖了厚厚的积雪,造成德军的推进缓慢。


而莫斯科尽管是苏联的工业和交通中心,但是其本身并不生产原材料。因此希特勒出于战争经济学的考量,才选择在兵临莫斯科城下之时,选择兵锋转向作为粮仓的乌克兰。也就是德军的打野捞物资的行动,让其推迟了对莫斯科的总攻,后来德军的进攻受挫后将德军拖入了莫斯科的寒冬,给了苏军喘息的机会。

莫斯科的严寒

拿破仑在远征俄国时最大的敌人不是俄军,而是其严寒的冬季。德军在莫斯科的严冬中也陷入了和拿破仑同样的命运,让德军不得不感叹上帝是站在莫斯科这边。1941年至1942年的欧洲冬天是20世纪最冷的冬天。

11月30日,冯·包克在给柏林的一份报告中声称莫斯科的气温为−45°C。德军第6装甲师指挥官埃哈德·劳斯将军在他的战争日记中记录了每日平均气温。它显示在12月4日至7日期间突然变冷:从−36到−38°C。


但是根据朱可夫的说法,莫斯科11月的冰冻天气仅停留在−7到−10°C。苏联官方气象部门的记录显示,在最低点,12月的最低温度达到了−28.8°C。造成这种气温差异可能是由于德军在莫斯科郊外的室外环境下进行测量的,但是这些数字表明了莫斯科还是处于极度寒冷的条件。

而在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后,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就非常顺畅,让德军觉得稳了,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可以拿下莫斯科。当时德国都已经开始制造接受莫斯科投降的礼服和白手套。而且当莫斯科的冬季到来之前,德国订制的300万棉服因为苏联的铁路规格和西欧的不一样,致使德军的棉衣无法及时送往前线。

德国军队在没有冬衣的情况下冻僵,据报道,德军中有超过13万例冻伤病例。而且在严寒使用武器前,必须清除每一个装载的炮弹上的冷冻油脂,车辆必须加热数小时才能使用。而且为了御寒,德军还用汽油生火取暖。这不仅提高了德军军事物资的消耗,德军在物资紧张时,只能靠杀马充饥,而且还削弱了德军的装甲部队的战斗力。

同样的寒冷天气也影响了苏军,但是由于他们在苏芬战争中吃到了苦头,因此苏军准备得更充分了。苏军准备了靴子和棉衣,苏军所以比德军的御寒措施要好,苏军相对于德军比较擅长在严寒中作战。轴心国对莫斯科的进攻在严寒中只能被迫停止,而且积雪融化后,让德军陷入了泥泞的道路中。海因茨·古德里安在日记中写道,“对莫斯科的进攻失败了。我们低估了敌人的力量,以及他的规模和气候。幸运的是,我在12月5日停止了我的部队进攻,否则灾难将不可避免。”


到10月下旬,德军疲惫不堪,只有三分之一的机动车辆仍在运作,步兵师的兵力只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严重的后勤问题阻碍了保暖衣物和其他冬季装备运送到前线。而在德军在1939年占领华沙之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没有重炮步兵支援的情况下向如此大的城市派遣坦克的前景似乎很危险。

虽然德军的进攻已经停止,但德国情报部门错误估计,苏军已经没有更多的储备,因此无法发动反攻。但是斯大林从西伯利亚和远东调派了18个师、1700辆坦克和1500多架飞机。到12月初,朱可夫和瓦西里夫斯基提出的进攻计划最终得到斯大林的批准,苏军已经积累了58个师的预备役,参加这次行动的苏联军队只有11万人,人数略多于德军。然而,在谨慎部署部队的情况下,在某些关键时刻达到了2:1的比例,成功将德军拖入了消耗战。

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前线开始了消除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的反攻。西南前线和西线第二天开始进攻。经过几天的缓慢进展,苏军于12月12日收复了索尔内奇诺戈尔斯克,12月15日夺回了克林。古德里安的军队仓促向维尼夫撤退,苏军的威胁也随之逐渐减弱。

12月8日,希特勒签署了他的第39号指示,命令国防军在整个前线采取防御姿态。德军无法在目前的阵地上组织一支坚固的防御工事,被迫撤退以巩固他们的防线。古德里安写道,同汉斯·施密特和沃尔夫拉姆·弗赖赫尔·冯·里希霍芬的讨论在同一天进行,两名指挥官都同意目前的前线不能被占领。哈尔德和冯·克鲁格最终同意在没有希特勒的批准。

12月20日,在会见德国高级军官时,希特勒取消了撤军计划,并命令士兵保卫每一片土地,“如果需要,用榴弹炮炮弹挖掘战壕。”古德里安提出抗议,指出寒冷造成的损失实际上大于战斗损失。

然而,希特勒坚持保卫现有的防线,古德里安于12月25日被解职,同时被解职的还有赫普纳将军和施特劳斯将军,他们分别是第4装甲车和第9军的指挥官。由于名义上的“健康原因”,希特勒的总司令沃尔特·冯·布劳奇奇也被正式解职。

与此同时,苏联在北方的进攻仍在继续。进攻解放了加里宁和苏联人于12月7日到达克林,占领了城外的德军装甲军总部。当加里宁前线向西推进时,克林周围出现了一个突出部。苏联前线指挥官伊万·科涅夫将军试图包围任何剩余的德国军队。朱可夫把更多的兵力转移到凸起的南端,帮助科涅夫困住第三装甲军。德国人及时撤军。虽然包围失败了,但打乱了德国的防御工事。第二次试图包抄中央陆军集团的北方部队,但在德军遭到强烈抵抗,而被迫停止,形成的突出部分,持续到1943年3月。在南部,进攻同样顺利,西南前线部队于1941年12月16日解救图拉。一个主要的成就是包围和摧毁了德国XXXV军团,保护了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军的南翼。

德国空军在12月下旬瘫痪。当时的天气记录为-42°C造成了后勤困难和技术上的困难,直到1942年1月。与此同时,德国空军几乎已经从莫斯科上空消失,而苏军,从准备得更好的基地开始运作,并受益于广阔的战略纵深,变得更加强大。1月4日,天空放晴。德国空军很快得到了加强,希特勒希望它能挽救局势。这是最后的努力,而且奏效了。不过德国的空军部队是为了帮助防止陆军集团中心的全面崩溃。尽管苏联尽了最大的努力,德国空军还是为陆军集团中心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贡献。12月17日至22日,德国空军摧毁了图拉周围的299辆汽车和23辆坦克,阻碍了苏军对德军的追击。


综上所述,斯大林利用莫斯科的地理优势,发起了人民战争,将德军拖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莫斯科的严寒不仅让德军损失惨重,尽管后来证明希特勒让德军坚守阵地让其避免了遭遇像拿破仑的溃败,但是希特勒与德军将领的分歧中弃用了多名名将而自毁长城,进而让德军无将可用的副作用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没有搞清楚一件事,莫斯科保卫战直到最后,莫斯科并没有被德军合围封锁。

莫斯科和后方的运输,基本保持通畅。

所以,莫斯科不仅仅可以使用列车将列宁遗体运出去,也撤退了不少官员和重要技术人员。

同时,超过一二百万的苏军援军,源源不断的从东面的西伯利亚和远东赶来,最终压垮了德军的攻势。


从战略角度考虑,斯大林应该撤到西伯利亚继续指挥,也应该这么做。

但斯大林作为一个年轻时代就敢去武装抢银行的人,肯定是不怎么怕死的。

他留在莫斯科,当然是为了保证军心和士气。

因为斯大林还在,苏军官兵才更有坚守的信心。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情况危急,斯大林大不了上火车撤退就是了。

就算没有了铁路,莫斯科周边的地域辽阔,环城公路就有100多公里,沿着任何一条公路都可以用汽车突围。

退一万步说,铁路公路都被切断。

当时德军还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而且当时战斗机基本没有什么夜间作战能力。

所以,莫斯科即便被德军团团包围了,斯大林只要在夜晚乘坐飞机逃走,也就没事了。



真正逃不掉的,主要是军事指挥官,将军们。因为将军们没有斯大林的命令,不得离开军队,擅自逃走,乘坐飞机撤退更是不可能。

就斯大林来说,他有些危险,但想要走的时候,随时可以成功突围。




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呢?现在的电视、电影以及宣传片里面把斯大林描写得非常正面。我们会感觉斯大林在一开始就有坚守莫斯科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并且从没有动摇过。其实历史有时候比电视和宣传片更加的精彩……

当年斯大林对坚守莫斯科心里也是有点没底的。据说,他在莫斯科的火车站来回晃悠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才决定坚守莫斯科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感觉到斯大林的犹豫、徘徊以及心里复杂的斗争过程。

其实早在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之前,苏联人已经转移了100万车皮的物资、莫斯科里的苏联高官们也是准备随时撤离的。没办法,当时德军进攻太猛、苏联损失过于惨重了,大家心里都没底。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莫斯科保卫战打响的时候德军到底有多猛呢?斯大林为什么最终还是决定坚守莫斯科呢?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人只用了5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兵临莫斯科城下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190个师合计550万军队以及无数的飞机、坦克、大炮,向苏联发起了突然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最激烈、最残酷、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惨重的战争打响了——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的苏联由于缺乏有效的战前准备,而且在战前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也不轻(集体化、大清洗),导致在苏德战争前期作战中是一溃千里、一败再败。

在开战的前面短短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纵深600公里。在第一天的战斗里,苏联空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苏联被俘士兵

苏联军队当时是成片成片、成建制成建制的被德军围歼。例如:基辅战役中,苏联就有高达66万军队被德军围歼。

在战争开打到九月份的时候,苏军损失高达28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轻武器损失400多万件、坦克和装甲车损失15000多辆、火炮7000多门、飞机7000架以上……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莫斯科会战。此时的德军推进速度依然很强悍,只用了一个月零10天的时间就兵临莫斯科城下了——1941年11月7日,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当年的红场阅兵

这时候的苏联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一是,搞了红场阅兵的意思是:与德军在莫斯科决战到底,绝不放弃莫斯科;

二是,苏联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

我认为当时的苏联应该是这样想的,即使万一莫斯科失手了的话,起码还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资源,往后还能继续与德国人周旋。按我们的话讲,苏联人当时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以上就是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当时的情况了。

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呢?

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莫斯科城里又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象了。当时莫斯科城里一片混乱,很多士兵相继投降;很多苏联官员携家带口的挤在火车站准备随时跑路;甚至莫斯科城里出现了打砸抢的情况。

我认为这也基本可以理解,历史上的一般事实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况。

但是不得不说,斯大林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他最终决定留了下来与德国人血战到底。

大家试想一下,此时莫斯科城里一片混乱,如果斯大林这个时候又“战略转移”了,那么莫斯科一定会被德国人兵不血刃地占领的。尽管斯大林在历史上的名声不算太好,但是决定坚守莫斯科也说明斯大林不愧有一位大国领导人的气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斯大林当时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呢?

原因一:不得不坚守,如果莫斯科失守的话,苏联有“亡国”的危险

斯大林当时比谁都明白莫斯科失守对苏联意味着什么。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其战略地位无比重要。

他是指挥苏联人抗击德国侵略的指挥中枢,如果德国占领了莫斯科,那就意味着德国在对苏联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了,这对苏联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另外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至今,苏联人一直都是在不断的溃败之中的。如果这时德国人再把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给占领了,苏联也就基本玩完了。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苏联士兵

如果德国在占领莫斯科之后,再扶持一个傀儡政权的话,苏联的日子还怎么过。这时的苏联已经无路可退了,就像当时一句名言说的那样:“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原因二:斯大林留在莫斯科是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斯大林当时在苏联的地位那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他不能走。斯大林清楚地知道:他留在莫斯科就是一面旗帜、不仅可以起到稳定军心、民心的作用,还可以对苏军的士气起到巨大的鼓舞。

这其实很好理解,斯大林当时是整个苏联的“精神象征”,如果斯大林自己先走了的话,对苏联抗击德国侵略、对斯大林自己的形象,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原因三:斯大林选择继续坚守莫斯科还是有底气的

当时斯大林之所以留在莫斯科也不完全是盲目之举,在德国进攻莫斯科之前,苏联人还是做了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的。

挖防御工事的苏联人民

苏军利用德国在斯摩棱斯克停留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在莫斯科以西宽达750公里正面、300多公里的纵深里,构筑了三道防线和九道防御阵地。这样就形成了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体系。

当时莫斯科城里也建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还组织了20只契卡战斗小组来守卫莫斯科的关键地域,例如:克里姆林宫等等。

除此以外苏联还在莫斯科集结了125人的军队,拥有坦克上千辆、火炮7600门以上、飞机也有700架以上,这样可以看出苏联守卫莫斯科的兵力和实力并不差。

总之一句话,斯大林最终选择坚守莫斯科还是有些底气所在的。

以上就是我认为斯大林坚守莫斯科的主要理由和事实依据了,主要原因还是:莫斯科太重要了不得不坚守、不坚守莫斯科会对斯大林形象造成巨大的损害、莫斯科当时还是有一战的实力的。

德国从1941年11月份开始进攻莫斯科,苏联人在坚守了大约一个月之后开始反击,莫斯科保卫战最终以苏联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一战之后,德国人的进攻势头被迫减慢了下来,后面就是苏德相持对战阶段了。

后面的事情就不想多说了,苏联严寒的天气又到了……

日本又空袭了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了,往后苏联拿到了美国人给的天量的物资援助,开始发起了对德国人的反击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斯大林   莫斯科   西伯利亚   希特勒   苏联   红场   德国   战时   德军   兵力   德国人   空军   前线   军队   损失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