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是谁建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西安大雁塔是由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玄奘建造的。玄奘是一位印度佛教大师,他前往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和佛教文化的知识。为了储存这些佛经,他在唐朝长安(今西安)建造了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杰作之一,展示了唐代的工艺水平和建筑风格。其独特的木结构和塔身设计是当时中国建筑的重要突破。

其次,大雁塔承载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使命。玄奘带回的佛经被储存在塔内,供人研读和学习。这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于大雁塔与大慈恩寺的关系,大雁塔实际上是大慈恩寺的塔楼。大慈恩寺是玄奘在唐朝时兴建的一座大型寺庙,而大雁塔则是寺庙内用来保管佛经的塔楼。这两者相辅相成,大雁塔作为大慈恩寺的一部分,起到了储存和保护佛教文献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西安大雁塔是由玄奘建造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佛教文献保护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大雁塔与大慈恩寺紧密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塔楼,共同见证了佛教的发展和传承。




秦川八百里,自古帝王州,屈指数长安。梦回长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如今的长安,它叫西安。连接长安和西安之间的,是浩瀚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而其中的一院寺,一个和尚,一个传奇,一座塔,造就了今天西安的象征和标志。这座塔就是西安市徽上那座巍峨古塔---大雁塔。

大雁塔的诞生,和佛教密不可分。陕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浓厚的佛学氛围。在世界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两大体系中,陕西关中地区是北传佛教的翻译传播中心。位于关中的长安也就成了佛教在中国内地的最早传播地,也是中国佛教开始快速推进发展的发源地。自从后秦时期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大寺(今西安草堂寺)创立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以来,长安迅速发展为中国佛教最大的译经重镇。那些至今依然盛行的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法华经》等,均出自长安。

在关中浓厚的佛学氛围下,北魏道武帝时期,一座新的寺院在长安城南诞生,这就是净觉寺。然而在长安众多的寺院之中,净觉寺寂寂无名。到了隋文帝时期,净觉寺也只剩了一堆遗迹。笃信佛教的隋文帝便在净觉寺故址上修建了无漏寺。隋唐时期,寺因僧显,如果某寺有僧参与奉送舍利,本身即彰显出该寺的地位。位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前身)晋昌坊的无漏寺,其规模虽占半坊之地,但寺中只有一人参与奉送舍利,可见无漏寺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到了唐武德初年,无漏寺被废。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己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驾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十一岁的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在征得父亲唐太宗的同意之后,下令在长安城内的旧废寺院之中,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按照太子李治的要求,最后选址在北魏的净觉寺,后来隋代的无漏寺旧址营建新寺。

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之后,营造新寺的官员最终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的建造方案。按照设计,新的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新寺建成之后,奉唐太宗李世民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与此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

建成后的大慈恩寺,虽然不能和当时长安城中的大庄严寺相媲美,但作为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还是有着宏大的规模和显赫的地位。这样的一座寺院,势必需要一位与之相匹配的高僧大德前来驻锡,刚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成为不二的人选。

玄奘法师求法归来后, 原本是想去嵩山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让其留在京都长安,以便日后经常见面交流。于是安排玄奘法师去了长安城南的弘福寺充上座,住持寺务,翻译佛经。同时唐太宗也希望玄奘法师能把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以扬大唐之国威。弘福寺作为皇家寺院,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追思其母窦太后而修建。玄奘在宏福寺一边翻译佛经,一边口述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徒弟辩机记录整理出了一部世界不朽名著《大唐西域记》。

大慈恩寺的落成,也算圆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父子对长孙皇后追思的愿望,让玄奘法师来主持寺务再合适不过。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二月,唐太宗为玄奘法师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玄奘法师成了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

玄奘法师从天竺请回了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佛经梵文原典657部。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多罗树叶代之。玄奘法师取回的这些佛经均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种贝树叶子在干燥之后,容易发生失火现象。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唐永徽三年公元(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为由上书朝廷,希望在大慈恩寺正门外建造一座30丈的石塔用来保存这些佛教珍宝。唐高宗李治以用石造塔工程大,难以速成,又不愿玄奘法师辛劳为由,拒绝玄奘法师的要求,只是恩准在大慈恩寺西院建一座五层砖塔。

在玄奘法师的亲自督造下,历时两年,五层砖塔最终建成。这座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大觉塔)而建。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中心皆存舍利;塔最上层以石为室,内藏有佛经和佛像;塔最下层南外壁有两座石碑,左边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侧为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所撰写《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皆由褚遂良所书写。

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之后被改称为了“雁塔”。 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命名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大雁塔最初形状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如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还有一种说法是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遇到绝境,幸而飞来大雁引路,才得以脱险。以上两种说法,也许都和大慈恩寺的“雁塔”命名有关。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其外观形似大慈恩寺的雁塔又小于雁塔,为了区分两座佛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荐福寺的佛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至此,唐长安城内形成了西南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双木塔,东南大慈恩寺和荐福寺双砖塔的地标格局。

大雁塔最初的印度风格样式并没有让长安城的百姓感到多少愉悦,反而觉得这样外来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突兀。于是唐高宗李治下令对大雁塔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在经历了之后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后,由于大雁塔是砖面土心结构,砖缝中草木丛生,最终导致塔身损毁。

唐长安年间(公元701—公元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关于这次修建大雁塔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在原塔的基础上,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十层;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拆掉原塔,在原址上依东夏刹表旧式”重新建造七层青砖塔,高三百尺。到了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公元779年),被改建为了十层。无论那种说法,最终大雁塔由九层增至十层是事实。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从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公元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然而到了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李德裕出任宰相。以门荫入仕的李德裕对进士题名的“浮薄”习气极为厌恶,便上奏请求取消旧制,于是大雁塔以前题名的进士字迹全被刮去。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雁塔题名才恢复如故。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八千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大雁塔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唐朝末年, 大雁塔惨遭兵燹,从十层变为七层。五代时期的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修缮。从此,大雁塔保留了七层的格局。

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关中地区已经失去往日的地位。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历遭兵燹战火,已经残垣断壁。但是作为佛教重地的大慈恩寺香火依旧,大雁塔游人如织。然而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两场大火,使得大雁塔从此衰败,很少有人再去,大雁塔在宋代基本上已经荒废。

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元军拖雷部攻破凤翔,金哀宗命令放弃京兆(今西安),军民全部内迁河南。在这次战火中,昔日占长安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翻经院)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被彻底焚毁,只剩下一座破败的大雁塔。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慈恩寺,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今天的大慈恩寺是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唐大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明朝时期,关中地区发生了几次大的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当时大慈恩寺所在的咸宁县组织对大雁塔进行第五次维修,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重新修缮塔内楼梯,在唐末剩余七层的塔体外则完整地包砌36至60厘米的砖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虽然后世的清代、民国以及近代对大雁塔也进行过修缮,但是整体没有大的改观。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外观是明代修缮的大雁塔。

在关中的佛教古刹中,法门寺是因塔而建寺,而大雁塔则是因寺而建塔。古塔的地下一般都建有地宫,当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的文物轰动世界,而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当年玄奘法师西去求法带回的佛教珍宝就藏在大雁塔下的地宫之中。

玄奘法师为了存放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在修建大雁塔时,这些舍利都安放在塔中。武则天在改造大雁塔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今天大雁塔中所供奉的舍利为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弥补了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大雁塔第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大慈恩寺的唐代遗存唯有大雁塔以及玄奘法师当年亲手竖立于塔前的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由褚遂良手书,于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大雁塔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

今天,大唐王朝早已烟消云散,盛世的荣光留给后人一座城;西天求经早已家喻户晓,大德的高僧为后世留下一座塔。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正像天安门之于北京,六和塔之于杭州,五层楼之于广州。西安的美,美在它是古都,有钟楼,有城墙,有大雁塔。在那任何一块砖瓦中,都能找寻到历史,耳边也回响着诗歌的名句。让人感到厚重。




“大雁塔”,系雁塔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旧有雁塔两处。

大雁塔,在慈恩寺,唐.高宗永徽四年建,僧玄奘以藏凡本佛经。初仅五层,於武后(武曌)长安年中倒塌,后寻重建增为十层。今塔七层。

该塔,初名慈恩寺塔。又以佛教故事有菩萨化身为雁舍布施故事,称为大雁塔。圣教序碑又在此塔下,即唐代进士题名处。

解放后,大雁塔与另建于中宗景龙年间荐福寺的小雁塔,俱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又是什么关系呢?

慈恩寺,乃古迹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宋时以毁,仅存雁塔。今寺为近代所建,在陕西西安市南郊。

唐.贞观二十二年李治(高宗)为太子时,就隋.无漏(佛教称烦恼为漏。无漏,谓以真智消除烦恼。)寺旧址为母后长孙氏建立,故名慈恩寺。

唐玄奘自印度学佛归国,曾住该寺翻经院,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近八年之久,並倡议在寺旁建塔,用以收藏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像。

全盛时寺有十余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中宗)神龙以来,进士登科,皇帝赐宴曲江上,题名雁塔。

唐代诗人杜甫、岑参、白居易等,均有慈恩寺咏怀诗篇。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标性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高度。它原是为玄奘法师而建,用于收藏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佛像和舍利。

大雁塔始建于唐帝国最兴盛的时期。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24岁,初登帝位、意气风发。这一年,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遣使入贡;全国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了380万户;入宫刚一年多的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

玄奘法师回国从事经书翻译工作已经7年。为了能妥善保管好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的经像舍利,他上书皇帝,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仿火难”为由,恳请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石塔,并附上了图表。在玄奘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浮屠量高三十丈。拟以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可见,玄奘想建的是一座完全印度样式的巨型石塔。

高宗否决了这个方案,他认为“所营功大,恐难卒成”。最后,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中心是土,砖砌表面的塔,“仿西域窣堵坡制度”(窣,音同苏),共五层,高一百九十尺。工程耗时两年,玄奘甚至“亲负箕畚,担运砖石”。可惜这座塔由于是砖表土心,质量不好,四十多年就逐渐坍塌了。

长安年间(701—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全部改用砖石砌筑,“依东夏刹表旧式”,共七层,高三百尺,现存大雁塔即是此次修建。无论是一百九十尺还是三百尺,从高度(通高64.5米)上看,大雁塔都堪称唐代的摩天大楼。

另外,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慈恩寺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主持建造的。是玄奘法师用来存放从西域带回的梵文经典、佛像、舍利的。

唐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保存经丝绸之路从天竺(印度)带回长安的佛像、经卷,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最初修建了五层,后来又加盖至九层,再后来,大雁塔的高度和层数又有多次的更改,最后固定为我们现在所见的七层。现在的大雁塔通高64.517米,底层的边长为25.5米。

大雁塔的前世今生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因此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唐朝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度一带考察、旅游、学习了一圈,回到了大唐首都长安。作为一名高僧法师,他带回了大量的舍利、佛像和梵文经典等,为了供奉这些宝贝,他领导了一批“农民工”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这就是慈恩寺塔。

在后来的若干年内,慈恩寺塔几经改建,慈恩寺塔时而加高,时而降低,最后才定格在七层高,名字也由慈恩寺塔改为大雁塔。

大雁塔是因寺建塔,寺在先,塔在后,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塔先寺后)刚好相反。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室敕令并主持建造修建的皇家寺院,是唐长安城内最宏丽、最著名的佛寺,规模宏大、地位显赫。

玄奘法师为大慈恩寺的“寺长”也就是第一任住持方丈,被佛门弟子们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法师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单人独骑,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游学西域(这是最早的研学之旅吧)。他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徒步五万余里的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要有成就还得留学外国呀)。后来他又用了五年时间游遍了天竺佛国,研学寻道(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有道理的),终成正果。

16年后的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大师带着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回到了长安的家中——大慈恩寺。

几年后,他就在大慈恩寺内修建了大雁塔,用来收藏这些舍利、佛像和经卷。关键是他要在这座大雁塔内把些梵文经卷翻译成人话呢。

玄奘法师其人

玄奘,唐代高僧,陈姓、名祎、洛阳偃师缑氏镇人。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游学西域,研习了《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量论》、《对法论》、《百论》、《中论》、《俱舍论》、《顺正理论》、《大毗婆沙论》、《声明论》、《因明论》等论典(不用说精通,就是能记住这些学问的名字也可称大师了)。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

实际上,玄奘法师在我心中的印象是这样的:唐代高僧,所以叫唐僧,白白胖胖的,成天只会“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也会念一些“@#%¥…&**)&*()&…¥%&”,然后就是大圣徒弟捂着脑袋大喊起来:“师傅,别念了,别念了……”。

还有就是唐僧肉很好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那么多的妖魔鬼怪都要吃他的肉肉。

妖怪没吃到唐僧肉,但现在的人有好多倒是吃了不少的唐僧肉。

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底层南门洞的两侧嵌置有两块碑石,西边碑石上的文字是由右向左书写的,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边碑石上的文字是由左向右书写的,内容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世称《雁塔圣教》。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由玄奘法师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门票信息

大慈恩寺50元/人,登塔30元/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求法   西安   梵文   雁塔题名   关中   西域   佛教   长安   印度   进士   佛经   唐代   法师   公元   舍利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