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十年后,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鱼会不会再次进化?

十年不够,先禁百年再说。




2019年,曾经的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宣布灭绝,没能迈过2020年。短短数十年间,长江又一个珍稀鱼类宣告灭绝了。

但更可怕的是,有科学家称长江白鲟其实早在2005年左右就灭绝了,只是推迟了宣布时间。那你是否知道,灭绝两字比“死亡”更加严重,因为它表明这个物种从此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不会再出现了。

01:长江,炎黄子孙的母亲河

长江,世界第3长河,全长6300多公里。它是水中生物多样性排名全球第七的河流,江中共有424种鱼类,特有鱼类就有183种。

但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引以为傲的母亲河——长江,因为人类长期毒鱼、电鱼、炸鱼、绝户网捕捞等,让江里的鱼类资源所剩无几。

我听村里的老人说:50~60年代他们坐长江轮时,可以随处看到江豚,到了90年代,江豚只有零星几只,而到了21世纪,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踪迹了。

其实不只是江豚,水中大熊猫——中华鲟等鱼类在这几十年间遭受着“劫难”,因为环境破坏、人为过度捕捞、涸泽而渔,数量急剧减少,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用不了多久,长江里的这些珍稀鱼类,都将走向灭绝。

因而,2020年1月1日起,长江10年禁渔计划开始实施。对此,有部分渔民发愁,也有人担心十年后鱼类会不会长成精了、泛滥成灾?

但我认为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了解长江生态现状的人,都知道禁渔计划有多必要。因而,在解开问题之前,先来了解长江禁渔10年计划产生的背景,才能帮助你得到更清晰的答案。

02:长江为何颁布长达10年的禁渔令?

原因一:长江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部分鱼类变成濒危物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扬子再无万斤象”,四川地区渔民的一句俗语,道出了近年来长江环境恶化、鱼类资源枯竭的严重程度。所谓的万斤象指的便是长江白鲟,这个有1.5亿年历史的活化石,与恐龙为邻,却在21世纪宣告灭绝。

这是长江鱼类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止是白鲟,中华鲟和江豚也岌岌可危。自从长江未施行长期禁令以来,随处可见过度的捕捞。人们为经济效益而竭泽而渔,为满足食欲而偷吃保护鱼类,这都是造成珍稀鱼类灭绝的原因。

此外,还有人在长江流域使用电鱼、毒鱼、炸鱼、的捕捞方式,导致很多鱼苗成片死亡,几代鱼可能在这种方式下快速消亡了,造成了不可逆的生态破坏。再加上环境恶化,食物变少,部分地区水质下降等,鱼类的生存越来越难,处境非常危险。

例如,1954年,长江流域渔业捕捞产量为43万吨,1955~1971年下降到26万吨,1980后在20万吨左右,2011年则下跌到不足10万吨,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因而,,此时及时止损,颁布禁渔限令,并且越长越好,才能起到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再生的作用。长江生态破坏严重,因而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原因二:此前的短期禁渔成效不明显。

长江也实行过短期禁渔政策,但都是以月为单位计算,虽然在这几个月里(3个月禁渔期),鱼类数量得到逐渐回升,但禁渔放开后,报复性捕捞的问题就出现了,仍存在同样的问题,不管是大鱼小鱼,在这种过度捕捞下,为其几个月的禁渔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

原因三:10年的周期,有效保证了长江主要鱼类2-3代的繁殖

10年的周期,也是为了让鱼类安心繁衍。以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例,它们的繁殖成长周期大约要4年,十年可以让它们2~3代“衣食无忧”如果时间周期太短,就无法让它们很好繁殖,所以拉长时间周期,对恢复长江鱼类多样性有很大的帮助。

03:禁渔十年结束后,长江会有什么变化?

首选,鱼类资源会更多,鱼也会长得更大只,那些珍稀鱼类或许因为这十年的清净,族群越来越壮大,走出濒危物种的名单。其次,渔业资源更加丰富,捕鱼的产量会大大提升,渔民的收获会更加优厚。再者,长江其他生物也会随禁渔期发展起来,生态环境得到平衡,珍稀物种不会那么快就灭绝。

04:鱼类太多水里没有食物,鱼类是否会再次进化?

这个问题是我们多虑了,如果禁渔的话,水里的水草等食物,也是会跟着成长的;再加上长江流域很宽广,鱼根本不用担心食物问题。

换个思路思考这个问题,十几年前没有禁渔时,鱼类还是活的好好的,禁渔了只是停止一下“捕捞”,暂时恢复了宁静,不会对鱼的食物来源产生太大影响。

那么,鱼类是否会在十年间进化?答案是不可能。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周期,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就可以搞定的,可能是以世纪为单位,也可能是以百万、千万年做单位。

所以鱼类不会再次进化,一是缺乏进化的条件,而是时间远远还不够;想要进化必须内外部条件兼备,并且等上千百万年,因而短短10年,长江的鱼类不可能进化。

总结:

现在的禁渔是为了以后的“多鱼”,长江的环境破坏程度有目共睹,让我们一起来维护母亲河,保护江里的珍稀鱼类,响应号召配合禁渔令实行。

再不好好保护,连中华鲟也没了的话,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保护母亲河,施行禁令,刻不容缓!




早在2002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就制定了长江流域的禁渔期,不过,当时的禁渔期为3个月,这短暂的3个月,鱼类刚刚要休养生息,就遭到了禁渔期后的过度捕捞。到了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正式将长江流域的禁渔期调整为10年,在这10年内,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为什么要禁渔?禁渔期为何要长达10年?在这10年内,鱼类会不会泛滥导致水中没有食物?带着这几个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长江为什么要禁渔?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它的全长达到了6397公里,比黄河长了900多公里(5464公里),而长江流域的水流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从整体上看,长江是由干流、支流、湖泊和湿地共同构成的,如此复杂的构成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让长江孕育了大量的生物,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仅仅是鱼类就有400多种,独有的鱼类多达156种。正是如此多的鱼种类,让长江成为了淡水鱼类的主要捕捞“基地”,据统计,每年从长江流域中自然捕捞的鱼类就占我国淡水鱼总捕捞量的约63%,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淡水鱼是从长江捕获的。

连年的渔业捕捞给长江流域的鱼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长江干流每年的鱼类捕捞量约为43万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在同样甚至是超过以前的捕捞活动的下,一年的捕捞量降低到了20万吨,到了2011年,再次降低到了8万吨,而这并不是人们停止了捕捞,而是鱼类已经越捕越少了。

众所周知,鱼类是水生态中重要的一环,它们体型不一,食性各有差异,小型鱼类会控制水生生物的生长(比如藻类),小型鱼类又给大型鱼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而随着鱼类的不断减少,水生态也在逐渐的崩塌。这一点从长江白鲟的灭绝以及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就能看出来了。因此,长江禁渔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禁渔期为什么长达十年?

从时间上看,十年很长,但是对于长江流域中的水生生物来说,时间并不长。首先,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就说过,长江禁渔从2002年就开始了,只不过开始时禁渔期一年之中只有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其实对鱼类的繁殖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会引起禁渔期后的“报复性捕捞”,因此,一个较长周期的禁渔期才更有利于鱼类的繁衍生息。

其次,虽然是禁渔期,但是长江流域非常的长,监管难度较大,即使在禁令之下,依然会有不法分子进行偷捕行为,而且事实上,偷捕行为从来没有消失过。再加上现在的渔具出现了许多细如针孔的“绝户网”,这一网下去,大小通吃,大的被卖掉,小的被扔掉。因此,禁渔期长达10年,更有利于相关部门清理这些偷捕行为,从而更好地推行禁渔政策,更有利于长江流域中水生生物的发展。

因此,虽然从时间上看十年有些久,但是禁渔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当下的长江几乎进入了“无鱼可捕”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若干年后,我们能够留给后代的也就只有一条没有生命力的河了,所以十年对于长江来说时间并不长,毕竟它伤的太重了。

长江禁渔十年,鱼类会不会泛滥成灾,导致水生态崩塌?

我们先说答案:不用说只有10年的禁渔期,就算是100年,长江流域也不会出现鱼泛滥,导致水生态崩塌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生态链的互相约束。在陆地和水中都有生态链,而不同的生物处于生态链的不同位置,它们相互制约,稳定发展。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人疯狂的捕杀老虎、花豹、狼群之前,野猪从来不会泛滥,这是因为这些食物链上游的动物会制约下游动物的数量,而上游的动物又受到下游动物的数量制约,这样它们的总数量都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我们要禁渔,就是让水生生态缓慢的自愈,水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除非是入侵物种,不然它们不会泛滥。(切记不要在水域中放生入侵物种,比如巴西龟、清道夫等等)。

第二:禁渔期只能恢复一部分的生态。虽然商业捕捞对长江流域中的鱼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其实,长江流域中的鱼类资源大幅度的降低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水利工程的建造。据统计,仅仅是在长江上游就有10000多座大水坝,这些水坝的建立阻断了长江中鱼类的生殖洄游通道,并且这些水坝也阻隔了许多天然湖泊与长江的互通性,这样的结果就是长江被分割开来,鱼类只能与同一水域中的鱼繁殖,再加上商业捕捞之后,区域内鱼类的种群数量会大幅度的下降,从而使得一些鱼类处于灭绝的边缘。因此,即使是禁渔十年,也只能恢复一部分的鱼类,因为鱼类减少最大的原因“水利工程”并没有减少。(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导致长江鱼类目前的状况的罪魁祸首中,水利工程占了约70%,捕捞占了约30%,参考资料:谢平,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利工程是祸首, 酷渔乱捕是帮凶. 湖泊科学, 2017, 29(6): 1279-1299. DOI: 10.18307/2017.0601.)

第三:约束。在当下,长江干流中饵料贫瘠(江湖阻隔引起的),饵料贫瘠就意味着一些食物链底层的鱼类的繁衍、存活数量都会受到约束,一旦底层的鱼类受到了约束,上层的鱼类自然很难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长江禁渔十年,想要看到鱼类泛滥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

总结

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已经到了贫瘠的地步,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无节制的捕捞和水利工程的建造。因此,仅仅是十年的禁渔期,只是给了鱼类繁衍生息的时间,让局面不再继续的恶化,想要看到大量鱼儿欢快地游动的场景,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所以,十年禁渔几乎不会出现鱼类泛滥的问题。

最后说明一点,那就是生存在世界上的物种从未停止过进化,只不过进化是非常缓慢的,而且进化依托于足够的种群数量、较好的生态环境,所以,长江鱼类也不会因此发生什么明显的进化。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开局之年!

早在2020年1月的时候,农业农村部就发布了一则公告,内容便是今天要说到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并明确了长江哪些支流和干流的天然水域需施行10年禁捕,在此期间,所有人都不得在公示水域对天然渔业资源进行生产性值的捕捞行为。

就在2021年的2月10号,相关部门又公布了一组数据,当然事关长江十年禁止捕捞,共计有11.1万艘的渔船退捕上岸,涉及到的渔民人数也多达23.1万。那么,为什么长江要禁渔、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而等到十年之后,长期禁渔的长江又会不会因为鱼类动物太多,导致河里没有足够的食物给它们吃,然后让鱼类动物再次进化?

长江为什么要禁渔,而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众所周知,全长6387公里的长江排名世界第三长河,其发源地也与很多大河一样始于青藏高原,相信大家不会质疑长江里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仅仅是特有的鱼类动物就多达一百多种,但是,由于过去几十年对长江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竭泽而渔成了那段时期不少人的操作,就这样,长江生态因为过度捕捞变得越来越糟,比如曾经数量庞大的江豚,在2018年调查的时候显示仅剩1012头了。

长江和生活在长江里的生物,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当人类过度参与其中,长江流域的生态功能便开始明显退化,一些特别珍稀的鱼类动物难以在自己曾经的栖息地里繁衍生息,像长江江豚和中华鲟,正是长江生物链最顶层的两种珍稀物种,但它们的现存数量却少之又少。

当专家们看到这样的现状,不免担忧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进一步被打破,所以,从2003年以后便开始在长江流域规定每年都有三四个月的禁渔期。

但是,每次短暂的禁渔期之后,便会迎来一些人的报复性捕捞,这无异于让前面几个月的禁渔行动白忙活一场,反正最后都是一捞而尽。于是,为了让长江的鱼类动物们可以得到足够的时间繁殖扩大,然后便有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类动物种群扩大。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看见,事实就摆在眼前,原本被誉为“淡水鱼类的摇篮”的长江,其自然渔业资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持续衰退,比如已经灭绝了的鲥鱼、现存数量极少的野生河豚、种群数量也正在急剧下降的刀鱼,以及快要枯竭的中华绒螯蟹。长江里有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还有被誉为重要经济鱼类的四大家鱼,如果不及时修复长江生态,自然会面临不好的结果。

长江禁渔,竟与鱼类基因进化有关?进化从未停止

然而,长江禁渔才刚刚开始,便有人已经在担心十年不捕捞,会不会导致河里的鱼类动物太多,然后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喂养,便会导致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动物进一步进化?

这个担忧真的是有些过了,首先,进化从未停止,不管是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类动物,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大家都没有停止进化,只是因为我们可以经历、或可以见证的部分相对很短,所以难以觉察到周围事物的变化。

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世界未来会发生什么,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都没有停止进化,只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太过短暂,没有办法在一生的时间里见证生物不同进化阶段的更替。

正如我们无法观测到某颗恒星的完整演化过程,但却可以通过观测那些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从而了解到恒星这种星体的生命周期。

实际上,长江禁渔计划,不仅仅是在保护那些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鱼类动物,同时也是为了保护野生鱼类资源的基因可以被传承下去。

大家都知道,如今很多的鱼类动物都在进行人工饲养,但人工饲养的过程却会导致被饲养的鱼类出现基因退化的情况,如果没有野生鱼,那么以后基因完全退化的鱼类便难以在世界上长存,所以,禁渔计划不仅是在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在保护野生鱼类的基因库。




不堪回首,几块钱一斤的小鱼小蟹,根本谈不上利润,依然不停地被打捞上来,有啥捞啥的模式再不改变,早晚捞得啥也不剩。

我就生活在长江边,喝的是长江水,对母亲河有着特别的情感。

打小就常跟着大人去长江边钓鱼,挖个小蚯蚓,一个竹竿,席地而坐,几个小时就能钓很多鱼,就算当天的人品再差,也不会空手而归。

01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慢慢变大,钓鱼的装备不断升级,从竹竿换到了碳素杆,从土蚯蚓到专门买的诱饵。

装备越来越好,技术越来越高,可钓的鱼越来越少,偶尔碰到手气旺,钓上来都是清一色的大小,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前不久刚刚放生的鱼儿。

从2003年,长江开始了每年3个月的禁渔期,但总有人偷偷摸摸出去。

每到半夜都能听到江边有小轮船“突突”的声音,很显然有人在江里偷着捕鱼。

02

很多跟我一样的钓鱼爱好者,对鱼还是有感情的,至少很节制,大点鱼拿回去,小的鱼放生,钓鱼的人很少吃鱼,有时甚至钓完就直接放生。

职业渔民要生活可以理解,但也不能自断后路,不是自家的鱼塘不知道心疼。

经常看到江边的渔船里,50克以下的小鱼堆满了船舱,不用猜,这不是用电网电的,就是用细网一锅端捞上来的。

换个角度想,如果是私人承包的鱼塘,会舍得把这些小鱼苗捞上来吗?

03

更可恶的是,有一种叫“迷魂阵”的非法捕鱼方式,只进不出,把长长的渔网压到水下,渔网眼很小,就连两厘米的小虾、小鱼一旦入网,就别想脱身。

很多专家在禁渔期就做过多次调研,长江流域已经到了一个“无鱼”的尴尬境地。

怎么会无鱼呢,不是还有很多小鱼吗?

不是这样理解的,专家说的无鱼是长江上的渔民,按照传统的捕捞方式,用正常的捕捞工具,已经捕不到鱼了。

那职业渔民如何捕鱼的?

为了提高出货量,大网不行,就换用更细的小网,大鱼小鱼一锅端;网不到鱼,那就用电;用电不行,那就用毒,只要不禁止捕鱼,反正有的是办法。

特别可恨的是那些使用“绝户网”的,网眼小得连刚生长几个月的幼鱼都不放过。

每斤只有1块钱的低价出售给饲料公司,如果再不出手保护,长江里的鱼还能撑几年?

以上种种,只是冰山一角,长江禁渔早就该势在必行了。

有些人可能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十年时间呢?不能短一点,又或者不能永久禁捕吗?

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长江已经到了“无鱼可捕”的境地

毫无节制地滥捕,是长江鱼类大量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听一位朋友说,他曾看到一艘小渔船,细网拉上来的都是小鱼小蟹,大一些的用桶装起来,很小的蟹因为粘在网上,难弄下来,直接把网扔在地上。

拿起塑料锤子就是一顿猛敲,把那些只有围棋子大小的小鱼小蟹全部敲碎,随后细网往空中一抖,鱼碎碎全都下来了,数量比桶里的大鱼还多,随后再次启航,去捕捉更多的小鱼小蟹。

这样的捞鱼方式,不仅让长江里的存鱼大量减少,还严重破坏了新苗鱼。

这些小鱼小蟹就算弄下来,经济价值极低,只能卖给饲料厂,为何不能重新放回长江呢?

第二,大型珍稀动物严重缺少食物

其他一些导致鱼类生存的问题就不说了,长江里有很多珍贵的保护动物,都以吃小鱼为主,而非法捕捞让生存空间不断地被压缩。

不仅如此,还是从它们的口中夺粮,试想连吃都吃不饱,如何活下去呢?

第三,原有的“禁渔期”达不到预期效果

从2003年就实行了禁渔期,但是每年只禁渔3个月,后来又延长到了4个月,但还是无济于事。

这些鱼刚有短暂的喘息机会,几个月没捕鱼的渔民就开始报复性捞捕,恨不得日夜兼程把前面几个月的损失都给补回来。

长江毕竟没有海洋那么大,很多鱼在这样的围捕下,几乎没有藏身之处,三四个月来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没有约束,禁渔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没有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要求。

第四,长江流域破坏严重,十年也只是短时间的休整

长江里有4大家鱼,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这些鱼要4年之后才能繁殖第二代,10年时间可以繁衍2-3代,这些鱼才初步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

再比如:

  1. 拥有1.5亿年繁衍历史的长江鲟,在本世纪因为人类的破坏,已经陷入功能性灭绝;
  2. 长江最为著名的三鲜,也已经极度濒危,形成了捞无可捞的尴尬局面。


所以,长江禁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于祖祖辈辈以鱼为生的渔民来说,可能会有一些阵痛。

①但长远看,禁渔对渔民只有好处。

如今的长江渔业,已经到了一个死胡同,因为生态环境和滥捕滥捞,鱼类越来越少,捕不到鱼,渔民越来越穷,越穷也就越要捕捞。

②渔民想要再靠长江生存下去,已经不太现实了。

这是一条日薄西山的道路,一年不如一年,与其想尽办法使歪招,还不如早一点上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离开这个行业。

③禁渔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不要吃鱼,而是为了以后可以更长久地吃鱼。

除了长江流域,我国还有其他的淡水鱼,根据渔业部长时间的监控,长江流域的捕捞量已经不足10万吨,而我国的淡水鱼每年会产出3000万吨。

也就是说,把长江流域的这10万吨给抹去,也不会对老百姓的餐桌构成大的影响。

十年后,长江鱼会泛滥吗?

十年禁捕能让长江鱼泛滥,这是不可能的。

①一个人从生病到康复,还需要很长的恢复期。

长江恢复到以往的正常状态,最起码要2~3年的时间,可能还远远不止。

②再说禁止捕鱼,只是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他因素还存在着,比如航运,修桥,采砂以及排污等。

③长江流域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只要是生态系统,生物间就会相互制约,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贝类等底栖动物,都是一个相生相克的动态系统。

只能说十年后,长江可以恢复到一定的状态,但要想鱼类泛滥,路还很长。

长江鱼类在十年间会出现进化吗?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难题,物种的进化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而是以几千年,几万年为单位逐步递进。

事实上,地球的所有生物都在极其缓慢地进化,然而这种缓慢在10年间,甚至百年间,几乎是体现不出来的。

写在最后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陆地上的生态系统也在慢慢恢复。

比如像东北虎、野猪、金丝猴等保护动物的数量都在增加,长江流域也会与时俱进,尽可能恢复属于它原本的生态系统。

现在的禁渔是为了以后的“多鱼”,长江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危在旦夕,保护好江里的稀有物种,不要像白鱀豚、白鲟一样灭绝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禁止捕鱼和采砂,再配上合理地减少排污和一些工程建设,减少人类对长江的干预。

那么未来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十年后的鱼米之乡又是另一番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长江   长江流域   江豚   渔民   珍稀   鱼类   物种   小鱼   生态系统   食物   数量   生态   动物   生物   时间   财经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