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投标,为什么都要找陪标单位?

一.陪标的主要行为


1.发标方主导型

第一类是发标方主导型的,如政府早就看中了一家投资商,甚至早就签订投资协议了,为了体现“三公”,还得冠冕堂皇地搞个招标会,这时候,就需要动用陪标技术了,万一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政府会用“由于技术性问题”等托辞来暂时中止混乱游戏。又如开发商引入建筑商,基本上都是内定的,但是各地政府都定了“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都要公开招标”的制度,一般是例行公事地从陪标库里找几家来参演一下就可以了,而且不用报酬,因为以后也会用得着别人的时候;


2.投标方主导型

第二类是投标方主导型的,为了抬高标底或垄断局面,投标人会事先串通一家或数家陪标者集体参与;


3.承办方主导型

第三类是承办方主导型的,如一般土地拍卖必须要求三家以上的开发商参加,承办的拍卖行如果预感到人气不足,必须及早下手收买陪标者,否则,拍卖会搞不成,拍卖佣金就泡汤了。其实,陪标只是招标过程中的灰色行为之一,串标、卖标、买标、弃标、泄标等不一而足。


二.为什么都要找陪标单位?


其实陪标不光是为了凑数啊,他们还有其他的目的。


那第一个目的呢,就是为了凑数,那正常的项目招标呢,有效的投标人数不足三家就会导致流标,那也就是说你必须得凑够三家去投标才行,所以大部分的项目呢,陪标就是为了凑数,形成有效的竞争。


第二个目的呢,是为了拉价格,政采的低价优先和工程的中间价法,他们的作用不太一样,政采的项目呢,是低价优先法,也就是说最低价就是基准价,那陪标报价的作用呢,就是拉低方差。


举一个简单但是很极端的例子,就是这个项目预算是500万,那如果说陪标直接报了100万,那就是最低的基准价,那这个时候呢,我报480万,竞争对手报450万,虽然说差距有30万,但是报价得分呢,差的很少,甚至可能连一分都不够,那这种报价的作用呢,就是想让中标的报高价,并且报价的得分还不能低,如果是平均价为基准价的项目呢,那就是为了算基准价,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就是你开标前,掌控的投标人的报价越多,那开标前的时候呢,这个基准价你算的就越准。


第三个目的呢,就是增加概率,抽签中标的项目多去一家就多一个中标的机会,这个跟买彩票多买几注差不多,竞争激烈的项目,第一家没中标,或者说中标了被人质疑,那还有第二家能够补上,甚至前三名都是一起的,这样的话就更保险。

关注 我为您分享更多招投标资讯及干货知识!

海量招投标方案、范文模板,欢迎点击下方查看。




我来苏红说我的个人观点,非喜u勿喷哈。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的确不是所有项目都存在陪标和围标的情况, 不过这种情况确实也不少。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大多数陪标围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项目其实已经谈好给谁做了,但是由于各种规定又不得不走一下招标流程,又规定投标单位不得少于三家,其他单位知道大概情况或者觉得自己没戏就不来搅合,为了保证能顺利开标,业主或者投标单位自己就会找两家单位来陪标。

另一类是项目确实没有绝对定下来给谁做,或者部分投标人还是想积极拼一把,而根据评标方法,采取围标有利于得高分,比如,越接近平均报价得分就越高,那己方能控制多家的报价,就相对有利。

最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行业竞争激烈,逼得很多公司不得不绞尽脑汁来拿项目。




围标、串标、陪标现象是指投标人在参与投标前相互串通,商定投标策略的行为,通常是暗中预定项目中标人和陪标人,在相互串通的基础上制定投标文件,并在报价与提供相关资料中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非法中标之目的。

找陪标单位的原因:

1、利益驱动

围标、串标、陪标的背后是参与招投标活动的“三方主体”受利益驱动而采取的不当行为。从投标人角度分析,通过围标、串标、陪标可获得比正常投标更大的利润,即便是预付一些“公关费用”也相当合算。因此,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拉拢招标人及工作人员,设法“打通”关节,掌握投标人数量和名称,私下与投标人串通,通过约定部分投标人放弃中标或者协商投标报价等方法,约定意向中标人;还可以通过借用一些企业的资质,集中在某一区间内报价或呈规律性报价,或者私下约定部分投标人相互拉低或者抬高投标报价,进而以提高投标报价在评分中的权重来控制和影响评标基准价从而提高中标概率。

从招标人角度分析,他们也想与曾经合作过的投标人建立联系,彼此了解,在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开展业务,“事”会更好办,因此,容易对“特定”投标人产生倾向性,对围标、串标、陪标现象视而不见。

从招标代理机构角度分析,如果能使招标方“意中人”中标,就能够奠定长期合作的基础,可以承揽更多的业务,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满足招标人的需求,如果招标人再以特定的方式向其“授意”,代理机构会更加上心,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且竭力掩饰围标、串标、陪标行为。

由此看来,“三方主体”为了各自既得利益而达成默契,不约而同地为围标、串标、陪标开了“绿灯”。

2、招标不严谨

招标的科学性、严谨性不足,人为因素过大以及投标成本偏高等因素给围标、串标、陪标提供了可乘之机。现实中投标单位十分重视与招标方搞好关系,人际关系的潜在影响一方面增加了投标方的成本投入,使部分没关系的潜在投标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易于滋生围标、串标、陪标现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正规的招投标是不允许围标的。但通过参与不可能中的标来和客户建立关系还是有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发标   单位   目的   项目   低价   标的   概率   人际关系   严谨   得分   主导   角度   现象   作用   政府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