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谁的影响最大?

无可无不可,儒家的核心价值。

无为无不为,道家的核心价值。

无变无不变,法家的核心价值。

谁的影响最大?

明面实操上,法家影响最大。

明面务虚上,儒家影响最大。

底层虚实上,道家影响最大。

三家的核心,一言以蔽之:中。

儒家中庸,道家中道,法家中律。

儒家中庸,把大仁和不仁中和起来,打成一片,无可无不可。

道家中道,把大为和无为中和起来,融为一体,无为无不为。

法家中律,把变法和守法中和起来,贯通为一,无变无不变。

遇上大事小事,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可以左,还是可以右?可以快还是可以慢?人生、国事,裁决不易,左右为难。孔子就说——有人可以,有人不可以。我呢,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一个字:中。

翻开《论语》,孔子说——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shào)连。子曰:“不降(jiàng)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欤!”谓“柳下惠少连,降(jiàng)志辱身矣。言中(zhòng)伦,行中(zhòng)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zhòng)清,废中(zhòng)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试译:遗民隐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志向,不辱没自身,是伯夷、叔齐的优点。”说 “柳下惠、少连降低了志向,辱没了自己。不过说话合乎人伦,做事合乎情理,也就是这个样子”。说 “虞仲、夷逸隐居起来,放胆说话,一身清白,不做官也是一种权变”。“我和他们都不同,我没有什么可以,没有什么不可以。”

孔子还有名言——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试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事、物,没有一定可以的,没有一定不可以的,最终都要拿义为准绳才能定夺。”

试注:适,有前往、适合、适当、归向、满意、顺心等意思。莫,这里恰好跟适相对。义是仁义、正义、合宜。义之与比,等于“义与之比”。比,是衡量,比较。

体会:藕益大师说,“义之与比”,正是“时措之宜”的意思。时措之宜是《礼记·中庸》里的话,指做事情得天时,适逢其时。藕益大师说,要做到适合时宜,得从格物、慎独做起,也就是《礼记·大学》《礼记·中庸》的修道功夫。有道才知道“义”在哪里。不然的话,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仁义、正义,主观地用自己认为的仁义正义去衡量,恰好就是有适、有莫,有个人的好恶在里头。我去比义,难免主观性,还是有适、有莫,最后反而为义所用,不得自在。义来比我,才是无适无莫的境界。

所以孟子盛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圣人里面最与时俱进的,就是孔子。善于坚守,善于变化。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

孟子的原话是这样——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

试译——

孟子说:魏国的杨朱执著于为我,即便拔一根毫毛有利于天下,他也不干。宋国的墨子执著于兼爱,即便自己磨秃了头顶、走崴了脚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他也干。鲁国的子莫则执著于中道。执著于中道,其毛病和杨朱、墨子是近似的。因为执著走中道,不能权衡变通,就跟走一个极端差不多,也是执著一端,不过是执著中端罢了。我们反对执著一端,就是因为这是贼道——强盗之道,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走一个;也等于抢回了自家兄弟一人,却杀害了人家骨肉一百。

道家的中道,法家的中律,这里就不细说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所谓“百家”只是概数。百家之名始于《庄子》中的“百家往而不返”之语,下面我们就谈谈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他们各自的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我查了一下,:价值观是基于人类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和判断或选择,也就是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的价值和作用。

一,儒家

儒家的价值观是积极进取,学而优则仕,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但是他正式安下心来授徒,哪是60岁后的事了。在这之前孔子一直想把自己的思想理论用之于实践,因此,他一直有强烈的做官愿望,始终想从政。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终于有了机会先后在三个国家做过官,鲁,卫,陈三国,做过做大的官是鲁国的大司寇。全部加起来,孔子做官的时间共14年,看来,他做官的时间少,碰钉子的时间长。即使做了官,他做官的三个目的:实施政治蓝图;实践学术主张;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也没达到。更多的时候,是失望地离开(易中天先生语)。最后没办法,只好去教书。孔子做官没有成功,但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信条,一直影响着从皇帝到读书人到下层百姓。从“克己复礼为仁”,到君臣,父子,仁义忠孝,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孟子的浩然正气,到立德,立功,立言,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学而优则仕。不管是汉代选拔官员的察举制,还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把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士人举子毕其一生想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名青史。

二,道家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完善自我,带动和谐社会。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主张“道法自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道之自然无为,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返璞归真,要求“致虚报,守静笃”,排除杂念私见,保持虚静清净的心态。在道德思想教育上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应以自然无为为道德规范,故而理想品德是上德若谷,含德之后,比于赤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思想是对强梁世界的一种反应,是对人类社会在混乱时的自解自慰的心理状态,以柔能克刚的辩证思想,他主张不作为就是有作为,自然演进就是规律表面看老子不关心国家大事,像一种隐士的处事观念,实际上老子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国家大事。只不过与儒家的入世观点不同。老子认为在天下礼崩乐坏的现实下,爱护天下,首先爱护自己,要想拯救天下,先要拯救自己。这个社会也就会被拯救,“天下治矣”。通过个人的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以出世为名,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治理国家,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三,法家

法家的核心价值观,以生命为代价,以权,势,术为武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法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现在不如过去,所以必须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因此他给国家治理献的药方是“仁爱”。道家思想是逃避的,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跟人竞争,奉行清静无为,无为无不为,道家献给治理国家的药方是“无为”。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地实行法治(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法制),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使国家强大。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当上霸主,因此,法家献给国家严格说来是献给君主的药方是“杀人的刀”,刀出鞘,要见血,不杀别人,就杀自己(易中天先生语)而这把刀的名称就叫“势,术,法。韩非就是势,术,法的集大成者。所谓法家就是以势,术,法来治国的学派。”势“就是”权势“,由地位和权力形成的力量;”术“,”权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法“,就是规章制度,其实就是国家机器。法家的刀有两个特点,一是这把刀只为君王服务,二是这把刀对百姓严酷。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申不害,李斯。而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法家坚定自己的治国理念,积极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客观的说,在当时诸子百家的各种治国学说中,只有法家在治理国家中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由于法家治理国家的严酷性,使得法家献给国君的这把刀,在使国家称霸的同时,也杀了自己。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韩非死于自己的法家学说。虽然他们死了,但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为以后的历朝历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在治理国家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儒家,道家,法家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最大。







清·刘一明《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由上可知,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的“中”,作为笛卡尔十字坐标原点、源点、中点的“中”,至少已经成为儒释道三家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古人论“中”,常以中庸之道强调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乃至“执两用中”为思想核心。今人则比较熟悉的相关概念有凡事适当、适度、适宜、适中、适合或合适,以及差不离儿、八九不离十等俗语。

严格地讲,如果我们一定要追究,导致人类社会“第一果”产生的“第一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由于“中”或者不“中”所致!(盖出于适当不适当,适度不适度,适中不适中等涉“中”原因。)

最后,讲到法家,它与儒释道三教不在一个层次。或者说,法家的社会影响力还不足以与儒释道相提并论。在此从略。

至于儒释道三家谁的影响最大,看一看入世过着平凡小日子的芸芸众生(老百姓),应该就一目了然了。

希望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




好玩的国学喜欢用最朴素明白的语言讲哲学。相信这篇文章会帮助您了解中国的儒家、道家和法家哲学,特别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通俗地说,所谓价值观就是人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并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践行,也就是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必然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通俗地说,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秩序。儒家告诉我们要听话,要守住礼制的底线,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生是要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的,这种价值就是爱国爱家爱社会,人生的价值是在积极进取中才能实现的。那么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给了我们答案。叔孙豹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三不朽的命题体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三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人世,不是寄托于宗教的彼岸世界,而是落实在现实的人间世界;二是中国哲学追求个人对群体的贡献,叫群己之道,三这是儒家价值观的源头。

在人生三不朽价值观的指引下,儒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者爱人。首先是仁者爱人。这个思想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来的。仁的核心是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就是有差别的爱人,他要求我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去爱别人,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兄弟、朋友等。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更是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同时也是推行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这个观点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既然仁者爱人,那么国君就应该把这种爱人之心推恩于老百姓,建立一个仁政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王道的世界。

第二,儒家强调人要尽责,要遵守大道。这个大道就是义。而义就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你不去爱人是不仁,应该去做的事情,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不去做,这叫做不义。人活着的责任就是彰显和发扬大道。这一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更加清楚,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古代的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曾子交给知识分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使命,就是弘扬大道,死而后已。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

第三,要遵守礼。这是从义中引申出来的。儒家认为社会的秩序就是礼,而礼体现了上下尊卑的精神。所以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强调人的五伦。这就是把人固定在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藩篱的范围之中。

其他的智慧、诚信、积极进取、修身养德等,都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实现途径。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道家是中国哲学舞台上的另外一位主角。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是端坐着孔子,他告诉我们人生要努力,否则这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哪怕是知道有些事情干不成,还是要努力,这就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当然,中国人的内心更深处,还有老子的一席之地。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是完全不同气质的两个人。当年孔子去向老子学习,老子就严厉批评了孔子,说你搞的那些仁义啊礼制啊,都没有意义,都是前人说烂了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和自然一样,都遵循着大道而运行,既然如此,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是傻子。由此,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来,道的运行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是的样子,绝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驱使和强迫,事物就会在运动中完全实现自己的本性,此即“无不为”。以此自处,就可以实现庄子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达到的“逍遥”自在的“无待”之境;以此处世,则可以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之境。也就是说,遵从“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既可以使自己的本性获得充分的实现,也可以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道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庄子的哲学中,万物都是一样的,包括生与死也是一样的。因此,庄子将死亡看成是回归到生命的本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敲锣打鼓的庆祝,他的朋友惠施指责他,而庄子说,她最初也是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的,后来才衍变成了有气、有形体、有生命的,如今又变化回没有生命的(死亡),这和春夏秋冬运行规律是一样的。她现在安静地寝卧于天地之间,而我在这里嗷嗷地哭,这是我不明白天命、不够通达,因此停止了哭泣。既然人间的功名富贵如粪土,既然万物齐一生与死都一个样,用现在的话说一切都没有意义,因此庄子主张无用。庄子说一棵大树,长得好早就被砍伐了,长得不好没有用,反到可以保全性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家特别是庄子的价值观是顺应自然全身保命。

在道家的哲学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代表的人物杨朱,曾经被孟子痛骂的人。杨朱是中国哲学中极端的自私自利型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同时他主张人生就是要享乐,“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同儒家的三不朽价值观完全相反,杨朱认为人死了就是一堆白骨,追求不朽毫无意义。“生则尧舜,死为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因此,在杨朱一派的价值观中,就是保全性命,享乐人生。就是来啊,来快活啊的价值观!

法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法治。上文我们说过,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基础上的,特别是对人性善恶的界定上面的。也就是说,要是你认为人性是善的,那么我们就要努力为善,否则就对不起我们内心的善性。要是你认为人性的恶的,那也不要悲观,也不能放任不管,要设计出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制止人性的恶。所以法家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说儒家的价值观是现实的,道家是超越的,而法家就是功利的。所谓功利,就是看一件事情在做之前,他是否有用,对社会有好处,那就去做,否则就不去做。所有看起来虚头巴脑大而无用的东西,都在被摒弃之列。那么什么东西你看不见但是又在实实在在的起作用?当然是法制了,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国家的行为,特别是能对君主集权维护君主的权利起作用。所以法家就用严刑峻法去统治人民。建立在这个价值观的基础上,法家在人生价值观上特别强调诚信,因为诚信与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如果说儒家和道家,对于利益有些看不起的话,那么法家绝对重视利益。儒家觉得你老是看重财富,搞得和守财奴一样,这样境界不高,一切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要以义为上,所以孟子说在鱼和熊掌之间,在利益和大义面前,要舍生取义。道家强调清心寡欲,对利益更是看不上了。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说财富是人的祸害,是枷锁。而法家就高度重视利益,他们是重度的功利主义者。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李斯等,都强调要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家的功利思想。

在中国哲学的舞台上,其实主角并非是儒家一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思想都占据过主流。不过,从中国历史长河的进程来看,还是儒家思想是主流。所以儒家的影响大一些。但实际上,任何的统治者都不会死守一种治国理政的学说,儒家、道家和法家都是在或明或暗中起作用的。对于这一点,历代学者看得很清楚,这叫做明儒暗法。




儒家的核心观点:还天下一个有礼的社会。

道家的核心观点:顺势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法家的核心观点:基于国君力量之下打造一个有序的社会。

王阳明曾经说过儒释道最终是一样的,为什么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不是为自己发展,为自己之私利,而是为天下,还天下万民一个有序,安宁之社会。

只不过每一派走的路是不一样的。

儒家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理念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播达成一种公约数,儒家强调教化,比如孔子还特意留下一张自己成长足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目的自然是告诉后人,这是人生之路,你可以参考。

儒家追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理念。不过这个理念已经被后世儒家念歪了。儒家的确追求“同”,但这个同是基于个性和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同。比如孔子曾经说过承认华夏之文化即诸夏,不承认即蛮夷,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最大体现。

这句话到后世被念歪了,《左传》中的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了主流。这句话追求的是相同,而不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不是天下都一样,如果天下都一样,那整个天下不是成了一个工厂,大家都是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不是将整个天下工蚁化,工蜂化?

为什么会被念歪了,这里主要是受法家的侵袭。

法家追求的是法的公正,但法的公正怎么落到老百姓这里,参考商鞅的做法,凡不接受或者议论法的全部迁到边境或者处以刑罚。谁都不例外,因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不过两个人例外,一个是国家之储,还有一个是国君。

法是强制让人接受,而且有公权力进行保障。古代的公权力来自谁?国君。

法的目标是将老百姓打造成人人都守法,然后整个天下就有序了。这里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三皇五帝之法到秦国肯定不合适了,所以就需要不断变法。社会越发展,法的条文就越多,对人的限制是越大,最终会演变为苛法。

为什么《史记》会出现天下苦秦久矣,也就是秦法到秦二世之时,越来越苛刻,老百姓连动也不敢动,动即犯法。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受到欢迎。

当法对老百姓越来越苛刻之时,实际上就是将老百姓往打造一个模子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小人同而不和。秦二世时期,看上去人人都守法这就是同,实际上他们心中苦秦法,这就是不和。

为什么朝代几百年就会灭,主要也是因为帝制之后,法成了根本手段,而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越来越多,对老百姓的束缚也越重,最后由维护社会秩序变成帝王对百姓的控制和压榨。如果遇到王朝有一个昏君,那法的条文就会增加很多,如果遇到几个那估计就差不多可以玩完了。减法的难度远高于增法。

在怎么对待老百姓的态度上儒家和法家起了很严重的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法家会处处针对儒家,甚至将儒家定为五种害虫之一,李斯为什么会推动秦始皇焚书,相信诸位能找到结论。

孔孟之道到了汉代就变异了,因为儒家也已经将前提降格到“基于国君力量之下打造一个有序的社会”。从原来为天地立心到后来将君主视为天就是最大的变法,虽然看上去没问题,本质已经起变化。儒与法是越来越接近,只不过此时的儒是柔性的法,而法则是刚性的法。在此之后,儒法不再相争而是整合,儒法结合最后生出一个怪胎:那就是汉宣帝所说的“王霸之道”。

这种所谓的“王霸之道”却被后世津津乐道,这种完全背离儒法最初想法的玩艺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为自己谋得私利。

以道家治理天下做得最好的是汉文帝,在此之后,道家治理天下就退出舞台。

道家是承认整个世界从来就是有序的,这一点与儒法是不同的,儒、法不认为当下世界是有序的。

道家因为承认当下是有序的,自然不会对当下作出改变,顺而助之。比如张良助刘邦。

张良本来是希望借助刘邦的力量复兴韩国,但最终他放弃这个观念,当他听到刘邦听从郦食其建议,封六国后人为王以缓解项羽对自己的冲击之时。

理论上郦食其的建议对张良是有利的,因为可以为韩国复兴提供基础。实际上张良劝阻了刘邦。

站在普通人的观点去看张良会不舒服,因为他背叛了母国——韩国。他并没有站在韩国的观点去看问题,而是站在天下看问题。功成之后,张良就半隐退了。

这就是顺势。

儒、法、道、释、墨,他们的心是一样的,也就是最终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对当下世界的认知的分歧决定了他们的行动准则。没有好坏之分。

为什么后来有好坏了呢?因为人心和私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儒家   法家   道家   国君   孟子   孔子   庄子   价值观   老子   核心   自然   思想   价值   核心价值观   人生   社会   国家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